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挽明从萨尔浒开始 > 第70章 袁崇焕

挽明从萨尔浒开始 第70章 袁崇焕

作者:梦吴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0 15:40:39 来源:书海阁

万历四十七年四月二十五。

京师左安门,一条曲曲折折的胡同巷道里。

大明新科进士袁崇焕(字元素),带着个黑瘦如鬼的书童,在胡同里来回踱步。

一个时辰前,主仆两人从广东会馆出来,一路向南走到广渠门。

两人在熙熙攘攘的丁字街逛了一会儿,买了些年糕羊肉之类的北地吃食,边走边吃,不知不觉就转入一条胡同。

主仆两人将手中零食吃完,准备返回会馆,饶了几圈,发现周围胡同还是原来模样。

进士及第的袁崇焕,头脑还比较聪明,他很快意识到,自己可能是迷路了。

明代京城内大街小巷,大部分皆为丁字街形式。南北城门不相对,道路亦不直通,这种城市布局是出于军事防卫的需要,出现在两人面前的死胡同,也是军事防御的原理。这样以来,城中便遍布各种曲曲折折的胡同。

袁崇焕带着书童森悌在这条弯弯曲曲的巷道里转了很久。

最后,袁崇焕走进了一条死胡同,进退失据。

宛若他很多年后,督师蓟、辽,遭遇己巳之变,想要继续往前走,脚下却没了路。

“科捞爷(老爷),昨日才去食饭(吃饭),皇上赐给膳食,怎不在京师唔再玩多几日(多玩几日)?”

虽是仲春时节,袁崇焕头上却都是汗水,他抬头瞪森悌一眼,操着口不甚标准的官话骂道:

“森悌,扑街仔!给你说过多少回,要你多学学雅音,学官话,我们在京师一个多月了,你官话学得怎样?以后跟科捞爷走马上随(走马上任),不客气话(不会说话),怎么走?(怎么行)”

骂完之后,他还不解恨,抡起巴掌就在森悌脸上留下了两个印记,让这位扑街仔记住,广西佬身在北地就要少说乡音,多说官话。

这位三十六岁的广西进士,此刻忽然感觉有些疲惫。

十八老童生,四十少进士。

袁崇焕记得自己十四岁时便已补为弟子员,二十三岁参加布政司乡试,很顺利就成了举人。

如果时间停滞在这里,他的科举之路,比不上张居正、严嵩这类神童,也可说是少年得意!前途不可限量也!

可能是袁老爷时运不济。

二十三岁中举后,他就开始屡次不第。

即便在文风衰败的广西,即便考了四次,他还是止步于举人。

直到历四十七年,也就是今年,第五次参加会考的袁崇焕,终于考入三甲第四十名。

成绩不算太差,在这个进士录取率不到五万分之一的时代,能够进入三甲,已是人中龙凤。

补充一句,这届进士中的三甲第四十一名,就是排在袁崇焕后面的那位,他姓孙,名传庭(字白谷)。

四个月前,袁崇焕从广西赶赴京师大考,这一路迢迢千里,中途艰辛,一言难尽,不足为外人道也。

去年冬天,袁崇焕便经平江、桂林、韶关、走江西、安徽、过徐州、经山东、河北涿州进京。

行程六七千里,走了七十多天。

因为会试是在农历三月九日,所以他和森悌除夕是在山东临清运河漕船上度过的。

如果不是那位心地善良满脸淳朴的北地漕兵把总,十五两银子卖给两位广东客人一条破烂的被褥,袁崇焕和他的森悌老弟可能会在除夕雪夜冻死在临清漕船舱底······

至于主仆两人几次差点被北地绿林人士下混沌、下饺子(抢劫后杀掉丢进河里、抢劫后不杀丢进河里,),这些糟心事,不提也罢。

这段时日在京师,袁崇焕没少受罪,若不是为了完成国子监那些繁琐无聊的科考仪式,他早就离开京师,奔回南国去也。

“老···爷,前面就是崇文门,原来我们在这里饶了个大圈子,老爷,那边有群人围着兵马司士兵,吵吵嚷嚷,北方佬打架凶得很,我们要不绕道回会馆?”

“前面带路!”

主仆两人走出胡同,街口人声鼎沸,空气中弥漫着马粪和死老鼠的味道。

袁崇焕捂住口鼻,继续往前走。

崇文门城墙根儿,整齐排列一群百姓,他们穿的鼓鼓囊囊,外面套着棉服皮袄,像是京畿附近的流民。

袁崇焕冷冷打量这些人,他们蜷缩成一团,眼巴巴的望着尘沙飞扬的崇文门。

兵马司士卒上来劝说流民离城门远些。

这些五城兵马司士兵都是衣衫褴褛,身子比森悌还要瘦,很多人鼻尖挂着晶莹剔透的鼻涕。

袁崇焕骂了几句,脸上露出悲天悯人表情:

“想我大明首善之区,怎可龌龊至此,实在有碍观瞻,有碍观瞻啊!”

