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 第七百零五章:先秦诸子百家之名家讼师邓析

配合着这本书,徐有知其实也出了一本新书就是《词典》婆媳一些词语含义的流变,提醒当代文人不要看古文时望文生义。

比如先秦儒家所说的君子与小人。君子就是正经的国君之嫡子,引申下来就是各大家族的嫡长子。小人则与之相对应为没有爵位继承权的庶子或者嫡次子。带入这句话去理解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就能顺利的理解。否则君子为什么要去养女子与小人呢?为什么还会抱怨难养呢?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语义的流变很自然就会让人明白,大家名为儒学,其实只是自己心中的儒学。离先贤的儒学从一开始的文字理解上就已经相去甚远了。

儒家之后,自然就是墨家了。毕竟先秦这就是两冤家。

儒家巫马子准确地说出了儒家礼制的基础,就是血缘,就是以血缘亲疏的差序格局。也叫爱有等差。对比下来墨家则是兼爱天下了。

墨家认为以血脉定礼制的礼制本身才是天下霍乱的根源。当做不到兼爱天下时,就无法保证每一个人被爱。这一点粗看很荒谬其实细看很正确。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在所有情景下都是嫡出都是血脉更亲近的一方。那么一个人在比血脉的过程中吃亏,完全可以去拉拢更强大血脉的来帮自己找回场子。

由于不同的事情,其主宰并不唯一,那么最强血脉同样不唯一。强血脉在自身领域横行无忌,直到遇到更强的。这就是霍乱的根源。

从这一点看,墨家的世界观是开放的。因为不开放,兼爱没有意义。当世界是存量竞争时,谁兼爱谁吃亏。兼爱是需要增量利益来作为协调工具的。在认识论上,只要是正常人都应该可以认识这个世界的。目的则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在手段方法上是自食其力、互助互利、锄强扶弱,在信号上是反对战争,因为战争会破坏兼爱所需的旧社会环境,进而破坏这种社会自然演化过程。兼爱并不以仁义为前提。即使是不仁不义也可能诞生兼爱。在长期多次博弈中,兼爱组自然会获胜。但战争会打乱博弈的链条,从而让兼爱不划算,战争更加短平快。兼相爱才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否则就是处理矛盾,解决涉嫌问题的人了。没有兼相爱,矛盾的事不停,矛盾冲突的人就会穷无尽,自然就是缘木求鱼。

总之,墨家的人更有一致性,天命之下人人平等。在和平的长期博弈关系中,自然会催生兼爱。是先秦诸子中最先实现道德与利益的统一。总结而言,墨家则是右上的学问,与先秦儒家的左下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兼相爱,交相利。如果墨家还有什么在当前大明被忽略的,那就算兼相爱的道德要与交相利的利益相一致。即道德与利益的一致。进一步讲,就是新的利益就要有新的道德。当道德或者礼制与利益不一致时自然就会天下大乱。正好印证周朝井田制的崩溃,而导致周礼的崩溃。旧的利益崩溃下,周礼不复存在也是必然。这也是王莽复古必然失败的根源。

从墨家来讲,最早建立适应新的利益的道德的国家,必然是乱世的赢家。话或许说对了,但可惜赢家不是墨家,这就显得颇为遗憾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不得不提墨家自己的逻辑问题了。尽管在思想上是右上,但一落地到正治上,其最根本的就是强调君主**,逐级尚同。就是先让君主兼爱尚同再选贤任能,让下面的人逐级实现兼爱尚同。这政论与思想是矛盾的。逐级尚同本质上否定了人人皆可认识世界,强调认识世界的顺序是先君主,再士大夫,再是其他人。其迅速沦为了一个右下的学问,反而显得与儒学肩并肩起来。其自己理论与政论相悖,也是其必然走向消亡的根源。每一个真心相信墨家理论的都会反对墨家的正治主张。这种痛苦才是当年墨家人才相继出走的根源吧。

这一章节末尾配合的天涯知道阁提问则是大明当前有新的利益群体吗?需要有新的道德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