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靖明 > 第452章 奉旨指路

靖明 第452章 奉旨指路

作者:冬三十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8:41:32 来源:书海阁

天津大沽,海河在此入海。

这个时候,它还叫直沽河、大沽河。

它的最上游还一直在山西,又与运河北端相连,还临着海。

自从漕军改制,以遮洋总为骨干搭建起来了海运局,这天津大沽就成为了海运局总部所在。

再到后来,宝船监也在此设船厂。等到大明定下了要建北洋、东洋、南洋三大海师,北洋海师的总部也设在了这里。

同样,海上长城公司作为一个带有武装力量的特殊企业,它也不能离北京的控制太远。

如今的天津已经是北京重镇,大沽港的规模日益庞大。

随着蒸汽机的定型,良乡东北方向的重工园以外,天津这边也在开始建设新的工业园。不依赖于海河的水力,而是将以蒸汽机为动力。

在大沽港的旁边,早已建好的宝船监大沽船厂,这些年已经发展为不逊色于东莞、泉州、宁波的第四大海船制造厂。

这得益于边贸规模扩大之后,从朝鲜、从女真人那边采买来的巨木。

现在,大沽船厂那边领到的第一个准备工作,就是兴挖更大的船坞。

“按粗略推算,这船坞用工部定的新标准,长要在一百二十距以上,宽也要到三十距,这才能搭得起更大的滑轮吊。深也得有十五距,这新船坞只能新挖!”

“不错,其他船坞,海师和海上长城公司、海运局的船都占了。就算想合二为一,那同样得再挖深、挖长,不如重新挖一个!”

“要我说,既然要挖,不如就一次挖两个,万一只挖一个出了什么篓子呢?”

听着他们七嘴八舌的,大沽船厂的厂监忧心地问道:“沈总裁,挖这么大的船坞,耗工耗银不少,由厂里先垫吗?”

“无须忧虑,先开始做!新建,先建一个,筹备下一个!”

“……耗工耗银当真不少啊!”大沽船厂的厂监再次提醒。

“你不必担心,银子的事,我负责!”宝船监总裁沈啓看了一眼众人,“另外,赶造一片院落。陛下旨意,大沽船厂这边要设科学院船舶研究分院,六月里,诸位院士、博士和大匠都要过来。不止他们,宝金局、兵仗局、建设局、通驿局,都要在天津建新厂、新站。这蒸汽铁甲舰,乃陛下钦点之大国重器!”

被他喊来开会的人目瞪口呆。

“在造的船不能停,我已经传令各地,抽调一批大匠和熟工北上。”沈啓两眼生辉,“昔年大宝船,按如今新标准,不过七十距。百距大船若能建成,大明所向披靡!”

大家都震撼地看着他。

如今诸企业,其实绝大部分仍有勋臣担任总裁,但宝船监是个例外。

年方五十的沈啓,也算得上是中年才得志。

他是在科举改了考纲后才于嘉靖十一年考中进士的,那时候他已经四十多了。

原因就是:他这人很喜欢杂学。

中进士后,他就以进士身份进了宝船监,当时许多人不理解。

可四年之后,他一本《大明船纪》直达天听,从此平步青云。去年蒸汽机制成,大国策会议后他直接来到了宝船监总裁的位置上,这下大家都明白了:原来皇帝就是看中了他懂船。

这《大明船纪》,如今堪称大明造船业的最全面着述。凡四卷,一卷遍述了如今大明各类船只的造船用料规范和图纸,一卷遍述历朝造船工艺的沿革,一卷综述如今大明造船业官方职掌和民间船厂、造船工匠的行业状态,一卷详细注明造船流程的各种管理方法。

在历史上,沈啓四十八岁才于嘉靖十七年中了进士,第二年去工部龙江提举司之后,终于开始发力。龙江在南京城北,是大明一大船厂,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就从那里启航。

沈啓在五十岁时完成了《南船纪》一书,但这一次,他有了新的际遇。

大明的官办船厂统一整合成了宝船监,大明也有了新制式的船只和官方船舶造办管理体系。

此刻,同样刚过五十岁的沈啓已经处在大明造船业的顶端,他期待在他手上,能有超越大宝船的成就。

“这蒸汽铁甲舰,我亲自督办!”他环视着众人,“木铁并用,帆桨同行!铸铁龙骨,蒸汽机桨,搞得清楚这些问题,将来才是船业翘楚!陛下已经降旨,若能建成,下水之日,御驾亲临为贺!”

于是这天下午,宝船监就在附近的天津、静海、保定、文安、青县、沧州甚至山东的德州掀起了很大的阵势。

不仅宝船监,还有其他企业,也都在附近开始了招工大战。

即将大兴土木的天津大沽,自今年开始每年将有百万计的银两从那里花出去,这是何等机会?

