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靖明 > 第453章 大明还有个锦衣卫

靖明 第453章 大明还有个锦衣卫

作者:冬三十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8:41:32 来源:书海阁

贡士们突然面对这样重大的选择,议论纷纷是免不了的。

这一届贡士的遭遇自然就是以后年轻读书人的风向标,因此议论范围自然是迅速就越来越广。

千百年来惟有读书高,就是因为读书读出名堂了就能登堂入室,就能做官。

做了官,就是老爷,高人何止一等?

更别说明面上暗地里的那么多实利。

眼下,即便已经是会试翘楚,还要“志愿”选择是不是去官府做官?

说是志愿,不强求,可既然分了方向,如果另外两个方向没人选择或者只有寥寥数人,那不是打皇帝的脸吗?

各位重臣家宅里的话,其实短短两三日里就传遍了新科贡士圈。

没门路的,自然要问那些有门路的。有门路得以拜访请教的人当中,也有不少人心存疑虑或者干脆就城府不深。

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了:原来不少重臣真的在劝一些人选择那什么企业方向和科学院方向。

这一下搞得许多人甚至心里有了异样的不平衡:合着我都没那个能耐被劝一劝了?

因为有那么两个城府浅的得意洋洋地透出了一句话:陛下朱笔御勾,他们可是已经简在帝心的经世济民或者天工开物奇才!

“难道出任官职,上佐君父,下安百姓,不配为经世济民之才,反倒钻研商道、耍滑贪财是经世济民?”

“……这此前不是已经有更好的名字吗,定国安民。”

“那何以只开两科,这靖国武略科和定国安民科不再开了?”

“……陛下圣明,自有深意。”

“可若选了官府方向,将来反被圣意鄙薄呢?”

“……陛下襟怀广阔,岂会如此?兄台慎言。”

“学甫兄,你还在为难?”

王崇古闻言回过神来,苦笑了一下摇了摇头。

唐顺之、杨博都拜访过了,确实都建议他去选择那企业方向。

可是企业方向就只有皇明资产局下诸企业这一个出路,至少接下来这十多年里是如此。

而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官府里的事还能有诸多回旋余地。到了企业里,那真的是只以钱财为绳索,回旋余地很小。一个没做好,也都是皇帝一言而决,万不会有在官府里上官、同僚一同言明难处、奏请开恩的余地。

最重要的是,若在企业任官,王家固然可以得到更快发展的机会,但却绑定得更为清晰明显。若真有事,是一定会牵连到王家的。

这哪比得上在官府做官,只需某些方面指指方向、引见些人?

“这不是仓促之间,就要一举定将来吗?”有人愤愤不平,“朝廷怎么能只给半个多月的时间让我等决断?那企业、科学院方向将来如何授职、如何迁转,总该有个章程,好让我等细细考量才是!”

“伯载兄,你为会元,你怎么想?”

听到这话,王崇古也看向了一人。

此人姓沈名坤,今年已经三十五。在最近这些科的会试里,他算是夺得会试第一的人当中年纪极大的。

考纲改后,能适应新考纲的,往往是天资当真极佳、而且易于接受新事物。

年龄偏大一点的,在这方面确实比较吃亏。

而这沈坤,更是快到了三十岁才中举。

在会试之前,许多人都没想到最终是他夺了会元。而前几日,一直生活在淮安的他也拜会了曾经作为总河、在淮安呆了好多年的刘天和。

与王崇古不同,刘天和对沈坤的指点,竟是建议他去选择科学院方向。

会试第一选了这个方向,到底是让他带动其他人,还是他当真在这些方面颇得皇帝看重?而他能夺会试第一,只怕也会预示着殿试考题的方向。

沈坤欣然回答:“我所喜颇杂,也素来耿直。刘国老言之有理,我确实更适合做些学问。”

“……沈兄,当真不想出仕为官了?”

