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 第四百五十二章 终于回来了!

“大嫂,为什么你们害怕还是大明子民,大明也进行了乡土村社啊。”

乌云琪格忍不住,好奇询问。

这位说话的大嫂,很明显是从中原迁徙而来。

这才几年时间,怎么就这么担心再次成为大明子民。

据她了解,大明现在也不差啊。

兄长麾下,一群研究经济的读书人,在兄长的指导下,搞出什么通货膨胀之类的术语。

说什么,大明近一年发生的物价明显上涨,是由于钱多了造成的。

说实话,她还是第一次听说,钱多了不好。

这位大嫂看了看乌云琪格,又看了看朱棣,有些怯怯。

话从口中秃噜出来,她才意识到,王爷也是陛下的儿子,现在大明当家做主的还是把他们从元末战乱拯救出来的皇帝陛下。

她经历过元末战乱,当然挺感激朱皇帝平定天下。

可更感谢燕王殿下。

这样的日子,以前大伙儿从未想过。

朱棣见这位大嫂不敢说了,笑道:“大嫂,其实我也想听听,你们为什么害怕再变成大明子民,这就意味着,肯定咱们燕藩做好的事情,大明没有做好,你们的声音,更能让我们明白,今后咱们燕藩的执政,该坚持哪些,该改变什么。”

朱棣尽可能收敛这些年独掌一方,日盛一日,令人敬畏的威严。

这位大嫂受到了极大鼓舞,咬牙,说道:“王爷,俺们听说,朝廷虽然大面积推行乡土村社,可没有施行雇工身股制,朝廷走一步退半步,将来的乡土村社,会不会也后退回去?”

“还有……”

一群妇女随之全都放开了,叽叽喳喳说着她们心中的担忧。

“朝廷也没有施行免费的村学。”

“朝廷的官老爷,没咱们燕藩的和气,咱们燕藩的官老爷,从不会对咱们百姓吆五喝六,有些县太爷,甚至还亲自给我们村,村办工坊生产的东西,联络商人……”

……

新式的侧开门马车缓缓启动。

朱棣坐在车内,向冲着他们招手的百姓挥了挥手,许久后,才扭头,静静沉思。

哎!

许久,叹了口气,“伱说百姓没有长远目光吧,但他们看问题挺实在的,就因为听说朝廷没有推行雇工身股制,走一步退半步,就担心,将来连现在推行的乡土村社都会倒退回去。”

至于官员对百姓客气。

不敢像大明那样,对百姓颐指气使,他倒是一点儿都不奇怪。

明白官老爷为何对士绅客气。

就明白,为何现在对百姓客气。

完不成税赋征收,当官的是要挨上面责罚的。

关乎自己的官帽子。

可现在乡土村社的百姓,形成了一个个经济一体化的小集团。

已经不是原来的一盘散沙。

原来,一家人受到官权的欺负,即便是同村乃至同姓同族,其他人大多都会冷眼旁观。

可现在不会。

“之前,有人上书,向我谏言,把征税的任务,交给乡土村社这个领导集体,当时我有些意动,同时,也有些犹豫,一旦把征税权,赋予乡土村社的领导集体,就等于对一个个本来不在权力体制内的领导集体进行了变相赋权,民选出来的领导集体,就极可能因为得到这项权力,为所欲为。”

这次出来,到处走走看看,坐下来和百姓聊一聊后。

他就更不会这样做了。

“这些向我提出这种谏言的官员,分明已经感觉到,征税这个问题,随着百姓政治地位、经济地位、集体力量的增加,已经不是一件可以吆五喝六,颐指气使,甚至有利可图的事情,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大家当然不想干了!”

不想干,他也要逼着他们干!