身边站着个瞎眼算命先生,见袁崇焕身穿神色蓝罗袍,青罗衣缘,圆领大袖。

又听袁崇焕一口塑料大明官话,便知这位老爷可能是进京会考的外省举人,一脸殷勤道:

“老爷是南方来会试来的,观老爷气质,便知是富贵之相,看这天庭饱满,这魁梧身材······”

袁崇焕打断瞎子,伸手从袖中摸出枚铜钱。铜钱放在算命先生眼前,瞎子眼睛立即睁开,接了钱,连连道谢。

“为何流民都站在这里?”

算命先生得了钱,便向袁老爷解释起来:

“老爷,这都是等着要进宫的阉人,城外有更多,昨日兵马司的人说快有六千人了,”(1)

袁崇焕满脸惊愕,诧异道:

“等着进宫?你是说他们是阉人?”

“是的,老爷,您从南方来,自然不知。这些都是自阉之后,想进宫谋个差事的人,每年都有,也不是啥新鲜事儿,”

森悌在旁边听得哆嗦,这书童今年刚满十五,正是挥刀进宫的最好年华。

“老爷,我怕,”

“滚!”

算命先生见今日遇上个大善人,便盘算着怎么从袁崇焕这里再搞点钱。

他脸上露出悲苦之色,抬头望向东北辽东方向,低声呜咽:

“小老儿家中三子,都去了辽东打仗,也不知死活,好几年没回个信,咱家十亩薄田,去年开始交辽饷,县二爷一亩交两成,县太爷收六成佃租,加起来就是八成,日子过不了了,所以就来给人算命了!”

袁崇焕大吃一惊,他久在岭南,不知辽饷对北方百姓压迫如此之重。

贪官污吏上下其手,让安分守己小民日子过不下去,又不知要逼出多少流民。

朝廷规定辽饷只在原有田赋上每亩加银两厘,为何御旨出了京城,就变成了每亩交两成?

须知,这两种征收标准之下,农民的负担相差可不止十倍。

“扑街仔!只知贪银子,打仗打不赢,捞钱第一名!”

袁崇焕狠狠骂道,他对这些北方官僚的不满,也不是一日两日了。

算命瞎子没听清袁老爷在抱怨,兀自向他诉苦:

“若不是小老儿年岁太大,宫里不要咱,早让敬事房刘一刀割了,进宫吃香的喝辣的,不用天天躲城门下喝西北风,早晚冻死饿死,被野狗啃了尸身,”

袁崇焕见老头说的可怜,喟然长叹,他虽然暂不缺钱,不过自诩心怀天下苍生,救一个两个可怜人不是自己的理想,便对老头道:

“老人家遭罪了,朝廷还在和鞑子打仗,等平了辽东,就不收辽饷了,日子就好过啦!”

那老人不依不饶,继续问道:

“老爷,一看就知道你是读书人,你说说,几年才可以平辽?才不用交那狗日辽饷?”

袁崇焕根本没听老头说话,他还在思忖:

这群辽镇军头个个该死,从李如柏到刘綎,只知道打败仗!可惜他手中无尚方宝剑,否则定亲手斩了这群武人!

“老爷,几年可以平辽?”

“半年,半年平辽可期,不用五年的,”

袁崇焕有些走神,敷衍了老头两句,招呼森悌老弟再给他钱。

书童很不情愿的打发给瞎子一文钱,挥手让老头离开。

瞎子连忙感谢,告别两位贵人,一溜烟跑了。

这时,城墙那边打了起来。

身材瘦弱的兵马司根本不是流民对手,他们虽拿着顺刀火铳,不过这些兵器只是摆设而已,连鸡都杀不死。

“开门!老子去年冬天就阉了,割得干干净净,住在这儿等着,等着进宫做事儿,服侍咱们皇上,给大明效力!你这狗日的,天天拦老子不让进,老子跟你拼了!”

一个身材粗壮,满脸横肉的大汉一脚踹开挡在身前的小兵,对后面一众阉人道:

“龟孙儿不让咱进,打死他们!打!”

