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 第四百五十三章 落后了!大明彻底落后了!

燕京湾南部。

海军大营外。

朱棣的马车远远靠近时,就看到,停靠在海湾南侧的几艘战船。

破破烂烂的风帆,无声展示着,经历过的风浪和凶险。

一群孩子,围着一群身着破破烂烂海军军服的将领,不知正在叽叽喳喳询问什么。

朱棣马车抵近后。

孩子们忙停下对外面世界,充满好奇的打听。

俞靖、王靳宓、周潮等人迫不及待靠近马车。

朱棣、徐妙云推门下来时,俞靖等人激动行礼:“拜见王爷、王妃!”

朱棣忙扶住俞靖,徐妙云去搀扶几个孩子。

朱棣打量着俞靖,高兴拍了拍俞靖肩膀,“一走三年多,我们都以为你们出事了,又不敢声张,总抱着一丝希望,好!好!好!没让我失望!”

“诸位将士,请受我一拜!”

朱棣后退一步,郑重一拜。

虽然还不清楚俞靖等人,到底漂流到什么地方。

但迈出这一步,对于中原文明、中原人而言,意义难以估量,所以俞靖他们当得起。

海洋文化,不是发展一支海军,搞搞商贸就算海洋文化。

勇于向未知探索,才是海洋文化的精髓。

所以说,不管俞靖他们到底飘到哪里,有没有探查到大洋洲,他们一走三年多,平安回来。

他燕藩、中原、中原的大陆文明。

从此,就要再增加一种新的文明!

海洋文明!

只要能持续下去。

中原文明一定能在海洋文明兴起的时代中,抢占先机,占据重要的地位!

海洋文明兴盛几乎是必然要发生的。

陆上文明的经济圈,自古以来,就以中原为最。

丝绸之路、蒙古西征……

但大陆文明的发展,中原几个强大而鼎盛的王朝已经是极限了。

随着蒸汽机的诞生。

火车和蒸汽船都会陆续出现。

其实,火车和蒸汽船就代表着两种文明……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

但修建铁路太难了。

陆地上,河流、崇山峻岭、沙漠、冻土等地形地貌缘故,即便火车出现,能极大促进大陆文明圈的纽带。

但相当长一段时间,依旧受制于地形地貌,国界、科学技术等因素,无法和蒸汽船相比。

大海虽然凶险。

但只要造出速度快,且坚固,完全不依靠洋流、季风的海船,为了经济利益,人类就敢于驾驶海船,在平坦的大海中航行。

大陆文明已经发展到极限。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会是海洋文明对经济、军事、政治格局,产生主导作用。

而他燕藩,已经代表中原文明,率先就海洋文明的探索、发展、构建,先行一步了。

接下来,就是持之以恒坚持。

当然,一定要确保有利可图,否则,对海洋文明的探索,一定会戛然而止。

就好像,历史上,‘他’已经看到了海洋文明,在未来的重要地位,所以才有了下西洋。

他孙子,朱瞻基同样看到了海洋文明的未来,所以才有了重启下西洋。

甚至放出豪言壮语。

可那又如何?

历史上,大明的下西洋,没有一个真正能为百姓、政权带来庞大利益的目标!

更多是为了传播中原文明,以及宣威!

这本质就错的离谱!

忘记了老祖宗那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这个世界,任何事情,抛开利益去谈,都是空谈,都不可能实现!

就好像,他为什么不搞圣人那套德教宣导,教育燕藩治下官员爱护百姓、服务百姓?

而是用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去提高百姓政经地位,遏制官僚风气。

为何他搞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同时也准许有能力的人走出乡土村社,有能力的人,在雇工身股制赚取更多?

说白了,就是他很清楚,人是有理智的动物!

学会思考的动物,更会时时刻刻思考趋利避害。

不能让人变得满肚子私欲、功利。

也千万不能让人觉得无利可图!

燕藩的官员,虽然无法像大明的官员,吆五喝六,颐指气使。

但拥有着不俗的社会地位,以及超出许许多多普通人的薪酬俸禄。

这就是官员做事的动力。

再辅以德教、法制!

这样一个具有稳定性的三角形大拼盘,组合在一起,才有了现在燕藩欣欣向荣的景象。

所以,未来的海洋文化中,也一定要具有利、德、法!

