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 第五百三十二章 朱元璋最后考校蓝玉

“父……父皇,这么大的调整,动作是不是太大了?”

朱标委婉劝说。

其实,愣怔的一刹那,他已经想到了,父皇突然调整京营的目的,以及种种可能。

朱元璋双手撑着膝盖,虎目虽有苍老之色,却依旧炯炯盯着朱标。

直到朱标被这股压力,压得达到承受极限时,朱元璋才开口,语气有些冰冷反问:“你不同意?反对?”

朱标深吸一口气,抬头,目光勇敢而平静的迎上朱元璋的视线,摇头:“儿臣没有反对,只是觉得,突然这么大的调整,担心出事。”

哼!

朱元璋冷哼,视线从朱标身上移开。

看向窗外,平静道:“你是咱长子,咱选定的继承人,只要你不反对,咱倒要看看,谁敢在这件事上,给咱闹幺蛾子……”

话中。

朱元璋伸出,有些干瘦的手,“父皇这只老虎虽然老了,爪牙也不够锋利了,可杀一群狐假虎威的猢狲,还是绰绰有余的。”

朱标感受着,朱元璋放于肩头的手,紧紧抓着他的肩头。

心中不是滋味。

其实他知道。

这些年,他对于全面革新的抵触,父皇心中对他已经十分失望了。

之所以没有做废立之事。

他独自一人时,也想过。

无外乎几个原因。

一、父皇如今最喜欢的老四,在中原根基太浅,父皇即便想扶持老四,困难也很大。

别说广泛的保守派不答应。

就连革新派,又有几个人会接受,老四取代他。

二、就是父皇对他的舔犊之情,毕竟培养他这么多年,从情感上,父皇也不会废立他。

三、雄英对革新的支持,让父皇认为,即便他不全面革新,雄英也会去完成这件事,有希望,有对未来的布局,所以父皇才没有换掉他。

可父皇根本不理解他。

他难道不知革新的好处?

难道,他就真的不想革新?

可他更加遵从现实情况。

大明现在的现状就是,保守的群体十分广泛。

革新虽然在壮大。

但革新的力量,根本不足以成为皇权手中,最锋利的刀,帮助君王完成一场自上而下的革新。

刀不够锋利。

就得皇帝自己下场。

必然就要想大明立国之初,父皇那样。

借助锦衣卫,以及强权大开杀戒。

搞得皇帝明明是在做好事,却背负一身骂名。

明明是做了惠及百姓的好事。

不但后世的百姓读这段历史,会说父皇弑杀残暴,就连生活在当下的百姓,都会害怕父皇。

明明做好事,却背负了一身的争议?

这就是百姓这个群体的共性!

既然这个群体,如此短视,既然现在这个群体的生活现状已经得到改善,又不是活不下去。

那就让他们忍一忍,再受点苦。

等!

等革新派这把刀,在他的扶持下,不断壮大,不断锋利。

然后暗中握着这把刀,扫清保守派。

那些沾染鲜血,留下弑杀残暴名声的事情,留给革新派来承担。

皇帝只要在背后,推波即可达成目的。

这样做,无非就是慢一点罢了。

可他的想法,没法儿和父皇说。

他很清楚,依着父皇的行事风格,并不喜欢他这种做法。

父皇更喜欢,大开大合的方式。

决定要做,就快刀斩乱麻。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解决制造问题的人。

过去,数十年,父皇不就是如此嘛。

……

父子二人谁都没说话。

宫内晚宴结束。

朱元璋与马秀英回坤宁宫。

过去几年。

皇宫内,也进行了改造。

过去,每当夜晚,灯火通明的灯笼,被明亮的沼气灯取代。

朱元璋和马秀英在宫女搀扶下,来到院中凉亭。

挥手遣退宫女后。

朱元璋打量着,凉亭几根柱子上,安装的沼气灯,拍着膝盖,唇角浮现笑意,感慨道:“看着这沼气灯,一时间,还以为还在老四燕京的王宫。”

话中,从袖中拿出‘袖珍表’。

虽然大明的变化是明显的。

可差距也十分明显。

马秀英瞧着朱元璋,没好气瞪了眼,“今天,伱对标儿的话,是不是太重了,龙生九子,还各有不同,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全都像你、学你吧……”

其实。

洪武初年。

他们对标儿的期许,就是一个守成之君。

重八用铁血手腕治国,清除不稳定因素,稳定大明江山后。

就需要标儿这样一个手腕温和的仁恕之君了。

重八予以所有人的压迫,需要标儿用温和的手腕,为所有人松一松紧绷的神经。

一张一弛,才能持久。

无疑,按照洪武初年的设想,标儿是十分合格的。

反而是老四那种,大开大合,手段强硬的性格,不适合继承大明江山。

可谁都没想到,后来发生了这么多事情。

老四划时代的提出了两个理念、两个主张。并且出走大明,在其燕华验证证明两个理念、两个主张是可以成功的。

变革。

说实话,不亚于重新再造一个大明。

变革前后的大明,虽然都是大明。

虽然都是帝制。

可任谁都明白,相同的外表之下,内核已经完全变了。

表面看,是一个大明。

其实,是两个大明!

