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 六百六十章:宋应昌对《天祚二十五年》的总结

宋应昌回到家,压力才真的上来了。

很显然,皇帝给自己好友的任务主要还是在政务上,而自己的压力却是在研究上了。只是这些东西可不好跟朋友吐槽。因为有些东西万寿宫那边没有批准,还真的不敢乱说。

嘉靖给出的课题其实是最近很火的《天祚二十五年》带来的。里面对天祚帝的各种行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的描述,确实是相当的有代入感。

宋应昌其实理解,嘉靖其实很想了解下新学是怎么看待宋朝是怎么灭亡的。只是新学的言论往往都是悖逆之言。用来直接分析宋朝就有些容易惹到当前的忌讳了。这也是为什么之前三人做的王安石变法探究被嘉靖给中断了,三人又给各自安排了职司才算是让朝廷消停了下来。

但是大辽可没什么正经史料留下来,一切都依赖于高老师寄送过来的资料。很多时候,宋应昌都承担着高翰文在京城的嘴替罢了。但即便如此,总结出来的东西也是足以惊世骇俗。

那本话本中其实已经列明了,大辽灭亡的种种原因。

比如,首先就是大辽实亡于道宗皇帝。这个庙号叫道宗其实本人是个佛门狂热爱好者。其人在位近50年。前期较为励精图治,后期笃信佛门。干了两个事情,直接加速了大辽的灭亡。

第一个就是故意不提拔高级文官武将。这直接导致后期天祚帝上位后,盲目提拔官员,新提拔的高官毫无经验和威望,甚至出现在一起围攻金朝的战役中,两个主要的武将相互不服气,而随行监军的文官以及太监都毫不懂兵事,以至于分营后被金军各个击破,大辽最后的野战主力步兵经此一役损失殆尽。朝廷缺有威望有能力的主将与文官,导致在战略上相互掣肘而不自知。朝令夕改,无所适从。道宗皇帝还自以为得意的文武相制,上下相制,内外相制,以拱皇权。

第二个就是大力推广佛门,导致明明是区分南北院制度的大辽,在道宗皇帝后期,北院也南院化了。其核心就是原本逐水草而居的北院,因为祈福诵经的需要,在上京临潢府与东京辽阳府定居了。定居后,导致整个北院的牧羊生产大幅下滑。原本自给自足的各个部落,一下子不得不依赖贸易补充才能生存。整个辽朝都极度依赖宋朝的岁币来补充。

而定居带来的另一大后果就是各种疟疾等传染病横行,原本是横刀立马的草原铁骑,到天祚帝时有一半被各种莫名其妙的疾病折磨得上马都困难。

只是天祚帝醒悟太晚,到天祚二十年才开始大规模招募宋朝医匠,而当时,大辽已经失去了过去的草原马场了。

而辽道宗干这两件事的动因居然是为了省钱给佛门建新寺,开什么水路法会保佑大辽江山绵长。真正的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事当然也是有利于削弱北院那一系列实权汗王,但朝廷也注定失去了这些北院汗王的屏障。一旦不能自己直接解决辽东的女直外患,灭亡就只在旦夕之间。

其次,就是天祚帝的刚愎自用。其上位得到南院文官的支持,一上位就大力清洗蛊惑辽道宗皈依佛门的太监与太监直掌的典宿卫。结局就是这批新上位的文官,骤登大位,各种应付不力。既然皇帝已经没了耳目,就干脆不报道。这也是天祚帝前十年明明天灾不断,却罕有救灾的原因。因为皇帝不知道,还以为国泰民安呢。

等到天祚帝在天祚十年回过味来,发现文官也会欺骗他,就再次大肆重用宦官、典宿卫,甚至各地官员必等宦官点头才敢行事。天下财政一半入内帑,而内帑一大半都供养了太监与典宿卫。百官基本普遍欠俸一两年以上,却动辄得咎,人头不保。这一下,让天下官员与皇帝离心离德。这也是天祚帝逃出中京前本来是打算向朝廷百官募捐的。结果其国丈也就才愿意捐赠100两。事后金人拷响居然从国丈家找到一千万两银子。

当然更荒唐的是天祚帝一度训练净军,就是太监军。结果就是这波人后面撤出中京逃跑都困难,直接就在中京周边,让女直人一个猛安带队全给杀了个干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