阉人们像打了鸡血,捡起木棍石块,朝兵马司士兵身上砸去。

兵马司士兵被打的鼻青脸肿,大叫一声一哄而散,朝四周逃去。

袁崇焕在后面看得是津津有味,他这几年为考取功名,下了狠心,把精力都放在四书五经,寻章摘句之上,对这国朝典故,京师风情,自然是了解不多的。

正好趁这个机会好好长点见识。

有明一朝,从宣德年间开始,自阉进宫的人越来越多,泛滥成灾。

关于自阉的原因,除了极个别变态分子的不良癖好,绝大部分人只是为了改善自己极度悲惨的生存状态。(2)

当然,也有一些可怜的小孩被父母残忍阉割,被卖给人贩子,被迫进宫。

对生活在兵变、天灾、苛政下的大明百姓来说,进了宫就不会被饿死,不用去吃观音土,也不用易子而食。

甚至可以吃好喝好,和宫女们发生一些超越性别的感情。

当然,如果你稍不留神,还可能混成刘谨王振魏忠贤这样的大人物,从此光宗耀祖。

根据着名的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在一个人食物都不能保障生存遭到威胁的情况下,这人身上的其他人类需求就可以被忽视甚至完全压抑,当然也包括那玩意儿。

所以到成化年间,全国各地自行自宫,要求进宫服侍皇上和后宫的忠义之士,数量已经超过两千人,而且这个数字呈逐年上升趋势。

虽然历任大明皇帝都对这种民间自宫都进行严厉打击,随着明中后期经济逐年恶化、政治**加剧,自然灾害频发····,京畿地区自宫的男子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刘招孙的拜把子大哥魏忠贤,便是这千千万万自宫大军中的一员,只不过因为魏公公后来成了九千岁,所以人们才记住此人。

据史书记载(3),万历四十八年,也就是明年,会有一支超过两万人的准太监大军涌入京城,乞求朝廷给予工作,而且他们表示什么工作都不挑,他们的要求遭到拒绝后,便很快由忠勇爱国的准太监,变成为一群喧闹好战的暴民,所幸我大明余威犹在,在礼部兵部合力打击下,这群乌合之众被赶出了京师,很多回来家乡,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像魏公公这样衣锦还乡的毕竟是少数),很多人选择了自杀。

袁崇焕见到的这群阉人,便是万历四十八年,涌入皇宫的两万多人的自宫大军中小小的一支,更多准公公,还在前赴后继赶往京师的路上。

这样的荒诞历史场景,若不是亲眼经历,没有人会相信。

“我也不信,”袁崇焕摇头道:“我大明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竟然如此!可悲可叹!”

望着眼前这群阉人,袁崇焕久久无语,他有些心烦意乱,决定先回会馆。

这时,崇文门里走出一群锦衣卫,皆是飞鱼服绣春刀,颇有气势。

锦衣卫中有两个中官,中官的出现,立即引发周围狂热的叫喊。

望着两个鲜衣怒马的公公,所有为了生存而自宫的男人们,此刻都感觉到了人生意义,这就是他们要活成的体面样子。

于是,他们扬起手中木棒,更加卖力的揍向那些没来及逃跑的兵马司士兵。

“打死他们!不给老子开门!”

五城兵马司的援兵终于赶来,援兵人数好几百人,战斗力也稍强一些,两边一见面,立即打在了一起。

魏忠贤望着城墙根儿下打斗的人群,望着翻飞的木棒石块和溅落的血迹,像是看到极平常的事情。

魏公公在京师二十多年了,对眼前这幕早看惯了。

每年冬春之际,京畿遭了饥荒,便有人怀着和自己当年相同的梦想,来到京城。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在自己或同伴的帮助下,咔嚓一刀·····

“这些个奸人奸猾的很,只以为去势后啥也不干,却不知仁义礼智信,做好这些才能服侍好皇上,也才能保全富贵!”

魏忠贤转身旁边一个锦衣卫小旗,语重心长道:

“沈炼,上次咱家给你说的事儿,你还记得不?想好了没?”

小旗听了这话,连忙勒马停住,双手抱拳,对魏忠贤道:

“魏公公,多谢好意,沈某不会进宫的,这辈子都不会,”

沈炼从辽东回到京师,靠着康应乾的书信以及三百两银子,升为镇抚司小旗。

他在京城四处寻找北斋,找了差不多一个月,结果发现根本就没刘参将说的这个女人。

想到这是刘大人特意叮嘱,他没有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潭柘寺找到了北斋。

这北斋是个胡须花白的老和尚·····

沈炼估计是刘大人记错了,就暂时放下了此事,继续做他的小旗。

过了段时日,司礼监一位公公找到了自己,见面就是五百两银子。

公公还说他是刘大人的大哥,沈炼拔出绣春刀,架在公公脖子上问他,你为什么不姓刘。

公公却面不改色,手指按住刀口,血滴在地上,他笑着说,自己和刘参将是结拜的兄弟,起了誓,一起喝过鞑子血的。

沈炼觉得此人豪爽讲义气,怪不得刘大人要和他结拜,于是便和他经常一起出去喝酒,打架。

魏公公出于好心,不止一次提醒沈炼,皇上时日不多,让他早点咔嚓一刀,跟自己进宫,将来他还要重新建立西厂,兄弟俩一东一西,一人一个档头,看谁还敢欺负咱们。

沈炼一直没有下定决心,老娘念念不忘让沈家留个后。

众人走过崇文门,左转往正阳门而去,魏忠贤笑突然抓住沈炼飞鱼服:

“沈兄弟,今日便由不得你啦,走,随咱家进宫啦!”

沈炼刚要挣脱,又有一名太监上前按住他的肩膀,沈炼虽然有些功夫,却不是两个太监的对手,挣扎着被拖入了宫门。

“皇上驾崩了么?”

十六岁的沈炼,此刻感觉世界正在崩溃。

袁崇焕望见崇文门前,一个样貌英俊的锦衣卫正被两个公公当众非礼,最后竟被拖进了宫中。

“无耻!!”

他再次叹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妖孽横行,这京城果然非久居之地。

正要叫上书童一起回去,前面走过来个身材魁梧的汉子。

袁崇焕记得此人,便是排在他后面一位的进士孙传庭。

他前几日,在奉天殿金殿传胪(4)时,两人寒暄过几句,袁崇焕对此人还有点印象。

“元素兄,你还在此作甚?”

“哦哦,原来是白谷兄,几日不见,不知你还在京中。”

袁崇焕抬头望着眼前这个比自己小出很多的孙传庭,微微皱眉,此人不过二十出头,却仅排在自己后一位,让他这个三十六岁的三甲四十名进士,显得更加扎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更让袁崇焕不爽的是,孙传庭身上还穿着传騄日时穿着的进士巾服。

“进士巾服,不是要在释菜礼后收回吗?”

袁崇焕脸带愠色,看来南北之分还是有的,他的进士巾服早早便被被国子监收去,这个北方佬还穿着在此招摇过市,在人前炫耀!

莫非只是因为他袁崇焕是从广西来的举人?……

“元素兄,明日内城斩杀东虏,开原参将阙下献俘,六部衙门和新科进士皆可观刑,圣上或许也要御临,元素兄,一同去否?也让各位大人看看我等新科进士风采!”

孙传庭说罢,抬头望向袁崇焕。

袁崇焕看孙传庭鲜衣怒马,心想,明日献俘,你这北佬今日就穿着进士巾服招摇过市!

“元素兄,听闻你写的平辽策,兵部都看了,都说是老成谋国,怕是要洛阳纸贵了!”

袁崇焕脸色阴沉,上月会试,他在试策卷纸上误把半年平辽写成了五年,手轻轻一抖,名次就掉到了三甲四十,至今悔恨不已。

孙传庭还在拿试策说事,袁崇焕觉得是在羞辱自己,再也忍不住,飙出经典粤语:

“丢哪妈,扑街仔!可爱咩!”

“(不翻译,混蛋,得意什么?)”

说罢便率书童森悌,朝会馆而去。

孙传庭呆了片刻,他今年不过二十五,生于山西,长于三晋,汲汲于文章,不好出游,不像乔一琦那样见多识广。

这次来京师会考,算是孙白谷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遇见岭南士人,孙传庭觉得这袁崇焕虽性情刚急,和自己秉性不同,却也算个干才。

此人谙熟用人理财、兵法战事,据说这次试策(廷试之文),袁崇焕写的便是平辽之策,用兵奇正,洋洋洒洒,浩然正气,颇得兵部主事青睐。

旁边仆人操一口山西话问道:

“谷哥,这蛮子说甚?是骂哦们?”

孙传庭微微一笑,淡淡道:

“或是在问候圣上吧,粤地方言,平仄变化,自与三晋雅音不同,不去计较他,老白,走!回陕山回馆吃面去,明日好好看看那阵斩阿敏的刘招孙!”

~~~~~~~~~~

注:(1)《神宗实录》卷11

(2)《孝宗实录》卷75弘治六年五月

(3)《神宗实录》卷13

(4)殿试两天后,皇帝召见新考中的进士。考取的进士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恭立**前听候传呼,然后与王公大臣一起进太和殿分列左右,肃立恭听宣读考取进士的姓名、名次。这就是“金殿传胪”。“胪”有陈列的意思,“传胪”就是依次唱名传呼,进殿晋见皇帝。

喜欢挽明从萨尔浒开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挽明从萨尔浒开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