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独治大明 > 第三百九十二章 弘治要开启货币战争

独治大明 第三百九十二章 弘治要开启货币战争

作者:余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7:41:21 来源:书海阁

本轮米价暴涨,首当其冲自然是吃上顿没下顿的百姓,但作为民间所认定的流通货币白银同样是受害者。

若白银有其他竞争者还好,但现在正在面临布票的竞争。

因米价的持续性上涨,白银的购买力相对下降,导致白银正在变相贬值。

可别小瞧这一种变化,普通的百姓对手里的货币是十分的敏感,这种变化足够让很多百姓远离白银。

反观本轮的布票跟硬通货棉布一直紧密关连,现在还可以跟精米变相挂钩,这便足以秒杀白银这种货币。

即便白银再如何稀缺,但不能用来换取大家所需的粮食,亦或者换到的粮食越来越少,那亦不过是一堆无用的金属。

虽然布票是比较新的事物,但不仅直接换取大家所需的棉布,而且还能换到所需要的粮食,必将成为大家所心心念念的新货币。

纵观华夏的历史,其实最大的错误正是各个王朝都推行银本位制。

尽管白银的价值一度是黄金的两倍,而本朝白银的兑换率仍旧高达四比一,但这仅仅是白银疯狂贬值的开始。

从后世白银和黄金的价值变化,便可以知晓两者存在的天壤之别。

且不说黄金跟白银的价格能差到近百倍,各国都在明令禁止本国黄金外流,反而允许白银自由流通,两者对国家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了。

虽然白银一度接近天然的货币属性,但历史证明白银并非天然的货币,亦或许不该是大航海时代后的官方货币,归其原因是海外储量太惊人了。

除了日本存在大量**在地表的高品质银矿外,美洲的银子多到用火车都拉不完,仅仅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的产量便相当于全球几百年的白银产量。

现在大明王朝白银的税收只有区区几百万两左右,但到了后面一个朝代,战败后的赔款居然是几亿两。

后面的朝代的白银以亿来计算,并不是后面那个朝代经济变强了,而是大量的海外白银涌进来将华夏的社会财富洗劫了一轮又一轮。

归其原因,正是历代的统治者将白银推上了王座,最终致使日本和西方列强借助华夏的物资壮大己身。

《弘治货币新例》将是一项重大的举措,而主要的目标正是要根除白银本位制,从而避免华夏再度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

“哈哈……幸好我有布票!”

“走,咱们一起到皇家钱庄兑换!”

“嘎嗄……我的布票果然换到精米了!”

……

随着《弘治货币新例》颁布,手里拥有布票的百姓先是前往皇家钱庄换票,而后用米票果然在皇家米行换到了精米。

布票不仅没有产生贬值,而且能够轻松地从皇家米行那里得到精米,这个结果导致百姓对布票的信任度大增。

“咱们手里的银子真是越来越不值钱了!”

“何止不值钱,现在有钱都难买到米粮了!”

“不管如何,以后咱们都要囤积一些布票以备不时之需!”

……

面对米店告罄而无法买到精米的百姓积怨已久,现在看到可以通过布票来换取米票而得到精米后,顿时纷纷发出了感慨道。

这个时代的百姓不懂得那么多的经济知识,现在意识到白银不再是那般无往不利,而跟实物绑定的布票显得更加的诱人。

正是如此,在弘治朝的引领下,一些根深蒂固的认知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而白银本位制正在遭受来自朝廷的挑战。

朱佑樘虽然贵为大明天子,但并不打算直接站到全社会的对立面,何况朝廷亦需要借助海外的矿银充实财政。

在《弘治货币新例》中,还抛出一个重磅的条例:朝廷即将推出面值不等的弘治银元和银钞,不再提倡民间以银两交易。

这个条例进行了补充说明:“弘治银元面值以一两、二两、五两和十两铸银币,另于京师试行二两、五十两和百两白银大钞。此银元和银钞自铸造之期起,于两年后可到皇家钱庄兑换等额纯银绽,吾民可用窑藏之用!”

