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挽明从萨尔浒开始 > 第69章 吾乡

挽明从萨尔浒开始 第69章 吾乡

作者:梦吴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0 15:40:39 来源:书海阁

出乎所有人预料,参将大人斩杀丁碧家丁后,这位宿敌好像变得消停了很多,一连十几日都没派人来报复。

事出有因必有妖,人若反常必有刀。

丁碧的反常行为让康应乾很是不安。

他坚持让参将大人给自己增派两个护卫,以加强对他这个智囊的保护,生怕自己哪天走在街上突然被人一刀砍死。

刘招孙倒没有这个担忧,要想刺杀刘参将可没那么容易,除了中军卫队的十几位高手,还有金虞姬的贴身保护,而且刘招孙本人也是一员猛将,除非突然袭击,否则三五个打行也不是他对手。

敌进我退,敌退我进。

刘招孙乘势占据高台子村附近三千五百亩田地。

这些田地原本就是马林和喻成名等大人们的军田,在康应乾的操作下,这些军田很快顺利过渡到了刘招孙名下。

这样以来,刘招孙就有一万三千五百亩田地。

这个数字和刘招孙计划中的六万亩相去甚远,不过计划总赶不上变化快,眼下开原四面为敌,到处都要用兵,而且城中貌似也有些不稳的迹象,外部敌人尚未解除,内部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

情报司的队员在城中几家辽镇经营的商铺中发现异样,有几家专卖南货的店铺最近和蒙古人经营的绸缎店往来密切,好像在密谋什么重大事情。

刘招孙担心打草惊蛇,更害怕引起开原城中其他合法经营的商人恐惧,一直没有对这些人下手。

须知开原城的立足之本便是商业,城中几位大商人手中掌握着开原乃至辽东与蒙古、海西、朝鲜等地的贸易资源,如果轻易断掉,后果不堪设想。

这个时代的商业行为,还是较为原始的熟人商业,简单来说,如果刘招孙今天把这些商人杀掉,抢光他们的钱货,杀鸡取卵,那么蒙古、海西那边根本不会再买这位刘招孙的账,除非他能直接派兵到几千里外,把顺刀架在那些蒙古海西商人头上,或者给这些人极大让利,坚持做赔本买卖。

所以在自己实力不允许之前,除非到万不得已,刘招孙绝不会杀鸡取卵,破坏开原周围成熟的商业系统。

开原城南的一万亩庄田属于无主之地。

经过几方势力激烈博弈,有五千亩被划入刘招孙名下,由庄田恢复成了军田。

想想当年,这五千亩军田被李成梁霸占,变为为庄田,供他李家挥霍享用,如今又回到军户手中,刘招孙不由感慨天道轮回沧海桑田。

当然,为了得到这五千亩庄田,刘招孙也付出一百多人的代价。

追随刘招孙的辽民和沈阳、辽阳两地的辽镇家丁们,一连干了好几仗,三边各不相让,最后死了两百多人,直到熊廷弼出面,大家才终于罢手。

经略大人对各方势力的这种争地冲突都视而不见,除非闹得太过火,或是他的小友刘招孙出现劣势,熊大人才会出来,拉拉偏架,压制一下如狼似虎的辽镇军头。

好在辽镇的主要收入不在土地之上,他们主要靠走私贸易和辽饷牟利。

熊廷弼可不像杨镐那样容易对付,手握辽饷和兵权,脾气也很火爆,所以大家都很给他面子。

李家虽然破败,好歹还有个李如桢在辽东。

最主要原因还是刘招孙手下这些辽民是真的来拼命的,

凡此种种,很多因素叠加起来,辽阳和沈阳的军头们最终让出了五千亩良田。

开原三面皆为敌,兵力极为紧张,去掉镇守、巡逻、斥候的战兵,可以自由调动的兵力不超过八百人。

刘招孙不忍心让那些追随自己这么久的辽民,继续以命换命,去和辽镇争夺有限的生存空间。

刘招孙一直认为,人命至贵,人力才是最重要的资源。

于是,四月中旬,他决定见好就收,下令各处停止圈地。

万历四十七年春的这场开原圈地运动暂时告一段落。

当然,在刘招孙势力尚不能有效控制的区域,对于那些双方或多方还存在一些具有争议田地,刘招孙建议各方不要争斗,而是平静的坐下来: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刘招孙预计到今年年底,会有两千新军练成,加上现有的三千七百战兵,他手下精锐战兵的数量将突破五千人。