“绝不能让来自民间群体,对官员形成的压力,消失掉,这种压力,能长期有效,很好的遏制官僚风气。”

当初他曾设想过。

当商业进一步发展,彻底取消农业税。

现在看来,可以不断减轻农业税赋。

但绝不能取消。

“农业税,如今看来,已经不单单为政权营运提供钱财支撑,更是遏制官僚风气的一把利器,一旦官员无法从与百姓这种互动中,感受到压力,他们的官僚风气,必然会迅速猖獗泛滥。”

徐妙云笑笑,询问:“那你设想中的百姓监督制度,准备什么时候执行?”

四郎设想中。

一个县,将来会有零零散散几百个村子。

这些村子,内部要从乡土村社领导层外,选出代表,参与县一级的监督。

比如监督各种公共建设,如农田水利、道路等维护,征召徭役,支出明细等等。

将来,还要对审判做出监督。

比如,如果县府审判被罚之人,认为自己有冤情,只要集齐临近周边,数个村,乡土村社集体支持,村民代表,就能要求上一级州府重新公开审理调查。

审理结果,最终还要向本县百姓进行公示。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一旦数个村都认为审判不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这种情况就意味着,审判结果的确引起了很大民怨。

上一级州府进行公开审理。

即可以有效减少冤假错案。

同时,也能疏导民怨。

如果连本村周边数个村乡亲的支持也得不到,要么是审理判决是对的。

要么,就是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连周围人都认为,没必要为了一口气,而钻牛角尖。

这类为了一口气,钻牛角尖的百姓不是没有。

而且还不少。

就如同这个世间没有绝对的公平一样。

政权运营也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永远都是在照顾,笼络绝大多数人。

朱棣摇头,“还不到时候,至少得二十年以后,新生代普遍扫盲后

越是精英层,越是肮脏。

这是必然的。

“百姓做点坏事,顶天了,就是偷人家几颗鸡蛋,掐几个麦穗,可精英层的肮脏龌龊,那才叫真正的恶,就拿我来说吧,为了给整个大明起到警示作用,告诫大明各地乡土村社,不能接受士绅入股参与,我可以明知福建好几个村发生了,百姓过的宛若牛羊牲畜,可我就能硬着心肠,放任自流,只为警钟敲响时,足够振聋发聩。”

“我的出发点还是为了多数人,但我明知,却放任自流的内幕被传出去,依着百姓的质朴,会怎么想?”

“而很多时候,顶层权力斗争的肮脏龌龊,还没有我这种好的出发点,大多是为了自身,或者是某个小圈层的利益,做一些肮脏龌龊的交易和勾当,这些事情传出去,百姓的质朴价值观,如何认同我们这个政权?”

他不光是为了维护他这一系的政权考量。

也在思考。

即便百姓因为未来顶层权力斗争的肮脏龌龊,把他这一系的政权推翻了。

再拥立一个政权,还能比他现在构造的这一套好?

这世间,永远没有十全十美的好事。

无非是,矮子里拔高个罢了。

……

临近中午。

朱棣一行人抵达马尼拉湾。

如今的马尼拉湾,经过数年发展,已经完全大变模样了。

吕宋三百万人口。

整个马尼拉湾,常住人口就有七十万,还有十几万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主要来自于海商船队,以及吕宋各地,来马尼拉湾做生意的商人。