按原来的历史,华夏直到民国才能“改两为元”。

只是到了那个时候,华夏的财富早已经被洗劫一空,整个社会亦是积重难返。虽然华夏有了建立自己货币的意识,但奈何华夏成为了盘中餐。

朱佑樘现在将“改两为元”的举措提前,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海外白银洗劫华夏的社会财富,而且还可以慢慢打造属于华夏的新货币体系。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今想要打造信用货币体系其实不现实,百姓又怎么可能一次次上当呢?

朱佑樘知道要将华夏百姓放在首位,而不能用白纸便强硬地换掉百姓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社会财富,不然这个举动跟日本和西方列强并无两样,所以此次给银元同样赋予跟实物挂钩的功效。

即拥有弘治四年的银元或银钞,于弘治六年可以到皇家钱庄兑换等量的银锭,如此便不存在仅是画饼的问题。一个货币体系的形成,不能仅仅依靠王朝的强权,而是需要提供一定的实物担保,这样的货币体系才能得到全民的认可。

若是计划顺利的话,日本的银矿和美洲的银矿将会归为大明朝廷所有,而这些银矿可以帮着朝朝廷轻松买下整个华夏的社会财富。

朱佑樘知道单是讲道理根本行不通,只有将源源不断的白银运回华夏,华夏的百姓才能真正知晓白银的痛点。

虽然并不准备全面禁止民间的银两交易,但朱佑樘拥有自己的绝对领域,亦是抛出一个条例:“各级衙门的杂税今后不得再向百姓征收碎银或银锭,当以朝廷所发行的铜钱和银元为主。铜钱乃朝廷官方货币,今后不可重银轻铜,以一千钱兑一两银元兑换,旧钱送回京城重铸!”

由此次京城的米价风波亦是可能看出,货币的要领在于流通。

既然大明已经打定主意要打压银两交易,那么不能光靠口号,而是要拿出实际行动,从行为上扼制银两的流通属性。

先是以官方的态度不鼓励银两交易,接着推出银元取代银两,而后不接受白银纳税,再通过海外白银来掠夺社会财富,将来必定让民间放弃银两这种不靠谱的官方货币。

其实在这里还有一个十分巧妙的手段,由于白银的价值不断走高,导致铜钱的价值持续走低,导致一两白银能换到的铜钱从一千文涨到两千文。

只是现在官方进行了干涉,强制让一两白银等同于一千文铜钱。

此举既有利于银元的推广,同时变相扶正铜钱的地位,亦能让更多的财富逗留在手持大量铜钱的百姓手中。

《弘治货币新例》的三板斧,每一斧都落到银本位的要害之处,正在根除华夏最大的顽疾之一。

八月的京城,注定不会平静。

随着《弘治货币新例》出台,京城的米价终于出现了颓势,要让米价涨十倍的豪言壮语将成为一句空话。

“布票有是有,但可不能是四钱了!”

“我可以给你八钱,卖给我三张吧!”

“我可以给你一两,卖给我两张吧!”

……

虽然布票可以换到米票,但并不是人人都拥有布票。

一些百姓为了解决自家的粮食危机,只好高价向持有者进行购买布票,但一些布票的持有者趁机坐地起价。

其实不能算他们趁火打劫,毕竟跟涨十倍的米价相比,布票涨上两三倍属于很朋友的价格了。

“我不要你们的银两!这样吧,这张布票算借给你!等以后的米价下来了,或者你们明年的田产了粮食,亦或者你手里有布票或米票,到时再将米还给我就行,如何?”刘英面对上前求购布票的街坊,显得十分大度地道。

她原本是地地道道的女织工,最先投身于皇家布行成为一名光荣的女织工,现在手里拥有大量的布票。

只是她并不喜欢占其他人的便宜,亦或者对银子并没有过分热衷,便是提出这一个相对合理的要求。

“真的,那太感谢你了!”原本打算前来购票的百姓听到刘英竟然肯出借,当即便连连表示感谢。

其实不止刘英如此,纯朴和善良早已经融入一些人的骨髓中,却是纷纷将自己手里持有的布票进行出借。

借米,这其实是很多百姓常有的事情。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百姓,谁家能没遇到难处之时,往往邻里都是采用相互帮助的模式,大家这才能够平安地度过难关。