“入科学院为博士,也有官衔。”

“……那怎可……”

面对许多失望的表情,沈坤站了起来拱手:“文教部已有明文,各方向殿试考题不同。既然定下了心,我就回去再多做些准备了,诸位慢议。”

这是一处旅社,在这里议论的都是投宿这里应试的举子。

沈坤被人敲门拉来,也不能不出席。

现在表了态,他又回去了。

王崇古看着他的背影若有所思。

过了一会,他坚定地站了起来:“陛下和诸公既然定了此制,我看诸位也不用心存万一了,还是早做决断吧。殿试在即,又怎会改弦易张?”

“学甫有决断了?”

王崇古装作苦笑:“拜访请教了又不听指教,岂非不可教?”

他这么一说,失望的人更多了。

大家这么热衷商议这件事,不就是想尝试着看看是不是能统一一下意见,让朝廷看到众贡士非议纷纷吗?

可是王崇古这话说得很实在:朝廷重臣特地为伱指点道路了,结果你不听,那不是让如今对你另眼相看的皇帝和诸公心中有了芥蒂吗?这一招着实有些损……

自是自古都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如今会试已然高中,接下来都是不除名了、定然都有最好的出身,皇帝和朝廷想怎么安排他们,那还容得他们多置喙吗?

如果不满意,辞了授职回家便是。

又不是强求必须选那些方向,你还不是可以志愿去官府任职?

现在,只不过是他们被这突如起来的安排搞得有些懵的,本能地想抱团、抗拒改变。

王崇古又看了看沈坤房门的方向,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他家里很有钱,他本来可以花高价去通驿局在贡院旁边的状元居。那里都是家境极好、非富即贵的子弟,是更高端的圈子。

但会元出在了他这个旅舍。

接下来呢?

殿试有了三个方向,那么以前的三鼎甲,是不是也会有新的含义?

不再只是一个状元。

考的题目都不同,比什么比?

什么一甲二甲三甲……过了会试这一关,都只是贡士。

国家怎么用士,以后就别再拿几甲多少名说事了?

说不定,原先大概只能得个三甲的不少人,心里是乐见其成的。

因为大家都一样了吗,都只是会试考过了的。

至于同方向里排名也靠后,只怕将来官运不畅时也可以怅惋一句:蹉跎半生,才发觉自己更适合另一个方向。

就好像当初殿试选了别的方向,命数就会不一样。

王崇古推开了房门。

既然心已经定了,那就不必再刻意掩饰自己大商人家庭出身的印记。

如果在这经商之道上做得让皇帝离不开,同样能够拥有庞大的影响力。

他相信自己有这个潜力。

另外一间房里,沈坤哪里在温习功课?他在写信。

【汝忠吾兄,君之才更胜十洲。多年来,弟醉心陛下那物理大道,君则神驰意想、着述风流。今考制大改,弟已下定决心,求索大道。君之巨制既已草就,可再试科途。弟闻刘国老言及陛下宏愿,中国文化当宣之寰宇,正需汝忠兄这等大才。昔年陛下御批三国……】

他写信的对象,是年龄略大于他的一个朋友,名叫吴承恩。

而沈坤本人,其实正是嘉靖二十年这一科的状元。

他这个状元,在后世留下的名声远不如吴承恩大,但在世时最重要的事迹反而是:为了抗倭,亲自招练乡勇,谓曰状元兵。

明明是文状元出身,在民间却留下了武状元的名号。

沈坤说自己所喜颇杂,那是一点不假的。他的天资其实很高,但喜欢的东西实在太杂了。年少时经史子乐、诸子百家无所不读,聪明无比,要不然又怎么会跟同样思绪散漫的吴承恩成为好友?