马尼拉也不叫马尼拉了。

叫燕京。

天下第一的天然海湾,如今被称作燕京港。

整个都城,坐落于海湾两侧。

北侧,东北部,靠近密集的红树林地带是朱棣选定的王宫。

除此之外,北部还集中有体育竞技区、花园广场、中枢国子监、中枢各部办公官衙也设置在海湾北部。

整个北部,是一个集政治、文化、体育的中心。

海湾南边,红树林中间,有一条宽阔的水泥硬化永备道路,直接连接南部的陆军大营,以及海军军港。

除此之外、水泥厂、钢铁厂、制砖厂、手摇缝纫机厂、玻璃厂、以及正在新建的自行车厂、钟表厂……

一系列工业厂房,全都在海湾南部。

之所以选择在海湾南部建设工厂。

主要是因为,根据对吕宋全年风向的统计,绝大多数情况,风是从北往南刮。

百姓住在北部,工作在南部的工厂。

起先。

工业规模小,百姓要么在工厂附近搭个棚子凑合,后来随着工业区规模越来越大,引发了一次重大火灾后。

朱棣就严令不准百姓在工业区附近,图方便搭棚子居住。

可如何从北部海湾,过海湾南部,又成了一个巨大问题。

为此,一座横亘海湾两侧,高十丈,完全不影响海船航行的大型铁桥出现。

“少爷,咱们是直接回王宫,还是去对岸的工业区看看,少爷离京时,杨老八就邀请少爷去他们正在建设的自行车厂看一看……”

坐在车厢外面前端,亲自给朱棣赶车的毛骧突然询问。

朱棣笑笑,“先去工业区看看,然后再回王宫吧,东旭搞出来的那个钟表,也有沈家为首几位商人,买走了专利技术,正在建厂,咱们一起去看看。”

“好嘞!”

“阿爹,我们先去看八爷爷他们了!”

雍鸣蹬车,祈婳坐在后面,经过他们马车时,笑着招手。

一群孩子,一溜烟就冲上横跨海湾南北部的大铁桥,嬉笑着,消失在视线中。

马车经过北部区南北向主干道,驶上铁桥。

朱棣笑看着孩子们消失在视线中,收回视线,透过车窗,看着外面的大铁桥。

四根直径两米,浇筑钢筋的水泥柱上,一座宽可并行四辆马车,横跨五百米的大铁桥横亘在海湾上。

“敢不敢和我打个赌?”朱棣笑看徐妙云,“不久后,三座自行车工厂开始批量生产后,每到工厂下班时间,会有无数工人,骑着自行车,通过这座大铁桥!”

徐妙云不由笑了,“我才不和你打赌,要么,我赌这样一幕会发生,你赌不会发生。”现在一到一天劳作结束,工人们总骑着驴马回家。

可对于工人来说,养牛马实在不划算。

没有不吃不喝的自行车省事。

另一辆马车内。

娜仁托娅和已经六岁的金豆子,爬在车窗边,看着缓缓向后倒退的大桥。

娜仁托娅感慨道:“小姐,每当经过这座大铁桥,我都会被深深的震撼到,总觉我四叔实在是太厉害了,恐怕这是整个天下,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工程了吧?”

当时,四叔为了修建这座大铁桥,短时间内,让钢铁厂建设了五百个小型炼钢炉。

每天能产钢一吨。

到后来,增加到一千个小型炼钢炉。

日均钢铁产量翻番,达到两吨。

整座大桥,用掉六百吨钢、一百吨生铁、二十吨熟铁!

她犹记得,当时给钢桥打铆钉时,一只只通红的小坩埚摆放在钢桥上,一颗颗铆钉在坩埚炉中预热变红后,打入钢桥钢建构预留的连接处。

数千人,抡着大铁锤,把烧红的铆钉紧紧敲击在链接出。

这样波澜壮阔的一幕幕,她至今难忘。

她和世显成婚时,大铁桥钢建好。

首先通过的,就是她的花轿。

建筑这座大铁桥,对后来的燕京工业产生了十分大的影响。

水力轧钢技术越来越强。

制作出了一整套,能够轧制多种样式、规格的轧钢生产线。

建造起一千座,一次性,能出钢一百到两百斤的小钢炉,现在最多只能做到两百斤。

这座被命名为世纪之桥的大铁桥建成后。

钢炉、轧钢生产线就面临着没有用武之处。

也就在这个时候,有百姓突然搞出畜力收割机。

其中很多关键部件,就用到钢。

紧接着,有匠人研究出,手摇缝纫机。

虽然这种手摇缝纫机,一个人使用很不方便,往往需要两个人协助,一个人手摇一个铸铁小轮子,一个人在上下跳动,串线的针下缝制衣服,或者是,已经风靡燕京的各种动物皮制成的鞋子、靴子。

虽然不方便。

但手摇缝纫机一经出现后,就成了抢手货。

因为这种手摇缝纫机缝制的衣服,针脚更好看,而且比手工缝制更结实。

最近一年,整个吕宋,谁家成婚不给女子准备一个小巧的手摇缝纫机,都会被人笑话的!