这无异于,就是重新打天下。

在这种情况下,标儿的性格、手段,明显就不适合了。

就如同。

隐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

兄弟二人其实都很优秀。

但,隐太子只能是一个继承者、守成者。

而秦王李世民,则是一个开创者。

如果将兄弟二人同时放于乱世,做一方诸侯,李建成的性格,注定无法成为最后的赢家。

朱元璋毫不在意摆了摆手,“咱就是响鼓重槌!标儿那点打算,咱一清二楚,他希望通过缓慢布局,培植革新派,用革新之力,铲除保守,这个想法,也不能说不可行,但操作起来,更加困难,成功的可能性也更低。”

“一个战略决策,时间线拉得越长,期间可能出问题的地方就越多。”

“比如,他忽略了,革新派的热血激情会随着时间,冷却消失。”

“这一点,咱们比谁都清楚,当初打天下时,虽说,大家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为了自己做人上人,可谁又能否定,当初,所有人其实也心怀着匡扶天下,还世道一个朗朗乾坤的崇高理想,当时,咱们这群人,都是把理想和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

“可你看看后来,当功成名就后,当随着时间推移,热血消散后,武勋文官们都在做什么?”

“争权夺利!”

“在现阶段,没有一套类似老四燕华的良好制度、严格约束,一旦革新派热情消散,热血消失,迅速堕落后,大明的革新,将更加困难。”

“我说的重,就是提醒他,他可以继续他的想法,但他不能只是做一个幕后者,应该站到台前,在革新派热情消散前,完成革新,形成一套完善的约束制度。”

……

马秀英沉默。

其实,她何尝不知。

想要做成一件事,尤其是那种开天辟地的大事。

就得像重八和老四那样。

但凡抓住时机,找到切入口后。

就猛打猛冲。

甚至,不惜身,自己带头。

一举奠定乾坤。

期间,哪怕有些细节错误,哪怕有很多无辜者被牵连,被抛弃,都要心肠冷硬的坚持下去。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便是这个道理。

这句话,并不是让人,不注重小节。

这句话,有这很明显的对比。

大和小。

在追求一个大的目标时,就要咬定不放,猛打猛冲,勇猛精进。

牺牲那些小,舍弃那些小。

……

翌日。

朱元璋便以强势之姿,开始对京营进行调整。

在胡惟庸、吕本等保守派惊恐、焦急、愤怒、不安中。

一支支由保守派统帅的京营精锐,在兵将混编对调后,就被严令,马上乘坐火车启程。

前往蒙汉示范区以及其他,朱元璋选中的地方。

于此同时。

一支支驻扎在地方的新军,接到命令后,迅速奔赴就近的南北纵线车站,登上火车。

沿着复线铁路,迅速抵达金陵。

然后,与丘福、朱能、瞿能、徐辉祖等支持革新的京营新军进行混编。

这场涉及二十万人次,行军距离,最大达一千里的巨大军事调整。

因为火车的缘故。

在短短三个月内完成。

虽然很多保守派,眼睁睁看着,保守派在金陵的军事支持力,几乎被瓦解而愤怒。

可整个大明的精英层。

也被这场军事调动吓了一跳。

“太快了!”

“可不嘛,二十万人次,还有那么多装备,最远的距离,多达一千里,以往,这种调动调整没有一年半完不成,可现在,短短三个月就完成了!”

“往后,除非是大明内部彻底腐朽,军队失去战斗力,否则,改朝换代的可能性小之又小了!”

……

这场军事调整,向天下人证明了,火车对于军事的战略意义。

……

金陵车站。

南边各地的藩王,已经抵达,此刻,正跟随朱元璋上车。

北边各地藩王,此时此刻,已经在北平等着了。

朱标因监国需要。

此番没有随行。

只太子妃常氏,带着孩子们随行。

月台。

朱元璋站在车门外。

看了眼朱标身后不远处的群臣,视线转移,落在朱标身上,“这一次军事调整,轨道火车对军事的战略意义,你应该有了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了吧,咱们大明的疆域,轨道火车的重要意义,就更不需要爹多说了。”

“跟着燕华工程队建设南北纵线,已经五年多了,咱们大明现在,有能力,独立建设一条火车线路吗?”朱标想了想,老老实实诚恳摇头,“父皇,我们的人才,对数学、测量、地质等基础学科的掌握很低很差,现在还无法,独立建设铁路线路。”

朝廷也成立了专营铁道的机构。

那些士绅子弟不愿意,干这种苦差事。

可农民家读书子弟愿意。

虽然不缺读书的人才。

但一个现实问题也不容回避。

那就是,大明在此之前,从未有专门的数学、测量、地质等学科。

而这些知识,却又是,建设铁路必需的,必备的技能。

这就导致,朝廷网络的人才,要重头学。

过去五年,有三年时间学习这些基础东西。

最近两年,才开始跟着燕华援建的工程团队学习。

就实际能力而言,还不足以,单独领导指挥一个建设团队。

“你心中有数就好。”朱元璋较为满意点点头,接着,语气有些严厉道:“但你事事都只是清楚,就是没有想着去解决。”

“铁路建设被掣肘,你难道不清楚原因?”