而自从出现了“物理大道”这种新学问之后,他又沉迷了进去。

为了他的喜好,他那个不懂学问、只知经商挣钱培养儿子的父亲,以前总是把赚的钱买书籍、文物来让他考据,后来又要买各种各样的新东西。

比如当年淮安的第一台自行车。

现在沈坤开始撺掇吴承恩了,话里话外就一个意思:过去这么些年你老是考不中举人,不是因为你不行,是因为你跟我一样没找对方向、分心太多。你瞧瞧老弟我,会试第一了!

沈坤知道吴承恩会有点酸,因为他知道那家伙还是想出人头地的。

酸就对了。

总而言之,刘天和对他说了:如今还只是三个方向,那算什么?将来,大约还会多不少方向,比如专门从事文艺创作的方向。

改元公元,定名中国,陛下胸中的宏图还包括了文化昌盛。

要不然,礼交部何必单设曲艺司?

最先被殿试新规则触及的人,知道了大明又在酝酿更新的考制和考纲。科举之学,以后将被称为科学,有许多科。

而为官,只是其中一科。

但为官这一科,目前仍旧是吸引力最大的。

在新科贡士中,二十二岁的谭纶仍旧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官府这个方向。

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确实在企业和科学院什么方向上不太有兴趣,还因为他去拜访江西老乡严嵩时,严嵩很热情地接待了他,说陛下知道你的名字,盼你以后做个好官。

皇帝为什么会知道谭纶的名字,谭纶不知道。

但提前被皇帝知道名字的人,大多成就非凡,所以严嵩对他的热情,谭纶理解了。

现在,他对自己的将来,也多了不少期许。

皇宫之中,朱厚熜听陆炳禀报完贡士们的动静,最后也只是笑了笑。

“有议论就是好事。让天下读书人记起来读书考科举是为了什么,这是国家的抡才大典,取士是为了国家需要。几百上千年以来科举有成就是为了做官这一点,越早改变越好。”

陆炳不管这些,他只是说道:“按如今的势头,若是考纲、考制的方略颁布天下,议论还会更多。臣是不是先做些准备?”

“不需要特别准备。”朱厚熜摇了摇头,“天下英才聚到科途来,朕把最终的出路从一个改为多个。天生我才,此短彼长,只以做官为目标的那条路竞争更激烈了,但其他路宽松啊?觉得自己换一条路试试更可能脱颖而出的人更多,嘴上说,身体却会很诚实。自今后,乡试或者中学毕业以前,都只学基础。而后选择方向,专攻一道,更容易成功,总比所有人都只去钻那四书五经强。”“臣遵旨。”

既然皇帝这么说,他也就不搞什么动作了。

按陆炳的理解,这种大规模波及天下读书人未来的事,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但现在,皇帝真的对士子们的议论越来越显得不在乎。

朱厚熜看着陆炳:“你掌锦衣卫,还为朕留意着官绅言行,要明白这天下舆论有利有弊,也有轻有重。一些新东西,议论的过程,也是宣传的过程。这个过程里,有赞同的,有反对的。而一件事,赞同的往往辩不过反对的,因为赞同需要将来为佐证,反对只需举出过去就有的成例。”

“……陛下所言极是。”

“反对的,让他去反对。若只是动口,那有什么担忧的?只要他们没有因为这反对做什么阻止施政甚至图谋颠覆的事,那就只需在一旁耐心看着。记住,如今锦衣卫虽然声势不比以前,但一直按兵不动的锦衣卫,比时不时就夺门入户的锦衣卫更可怕。”朱厚熜淡淡地说道,“不必显露威风,却什么都知道,这样的话,脑子清楚的官员才更会永远把‘大明还有个锦衣卫’放在心里。”

陆炳心想,还有内察事厂。

一个在明,一个在暗。

锦衣卫在地方的触角,是特勤所安插在治安司体系下的各地特勤队。他们的作用,除了帮助治安司办大案,就是以保护要员的名义安排在地方重衙里。

而内察事厂,他们或者是个小店老板,或者是个行商的小商人,或者是谁家的家丁、管家,谁知道呢?

