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靖明 > 第402章 博格达彻辰汗

靖明 第402章 博格达彻辰汗

作者:冬三十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8:41:32 来源:书海阁

嘉靖十二年的二月底,北京外城已经建好的钟楼响起连续不断的钟声。

京城百姓知道,又有一位重臣离世了。

很快,消息得到了确定:是国丈、靖安侯孙交。

耄耋高寿,无疾而终,这是喜丧。

消息传到开平,这成了皇帝提前回京的原因。

丧事可以先办,朱厚熜是皇帝,孙交的丧礼有太子这个外孙以监国名义参与,规格已经够高。

孙交有个儿子,作为皇帝的“大舅哥”,孙元是正德九年的进士。虽然仅仅是三甲二百零四名,但有个皇后妹妹,他现在也官至长沙知府。

兄长还要赶来,靖安侯府之中是孙交的另一个儿子孙京答谢宾客的吊唁。

父亲离世,孙茗虽是皇后之尊,却也要来。

她那最年幼的妹妹孙岚只比朱载墌大一岁,两个孩子都面带悲伤。

朱载墌更记得自己监国的这段时间,来探望外祖父时,外祖父私下里对他说的许多话。

外祖父说,那是父皇交给他的几卷书,他熟读过了,知道了许多新道理。

对于孙交叮嘱他的话,朱载墌现在还不能完全理解。

但他知道与将来自己的大位有关。

父皇要回来了,带着彪炳千秋的功绩。

登基将满十三年,大明改行新法,果然大胜北虏、收服失地。外压藩族,内收民心。明君在位,贤臣满朝。

列席国策会议时,张总辅他们总是在商议,接下来要花很长时间缓一缓了。

父皇创下功绩的脚步,比他们好好治理大明的脚步还要快。

听说北征大军又开拔了,不知还会不会再有大捷来。

等孙元赶到北京时,已是三月中旬。

落叶归根,孙交是要被扶灵回到老家安葬的。朱载墌是太子,又有监国重任,不能去做这件事。

而皇帝凯旋回京,还有喜庆大礼要办。

急递来回,送来了皇帝的意见:准谥忠肃,英国公张仑代皇帝和太子扶灵送葬。

于是孙交的灵柩在停灵二十一日之后,离开了京城。

北京内外,要立刻开始张灯结彩,迎接皇帝凯旋回京。

朱厚熜刚刚抵达宣府,那个碑上的箭,这一次是没法拔去了。

而刚刚送抵这里的一个奏报让他勃然大怒。

“郑晓,你在大同做过督屯郎中,你去查查实情!”

杨博担忧地看着皇帝,张璧沉默不语。

陈九畴留在开平主持后续,本来他对这种事是更有经验的。

事情很简单,就报来被安排在归化、卓资、官山一带筑城的鄂尔多斯部俘虏又作乱,大同留守将卒平叛之下,斩首一千三百多级,作为功劳报了上来。

要知道,套虏是已经被打散了、解除了武器的。没有马匹弓箭刀枪,吃的口粮都需要边军来分派。他们有没有作乱,为什么作乱,都不算很重要。

皇帝发怒的原因,是斩首如此之多还来请功。

大胜之后,下一步的事就是叙功了。

而大明的军功,到如今仍旧沿用着成化年间的惯例。它大体有两条线,一条是战场表现,一条是首级。

战场表现中,分为奇功、头功、此功。

奇功是做出了决定战斗胜负的表现,例如斩将夺旗、围城首登、力破敌阵等等。

头功的评判标准是“当先”。悍不畏死,敢于冲锋陷阵的,那可评头功。而只服从号令没犯错、有苦劳的,可以评次功。

这条线的评定,有时候缺乏客观标准,于是又有了首级评功。

并且现在,不同敌人的首级功劳大小还有区别。北虏首级功劳最大,其他蛮夷次之,国内叛贼更次之。一般而言,妇孺首级也比不过青壮首级。

叙功之后的勘验是一个漫长过程,首级功评定好之后,既决定赏银,又决定升迁。

多少年来,滥报抢功、作弊买功甚至杀良冒功,那都不少见。

朱厚熜大怒的原因,就在于这很可能是一次为了首级功劳而刻意引起的屠杀。反正有作乱的理由,而且是北虏。

这不仅让朝廷随后叙功犒赏的开支会加大不少,更不利于大明对河套、宣宁边区的后续经营。

有一就有二,要是觉得在这场战争中没捞到足够功劳的其他将卒有样学样呢?