等到了那个时候,他就可以亲率几千新军,让康应乾拿上新印刷好的地契,去和周边几位邻居,尤其是丁参将,好好聊一聊什么是自古以来····

四月中旬,熊廷弼派人从沈阳送来了种子、农具、耕牛。

农具约有一千副,大都是锄头和耕犁之类的铁器农具,刘招孙想要的水力风车之类的器械,一个也没有。

各类种子共有八石多,康应乾看了,摇头说这点种子估计只够播种七八千亩田地,不够的还是要自己购买。

送来的耕牛有三十五头,估计还不够定国珍杨启隆底下的卫所耕作使用。

刘招孙立即派人把牛拉到城外翻土耕作,开始施肥下种。

虽然如此,经略大人的心意却让刘招孙感动,尤其是在当下这种四面楚歌的境地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估计熊廷弼在沈阳日子也很不好过,否则以他豪迈性格,也不会对自己如此吝啬。

除了这些农具耕牛,熊廷弼还给刘招孙小友写来一封书信。

经略大人在信中说,蓟镇在沈阳和辽镇冲突不断,萧如薰已经带领柴国柱他们返回蓟州,沈阳城内的武备情况和刘招孙所说的差不多,熊大人惊讶发现,圣上给自己的这点粮饷根本不够填辽镇的窟窿,更遑论什么扫穴犁庭,所以也没什么钱粮再支援开原。

熊大人在信中,勉励刘招孙小友自行想想办法,开动脑静,实在不行就出关抢一抢蒙古女真,这些外番牛马足够。(对此刘招孙表示不能苟同)

熊廷弼还说,李如柏死后,李如桢每日只是酗酒作乐,也无心辽事,熊廷弼准备上疏皇帝,将这个纨绔之地调回京师,熊廷弼感慨辽事难为,朝廷又调集几只客兵奔赴辽东,最后他告诉刘招孙说,朝廷的封赏很快就要下来了,皇上这次龙颜大悦,一连几晚上没睡着,让他做好加官进爵的准备。

刘招孙对加官进爵之类不是很感兴趣,辽东羁縻之地,很快便将不保,如果皇上现在能多赏赐自己几万两银子或者几百头耕牛,刘招孙就谢天谢地了。

接下来的十多天时间,参将大人带着几位新近招募的民事官,每日在开原四郊忙碌分田。

开原城中死亡流散的九千三百亩多百姓民亩,也陆续划入军田。

这样以来,今年刘参将共计获得两万七千五百亩土地,这个数字只有他当初计划的一半,甚至还不到一半。

“这便是参将大人追求大道的结果,哈哈哈,参将大人高风亮节,康某不及,不及啊,”

给辽民分田的时候,康应乾不忘一直拿这个说事儿,以证明自己当初建议抢大户的正确性。

刘招孙没功夫搭理这个老油条,他将新占据的田地全部分给了辽民,当然还有些原先马林等将领的佃户,虽然这些人中很多都已经被建奴和溃兵杀死。

参将大人不准备再给战兵分田,他计划将这三千七百名战兵训练为职业军队,让他们彻底摆脱农业生产,当然,这样以来,他的粮食供应便会更为紧张。

事在人为,刘招孙现在感觉自己变成一个小学数学老师,每天睁开眼睛就要计算各种数字问题,大军粮草每日消耗,田地分配,种子购买·····

无论如何,追随刘招孙从浑江一路至此、将刘参将视为神明的辽东难民,在经历了家破人亡、千辛万苦后,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

