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唐奴牙郎 > 第671章 李白

大唐奴牙郎 第671章 李白

作者:夜尽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4:45:03 来源:书海阁

新元二年(762)的元正日,乃是大唐新皇登基的第二年。

新元初年,李隆基驾崩,为了守哀,全国减少了娱乐活动,就连一年一度的上元节,也是一切从简。

而新元二年,太上皇孝期已过,北唐上下,为了庆祝新皇登基,全国上下都在张灯结彩,操办喜宴。

这个时候,北唐各地的州官和军将,也从各地赶来,一是为了年底汇报,二也是为了参加大朝会。

元正日当天,凉城皇宫中举行大朝会。

凉城大朝会与天宝年间不同,为期只有一天,整个仪式分为清晨、后晌和夜晚三个时段。

清晨时分,皇帝周钧携百官,去中殿天台焚香祭拜,向天祈求新的一年里全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后晌之时,百官按照级别进入朝堂,整齐列队,等待皇帝的驾临。

殿中,顶梁高悬丹诏,彩绣幡旗招展。

皇帝周钧入殿后,礼部循制带领百官行礼,来自大唐周边地区的小国使节进献礼物,皇室受礼再赏赐无数。

太阳落山时分,大朝会进入夜宴环节,朝殿后方的贺仪殿,则作为元正晚宴的举办地。

迈过层层门阶,映入眼帘的,是无数的案台、满目的繁花、精美的雕刻和穿梭的宫婢。

大殿正中,周钧一身皇袍,坐在上座,看着殿中的文武百官和各国使节,回想起从前的记忆,一时之间有些感慨。

坐在周钧身旁的尹玉,见皇上有些发愣,轻声提醒道:“二郎,小辈们来敬拜了。”

周钧反应过来,朝下看去,只见周逍、周祎、周婉娘一众皇子公主,在御座下方行了拜礼,口中又呼道父皇。

周钧笑道:“起来吧。”

循礼完成,一群孩子站起身来,欢天喜地的跑去玩闹。

文武百官这才按照官阶和职务,来御座前敬祝。

首先上来的,是安西、凉城和长安三地的政事首辅。

北唐的国土跨度极大,从东到西绵延近万里,但粗分下来,大致有三块区域,分别是安西、凉城和长安。

安西是周钧起家时的大本营,太学、兵工厂、商业中心、宗教中心都坐落其中,民忠在三地之中也是最高,政事首辅为柳载。

凉城乃是北唐的首都,主要管辖着河西、朔方和河北等地,政事首辅乃是封常清。

而长安是北唐新近攻打下来的副都,管辖着包括关中、河湟等地,政事首辅是北唐老臣高适。

文官们按照三地划分,跟随各自的主官,依次上来向皇帝敬祝。

文官走完过场,接下来轮到武官。

朔方、河西、范阳、平卢等地的节度使,以及行军道的兵马使,还有兵部的诸多将官,纷纷上前敬祝。

按照朝廷仪制,排在武官后面,原本应当是各地州县的上官。

但如今,锦衣卫作为独府,也在宫宴之中挣得一席之地,排了进来。

等到晚宴敬祝结束,周钧揉了揉有些僵硬的笑脸,向一旁的范吉年说道:“开始宴会吧。”

不多时,宴会殿中,钟磬齐鸣,歌舞连连。

周钧正在看着歌舞,礼部尚书杜甫来到御座前方,犹豫片刻后说道:“今日大朝会,微臣斗胆,请来了一位故友,为陛下敬贺。”

杜甫不善言辞,平日里都是埋头做事,很少会阿谀奉承。

今日,他突然过来,说是找了一人来敬贺,这让周钧有些意外,也有些好奇。

周钧:“让他进来吧。”

杜甫:“喏。”