张璧是此刻行驾中品级最高的文臣,他还是站了出来开口道:“陛下息怒,眼下还未下旨册封衮必里克,朝廷对降虏处置方略未定,有人作乱,将卒处置了,对其他降卒也是震慑。只是需传旨边区,晓以大义,不可再有过于苛待降虏之事。宣宁边区总督之选,也要尽快定下来。”

“张经同样是奇功,让张经先去暂署。”

朱厚熜迅速做出了决定,不再等着慢慢推选了。

边区需要肚子里有墨水、理解朝廷方略的人。而边区的总督,做的时间也需要长一些,不能仅仅走个资历。

给张经这个机会,如果能把这段时间里的一些矛盾控制住,暂署两字就可以拿掉了。

张璧对此自然不会反对,只是叹了一口气:“如此大捷,这回叙功犒赏的银子不知要准备多少,茂恭和用修他们现在只怕头痛不已。”朱厚熜也没说话。

蒙古人勇是勇,穷也是真穷。

套虏几乎被包围击败,衮必里克是带着全副身家北撤的。

落败之后,唐顺之从他那里缴获的财物,对大明来说却根本看不入眼。

他们最大的财富,也就是那么多的牛羊马匹了。些许金银珍宝,对大明这次要付出的饷银、抚恤和犒赏银子来说,杯水车薪。

将官、文臣的叙功,可以爵位、官职为主,但是最大量的是最普通的兵卒。有些就算升个小旗、总旗,还是需要有相应的赏银。

而这次总计出动的兵力,前方后方加起来,那是何等规模?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郑晓领了旨意离开了行驾往西,去查访实情。

消息也报回到了京城,夏言无语,杨慎则直言道:“北患这次绝不了,但边军贪功启衅心思四起,将来只会愈演愈烈!夏总参,军务会议该责成总军纪部拿出法子了。”

“自当如此。”夏言点了点头,“北征虽未结束,去岁河套、宣宁数战,军功勘验却该开始了。犒赏可以慢一点,抚恤却慢不得。”

杨慎长叹:“去岁税银最晚五月就能悉数解送至国库,自是要先拿来应急。”

他这个管账这一年多来终日殚精竭虑,此刻只能再次提醒:“这一战后,至少五年……不,最好十年,不能再有这等大战了!总辅,总参,陛下回京后,不能只有我一人再劝谏!”

“……用修所言极是。”夏言也没想到自己坐上总参的位置没多久,整体的功劳就这么大了,“只是北患未绝,零星边事还是免不了的。”

“只要不是又数万大军出征便好!”杨慎语重心长,“青甘边区既设,万不能让陛下又有再通西域之念。接下来,河套、宣宁还需布防、经营,国库多少要攒上数年才行啊。”

他真怕皇帝开疆拓土的念头更加炽热,再被贪功的勋臣武将撺掇的话,那就真是穷兵黩武了。

此时此刻,只能靠大家齐心协力,靠军务会议的总参谋是由文臣来担任的这个格局,尽力制止大明战争机器不断轰鸣。

不然杨慎真觉得干不下去了。

明明为钱着急,但皇帝凯旋回京的献捷大典不能省。

如此功绩,这回是要献捷太庙了。献俘是先献到皇帝面前,而随后,则要让他们都让京城百姓看一看了。

三月底,御驾终于抵达北京。

绕了一个圈之后,先到了南面。

如此大典,天坛、地坛、社稷坛也不能少。

礼交部的刘龙安排着一切,但京城内外百姓更加想看到的是虏酋和鞑子。

“镇安伯真神将也!先射杀了鞑子大汗,又生擒了鞑子宰相!”