刘招孙规定,两千名壮丁每人分得十亩上田,前两年每年交四成地租,耕种三年后,每年只交两成。

这与当下辽东佃户们动辄六七成的佃租相比,已经算是很低很低了。

辽人感激涕零,更将刘招孙视作是拯救辽东的神明,有人在家中给参将大人立起了牌位供奉。

三月下旬,耳目聪明的康应乾给刘招孙透露了京师朋友传给他的消息。

康应乾的报捷奏疏呈递上去后,皇上龙颜大悦,已经下令由兵部尚书黄嘉善负责,合兵部、都察院、顺天府有司共同查验此次开原之战战功,万历还准备让刘招孙去一趟京师。

上次浑江血战俘获的真夷和包衣现在都关在京师天牢,再加上这次擒获的百十个俘虏,把俘虏凑在一起,一起搞个献俘仪式,就像当年平定壬辰倭乱后献俘一样。

刘招孙知道真正让皇上龙颜大悦的,估计还是熊廷弼的奏疏。

不过他颇为吃惊,没想到万历要搞这样大的阵势,这让他对万历吝啬的性格又有了新的认识。

开原之战俘获真夷包衣俘虏共计一百三十二人,战后就将他们分散关在城内大牢中,半个月多陆续死了二十多个,现在还活着的就剩一百零八个了。

这些俘虏每天消耗几十斤粮食,对刘招孙来说,也是个不必要的负担,送到京师砍头领赏当然是最好的,不知道这次万历会赏赐多少钱。

不过相对于军心士气、政治前途,赏银多一点少一点,刘招孙也不十分在意。

在万历的亲自关注下,官僚体系运作效率极高,四月初三,各部院便派出的哨骑,先期抵达开原,确认周边安全后,立即派出文官进入开原城查验军功。

尽管上次刘招孙派骑兵营出击后,开原周边的建奴哨骑已经全部绝迹,不过为了提防丁碧等人暗中捣鬼,刘招孙还是派出骑兵营护卫,保护京师来的文官顺利抵达。

刘招孙与监军康应乾热情接待这些京官,乔一琦负责和他们闲扯聊天,当然最重要的环节还是送礼。

乔一琦明确表示从此不再借给刘招孙一文钱,因为刘参将还欠他八千两银子没还······

好在刘招孙在开原城内口碑还不错,在这个时代,大好人可不是一张简单好人卡,而是具备信用值的功能。

开原以商为本,只要你有银子,城内啥都不缺,刘招孙让康大人出面,以自己的名义四处赊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康大人赊了东珠赊高丽参,赊了南货赊珠宝。

最后又找岳父杨镐凑了点银子,终于把礼物凑好,又是送银子又是送东珠送高丽参,总共花了两千多两银子,才喂饱这几个京官。

有了银子开路,再加上加上吃吃喝喝,双方关系迅速拉近,几位文官对这个长相英俊的参将,顿生好感,有位礼部的主事还准备给刘招孙再介绍一个小妾······

兵部的官员查看了硝好堆集的首级,发现竟然全都是真的,大家都有些诧异,因为自打李成梁之后,杀良冒功已成为辽镇的潜规则,他们来验功时只要钱到位,也只是睁一只闭一眼,

没想到刘参将竟如此实在,五城兵马司一个千总忍不住劝说刘招孙可以夹带一点死难百姓的人头,经过他们这道手后,到了京师,不会再有人查验。

刘招孙只是傻傻一笑,像极了专心打仗谋略不够的武人,一众好心的京官不由暗自摇头。

开原毕竟处在明金作战的最前线,最近城中有传言说,奴酋遭此惨败,恼羞成怒,准备亲率八旗军继续攻打开原。

刘招孙不知道这些谣言的源头是什么,但肯定不是建奴细作,因为这样说对后金没有任何好吃。

此战之后,镶蓝旗元气大伤,后金上层不免陷入争权夺利,努尔哈赤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再来攻打开原城。

然而几位京官却不这么认为,尤其是兵部的那个主事,他在京师时便天天阅读辽镇塘报,知道辽镇几斤几两,辽沈恐怕不保,开原也随时可能沦陷,于是他匆忙派了哨马回去送信。

自己只在开原待了一日,便立即和几位同僚赶回了京师。

临行前,康应乾又是一番连吃带送,招待的几位官员很是舒服,刘招孙乘机提出一些请求。

此次开原之战,很多士兵被朝廷欠饷三个月,无力再战,希望早点补发粮饷;

开原军民顶在明金最前线,屯垦荒田,缺乏耕牛种子,希望朝廷能予以援助。

几位京官吃人嘴短,听了这两条都表示没问题,一定鼎力相助。

刘招孙不知道这鼎力相助到底是什么,他也不抱太大希望,康应乾说,对这些文官,不得罪已经是万幸了。

同时,几位文官纷纷表示,这次回京要好好给杨镐说说话,早点落实他的运筹之功。

送走几位上官,终于可以放松一下。

这日清晨,刘招孙照例巡营完毕,带着金虞姬登上南门城楼,但见东方旭日升起,朝霞万里。

城南清河两岸,田亩之间遍布辛勤耕作的人们,鸡犬之声相闻,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初夏气息。

刘招孙望向南方,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和这个四百多年前的世界竟可以如此亲近。

金虞姬见刘招孙正望着南边出神,想起以前官人说过他是南方人,便以为官人是思乡情结,曼步上前,从身后搂住刘招孙,轻声道:

“官人,待平定了辽东,奴家随官人回南方,也看看你魂牵梦绕的故乡,好不好?”

刘招孙闭上眼睛,眼前浮现出前世故乡的草木,淡淡的乡愁涌上心头。

回过头时,那双澄澈的大眼睛正望向自己,两人四目相对,刘招孙忍不住抚向金虞姬美丽脸颊,吟诵起宋人苏东坡的诗篇: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金虞姬,我虽生于南国,此生有你相伴,辽东亦可为故乡。”

喜欢挽明从萨尔浒开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挽明从萨尔浒开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