如今,自行车需要更多钢铁以及轧钢生产线生产的大量预制件。

就连东旭,研究弹道需要精确时间,搞出来的钟表,据说也要由钢铁制作出来,十分精密的发条。

畜力收割机、手摇缝纫机、自行车、还有他们现在乘坐的这种更加舒适的马车,等等一切新玩意,成功消化了建铁桥时,不计成本新建的一千座小钢炉。

轧钢生产线稍微改造一下,就能为这些新鲜东西,提供预制钢件。

现在,四叔治下,他们乘坐的这种舒适马车,已经成为一种时髦出行工具。

富人购买。

就连普通百姓也购买,专门提供运输人的服务,赚的盆满钵满。

也就是需求量太大。

而这种马车制作产量跟不上,所以现在只满足燕藩内部,没有像缝纫机一样,大规模贩运大明。

不然,她可以肯定,移民会越来越多。

去年,从大明迁徙燕藩的百姓就已经超过五万名额,达到了五万一千多人。

有数千人是听说燕藩种种,没有在朝廷备案,偷偷贿赂海商,或者直接藏在海商的船上,跑到四叔燕藩的!

对于这种情况,四叔担心引起大明朝廷的误会,已经多次严厉提醒往来的海商,每次从大明出发前,一定要检查船上的每一个角落。

倒不是四叔不想要百姓。

燕藩太缺人力了。

只是,担心引起大明朝廷误会罢了。

就在娜仁托娅思考着,大铁桥建成一两年后,燕藩突然间新事物爆发潮时。

马车来到土桥村开办的工厂前面

八叔、周世显等人已经在工厂外面等着了。

宽二十米,长约百米的砖瓦厂房,除了门口侧面,挂着一块写着‘飞马牌自行车制作厂’木牌外,再没其他装饰。

粗犷中,也展现了工业的恢弘。

马车停下。

朱棣、徐妙云尚未来得及推车门下马车,八叔、世显已经走来,八叔拉开车门,高兴笑道:“王爷……”

朱棣无奈笑笑:“八叔,还是叫我四郎吧,亲切。”

随着权柄日盛一日,身边能和他平平常常说说话的人也没了。

八叔他们现在也拘谨了。

八叔穿着一身劳动布制作的分体式工装,一点都不像个工厂管理者,反而更像个工人,讪笑挠头,“四郎,你们可总算来了。”

朱棣、徐妙云笑着下车。

“八叔,这就对了,要是连你们都不跟我们寻寻常常说话,那我们可真是活的没意思了。”朱棣笑着握住八叔的手,微微用力拜托。

杨八叔明白,暗暗感慨,笑着点头。

“走,八叔,带我们进去看看你们的飞马自行车。”八叔笑着招手:“四郎,我陪着你和大丫,让世显给你们介绍。”

朱棣看向同样身穿一身工装的周世显。

工业区,私人的雇工身股制工厂很多。

除了冶铁还在他为首,燕藩政权的掌控中。

类似马车、自行车、手摇缝纫机、畜力收割机这些工厂,全都是私人承办。

就连轧钢生产线,在建成大桥后,燕藩扶持的研究团队,帮忙完成改造升级后,也全都出售给私人了。

在一些重要行业,他要保持官府控制。

比如冶炼钢铁。

这关系一**事工业,也关乎国本民生。

至于其他行业,他都放开让私人承办。

燕藩政权的专利,燕藩只收取专利费。

就如搞乡土村社,他不想权力插手。

搞工商业雇工身股制,他也不想权力过多参与其中。

任何经济,他都时时刻刻警惕发展成官僚经济。

反正有身股制制度存在,商人挣取的财富再大,都要不经官府权力,直接在民间进行一次分配。

人民经济的财富,绝不会像精英经济,彻底流向少数人。

朱棣和徐妙云边往内走,边询问:“八叔,看到祈婳那个疯丫头了吗?她说先来看你。”

