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东晋唐王 > 第五百九十三章 一心求强

东晋唐王 第五百九十三章 一心求强

作者:无语道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4:40:17 来源:书海阁

除了这些事情之外,李信还决定再增加两个军马场,其中一个位于灵武县附近,另外的一个则位于秦州一带。这样的话,与之前的关山军马场加在一起,大唐便有了三个官方的军马场了。

正常情况之下,这三个军马场每一年都能够给大唐提供一万多匹的良马。如果规模日后可以得到扩大的话,这个数量还可以不断的增加。

再加上从边境各族输入进来的马匹,整个大唐境内的马匹使用量应该会达到一个缓和的程度。毕竟,在很多的场合之下,其实是用不到那么优良的战马的。

而与之相配合的另一个措施,便是修建道路,将境内各郡县尽量给连通起来。这样一来的话,既改善了交通情况,又增加了运输的速度,对于境内的物资流通而言,乃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至于说其他的事情,基本上在过往的三年计划之中便都已经是提及了。

这些年来,虽然大唐对外战争不断,但因为国内相对安定。所以,王猛他们在执行三年计划之时,并没有落下来。

这也就导致了,即便是偏远的秦陇之地,也已经是修建起了许多的公共设施。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到现在为止除了那些刚刚拿到手中的郡县之外,基本上来说都已经是全面普及了。

当然,这种普及乃是指适龄儿童们都进入到学校中读书去了,但真正能够一路走到最后的人,其实也不是特别的多。主要还是因为现在的这种考试制度,相对十分的严格,能够过关的人并不是特别多。

从一开始的时候普及教育,到现在也过去五六年时间了,所以,刚好第一批的那些人正在陆续的收获当中。无论是朝廷之中,还是在地方官府之内,如今都有着这些人的身影存在。

只要他们锻炼过一段时间之后,便能够慢慢的独挡一面,最终被任用到更有必要的地方去。

毫无疑问,这一条举措如今给大唐提供了很多的人才供应。否则的话,每一次的战争下来地盘都会扩大,王猛这边也不可能安排得了那么多的官员啊!

这也就导致了,这一套的体系在大唐官员尤其是中央官员们心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尤其是获得了处于绝大多数的平民子弟的拥护。

毕竟,如果是在过往九品中正制度之下的话,他们这些人想要进入仕途,并且出人头地的话,那真是太难了。

而等到大唐官场中这些通过考试进入的人越来越多之后,那么,这一个为官的途径正当性就会越来越高。渐渐的,就会变成大家的共识,对于李信来说,日后要大规模的推行科举制就没有什么阻力了。

虽然说时至今日,大唐境内的世族大家力量已经是被削弱了许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完全没有了存在感,通过一定的考试来选取官员,固然会让他们不满,但还不至于说站出来反叛。

但如果真正将科举制确立为选用人才的主要途径的话,恐怕这些人就会激烈的反弹了。在如今的天下局势下,李信还不准备去捅这个马蜂窝,免得先自己乱了阵脚,让敌人得益。

因此,潜移默化的去改变它,等到时机合适再来实行这一重要的制度,那才是最合适的。

也许科举制度不是完美的,但它至少在程序上面是公平公正的。而这个东西,在很多的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否则的话,自从它出现之后,也不会在世间延续了一朝又一朝,改朝换代都没有将它给抹除掉。

所以,李信如今采取的方式虽然也是考试,但却和真正的科举制还是相差得远了。

一个人才,一个百姓,一个军队,这便是李信建设强盛大唐的三个最重要因素了。只要这三个方面都能够做好,整个国家便安定了一大半。

“除了之前已经是在做的那些事情之外,在雁门、朔方、云中、代郡、金城、陇西等地,再各设一个榷场,专司与边境外族贸易之事。不过,这件事情要分开来做,凡是大唐子民不受此限,可由其他地方入境!”说到最后,李信提到了商业上面来。

当初在眴卷县设立的那个榷场,让大唐得以将刘卫辰势力一举瓦解,最终是将朔方给收了回来。随着北部边界的北移,也就意味着眴卷县这个地方不再适应当榷场了。

再加上眴卷县过往的经验在那里,显然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所以,李信打算推广下去。

