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晚清第一枭雄 > 第164章 报社、内务处、银行

晚清第一枭雄 第164章 报社、内务处、银行

作者:左茂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0 16:06:45 来源:书海阁

一回到九江复兴会总部,吴捷还未来得及歇息,便有许多人上门请示。他在外巡视近半个月,许多工作等着他决策。

近卫团团长王杉送来一份名单,请吴捷挑选秘书、侍卫长。之前一直由王杉亲自护卫吴捷,如今一切都走上正轨,王杉也担任了近卫团团长。

吴捷看过名单,浏览了人员简历,决定挑选张琦作自己的秘书,曹子川作自己的侍卫长。张琦是近卫团政工部主任,曹子川现任近卫团纠察班长。

两人都是忠心耿耿的复兴委员,张琦精通文墨,曹子川头脑灵活。

王瀚过来报告,请示创办报纸。他说:“我在上海时,看见欧洲人主张言论自由,创办了许多份报纸,不仅洋人看,中国人也看。譬如《北华捷报》,就连两江总督都有订阅。因此,我也想仿照洋人,创办一份中国人自己的报纸,作为我们复兴会的机关报。”

历史上,王瀚是华夏近代新闻事业的先驱,也是近代史上有名的报人。

吴捷赞同王瀚的想法,问道:“挺好,挺好。既然要办报,就要想办法把他办好。清朝官方也有报纸,不过叫做邸报,只发表官方消息,算不上新闻报纸。你准备具体怎么办?”

王瀚早就胸有成竹,说道:“我准备以九江城里的书肆为报馆,加上从上海带过来不少印刷设备,硬件上不成问题。报纸呢,准备取名为复兴报,准备先办成周报,每周发行一期,主要鼓吹复兴会的主张,刊登各地新闻。”

吴捷想了想,觉得王瀚讲得不错,说道:“不错。你和徐寿等人都在上海墨海书馆高就,我听说上海墨海书馆还出版图书呢。我觉得,不如趁这次办报,一起创办一家出版社,直属于宣传部。你觉得怎样?”

王瀚大喜过望,连称可以。

吴捷接着说:“复兴报不一定都由咱们自己人撰稿,也可以接受其他人供稿。或者,若地方知识分子想办报,想开出版社,也允许他们。我们欢迎他们给我们提意见,只要不是恶毒中伤复兴会,咱们都能接受。”

王瀚点头称是。门外探出一个身影,正是政工部副部长李珊元。

李珊元虽是副部长,但政工部是要害部门。

王瀚见状,便向吴捷告辞。

李珊元所求事情甚为秘密,他不便当着其他人的面明说,先向吴捷递上一份草案,上面赫然写着:“增设政工部内务处刍议”。

吴捷认真浏览了下草案,顿时心情沉重起来。原来,李珊元主张在政工部底下建立一个特务组织,取名为内务处。

他的理由是:

一、近期复兴会扩张太快,新会员鱼龙混杂,有的新会员浑水摸鱼,试图投机革命,有必要配备专门的力量调查会员背景、入伍动机。

二、九江城内已经出现清军奸细,天京方面也极可能会派细作潜入九江。都昌、建昌部分地主叛逃,在外组织了团练反动武装。

三、部队有侦察员,分散在敌后,执行军事侦察任务。复兴会同样应该有间谍,提前渗透进入官府、民间会党、城市行会组织、矿场。

四、复兴会员已经存在叛变行为。早在镇江时,便有一名卒长叛变清军。到了九江后,复兴会扩张太快,已经接连有七八个人叛变组织,多逃到了南昌清军大营。

五、有的部队在地方作威作福,违反了复兴会为民作主的初衷。按照当前架构,团一级才设监察科,但监察科接受本级首长领导,本级首长护犊子,不愿惩治部下。

为此,李珊元主张在政工部增设内务处,内务处下分设特务科、调查科、监察科等,执行反间谍、除奸、审查干部、纪检等任务。

我去,李珊元思路倒是超前,不知是受了明朝特务制度的启发,还是他另有创新?

