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明世祖,中兴大明 > 第6章 千里奔袭

明世祖,中兴大明 第6章 千里奔袭

作者:理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0 11:48:13 来源:泡书吧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日落西斜,宣大、山西濒临北面草原的长城边塞内侧,修建了大量的烽堡,形成一条纵深完备的防御要塞体系。

但随着光烈三年,山西各府县的大起义,清军对于各个边镇要塞的控制力大大降低,姜镶兄弟和万练等人的成功反正,让宣大地区的原边军世家和势力们,心思动摇起来。

于是乎,当文安之派出姜瑄部上万铁骑,自鄂尔多斯绕道土默特,南下山西时,几乎没有遇到太多阻力。

土默特诸部直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明军骑兵经由自己的领地,兵临山西北部长城外围。

数百骑兵在烟尘四动中草原上疾驰,赤红色绘龙旗帜,和光复旗风中猎猎。

这支骑兵比较特殊,一人双马,除去一匹伊犁战马外,还有一匹蒙古马。

伊犁战马用于战时骑乘,蒙古马则用来驮运甲胄补给。

“停,就地驻营!”

为首的青年军官举起右手,口中吹响竹哨,身侧军佐迅速传令。

各个队正,按照《陆军操典》所规定的骑兵部队宿营条例,安排驻营措施和明暗哨卡。

青年军官是骑军第一师的弘字营参佐,名唤王愬,按照编制,骑军每师编为五千骑,每营一千五百骑。

其人受军令,带着一个厢四百多骑精锐,一人双马,前往宣府和北直长城外围探听虚实。

半个多时辰后,中军大帐支了起来,王愬巡视完营寨周边,确定防范措施无误,又派出十余哨骑后,这才卸下甲胄,和一众军佐进帐。

这位正六品参佐,今年只有二十三岁,这个年纪,能干到这个位置,在全军当中,也算稀有了,不过倒也不是完全没有,比如李来亨今年也就才二十六岁,已经贵为都督佥事了。

不过王愬的特殊之处在于,不同于李来亨那种虽然年轻,但资历上已经是从龙老将。

他是第一批兵学苑出身的军官,这才毕业两年多的时间。

之所以能爬得这么快,一方面,是的确有本事。

当初王愬在兵学苑第一届毕业生中,理论、实习成绩均排名前三,为骑科第一。

按照规定,排名前二十的学员,可受天子亲赐宝剑,并留皇宫宴饮,风光一时,不亚于新科进士,在民间私下称呼为“御赐生”。

虽然朱由榔废除了武举,但兵学苑的终末考核,事实上就代替了武举职责,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排名第一的学员,也被私下称呼为“武状元”。

而王愬,便是一个“武探花”。

是当初御前赐宴时,第二位被赐予御剑的学员,也是骑兵科学员中的第一名。

另一方面,则来源于他的姓氏,王,皇后也姓王。

没错,王愬,是皇后王芷同父异母的庶弟。

关于外戚任职,朝中一直颇有议论。

因为在此之前,大明朝的外戚是不能当官的,只能由皇室赐予爵位,变成类似于勋贵的清闲贵族。

但朱由榔向来不讲究这个,别说外戚,宗室都可以任职。

不过大臣们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外戚干政,是一个大问题,甚至比宗室还要严重。

而且朱由榔虽然有一言九鼎,不容辩驳的权力,但却很少使用,如果内阁宰执们坚持,他往往还是会选择听从。

最终规定,宗室、外戚可以任职,但有限制。

宗室外戚,不得出任都督以上武职,不得入阁,也就是不能当帅臣、宰相。

当然,这个限制也是有条件的,就是未出天子五服的宗室,和皇后、太后在世时的外戚家族。

如果过去三代以上,就不算宗室外戚了。

故而,王愬虽然爬得快,但前途其实相当有限,甚至不如新兴一代的勋贵文武子弟,沐显忠、瞿昌文、马万年等人。

至少这些勋贵子弟只要有本事,以后混个都督,甚至枢密副使,枢密使,不是不可能。

而王愬,最多都督同知、佥事,就到头了。

但王愬心中还是有些不甘心,当初在兵学苑时,他所有成绩,无论是数算、几何、格物,还是战策、战史、体能,以及技术考核,均是名列前茅。

实习以后,又在前军骑兵里得到高一功的亲自嘉奖。

比起那帮子勋贵子弟差哪了?

