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 第四百二十七章:到处搅浑水的嘉靖

慰劳完大殿里的三个功臣,裕王还不过瘾,又让殿外的随阜也进来露了个脸。那个叫马林的倒霉蛋也刷了个存在感。

结果不问不知道,一问才发现居然是个隐藏的官二代,是西北宣府总兵官马芳的好大儿。居然就这么不声不响的给李如松做副官。也不知道个中到底是怎么个缘由呢?

但马林这个谦逊的品质,肯定是打动裕王了。先前都没给李如松拂战袍,这次居然亲自拍了好几下马林的战袍。看来,李成梁这个铁岭卫指挥使对比人家马芳宣大总兵官还是明显拿不出手啊。

但另一个当事人李如松完全没意识到这些,还在为自己有功劳一个人傻乐呢。

搞定完一切,裕王才打算在次日正式亮明监国南直隶的圣旨。也恰好,之前滞后在淮安的仪仗队终于是紧赶慢赶到南京了。

与圣旨一起的,就是王府詹士谭伦调任南京吏部尚书。果然还是跟对人划算,一下子就是二品大员了,虽然是个南京的样子货。但这次是跟着监国一起的。至少在南直隶算得上是天官了。

圣旨宣读的朝会上,徐鹏举脑袋顶着好大一块纱布,领着南京的头头脑脑在南京的朝会大殿上扣旨谢恩。

说实话,之前是有风传出来好几次嘉靖打算让裕王监国甚至传位的。

但现在怎么变成到南京监国了?好些人还是一头雾水的。

但裕王的作为大家还是挺喜欢的,一方面安抚了将士,另一方面也厚恤了之前那个被挂城门楼上的倒霉南直隶兵部侍郎。

整体而言,是个宽厚的君子。

美中不足的是这次没啥根基的诚意伯出了大风头,搞得整个南直隶六部外加勋贵都面上无光。

诚意伯刘世延虽然是个伯爵,但其实是嘉靖十一年,皇帝为了展示胸怀,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刘基八世孙给续上的,此前从成祖朝第二代开始都中断一百多年了。在好多人眼里,现在的第世代诚意伯跟刘基刘伯温有没有关系还两说呢。

一帮天潢贵胄,让一个野小子抢了功劳,做实有些气氛。

当然,也不能怪群臣小气,而是诚意伯拟定的奏疏就是他自己一人占一大半,剩下一小半才是王府詹士现在的南直隶吏部尚书谭伦,最后一行,等字前面出现了幼军把总李如松。

至于这三天在南京城担惊受怕的百官,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

在这种关键时候,没有去跟乱兵带路“兄弟,这边走”已经是相当不错了。结果愣是一句话也没有。

更为关键的是连魏国公都不知道裕王微服私访甩开仪仗提前到南京了。心思歹毒的诚意伯刘世延,不知道从哪里得来的消息,然后就一个人独自表演,在王爷面前刷好感。毫无半点同僚之间的提携之意。

但凡放出点风声,大家也不至于关门闭户,作壁上观。这种踩着同僚上位的人,想不招恨都难。

只是现在是宣旨监国的好日子,没谁来发作,就看后面计较了。

除此之外,另外的消息是高翰文的弟子宋应昌的好友,许国、王平安这次也连着分派到了杭州府,一个分配了钱塘县的县令,一个分配了仁和县的县令。三甲进士能分配到杭州府城来做县令,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原上海县县令海瑞,直接升了松江知府。王用汲升了杭州知府。相比下来,看似海瑞吃亏了。不过鉴于松江是现任首辅徐阶的老家。嘉靖老道士的这个分配,似乎一开始就意有所指。徐阶听不听话,就得靠海瑞这个大明忠臣利剑了。如此逆练忠臣,也得亏是老道士才能想出这么个缺德主意。

还有喜事则是高翰文又从裕王那里搞到了每年五十张南京国子监的名额。亏得之前因为嘉靖给了几个名额就谢恩半天。原来更大的恩情是留给裕王来施舍。

现在经济大学堂也才不到三百人的名额。这起步就有了五十张举人名额,五分之一的毕业就能当举人比例,这经济大学堂,想不火都难啊。

只是还有一个徐阶的学生,请旨立斩严世番的督查院御史邹应龙也给调任到浙江来做巡按御史,具体巡什么案还不清楚,但看来老道士的操作就是到处掺沙子,搅浑水啊。只希望之前的临安县闹剧别跟着御史有什么牵连才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