“什么宰相,不懂别乱讲。鞑子就是一窝一窝的,那什么济农,就是一半鞑子、以前最靠近九边的那许多窝鞑子的头目,也算鞑子的另一个大汗了。”

“镇安伯这是一定要封国公了吧?”

“跑不了!真是鞑子克星啊……”

“北征不是还在打吗?镇安伯怎么随陛下回京了?让他继续领兵,兴许把俺答也捉回来。”

“功高震主懂不懂?”

“……”

在围观群众的翘首以盼中,御驾大辂越来越近。

京城禁卫列成队,在通往城里的宽阔直道两侧护卫着。

随着大辂靠近,京城百姓纷纷开始下跪。很快,“陛下万岁”、“大明万胜”的声音开始震耳欲聋。

张孚敬、夏言、崔元等重臣在朱载墌的带领下,携文武两班京官悉数出城迎驾,此刻自然也齐声称颂:“臣等恭迎陛下凯旋还朝,吾皇英武无双,功耀千秋!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吧。”朱厚熜抬头望了望久违的京城,“太子,上来伴驾。众臣入列,进城!”

从大概十三年前开始,这么长的时间,他离开这座都城附近的次数只有三次。嘉靖三年南巡,嘉靖六年亲征,再就是去年。

其他时候,最多出城巡一下京营、轻重工园、到大赛场观战、看京郊演习。

只有这一次,离开这都城这么久的时间,将近一年。

但现在他回来时,迎接他的是一座心悦诚服又忠诚的都城。

朱载墌恭敬地行完礼,在黄锦的搀扶下登上了大辂,喊了一声“父皇”。

“又长高了一点。”朱厚熜笑着摸了摸他的头,牵着他的手坐在了一旁,“这段时间可有什么体悟?”

父子俩开始闲聊,大驾卤簿继续前进。

入了城,是靖国侯与驸马都尉余承业祭天地坛,皇帝则直奔紫禁城外的太庙。

而这时候,俘虏也终于出现在京城百姓的面前。

衮必里克命大,现在伤势已经好了。

现在,他还必须先满足大明天子的需要。

以他为首,鄂尔多斯与永谢布两个万户在去年被生擒的部族领主、将领,人人都被捆着手,穿着本族的衣服挤在一辆辆囚车上。

衮必里克地位不同,他独占一车。囚车的栏杆上,还有条幅,上面写明了他们的身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听说俘虏了好几万,关中的黄河边都发现解冻后飘下来的冰块里有鞑子尸身,被押进京的都是虏酋吧?”

“多少年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了!”

京城这么多百姓,见一见凯旋还朝的大驾卤簿倒是其次,看看这些虏酋才是正经热闹。

眼下虽然骂声不绝、议论纷纷,但囚车两边都有护驾大军行走,倒没出现扔石头子的人。

“就是这些鞑子,几百年来害了多少汉民!”

“就该杀绝了!”

“哎,报上不是已经说过了吗?俘虏的鞑子毕竟还有力气可用,全杀了多可惜?这回杀的鞑子也不少了,接下来反倒要让这些虏酋当真低头称臣,陛下大赦,这才好让边区的鞑子安心为大明卖命。”

“太便宜他们了!”

“听说鞑子青壮被杀得最多,河套那边的老鞑子更是都豁出了命去也没帮鞑子逃出生天,现在那边都是女鞑子、小鞑子。昨天还听茶馆里的人说,讨不到老婆的,去了边区自有女鞑子来投。”

“又脏又丑还臭烘烘,那多磕碜?”

“还分田啊!再说了,当小老婆嘛,总有个能先用的不是?”