这回,他缠着都督姜瑄,主动请缨,沿长城外围,往东深入数千里,未尝没有证明自己的打算在。

当初他爹王略,虽然愿意把他送到兵学苑,但毕业之后,却一直是想让他分配到御前兵卫司,给天子当个御前护卫就算了。

这也算自古以来,外戚子弟的普遍出路。

但王愬私下拜托了自家姐姐,王略正妻只有王芷一女,故而和这个异母弟的关系颇佳,最后还是和朱由榔一番枕头风,朱由榔自是无所谓,还开玩笑“说不得也是个卫青霍去病呢?”,就把王愬安插到了陕西的光复骑军。

“参佐,咱们已经走了两天,看这地方,应该是快到察哈尔了。”

篝火围坐,身旁一名把总出言道

王愬颔首

“等到了察哈尔,可就没之前那么容易了,土默特怕咱们王师,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察哈尔可是满清铁杆,一旦遇上,就免不了恶战。”

把总担心到

“可我们这几百号人......”

王愬笑着安慰道

“不必担心,北伐战事一起,清虏兵力紧张,我猜测啊,这察哈尔八旗怕是已经被调往南下了,否则万都督那边势如破竹,光凭阿济格、满达海那点人是拦不住的。”

“所以此时的察哈尔,怕是空虚得紧。”

把总还是疑虑道

“我们这番......不是为了探听宣府清军虚实吗?”

王愬瞟了对方一眼,而后摇头道

“不对,不是宣府清军,而是宣府、北直清军。”

那把总闻言愣住

王愬接着道

“最好能够引动清军注意力,若是多尔衮知道,距离北京不足千里之外,有一支规模不小的骑兵在运动......”

帐中军官无不窃窃私语,这实在是有些大胆了。

不过事前,都督姜瑄和总兵高得捷,也的确给了王愬便宜行事之权。

一名政宣参员斟酌问道

“敢问参佐,我军此行目的地究竟何处?”

王愬想了想,道

“张家口。”

-------------------------------------

朝阳下的草原,牧民开始放出自家牛羊,啃食已经不多的牧草。

这里是察哈尔正黄旗地界,当初皇太极击败林丹汗后,将察哈尔部像满蒙八旗一样,分为八旗,只是不同于军民部落混合的满洲,察哈尔的八旗地域分明,而且兵力不多,一共也不足两万。

到了秋季,牧民们必须先提前将牧草收割起来储存,作为牲畜度过冬季的储备,这个工作并不轻松,就像南面农田里农夫们一样。

而且也必须趁着冬季来临之前,让牲畜们多吃一些,丰肥长膘,以便过冬。

就在月前,察哈尔八旗万余骑兵,被调往河南、湖广战场,此时的察哈尔,非常空虚。

各旗只组织了千余骑兵,负责巡逻和维持秩序,主要防范的,恐怕不是明军,而是其他部落。

突然,西边已经退下的夜色和星月之下,一股股烟尘升腾起来。

与牛马打了一辈子交道,经验丰富的牧民们,一眼就能分辨出,这是上千马队才能弄出来的气势。

“巡逻的马队不是去正红旗那边了吗?这才两天,怎么又绕回来了?”

牧民们心中困惑,都停下了手中活计。

而原本正在啃食秋日已经显老的牧草的羊群,有些惊慌,纷纷聚拢。

之间那天边一线,涌动出无数在朝阳映射下,光芒烁烁的骑兵。

年长的牧民一下子就反应过来

这绝对不是旗里的马队,察哈尔的骑兵不可能有这么多铁甲。

有以前崇祯年间,参加过边境互贸或走私的老牧民,依稀看清楚了那猎猎作响旗帜上的三辰旗。

大惊失色道

“明......是明军!”

王愬身着铁甲,头上兜鍪红缨,在朝阳晨风中四散飘扬。

一勒马缰,竖起长槊

“前面便是察哈尔正黄旗所在,弟兄们,随我来!”

自万历以后,明军的铁蹄,再一次出现在长城外的草原之中,这里曾经是林丹汗的驻地,整个漠南蒙古的核心,现在,却再一次出现了明军三辰旗的身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