必须搭建起这样一套架构理念,制定清晰明确的目标、规矩,如此,才能保证,中原文明,探索海洋文明持之以恒,且占据主导地位。

“王爷、王爷……”

俞靖等人看着朱棣冲他们作揖一拜,纷纷慌乱躲避,每个人,心中都不由感动。

朱棣也知道俞靖他们的顾虑,作揖后,就起身,笑道:“三年多,连海上无常的凶险都不怕,我一拜算什么!”

俞靖等人眼中微微泛起水光。

朱棣笑骂:“没出息,走,先回王宫,好好休整一下,说说你们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以及,你们最后去了哪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王爷稍等,末将等人,给王爷带回了一些东西。”

俞靖笑说着,挥了挥手,身后的将士忙跑上船。

叽叽……嘎嘎……

不一会儿,各种各样的叫声就响起。

只见将士们用绳子,牵着各种动物,从船舱内走出来,走下码头。

“哇!这是什么动物!”祈婳惊呼一声,迫不及待跑过去。

“郡主小心……”

一名海军将士,看到小祈婳径直跑到蹦蹦兽面前,此兽已经开始戒备,大喊一声,率先挡在此兽面前。

此兽人立而起,两只前蹄已经开始‘出拳’,替祈婳挡在前面的海军将士也毫不示弱,拳脚相加。

一时间,码头上,上演了一场人兽自由拳击赛。

看的小祈婳及众人,全都惊的微微张嘴。

直到牵着此兽的海军将士,不断拉着绳子往后退,同时呼喊,这只奇怪的动物才渐渐冷静。

祈婳忙向挡在她前面的将士鞠躬,“阿武叔,对不起,伱没受伤吧?”

阿五叔笑着扬了扬拳头,“郡主,卑职的拳头连皮都没擦破,卑职皮糙肉厚着呢!”

郡主他们小时候,经常被统制带到海军战船上,出海观摩海军训练。

他们算是看着郡主长大的。

郡主虽然调皮了点,可打小王爷、王妃教的就好,心地很善良。

朱棣笑看着小祈婳给陈武道歉后,和徐妙云在俞靖陪同下走过来,其实,这些动物,他都认识。

不过还是耐心听俞靖介绍。

“王爷,离开时,我听王爷说,要在咱们燕藩的都城,建一个动物园,这一路上,我都在留意各处咱们没见过的珍惜动物,本来不止这些,可很多在沿途返回时,也不知是我们照顾不当,还是水土不服死掉了,这两只擅长打架的,我们给起了个名字,叫蹦蹦兽,此兽行走时,就是一蹦一跳的,此兽繁殖方式十分奇特,它的腹部有一个小袋子,幼儿一直待在这个小袋子内……”

……

“这是一种天鹅,不过和咱们中原的天鹅不同,这种天鹅浑身羽毛都是黑的,我们叫他黑天鹅。”

……

“这是树懒,此兽特别懒,爬在树枝上行动,人看着,都能气死,天底下,就难找比他更懒的动物了,此兽很少出现在地面,一般都生活在树上……”

……

“这种长着鸭嘴的家伙,我们叫鸭嘴兽……”

……

袋鼠、黑天鹅、树懒、鸭嘴兽……

祈婳他们都被这种新奇的动物吸引了。

朱棣唇角含笑听着。

从这些动物,他就已经十分肯定,俞靖找到了大洋洲!

按理说,去大洋洲不应该耗时三年多。

看来,只能等会儿回宫后,再仔细问问,到底发生了什么。

等俞靖介绍完后,朱棣指着海湾北部,笑道:“咱们燕藩的动物园,就建在海湾北部,中央花园广场旁边……”

话中,朱棣看向毛骧:“六叔,你先安顿将士们,然后让海军大营将士,把这些动物,根据探索队将士们对它们生活习性的介绍,抓紧在动物园内妥善安置。”

他为何,要在中央花园,用燕藩内帑私库的钱补贴,建立一座对外免费开放的动物园呢?

首先,肯定是为了提升百姓对燕藩统制的自豪感、归属感。

其次,其实也是最主要的目的。

他希望,孩子们从小看着搜罗自世界各地的动物,在心中埋下一颗,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遵命!”