“来了,听说前面沈家钟表厂,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做出了一只,更加小型,大约一人高的精致钟表,准备送给四郎时,一群孩子,就骑着车,跑去看这只小钟表了……”

朱棣点点头,没有过多询问钟表厂。

反正一会儿要去看看。

走入工厂内部。

朱棣瞬间被吸引。

周世显介绍道:“先生,咱们这个厂子,按照先生的提示,用流水线的生产方式,组装一辆自行车,总共分为三十二个工序,分别是:上车条,装轮胎……咱们厂子里,总共有四条生产线……”

朱棣一边听,一边凑到生产线查看。

其实,这也不算是流水线。

只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只负责一道工序。

现在无法实现后世那种零部件直接传送。

做好后,只能由工人,送去下一个生产工序。

这样的好处,就是只做一道工序,更容易熟练上手,质量更有保障。

“有没有和其他两家工厂作对比,你们飞马自行车和其他两个牌子的自行车,在制作速度上,有没有差别。”

质量,肯定是流水线生产质量更高。

毕竟其中有很多连接建构,需要用到铆钉。

没有流水线,很多时候,在制作工程中,容易对某些工序遗忘或者忽略。

周世显笑道:“王爷,经过十几天适应,我们统计了,现在平均每半个时辰,我们能生产一辆自行车,要比其他两个工厂快一倍左右,随着熟练度增加,应该会更快……”

……

朱棣一直参观来到厂房后门。

去沈家钟表行前,笑着嘱托道:“八叔、世显,你们通知其他两个厂子,你们三个厂子,帮我再造两百辆自行车,明年雄英成婚,我即便不回去,大丫、祈婳、雍鸣也要代表我回朝……”

“四郎,没问题,包在我们身上!”

……

“王爷!”

朱棣来到沈家钟表厂时。

沈至已经在外面等着了。

朱棣笑问:“听说,你们把钟表的个头,缩小到了一人大小?”

东旭为了计算重力加速度、弹道加速度,搞出的那个钟表个头简直太大了。

足足有三张桌子那么大!

主要是发条技术太难了。

钢炼制出来,但东旭自己搞,即便有燕藩治下的匠人提供帮助。

最开始搞发条时,发条的体积也无法做小,大的吓人!

沈至含笑点头,“臣在东旭提供的技术上,又请了好多匠人,对用作发条的钢重新研究,通过锻造钢铁,反复试验,总算找到了适合把发条做小的钢技术。”

朱棣认真听着。

东旭的发条做不小,其实主要原因还是钢的问题。

而东旭,只是搞加速度研究,没兴趣反复寻找,一种更合适的钢,做发条。

现在炼制的钢铁,碳含量在生铁和熟铁之间。

每一炉,只能确保碳含量属于钢。

但碳含量的多少很不稳定。

这就造成了一旦用来做发条,除非放大发条,否则,越精细,制作出来的误差越大。

“这很好。”朱棣拍了拍沈至的肩膀,“你们沈家算是咱们燕藩治下,最有钱的富豪之家,你们不去搞手摇缝纫机、自行车这种工艺简单的东西,反而愿意花钱搞这种工艺要求更高,技术含量更好的东西,这很好……”

商人其实就应该如此。

有能力,底蕴深厚的就去搞难度更大的。

把那些难度小的,留给别人。

这也是有责任商人一种富有社会责任的表现。

在这一点上,沈家就做的很好。

如今,沈家已经全面退出海贸,专心往造船行业、钟表行业发展。

从民间商人的角度,承担起了探索新技术的责任。沈至高兴笑着,“王爷、王妃、请!”