这么多年来犯了事最终被办的官员,也从来没有哪一个是直接仅以某些“密谈”、“密谋”的理由来办的,而是以公务上的纰漏和罪状。按图索骥,以厂卫的力量,什么证据找不到?什么由头引不出来?

一个小案,查成大案而已。

而最初去状告某件事的百姓,谁知道他是不是内察事厂的线人?

只不过如果最终治安总司出动特勤队去拿人了,有些人才会后知后觉地想到:这是来自上面的决定,皇帝的决定。

朱厚熜再次跟陆炳讲述了一些思维,而后就安排道:“让各地特勤队把眼睛睁大一点,反而今年要开始推行的计量新标准可能被地方官吏拿来害人。要让老百姓接受这一些,需要有一批典型,让他们知道这是一桩善政。大明各地的标准更统一、更精确了,是各行各业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基础。”

“臣知道了,臣这就回去安排。”

朱厚熜顿了顿,而后又问了一句:“清怡带着她们两个,这都瞧几天了?”

陆炳闻言笑了笑:“要想多看看,那可是不容易的。长公主是过来人,自会好言相劝。”

朱厚熜叹了一口气:“一眨眼,朕都要操心儿女婚事了。希望她们能有合意的吧,等她们瞧好了,你再帮朕查一查行止品性。”

陆炳说道:“臣都已经遍查过了,陛下要御览,臣这就可以回去拿来。”

朱厚熜提起御笔笑着点了点他。

作为父亲,两个年纪已经大了的女儿,现在也该到了考虑婚事的时候。

虽然现在大的也才十七岁,但会试三年才一次,而这毫无疑问是让她们自己挑一挑的最好机会。

若不然,那就仍要他包办了。

时代风气的惯性在这里,朱厚熜也很难让她们去搞什么自由恋爱。若是现在不让她们自己有个选择,将来埋怨他这个父亲所选非人,不也是中老年的烦恼?

想了想之后,朱厚熜说道:“你让清怡吹吹风,说那些选了科学院方向的更好,以后都在京里。做官的,去企业的,将来自然是要各处跑。毕竟是贡士出身,千军万马独木桥过来的,朕也不好就搁在京城。不历练,难成大器。她们非喜欢读书人,不喜欢你锦衣卫里的。朕想来想去,兴许能一门心思钻研物理大道的更好。”

“臣回头跟长公主转述圣意。”

朱厚熜点了点头,又问道:“太子到哪了?”

“在徐州,到了丰县河堤工地。”

“去那里?”朱厚熜有点意外,“在那里做什么?”

“三个人到了工地帮忙,做文书的做文书,下工地的下工地。”

“……戚继光下工地呗?”朱厚熜哑然失笑,“行吧,让他们也出点力。”

说罢站了起来:“朕也要动弹动弹了。左右你今日已经办完了公务,陪朕跑跑步。”

后宫妃嫔又变多了,年龄也大了,锻炼身体更加需要了。

重新规划修整过的皇宫里,如今在前代皇帝妃子们居住的西北角宫殿区有了个一片专门的场地。在这里跑,不用总是跨过一些有门槛的门。

陆炳心头有点古怪,毕竟每次陪皇帝过来时,旁边总不乏妃嫔,还有她们年幼的孩子。

果然,今天也是如此。

朱厚熜穿着换好的衣服裤子,看了看几个小子挥了挥手:“别争着跑,练一练就好,贵在坚持。”

大明有爱跑步的皇帝,就有爱跑步的皇子。

陆炳跟在一旁,听着那边大小公主们喊着“哥哥加把劲”、“弟弟快点”,只能无语地看着侧前方皇帝的背影。

您的话可不管用,都在撺掇着皇子们比赛呢。

朱厚熜只是笑哈哈地看着他的崽子们你追我逐。

生机勃勃,多好。

本章完

喜欢靖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靖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