胜利带给大明百姓的,毕竟有些不着边际的红利。

俘虏入城的一路,就是宣传的一路。

而在押阵官兵的最前面,严春生的将旗所至,自然引来阵阵欢呼。

严春生享受着这种荣耀,也有些遗憾。

他虽然有心继续作战,但郭勋他们的眼神有些吓人。

而特战营损失不小,严春生继续出战固然仍能立功,却可能引发其他明军的孤立和猜忌——这就是胜势已定之后的麻烦。

另外,自然也是功劳已经太大了。

皇帝将他带了回来,接下来,是继续练兵、恢复特战营甚至扩大特战营的规模了。

到了承天门外,才是先去太庙。

衮必里克他们被先押到了英杰殿外,跪在午门之外等候皇帝来裁决他们的命运。

而太庙里,朱厚熜牵着朱载墌的手,过了戟门走在甬路上准备进入享殿告祭宗庙。

享殿是太庙的正殿,三层须弥基座上,这享殿的规模不比紫禁城中原先的奉天殿小多少。而在高度上,享殿建筑本身比奉天殿还高,只不过太庙正殿的基座没有奉天殿高而已。

殿中金砖铺地,金丝楠木为柱。

平常,大明列祖列宗的神主不在这里,而是在享殿后面的寝殿。

要祭祖时,才会从后面的寝殿被供应到正殿来,享受后人的告祭。最后面,则是供奉着更加久远的祖宗们的祧庙。

现在,朱厚熜和太子一起,还有文武重臣,一同在这里祭拜。

祭词晦涩,但传递的信息自然是鼓舞人心的。

山河得复,虽不自夸超越了太祖太宗的功绩,却也堪告慰先人。

而后自然也还有一番大愿,盼保山河无失,再明绝北患之志,朱载墌甚至听到父皇说若他完不成、则还有子孙后代。

朱载墌不禁望着前方朱厚熜如山一般挺立的背影:以父皇的英武,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难题吗?

朱厚熜只是表明一下态度而已,而后则还有繁琐的祭祀流程。

后世子孙奉献血食,这一次,已经入了庙的人,于谦自不必说,包括临时被安置过来的杨廷和与杨一清神主,都享受到了这份恩荣。

此情此景,不少文武重臣都双目含泪。

多少年了,大明都没有这等足可献捷太庙的功绩。

而北虏,是贯穿整个大明朝的心腹大患。

眼下称不上完全解决,但有了一个阶段性的变化。上一次这样的变化,是瓦剌被打散,蒙古人陷入鞑靼与瓦剌的分裂。

那已经是百年前的事了。

此后也先崛起,瓦剌南侵,英宗北狩,此后草原上的再次分裂也不是大明的功劳,而是也先自己没有黄金家族血脉称汗之后带来的内乱。

只有这一回,是大明堂堂正正地大胜北虏。

太庙这边的献捷大典之后,才是朱厚熜前往英杰殿的受降大典。

朱厚熜在两侧跪在碑林外的俘虏中间,再一次进入午门,回了家。

过了御道,从一旁登上了午门。

正中的英杰殿里,是从开国至今,包括了杨廷和、杨一清、李瑾在内的文臣武将们的造像。

朱厚熜特别在杨廷和、杨一清、李瑾他们的画像面前停了停脚步。

他们没能看到这一天。

而后,他来到了殿外。

午门之上面对南方,护栏正中有一个小小外延的缺口平台。历来,午门外就常有大典,这里专门为皇帝的宝座留了个位置。

现在,皇帝坐到了宝座上,两侧雁翅楼上大明三辰旗迎风招展,禁卫森严。

而受降大典开始,是张孚敬朗声历数北虏对大明的累累罪行。

成王败寇,现在衮必里克等一大票战俘跪在下面。

朱厚熜俯瞰过去,京城的殿阁屋宇延伸向南方,他的视线并不在这些俘虏身上。

他做这一切,是为了让这个方向所代表的大明百姓都能安居乐业,不受北面敌人的侵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现在问题只解决了一小部分。