毛骧带着人匆匆离开。

朱棣扭头,冲沈至笑道:“沈至,你也跟我去王宫,听听俞靖他们这一路的所见所闻。”

沈家想做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豪商。

他也不会吝啬对沈家的尊重。

同时,也愿意给沈家打开更广阔的视野。

天底下,似沈家这样富有社会责任心的豪商精英实在是太少了。

就政权本身而言。

只要是不糊涂,不昏聩无能的政权,对沈家这样的家族,都会予以尊重、帮扶、引导。

沈至高兴笑道:“王爷,您的王宫臣经常去,可臣还没有一次,给王爷、王妃牵马执鞭的机会,这回,能不能给臣一个机会。”

他们沈家三房,是做的不错,富有王爷所说的社会责任心。

但他很清楚。

历朝历代多少君主。

又有几个君主,肯如王爷,给类似他们沈家这样的人,足够尊重、帮扶、引导?

所以,他沈家上上下下都特别感念王爷。

朱棣知道沈至的心意,笑着拍拍沈至肩膀,“行啊!”

随即,一群人往王宫内走去。

马车内。

俞靖拘谨坐在朱棣和徐妙云对面,擦了擦手,抬手,轻轻用手指碰触马车车窗上的玻璃。

朱棣笑道:“玻璃这玩意的烧制技术是梁道明送给咱们那个伍伦西洋人贡献的,不过,他们烧制的玻璃不行,杂质太多,咱们对他们的烧制工艺进行了改造,并且,咱们得十几吨高炉,温度高,产量大,所以现在应用十分广泛,车窗玻璃、窗户玻璃、唐代就出现的手持眼镜……”“对了,还有这东西。”

朱棣从马车专门设计的储物格内,拿出一支镶金的单筒望远镜,递给俞靖,“此物名为望远镜,如果你们出海时,咱们就搞出这个东西,对你们的帮助一定很大,现在,咱们军中已经批量装备此物,朝廷陆续编练成的百万新军,也向咱们批量购买……”

朱棣教会俞靖使用望远镜后。

俞靖隔着车窗,用望远镜观察燕京远处的景象。

马车驶过大铁桥后。

才意犹未尽收回视线,看着手中的单筒望远镜,细细摸摸,还给朱棣同时,感慨道:“王爷,臣抵达海湾,看着两岸景象,都惊呆了,以为误入一个未知强大的国度,这三年多,咱们燕藩变化太多、太快了……”

他有种山中三年,世上已千年的错觉。

朱棣笑着推住俞靖递来的单筒望远镜,“这只望远镜送给你……”

“末将谢王爷!”俞靖高兴激动感谢后,爱不释手把玩。

这可是王爷送的!

王爷用过的。

用来传家都绰绰有余!

……

马车从海湾北部,居住区,东西向主干道向东行驶,一直来到坐落海湾北部东侧的王宫外。

俞靖跟随朱棣、徐妙云入宫。

好奇打量着。

既有红砖钢筋水泥,又有宫宇楼阁,传统中原建筑风格,和钢筋水泥红砖组成的建筑风格,巧妙结合。

不奢华,但雅致。

雕刻壁画,没有宋朝以及本朝那种耗费人力物力的精雕细琢。

无论是雕刻还是壁画,线条粗犷,好似复古汉唐风一样,大气磅礴,气势雄宏。

以前他不懂这些。

可这次出去,看到形形色色的人事物。

他对文化也有了更甚的了解。

一个政权、一个群体所展现出的文化,必定与其内在气质相吻合。

宋朝开始,在服饰、绘画、建筑展现出的精挑细琢柔美华丽。

除了工艺进步。

其实更主要,恐怕还是反映出,自唐末后,整个中原文明巨大的转变吧。

当一个群体,喜欢精挑细琢的柔美华丽时,也反应了群体本身的某些特征。

如今,在王爷的燕藩,他看到了新旧融合,看到了汉唐之风。

似乎也恰恰印证了。

燕藩这个由勇于出海迁民以及本土百姓组成的新群体,未来很长时间,一种内在气象、气质。

王爷这座王宫瞧着,花费恐怕还没朝中那些王爷的藩王府奢华。

不过,胜在这里气候宜人,种植着各种景观,令人赏心悦目,应接不暇。

就是,怎么宫人少了点?

这也太少了吧?

一路走来,也没见太多人。

俞靖微微皱眉,低声道:“王爷,宫内的宫人太少了吧?”