一炷香过后,贺仪殿的正门前,出现了一个老人,跟在杜甫的身后,亦步亦趋,颤颤巍巍的行向里方。

周钧起初与郭子仪和李光弼,正在商谈边防一事,并没有注意到进来的访客。

眼角余光瞧见高适、柳载、岑参等文官纷纷站了起来,周钧也不自觉停下交谈,朝殿门看去。

跟着杜甫的老人,一头白发、身形佝偻,满脸都是沟壑,但浑身上下无论衣着还是配饰,打理的一丝不苟,神情之中隐约还有着傲然。

杜甫领着老人,来到周钧的面前,有些惴惴不安,说道:“陛下,这位是……”

周钧看着那老人,轻声念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那老人身体一颤,看向周钧,弓着身体,深深的拜了一礼。

面前的老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唐这个时代,或许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璀璨的诗人之一——李白。

周钧从御座上走下来,来到李白的面前,上上下下打量了一会儿,先是轻叹一声,接着亲手拉住后者,将其带到了上座,又吩咐范吉年安排餐食。

杜甫看到这里,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旁人或许不知,杜甫今晚将李白引荐给皇帝,究竟是冒了多大的风险。

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先是去了南唐,接着投靠了永王李璘,成了幕僚。

之后,李亨在建康称帝,李璘的手下们,怂恿永王也跟着称帝,再割据江南,这其中跟着起哄的,自然就有李白。李白文才斐然,但是在政见上就有不足。

当时的他想要推永王上位,想法也很简单,因为永王手中有李隆基授予的辖书。

然而,永王的短见以及形势的变化,使得李白在政治上两次都站错了队,最终沦落到四处流浪的地步。

李白先投南唐,再投永王,按理来说,都是个人履历上的黑历史。

杜甫冒着被罢职杀头的风险,将李白引荐给北唐,心中存着的念头只有一个,那就是拼着命也要帮衬挚友一把。

换做北唐皇帝是别人,说不定此时已经勃然大怒,但是杜甫和李白走了运,如今的皇帝,乃是周钧。

周钧将李白安顿妥当之后,重新走上御座,问道:“早些年,朕在灞川居住,青莲居士数次来访,可惜都是擦肩而过。”

李白闻言,拱手说道:“陛下在长安时,外界就盛传,灞川有大贤之才,辅佐朝政,某当时去了数次,未能相见,也是感到可惜。”

周钧看向李白,二人先是寒暄了一番,前者询问后者的近况。

根据李白的讲述,永王李璘谋乱未果,全家身死在岭南,李白也因此被抓进了浔阳牢狱。

当时的江南宣慰使卞九衢,素闻李白之才,又因李白之妻宗氏四处求告,便下令将李白救出了牢狱。

李白出狱之后,成了卞九衢的幕僚。

卞九衢想要向建康推荐李白做官,但是南唐朝廷不仅没有同意,反而下旨斥责卞九衢,并将李白长流至贵州一带。

李白从浔阳出发,长流向贵州,路途中由于遇到安守忠攻伐南唐,不得不放弃行程,向北避难,最终经由三峡向北,进入了关中一带。

在关中辗转了数个月,李白在长安,遇到了北唐中的一位熟人——高适。

高适将李白的境遇,写信告诉了杜甫,李白最终才北上,来到了凉城。

听完了李白的叙述,周钧一阵唏嘘。

历史上,李白长流的地点,并非是贵州,而是夜郎。

岭南的夜郎素来是恶瘴之地,李白在赶路途中,染上了恶疾,之后虽然痊愈,但是病根就此落下,在公元762年的年底,就与世长辞了。

而在这一世,由于安守忠攻打南唐,再加上长流地点的变更,李白在阴差阳错之下,北上去了长安,最后又来到了凉城,不得不说是上天垂幸。

高适见周钧良久不语,以为皇帝心中有疑虑,便站起来说道:“陛下,居士一生坎坷,行事种种,只能说是造化弄人。”

高适这番话,周钧心中清楚,这在是为李白求情。

事实上,李白的名气,在大唐朝堂之上,流传甚广。

不仅是杜甫、高适、岑参等文官,就连封常清、郭子仪等等武将出身的人,对其也多有耳闻。

周钧想到这里,对李白说道:“朕感念居士之才,诏凉城翰林院,兼宣文馆外门总校。”

喜欢大唐奴牙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唐奴牙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