诱人的前景吸引着一些青壮,也吸引着运河上的商人。

而在京城,百姓们等着看榜。

二月十五,会试刚刚结束,榜还没出来,但《明报》上刊登了新的消息。

殿试改制、自选方向、再开制科、两个新伯爵的消息不胫而走。

应试举子们晕头转向。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殿试下个月初就举办。

现在结果还没出来,但如果入了正榜,现在就要考虑选择什么方向。

王崇古十分纠结。

按他以往的观点,王家本就是山西大商,今后最需要的是在官场扎下根来。

可是如今皇帝要将进士分成官府、企业、科学院三个方向,其用意也相当明显。

大察工商在前,成立天下大同党在中,进士分类在后,陛下对于身居官位者招抚自家有关联的生意这件事是不满的。

当官有三种,一种是去官府当官,为陛下“服务百姓”;一种是去企业当官,为陛下和朝廷赚钱、稳住经济命脉;一种是去科学院和文教方向当官,为大明播种未来。

王崇古要做官的本意,就是为了照拂王家生意。

从这一点来考虑的话,选择企业方向,只怕是更好的。

以他家学渊源从小耳濡目染学到的本领,甚至未尝不能去望一望那经世济民科的魁首。

王崇古左思右想了数天,榜终于放了出来。

没有意外,他确实名列正榜。

有了这个身份,他终于可以吩咐下去:“备上两份厚礼,我要去拜访唐国务和杨首席。”

一个是与他王家本就关系不浅的唐顺之,一个是同为山西人的御书房首席杨博,王崇古以新科贡士的身份,现在可以去拜访二人了。

对未来的道路,也需要探问一下他们的建议。

和王崇古一样,所有名列正榜的贡士都必须面对这个问题。

将来的路怎么选?

此刻,朱厚熜也在御书房里看着新科贡士的名单,还有他们的分数。

呈给皇帝的,是更加细致的分析。

如今的会试,考纲已经有所改变,增加了一些算学、常识题目,在最终的实务策题里也搞了类似“附加题”这样的可选题目。

把科举从最初的只考理学改到如今,朱厚熜也只能用这样的办法遴选一些可能不一样的人才。

譬如当年的沈啓,他之所以直接去了宝船监,未尝没有朱厚熜提点严嵩让他对沈啓点了点的原因。

要不然惯性底下,大家当然还是选择去官府任职。

殿试的题目都已经出完了,二十多年来,朱厚熜头一次这么期待殿试的结果。

这一次,自然也得引导一些人跨出大胆的一步,选择别的方向。

“制科毕竟只是两个魁首封伯。”朱厚熜一边看着分析,一边在一些名字旁画着圈圈或者打着勾勾,“去企业,沾钱很多,管得却仍如做官一样严,实权还不如地方官,只是薪俸更高一点。去科学院和诸学校,更是显得清贫。但有些人是可能的苗子,该劝上一劝。”

朱厚熜抬头看了一眼,在他面前,唐顺之、杨博、严嵩、黄佐等数个重臣在这里,胡宗宪和沈炼也有份。

“你们都是熟悉朕的重臣,既然放了榜,必定是拜帖不断。”朱厚熜把名单交给他们,“这些人,你们可以试着提点一番。朕设企业,非为垄断各行各业,只是国家需要集中力量办一些大事,办一些长远才看得到回报的事。以企业为枢纽,只要奉公守法,朕倒乐于见到民商也发展得越来越好。”

“至于办文教、做科学,那恐怕确实需要些热情。但是名誉上、地位上、薪俸待遇上,朕绝对会给足。待第一批院士选定,诸节慰问,春节国宴,子女恩荫,都不会缺。”

朱厚熜微微叹了一口气:“朕也快四十了,从此精力自然是渐渐要往下走的。但科学院的重要,许多官员和士子、百姓不重要,朕是对伱们讲过一遍又一遍了。物理大道上后继要有人,便要从今日始。去吧,除了泄题,你们这次都是奉旨指路。”

严嵩笑着弯腰:“臣等都明白陛下一片苦心。”

国企那边仍有勋臣主导,能有更多读书出身的文臣过去,自然是好事,只要他们肯。

至于勋臣们大概有些不乐意,那也不打紧。等日本的事情办完了,大概有一批可以安置过去。

盘子是在越做越大嘛。

等唐顺之他们离开了,朱厚熜问杨博:“用修还是每天板着脸?”