“阿爹!”

一群孩子,正围着一座,一人高的红木钟表,观察打量,祈婳第一个注意到朱棣,激动大喊一声:“快看这个钟表,好漂亮!就像一个小房子。”

朱棣、徐妙云凑近。

的确像极了小房子。

钟表的外部建构,结合了华夏传统建筑风格。

一面玻璃内。

时针、分针、秒针滴答滴答转动着。

时针、分针、秒针这种叫法,是他命名的,当时东旭搞出来,命名的很拗口。

不过,六十进制与他无关。

是东旭根据十二天干地支,和六十甲子这一套古人研究星象的学术,结合现有的日冕,搞出来的。

看着三根被涂上不同颜色,粗细不一的指针缓缓转动,朱棣询问:“现在还是需要每隔半天,上一次发条吗?”

东旭搞出来的那台钟表,就要每隔半天上一次发条。

不然误差就十分大,时间就不准了。

“王爷,随着我们现在掌握的锻钢技术,我们制作的发条,已经做到,一天上一次发条,就能保证准确的程度,同时,这种发条,经过反复试验,一千三百次反复松紧后,就会断裂,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这种钟表,可以使用三年!”

朱棣笑了。

技术、工艺进步都很大。

东旭最先搞出来的发条,使用二十几天就会断裂。

“你们对核心技术进行了改进升级,按照咱们燕藩的规定,可以少给东旭他们一点专利费……”

“不用不用!专利费本来就不高,这样一座钟表,我们在外售卖,绝不少于一百两,其实,成本也就三十几两,拿出利润的百分之一,这专利费真不高……”

沈至连连摆手。

他还能和东旭,以及其他几个匠人,因为这点专利费斤斤计较?

朱棣含笑拍了拍沈至肩膀,叮嘱道:“同时,也制作一些便宜点的,我希望,你们能不断提升技术,达到简化工艺,从而实现更低制造成本,未来,让钟表进入千家万户,我在土桥村当农民那会儿,我们每天地里干活收工,全凭看太阳,如果是阴天的话,就连个时间早晚都不清楚了,很多时候,看不到日头,也不饿,就继续干,等收工回家,王妃做好的饭,已经热了好几次了……”

哈哈……

众人不由全都笑了。

祈婳挽着徐妙云胳膊,低声询问:“娘亲,阿爹说的都是真的吗?祈婳好羡慕你和阿爹。”

徐妙云含笑抬手戳了戳祈婳额头。

朱棣离开沈家钟表厂时,同样叮嘱沈至,这样式的钟表,给他多准备些。

……

“王爷!”

朱棣和沈至说完话,刚要上车时,一辆马车匆匆而来,叶茂急匆匆下车,远远就喊:“俞统制他们回来了!”

朱棣微微愣怔,随即激动道:“六叔,快,快送我们回去!”

三年多了!

他都认定,俞靖、靳宓他们遇难了!

没想到,三年了,他们回来了!

“靳宓回来了!”

“靳宓师兄回来了!”

……

祈婳、雍鸣一群孩子激动叫喊着,抢在朱棣前面,骑上车,就匆匆冲向海军大营方向。

沈至目视朱棣等人离开,招手:“快,准备马车,咱们也去看看,好家伙,三年时间回来了!”

沈至坐上马车,看着外面林立的工厂,冒着滚滚浓烟。

看着海岸对面,两三层,三四层红砖瓦顶的房舍。

眼中流露出了难以掩饰的激动。

燕藩变化太大了!

王爷快登基立国了吧?

朝廷到时候,会派什么人来?

他亲眼见证,都时时感觉冲击很大,朝廷就算有锦衣卫,没有亲眼看过,恐怕也感受不到这种冲击吧!

逼王爷出走大明,绝对是大明的损失!

今天八千字,明天争取恢复九千字,求一下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本章完

喜欢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