“老俞,你知道王爷宫内总共多少人吗?”沈至笑着伸出一根手指头,“除去禁军,拢共也就一百多人,这其中,只有二十人常驻王宫,其他人都是雇工。”

俞靖惊讶看向朱棣,“王爷,臣知王爷不喜欢铺张浪费,可王爷现在是一国之主,也没必要如此节俭,咱们燕藩能人人吃的饱饭,恐怕还有节余,这样的天下,王爷就算是铺张一点,末将看,谁敢没良心说三道四!”

他知道王爷、王妃并不追求物质上的奢靡享受。

在鸡笼屿的王府时,人数更少。

可现在,不管怎么说,王爷也是一方之主了。

几年乡土村社执行下来,百姓恐怕也富裕了,他看王爷奢靡一点,谁敢说三道四!

一百伺候的人?

朱紫巷最差的权贵之家,伺候的仆从,恐怕也是王爷的几倍吧?

谁家要是不养活几百仆从,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权贵!

徐妙云笑笑,“我和王爷不喜欢太多人围在身边。”

“俞靖你这是皇帝不急太监急。”朱棣笑道:“我们每个人身边,有一个人伺候足够了,再加上御膳房一些需要一直待在宫中的岗位,真正需要常驻宫内的人,用不了太多,再雇佣点妇女,每天入宫帮忙打扫一下,非禁止区域,洗洗衣服,就足够了。”

或许是,从成婚后,他们就习惯了。

反正现在特别不喜欢那种出入一堆人跟着。

王宫内没有太监。

常驻女官二十人。

特定雇工妇女一般维持在八十人左右,军情司挑选招募,他和妙云亲自审核把关。

再加上,这些人,只是打扫一下王宫内的公共区域。

同时,都有宫内心腹女官盯着。

至于涉及政务、王室**的区域,都是有常驻宫人负责。

“将来的继承人怎么搞,我和王妃不管,但我们觉得这样自在舒服,人活一世,除了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剩下的,总得怎么自在舒服,怎么来吧。”

朱棣打趣说着,指了指沈至:“你问问沈至这个咱们燕藩大富豪,他们家有多少仆从,我从来没有禁止仆从多寡,他们家的正式家丁也就二三十人,身下的都是雇工。”

俞靖看去时,沈至点点头,笑着解释:“老俞,咱们燕藩和大明不一样,百姓种地、当工人都能过得好,基本没人愿意给别人当家丁,王爷身边肯定趋之若愚,像我们沈家这样的豪富之家,还真没有太多人愿意干这个活,毕竟,在外面也能活得很好,很多人都不愿意看别人脸色……”“现如今,常驻家丁都要给更高的月钱、至少要比当农民、当工人高才行,雇工更只是负责打扫、洗涮,主家对雇工没有掌控人家命运的权力。”

“有些人,想给官员当家丁,为子弟谋一条出路,可这种风气,刚开始,就被蒋大人、叶大人、夏大人他们注意到,上书王爷,要对商贾、官员家丁出身读书人,在任用上,进行严苛的履历调查,做出了严苛规定,在咱们大明,宰相车夫的儿子,入了官场,可以受到很多照顾,可这一套严苛规定出来后,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就小之又小了。”

……

“总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百姓出路越来越多后,愿意给人干家丁,签订身契,失去自由决定命运的人,只会越来越少,未来,可能只有雇工,而没有家丁一说,也是十分有可能的。”

俞靖认真听完后,感慨道:“原来,变得不只是建筑、技术,就连民间,人与人的关系,三年多时间,也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朱棣笑笑。

人类活动的一切,都是由经济决定。

当小农经济时代,过渡到眼下,经营性农业以及工商业实现极大发展的新时代。

社会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必然发生剧烈变化。

如果不能与时俱进改变。

不跟随时代,必然要出问题。

一行人来到书房,落座后,几名宫女奉茶离开。

小祈婳迫不及待询问:“俞叔,快给我们说说,你们一路上的所见所闻。”

俞靖笑笑,随即开始讲述,“这一路,我们没有遇到强大的国家,所遇族群,都是开化程度很低的族群,别说和咱们大明相比,就是与吕宋相比,都差十万八千里……”

众人认真听着。

小祈婳听到俞靖讲述,所遇族群,连衣服都没有,全都是用树叶遮挡,大眼睛瞪大,“俞叔,那你们有没有给他们衣服。”

“祈婳!”徐妙云瞪了眼,“乱插话,不礼貌!”