这个内务处,还是有必要设立的。只是,古往今来,特务制度都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巩固统治,用得不好,反而会反噬母体。

吴捷把草案拿在手里来回翻阅,最后问道:“草案给李云看过了吗?”

李云是政工部部长,也是李珊元的顶头上司。

李珊元赶紧说道:“我已经请示过李部长了,她同意增设内务处,提出了几条中肯的意见,我都加在草案里了。”

既然李云已经同意了,吴捷也就定下了决心,决定增设内务处。他思考片刻,说道:

“我原则上同意此事。但此事非同小可,要执委会五委员一致同意才行。你把草案拿给邹世安、冯桂芳、史潘西三人,问一下他们的意见。”

李珊元略感失望,却也只得遵命。

李珊元刚走,冯春晖又在门外等候。

冯春晖读过书,在汉口官方典当行里担任书办。他在汉口加入了左七军,之前一直担任左七军粮台,总管全军财政事务,如今是执委会财政部长。

冯春晖过来,无非是哭穷,说美法中兴公司用度浩大,教育、练兵等各项事业都很耗钱。财政部全靠年底那次打土豪得到的六十万两银子,如今已经快要见底了。本来,他指望收税补贴财政,税源主要来自田租、各城商铺、各地税卡。

田租收得很顺利,结合土改从地主家收取,按五成比例,收到很多实粮。根据土改政策,自1854年始,各地土改完成,改行新税率,每亩田收四成税赋。

田租是收上来了,但工商税则见不到影子。原因在于各地拥兵自重,各自在防区内收税,不愿把税款上交财政部。

这引起了吴捷的警惕。

按照复兴会的政策,军队人事权归复兴会。但实际上,各地军政主官驻守一城,享有相当大的用人自主权。只要是他们上报来的用人名单,总部一般都会照准。

军队有用人权,如果财政也能独立,岂不成了唐末的藩镇?

晚清之所以崩溃,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央权威堕落,地方尾大不掉。究其渊源,则在湘军。湘军以厘金制度自主筹措军费,不花朝廷一分一毫,最终成功镇压太平军。

事后,湘军大佬出任全国大半督抚。他们军功赫赫,思想开明,在任上多主张办理洋务,花钱如流水,清廷也不得不追认他们的财政自主权。

庚子事变,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列强宣战,东南半壁江山拒不奉诏。事后,慈禧还要夸他们灵活机变,保全了大清江山。

当时的东南大吏,有李鸿章、刘坤一这样的湘淮大佬,也有张之洞这样的洋务派。他们之所以敢不奉诏,除了有新军,更在于拥有地方财政独立。

慈禧在时,地方已经尾大不掉了。慈禧死后没几年,武昌起义爆发,各地纷纷独立,敲响了清廷丧钟。

这一切的渊源,都可追溯至湘军。曾国藩以厘金获得财政自主权,湘军只听营官的话,不听朝廷的话。

想到这,吴捷不禁心有余悸。他当即指示冯春晖,要抓紧办好两件大事:

一、创办税务处,归财政部直接领导。税务处向军政府派遣税务专员,执行税收任务。税务专员实行包片制,可以吸收原清朝税吏,但需仔细甄别。

二、创办银行,归财政部直接领导。从中兴公司里挑选理财专家,仿照西式银行,在九江创立银行,下设信贷、铸钱、典当等部门。

至于资金短缺的问题,吴捷着令粮食部出售一批粮食,换取资金。再令复兴会总部向各级军政府发通知,要军政府上交税额,原则上地方和总部五五分。

另外,复兴会兴办各项事业,都可吸收民间资本。那些失地地主,里面有不少开明知识分子,可以争取他们投身复兴会的各项事业。

吴捷安慰冯春晖,说:“中兴公司钢铁厂、枪炮厂、造船厂投入巨大,一旦投产,将产生惊人的利润。至于煤矿、被服厂等,已经投产,到时都会产生利润。那时候,你这个管家就好当了。”

冯春晖笑笑,拜谢而去。

喜欢晚清第一枭雄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晚清第一枭雄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