这样做有几个好处,第一是可以将与外族的那些交易都放到相对集中的地方,更加有利于管控。这一点,在之前的时候便已经是证明过了。

第二,则是可以让边境的某些地方更快的繁荣起来,到时候的话,再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从而是带动周围的其他郡县一起发展。这算是建设边境重镇的意思,也算是为偏远郡县增加赋税的措施了。

毕竟,只要一个地方足够繁华的话,它对人们的吸引力就会不断增加的。这样一来,之前所谓的那个移民问题,也能够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了。而且,还是百姓自发性的迁移。第三个,则是要进一步突出大唐子民与外邦百姓的区别来。这样一来的话,对于周围的那些胡族百姓才会有更多的吸引力,使得他们自愿的成为大唐子民。

这也相当于是另外一个增加人口的措施了,而且,一旦边境之地的胡族百姓归化的话,对于边境的安定也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

当然,这并不仅仅只是拿到户籍的问题而已。一旦他们成为了大唐子民的话,很多的义务与责任就要承担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都要接受大唐教育。

只要时间足够长的话,他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便会慢慢的从心底认同自己的大唐身份了。提高国民认同,而不再是计较单纯的民族之分,这是李信带给这个时代人们的全新思想。

他希望这一个东西能够在大家的心中生根发芽,最终是慢慢的深入人心。从而,真正建立起一个各族和平相处的大一统国家来。

只要这一个观点被大家所接受了,那么,即便是将来有一天大唐灭亡了,继承的朝代也将延续这个做法。因为,他们也必然需要一种思想来统一百姓的认知,统一自己的王朝。

至于效果,李信自己也不知道,只能说是拭目以待吧!毕竟,这种事情绝对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够完成的,恐怕数十年上百年也未必有多大的成效。

关键,还在于坚持。

如果单单从官府上面来论的话,如今的大唐应该是天下最富庶的国家了。毕竟,他既不像江左那们,绝大部分的财富都掌握在世家大族的手中,也不像燕国那样,整个慕容氏便几乎掌握了所有国家的资源。

李信对于这些东西的要求不高,他家就那四口人,平时的时候无论是吃喝用度都尽量简朴。所以,连王猛他们也经常都感慨,说像李信这样的君王,世间少有。

设立榷场的事情,这是户部要去做的,徐夫子连忙是记录下来,准备回去之后好好研究一下。等到准备妥当,派人去寻找到合适的地方之后,便正式开始此事。

“还有一个,便是工部要加强对于边境各地城池关隘、烽燧告警、道路驿馆的修建。各地的水利设施也一样不能少,尤其是要防范那些过去常有水灾的地方,尽快解决问题,使百姓们安居乐业才行!”最后,李信特别点了工部之名,将此事给提了出来。

“是,臣一定尽快处理好此事!”老马连忙答道。

新拿下的那些地方,像是河内郡与荥阳郡,自然是得要修复一些之前被屡次攻打过的地方了。尤其像是洛阳城,这个地方早就已经是打烂了。若是这些地方不修复的话,对于防御体系的完善来说十分不利。

一旦是让敌人钻了空子,到时候麻烦可就大了。

“国家之事,你们各自拟一份奏折上来,将你们想要提的建议都给提出来,本王将会认真察看!”李信看了众人一眼,叮嘱道。

关键是要有人在旁边时刻提醒监督自己,那才是好事。否则的话,自己以为一切都做得好,听到的又都是奉承之声,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便犯下大错了。

会议之上,基本上定下了大政方针,还是以三年计划的形式去执行。只要能够按时完成,不出大偏差的话,基本上来说三年之后大唐的国力将得到又一个提升。

此时的李信,基本上是一门心思求强,只为了能够尽快将大唐的实力给提升起来。

会议之后,李信在长安待了数天时间,中间他下令将在之前战斗之中的那些伤员们都给想办法集中安置。而他则赶往这些地方亲自去看望他们。

就这样兜兜转转的下来,时间便慢慢的进入到了九月了。一下子,距离战争结束已经是过去了两个多月了。

喜欢东晋唐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东晋唐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