现在的借票行为,跟借米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自从朝廷将京城打造成世界第一棉织中心,而今的京城百姓压根不缺布票,故而布票并不属于稀缺资源。

只是这些京城百姓热心的举动,反倒给很多米店整不会了。

钱员外是爱华米店的东家,跟其他早早售空大米的掌柜不同,由于自己的老婆提前得知消息,所以现在自家的米仓还堆满精米。

看到昨天已经一百七十文的米价,心里已经打定主意在一百八十文的米价位置开售,争取在二百文钱的位置售空。

虽然有一部分米是自己高价购入,但只能顺利出售,那亦是一笔自己辛辛苦苦十年都赚不来的利润,此次还真得感谢天灾和襄城侯了。

钱员外今天并没有在家里用餐,而是到日忠坊最高档的四季酒楼用餐,吃过午饭便领着几个小厮朝自家的爱华米店走去。

由于他的牙齿不整齐,加上刚刚是大鱼大肉,正在用牙签剔着塞在肉碎里的肉。

钱员外虽然做了甩手掌柜,但每日都会前往米店查看账本,整张胖脸更是藏不住笑容。现在每日都是大鱼大肉,而米价是一天一个价,这简直就是神仙般的生活。

“东家,您终于来了!”孙掌柜看到钱员外出现,当即便迎出来道。

钱员外看到门口竟然空无一人,却是笑得更加灿烂地道:“呵呵……起晚了!起晚了!钱在哪里呢?”

“什么钱……哎呀?”孙掌柜顿时疑惑地询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钱员外愤怒地打孙掌柜的脸,却是板起脸道:“废话,卖米的钱!昨天就跟你说今天卖一百七十文钱一斤,你不会私藏了吧?”

“东家,今日到现在,咱们的米都没有卖出一斤呢!”孙掌柜捂着吃痛的脸,显得十分委屈地道。

钱员外这才注意到米店门口的米还好端端的,顿时困惑地道:“这是怎么回事?昨天他们还为了买米而打得头破血流,今天怎么一个人都没有了?”

“皇家米行现在不仅布票能换成米票,听说铜钱都能买到米,但每人限三斤,现在所有人都跑到皇家米行那边了!”孙掌柜听到这话,顿时哭丧着脸汇报道。

钱员外扭头望向皇家米行的方向,顿时感到天旋地转。

昨天还是人满为患的店门口,但仅仅一日后,而今竟然是门可罗雀了。

“大家不用慌,咱们的米保证够!”

“只要你们手里有米票,咱们的米行保证兑付!”

“听说皇家米行的米仓有几百万石,咱们还抢个毛线啊?”

……

昨天还有为米而恐慌,但今日一切都仿佛是烟消云散,很多百姓都纷纷投入正常的生活中。随着皇家米行将大量的精米放出来,京城的紧张情绪得到了缓解,而百姓自然慢慢冷静下来。

其实大家并不见得多么缺米,除了那些吃上顿没下顿的破产之家,谁家里的米缸没有点存粮呢?

至于京城的米粮供应,亦不需要过度紧张。虽然南方的粮食一时运不过来,今年的秋季亦要歉收,但运河停摆终究不可能是永久。

一旦运河通畅的话,京城压根不可能会缺粮。何况东北府正在大开发,据说今年便有第一批大米运到京城,到时京城更加不可能会缺米。

正是如此,原本正在突破二百文一斤的大米,结果是应声而跌,哪怕腰斩都没有百姓再进行购买了。

此次受害的不仅仅是京城的米店,而是整个事情的始作甬者,以襄阳侯为首的权贵再次遭到了重创。本章完

喜欢独治大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独治大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