祈婳吐了吐舌头。

俞靖笑笑,回答:“给了,我们离开时,王爷让我们带着布匹、绸缎,我们不但给了,还教他们怎么做衣服……”

朱棣听闻后,点点头,“你们做得很好,咱们有绝对的武力,但是对于亲善咱们的,不要善动武力,以利与之相处,以德与之交心、以规矩,让他们明白咱们得底线……”

对于这种完全几乎未开化的族群。

他不想搞吕宋这一套,铲除精英层。

没必要。

对方根本就没有形成自身的文明。

“今后,对于未开化的族群,以及咱们不会去征讨的国度,无论是海商、还是咱们得海军,都要坚持以利与之相处,大家一起赚钱,这赚钱才能长久,以德与之交心,才能交到真朋友,咱们出门在外,遇到困难,才有人肯帮你,以规矩,让他们明白咱们底线,彼此相处起来,才知道分寸,如此,咱们得海商事业、海上探索事业,塑造海洋文明才能持之以恒,始终保持领先。”

沈至、俞靖不停点头。

沈至看看认真听着的雍鸣,唇角露出笑意。

燕王、世子两代人,足以奠定燕藩的海洋文明秩序了!

……

俞靖继续讲述。

“臣等经过一年多航行,终于发现了一块巨大的陆地,这次带回来,活下来的动物,大多来自这块陆地,这块陆地的面积不输咱们大明,一半是半干旱荒漠、草地,也有很大一部分土地,风调雨顺,十分肥沃……”

……

“臣等抵达时,刚好遇到这片陆地上,十数个族群发生了特大瘟疫,我们小心翼翼靠岸后,一边探查这块陆地,一边小心翼翼派出人接触这些族群……”

……

“太惨了,这些族群几乎不懂任何医疗手段,面对瘟疫,只能听天由命,我们试着隔离医治了一个被他们赶出族群的患者,医治好后,对方把我们当神仙看待,之所以三年多才回来,是因为我们在这片陌生大陆,待了一年多,帮助这些族群抵抗治疗瘟疫……”

“最终,总计差不多八十万人口,虽然我们花费一年时间,帮忙及时遏制了瘟疫,可活下来的只有三十几万人。”

……

朱棣从俞靖对登陆点地形地貌描述。

基本猜测到,俞靖率领的探险队,率先在澳洲的堪培拉登陆。

也不知,在太平洋上,受季风、洋流影响,怎么就先去了新西兰那块地方。

而不是澳洲北部的新几内亚。

对于俞靖帮本地土着族群治疗瘟疫,他是支持的。

即便将来移民。

他也不会对一个未开化的族群进行抹杀。

这样可以交好的未开化族群,想要交好同化,并不难。

中原百姓的质朴,面对弱者时,更愿意伸出手帮一把。

同化并不难。

这不是他妇人之仁,而是没必要。

铲除吕宋精英层,是客观决定了,这群人对未来危害很大,必须如此。

说到底,他做决定,也是以利益为导向罢了。“王爷,想要远航,咱们现在的畜力动力还不够,季风、洋流这些因素,畜力提供的那点动力,根本无法满足海船对抗这些因素造成的偏航问题……”

畜力连续牵引两三个时辰,一天时间,剩下就得歇着。

还得好好照顾。

“这次远航,带在船上的牛,只回来三分之一,剩下的全都陆陆续续病死了,能提供的动力也越来越弱……”

朱棣点点头,“畜力对于一走就是数年,漂浮海上,动辄数月,的确很难适应,不过,你说的更强劲的动力,已经有些眉目了,咱们的鸡笼屿造船厂和宜兰造船厂,一直联合一起攻关这个问题,刚开始,设想把风帆改为一个巨大的布制三幅风车,链接动力舱的转盘机括……”

“为此,还制造了一艘小型试验船,可事实证明,这种设计,几乎是做无用功,在有风的时候,甚至还跑不过巨幅风帆船。”

他早知道这个结果了。

不过,还是砸钱支持匠人们去实验。

在这次实验中,因为可以转动的桅杆外面,需要厚度比较薄,重量轻,但十分长的铁制套筒。

匠人们在攻坚克难中,攻克了长十几米铸铁管的制作工艺。

现在,王宫内的通水管道就是用这种铸铁管做的。

还有,转动的铸铁桅杆和套筒有了,在实验中,发现光有这两样东西,很容易因为剧烈摩擦,对套筒和桅杆造成损坏,而且风力在传输过程中,摩擦产生的浪费也很大。

匠人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翻阅古籍,受到战国时期滑动轴承的启发。

发明了转动轴承。

他设计的自行车内造出来。

转动轴承的发明创造,就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看,一个失败的研究,攻克的技术,创造出多少价值?

