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 第四百五十七章:沈一贯发现了货币中的猫腻

沈一贯的研究其实就是在朱庚基础上的递进——分享加总。侪

比如朱庚研究价格与价值,那么沈一贯这里价格就不再是一项物品的价格,而是所有物品的价格加总,代表了社会拥有的所有物质财富。而与之对应,价值的加总,则代表所有物品对人的效用的满足。

这又进一步引出两个问题。

第一就是总价格与其交易工具·货币。

既然价格是虽供求变动的,而作为货币的金银铜变动则相对较少,那两者会始终保持一致吗?而更进一步地,金银铜本身的变动规律是什么?

顺着这些问题,沈一贯发现,价格一定是依赖货币表现的。所以当货币不足时,价格必然会下降。总价格或者整个社会财富也会下降。

这就直接突破了儒学天下之财有定数的桎梏。因为如果财富不变,金银铜作为财富中分离出的一部分,要么也不变,要么与其余部分此消彼长。但无论如何都明显与过往的乱世人口凋零,财富匮乏,而盛世人口增长,财物富足相矛盾。

而且一旦金银铜与财富其余部分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那使用的金银铜越多,其他财富越少,百姓越贫困。那官府首要做的就是关闭铸币作坊。任由民间以物易物才是财富最为富足。这明显是与常识相悖了。哪怕是儒生,也不可能接受这样的推论的。侪

在沈一贯这里,货币与财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就是货币越多,财富越多。相反,货币越少,财富越少。

但货币与财富的关系并不是严格对应的。因为沈一贯从郑大何大两人那里了解了商业,发现商人在资产配置与货币交易的差异。

发现商人的经营,作坊、物件虽多,但却不一定都需要货币,只有那些等待交易结算的东西,才需要去确定价格。因而,沈一贯还引入了流通的概念。

就是流通中的财富与流通中的货币大致相当。在货币这里加入流通,则同样是因为大部分士绅都有藏钱的习惯。这种一辈子也不可能参与流通的货币,自然要被排除出去。

从这里,忽然,治国安邦的机理就一目了然了。

因为绝大多数升斗小民家藏财富、货币都是极少的。能吃饱就不错了,还有钱,那都是士绅的事情。

这意味着,只有流通,财富与货币流通,升斗小民才能参与其中,分得一部分利益。侪

一旦停止流通,原本一无所有的升斗小民,连拼命获取财富与货币的资格都没有了。

这与之前高翰文在经济大学堂开学演讲布置的问题对应上了。因为当时的问题是“如何合法地将手里一枚铜钱,自动变成更值钱?”

到这里,答案是呼之欲出的。那就是藏起来,减少货币流通。

因为那样,升斗小民获取财富的渠道会加大压制,以前三四文钱能请一天的断供,只要士绅的连续不断地藏钱,基本一文钱就能雇佣了。

这样算下来,虽然,货币减少,财富也会缩水。但雇佣人的劳动成果却在上升。只要工钱的降低大于财富的缩水就行了。事实上,由于大多数物品,并没有计划进入流通,可流通的财富的基数本来就少,那可以想象,士绅基本是整体获利的。

得道这个结论的沈一贯都被自己下了一跳,如果士绅藏钱就能让自己变得更富有,那当士绅也太简单了吧?难怪千百年来,一门儒学就够了。因为在这个机制下,却是不需要新的理论或者文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