情感上,这些人,他都想杀掉,这是他们为他们对大明的战争罪行应该付出的代价。

但这个时代的观念还不同,对待虏酋的态度,就是会影响异族普通百姓的想法。

何况,还有更多的北虏,得想办法分化、击溃。

“外臣有罪,衷心请降,愿尊英武圣明之皇帝陛下为博格达彻辰汗,还请陛下宽恕外臣等人之罪,宣宽温仁圣之名于草原,四海臣服,汉蒙一家,永结情谊。”

衮必里克带头引起的声音把朱厚熜的目光拉了回来。

博格达彻辰是他们商量出来的汗号,意思就是宽温仁圣之意。朱厚熜并不知道,这是百多年后女真崛起建国时,同样由蒙古人送给努尔哈赤儿子的汗号。

同样有一种请求宽恕的马屁之美。

异族是杀不完的,朱厚熜也做不来那种魔君。

皇帝就不能只有朴素情感,还要着眼大局与未来。

朱厚熜听着下面的不断请求,缓缓站了起来。

午门内外都安静了下来,他平静地开了口:“尔等对我大明所犯罪孽罄竹难书,今既请降,朕可加汗号。尔等族民,朕可大赦其罪。尔等皆为领主、头目,既言臣服,何以言忠?”

“您是天上的太阳,我们诸部,将永远忠于大明皇帝,为大明牧马、征战,只愿伟大的博格达彻辰汗允许我们继续在大明的草场上,如同温顺的牛羊一般活下去。”

“听其言,观其行。”朱厚熜点了点头,“你们是有罪的一代,在朕杀死或擒获仍与大明为敌的俺答及其余诸部头目之前,朕给伱们恩衔,却无实权,也不会让你们重新回去统领你们的族人。听命于大明的一切安排,证明了你们的忠诚,朕则将赐你们的子孙回到草原,作为大明外藩的郡王、郡公,在大明边区总督的节制下带领族人牧马放羊,永为大明外藩。”

这与之前说的有一点点不一样,衮必里克一时没反应过来。

朱厚熜的声音从上面远远地传下来:“都听明白了吗?”

衮必里克浑身一个激灵,赶紧把额头碰到那冷冽的地砖上:“忠诚的草叶永远感激您的恩情与光辉,遵从伟大的博格达彻辰汗的一切命令。”

随后自是人人表忠。

朱厚熜淡淡地开了口:“传旨边区,制告边官、边将、边民:大明疆土之内,俱为大明臣民。耕者、牧者,从军、务工、行商,大明皆有律例。令大兴文教,概习大明文字、律条,安分守业。罪酋居于京,各选其子为族长,划定草场,不得纷争。朕既称汗,令归附诸族可共选一女,入宫侍奉,以敬尊长。有功于大明,再遵大明爵衔之制,待北患尽除之日另行封赏!”

张孚敬微微忧虑,朱厚熜却已经转身准备离开。

在身后情绪复杂的谢恩声中,朱厚熜很平静。

对这些大明的敌人,仍封以外藩王公,确实是最省力的办法。

但那又何尝不只是一种裱糊?

在北患没有被彻底解除之前,朱厚熜宁愿边区在唐顺之等人的治理下,让归附的蒙族人先有根弦在心里悬着。而大明对他们真正的宽仁,是把他们当做自己的臣民来一同看待。

没有优待,也尽量避免歧视、打压。

这个过程里,还有异心的,就按律例去办。

真能证明自己忠诚的,将来也有进身之阶。

尽管也是外族,但至少河套、宣宁,离北京没有云南那样远,何必在这里就埋下太多土官的隐患?

像大清那样封赏的蒙古王公,只适合更遥远的北面。

如果他们真的证明了自己的忠诚,也彻底臣服于大明的强大了,才会等到那么一天!

现在,朱厚熜还年轻,他不必在这一次就定好这个框架。

纵然有些问题,他压得住,唐顺之他们能解决好。

从午门下来,朱厚熜与朱载墌一起先到了乾清宫,然后才越过中圆殿,到了坤宁宫里。

孙茗和蒋太后在最前面,后宫妃嫔及皇子皇女都在。

“恭迎陛下回宫。”

本章完

喜欢靖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靖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