他和宜兰造船厂砸进去的钱,未来都会成百倍赚回来。

“此项实验失败后,匠人们就开始研究水,他们认为,水锤的动力是水提供的,农田灌溉水车的动力也是水提供的,他们认为,再想找出新的动力,风走不通,只能走水这一路,一个从示范区跑到咱们这里,在工厂打工,叫马大的工人提出,他们草原冬天用铜壶烧水,经常发生盖子被气弹飞的现象……”

这个马大,他没见过。

但这个人发挥了很大作用。

已经为蒸汽机的诞生,提供了方向。

“现在,匠人们正在研究烧开水,听说进展不错,已经用铆钉结构制作出密闭的锅炉,并且验证了,烧开水气体产生的力量很大,他们现在正在琢磨设计一种,气体带动机构转动的结构……”

其实已经有了。

就是现在冶铁厂到处可见的往复式风箱。

西方人能发明蒸汽机,就是借鉴了中原往复式风箱的结构。

往复式风箱就是中原传到西方的。

第一次科技大爆发,本质是工匠经验。

而中原经过几千年积累。

各种技术工艺积累的底蕴已经十分深厚了。

只是一直以来,技术被当做奇淫巧技,不重视技术,对从事技术者不尊重,无法促成技艺传承的匠人,发挥积极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数千年,中原人坐拥宝山,却无法受益。

最终,反倒是随着明清东西方文化交流,大量千年积累的技艺,传到西方。

被一群没有文化包袱的蛮夷窃取。

描绘成他们的文明!

想想就令人心痛。

看看他去东番,到现在,在吕宋建立王宫,才多久?

他也没做什么。

只是予以匠人支持,发挥匠人积极的主观能动性。

这些从事技术的匠人,给了他多少惊喜!

“我看,咱们使用的往复式风箱结构,就能解决气体带动机括转动的结构,我已经给匠人们提醒了,他们正在研究,正在攻坚克难。”

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弄出来。

蒸汽机中使用的连杆结构,凸轮结构,在搞手摇缝纫机的时候,就搞出来了。

“最迟也就两三年之内,大概率,就能把所有技术难点都攻克了。”

一旦掌握烧锅炉这项技术,未来,就光明了。

其实,他可以直接推动,烧锅炉这项技术,只要他指明了,制作并不难。

可他更希望,培养一批匠人的主观能动性。

他总有一天会死。

可研究精神,研究氛围,只要在这片土壤诞生了,他呵护几十年,长成一颗青壮大树后。

就能持续很久!很久!

“太好了!”

俞靖激动跳起来,意识到失礼了,忙请罪,然后迫不及待道:“王爷,臣想去联合研究司看看?”

朱棣笑笑,“去吧,不过你先回家洗洗,看看家人,这三年多,他们都很担心你。”

……

洪武二十四年十月。

一艘大明来的海船,驶入燕京湾。

已经长成半大小子的杨荣,从船舱跑出来,难以置信盯着海湾两岸的建筑,喃喃道:“这就是师傅打造的燕京、燕京湾?”

方孝孺抬头,看着海船缓缓驶过时,头顶黑压压的大铁桥,“是真的,都是真的!”

朝廷收到过这方面的消息。

可传回朝中。

朝中同僚都说,这是夸大其词!

还嘲笑,这是燕王为了蛊惑百姓出走大明的把戏。

但现在,一切都是真的。

燕京所有的一切,雄伟壮观,给人的震惊,远比锦衣卫密奏,文字描绘的多得多!

“落后了!彻底落后了!那群坐井观天的混蛋,真该来亲自感受一下!”

啪!

方孝孺重重拍打栏杆。

要不是代表太子,为太孙大婚送请帖,他争取这个机会,恐怕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燕王的燕京、燕京湾,是否还有更多,尚未看到,却令人骇然震惊之处?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本章完

喜欢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