杨博笑了笑:“杨总辅虽然心里不痛快,但既然诸国务都商定了,他还是会用心的。”

朱厚熜也微笑了起来。

加总辅在内共九个国务,上面还有个皇帝。总辅权力虽然大,但如果总辅本身的能耐、格局不够大,那么实则就是共同决策的局面。

杨慎这家伙啊,格局确实不够大,眼光也不长远。

也不知道他落魄时,那种缅怀古往今来、写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气概哪里来的。

难道说只是伤春悲秋时能有暇追忆古今,真到办实事时视野又小了?

朱厚熜倒也不怪他,杨慎考虑的也有道理。大明如今本身就是领先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是事倍功半,毕竟要自己先趟出路来。

再说了,钱的问题,从国家的层面自然有不少解决办法,不至于为此束手束脚。说精力从此要渐渐往下走的皇帝,现在显然并不是这样。

最近这几个月,他明显步子更快了。不仅是国事上,也是身体上。

入夜以后,他快步往林清萍宫里走。

五个新嫔的宝册已授,其实从他们入宫开始就已经算是朱厚熜的女人了,自然已经染指。

宫里进了新人,从过年前后,朱厚熜其实就尽量开始保持比较规律的作息。

处置国事是一方面,如今蒸汽机有了,大明进入了新阶段,他也要有养生意识。

活久一点,就能多保证大明的路子走得更宽阔一点。

所以如今诸宫反倒能见皇帝更多了,至少皇帝每天都开始不在养心殿过夜,总会在某宫留宿。

说会闲话,是安抚。

听听琴,赏赏舞,是喜爱。

如果再到床上打打架,更是恩宠。

在哪里醒来,那就不消说了。

皇帝用另一种“精力”调和着后宫的安定,但最近这段时间显然付出极多。

黄锦有点怕他吃不消。

所以到了林清萍那边,滋补养生大餐早已备好。

皇宫里能缺啥?

好药材、好食材、好方子,全都不缺。

再说了,人逢喜事精神爽,新人当前更新鲜。

见皇帝吃完了之后拉着她还要去里间,林清萍顿住了脚。

“陛下,臣妾今日有些不妥,陛下去和嫔那里便是。”

朱厚熜不禁看了看她。

林清萍微微笑了笑:“臣妾与淑贵妃都是识大体的,皇后入宫之前、入宫之后,臣妾二人都会帮着陛下约束好众人的。倒是陛下,龙体要紧,不必为了担心后宫如此奔波。”

朱厚熜略尴尬,难道最近有点不像话了?

林清萍拥了拥他:“臣妾和陛下的儿子都长大了,臣妾知足的。”

朱厚熜想起了在云南的大儿子,抚了抚她的背:“他来信,倒说在昆明很自在。”

“王妃有孕,臣妾更是欢喜,盼着她平安生子。”

朱厚熜有点恍惚:四十没到,要有孙辈了?

“有孕在身,不宜奔波。等孩子生下来了,明年宣他回京一趟,一家人团聚一下。”

“嗯!”

林清萍松开了他,笑着用那种“我还不知道你”的眼神推了推他,“去吧。陛下若是想雨露均沾呢,臣妾回头伺候陛下安寝便是。二十多年了,在臣妾身边,陛下睡得是最踏实的。”

朱厚熜想着刚进宫时她和黄锦轮流守夜的旧事,心头只觉最难消受美人恩。

但他的身体还是诚实的。

说罢开了句玩笑:“什么龙体要紧,难道朕现在大不如前了?你且等着!”

林清萍保持着笑容目送他去偏殿,随后才幽幽地坐了下来。

她倒没说什么违心的话,但新人胜旧人,终归有些怅惋。

只不过呢,细细想想,皇帝也有些令人感动。

虽然谈不上身体大不如前,虽然可以说是为了后宫安宁,那毕竟也是“殚精竭力”地照顾妃嫔们的内心感受。

对子女们有妥善安排,还会怕她们心生哀怨,身为妃嫔,遇到这样的皇帝,那又有什么好埋怨的呢?

善妒?让他只专情一人?

大明上一个像这样的人,如今幽居仁寿宫多年了。

起了别样心思的端嫔,如今三个女儿都惶恐不已。

林清萍叹了一口气,心想等着皇帝回来了,要跟他提一提这件事。

端嫔自作自受也就罢了,但三位公主,着实该好好考虑一下了。

新科进士出来,静嫔生的大公主和端嫔生的二公主,是不是该选个驸马了?

她又犹豫起来,皇后不久之后就要入宫了,她现在提这件事,会不会让皇后认为她是在行后宫之主之实?

想了想之后,她又觉得算了。

陛下英明神武,应当是都有主张的。

本章完

喜欢靖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靖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