“咱活着,你们兄弟间,即便磕磕绊绊,大十字铁路计划还能继续下去,可如果咱死了,一旦你们之间,发生一点磕磕绊绊,这条铁路还能建设下去?”

到时候,不但耽误了,大十字铁路布局。

更会失去这个言传身教的先生!

朱标如闻洪钟大吕,短暂愣怔后,诚恳认错,“父皇,儿臣错了。”

过去几年。

地方保守派,对铁路建设进行掣肘。

他不是不清楚。

之所以没有插手。

是因他觉得,这样没什么不好,他很清楚,老四对大十字铁路的重视。

可以借着这种内部掣肘。

帮助朝廷,在后续援建工厂的实际操作中,争取更多利益。

毕竟,当初签署的合作协议,拟定的条款之外,还有很多利益可以争取。

就比如。

一边掣肘燕华钢铁,在各地码头卸货后,运往铁路沿线的速度。

指责燕华钢铁供应速度太慢。

要求燕华,追加援建一座一万吨炼钢转炉。

……

这些利益,这五年,争取了很多。

如今看来,是时候,约束地方保守派,消除掣肘了。

……

朱元璋没有再说什么。

看了眼朱标。

在群臣山呼万岁的恭送声中,登上火车。

……

呜呜呜……

悠长汽笛声中。

车头附近的月台,瞬间笼罩在白色蒸汽中。

有节奏的‘嗒嗒’声由慢变快。

挂着十五节车厢的机车车头,以极快的速度,冲出金陵车站。

向着北方而去。

……

火车越过河流、穿过隧道,行驶在狂野农田边缘。

一路走走停停。

耗时一个月。

在一个傍晚。

朱元璋、马秀英带着诸皇子、皇女、皇孙抵达张北城。

张北车站。

练子宁、蓝玉、张玉在朱元璋要求下,与朱元璋同乘一辆马车。

“陛下万岁!”

“陛下万岁!”

“欢迎陛下来张北!”

……

马车刚刚驶出车站,朱元璋就被欢呼的浪潮惊呆。

道路两侧,一名名将士,胳膊勾着胳膊,筑城的人墙后面,潮海般人群,在马车驶过前,欢呼万岁同时,下跪行礼。

朱元璋怔怔看着这些百姓。

很多的穿着风格,和老四燕京一模一样。

大约有六七成。

甚至有两三成百姓,竟然剪了短发!

百姓身后是整洁的建筑、相隔十几米,就有一根沼气灯柱。

许久。

朱元璋才回神,看着蓝玉三人,满意笑道:“你们把示范区建设的不错,咱能听得出来,百姓对咱的欢迎是真诚的,不过,你们不该组织百姓来欢迎咱。”

蓝玉三人相视一笑。

蓝玉解释:“陛下,这可不是臣等组织,是百姓听闻陛下抵达,自发的行为。”

闻言,朱元璋无疑更加高兴了。

什么是民心所向,这就是!

“示范区内,服饰发饰效仿燕华的百姓比例不小啊。”

闻言,蓝玉三人不由有些紧张。

服饰还好说。

可发饰。

剪发在大明,真的是个大忌讳,他们也不知,陛下对此是什么态度。

练子宁抿了抿唇,谨慎解释道:“陛下,燕华的工程队抵达示范区后,一些原蒙古百姓,就开始效仿燕华的发饰,关于发饰方面,以往,朝廷也没有明确改变蒙古百姓原有的传统,现在蒙古百姓效仿,我们为了稳定,为了团结,也没有阻止。”

要说,现在大明境内。

哪里最像燕华。

其实,已经不是福建。

反而是后来居上的蒙汉示范区。

示范区独特蒙汉文化融合。

造就了,示范区在接受燕华新文化、新风尚方面,阻力很小。

他们有信心,只要朝廷不阻拦。

用不了多久。

示范区一定是最先追赶上燕华的大明行省!

朱元璋含笑摆手。

安抚练子宁几句,要求练子宁大胆学习燕华后。

看向蓝玉,“蓝玉,你明白,咱调整京营的目的吗?你这边,接受京营军数量最多,你要是不明白咱的目的,可办不好事情。”

……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明天,老朱就要下线了,有些不舍,这本书,也就很快到了结尾部分了。

后面还有两个小**,一个大**。

然后完结,剩下的,会在番外补充写一写。

本章完

喜欢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