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晚清第一枭雄 > 第290章 再败刘长佑

晚清第一枭雄 第290章 再败刘长佑

作者:左茂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0 16:06:45 来源:书海阁

吴捷率军攻占湖南茶陵州、攸县,大败王錱的湘军。消息传出,三湘震动。

王錱的湘军人马虽少,却最为精锐,一向被湖南巡抚骆秉章倚为长城。没想到,王錱才与吴捷交手,就接连大败。王錱兄弟阵亡,大将张运兰阵亡。原本三千精锐,只剩刘松山一营五百人还算完整。

一时间,三湘震恐。骆秉章、左宗棠等人在长沙急得团团转,一面搜罗在籍的湘军大将,如萧启江、曾国荃、刘蓉等人,一面再募新兵,准备防卫长沙。

萧启江原是罗泽南的部将,在九江之战中震坏了耳朵,此刻正在家中养病。

曾国荃刚在吉安大败,急于一雪前耻。

刘蓉与罗泽南、左宗棠齐名,三人合称“三诸葛”。他本在南昌辅佐曾国藩,因弟弟刘蕃在湖北蒲圻战死,故辞别曾国藩,回到老家治丧。

吴捷见湘军已有准备,便按计划放弃湖南,折回江西。因茶陵州、攸县与江西隔有大山,左七军虽攻占了二城,却无力守卫。

吴捷毅然放弃茶陵州、攸县。他在两城招募两千新兵,充实部队,得到七千人马。其中,一千人马大张旗鼓佯攻衡山,虚张声势,吸引清军注意力。另外六千人马为主力,由吴捷亲自率领,一路北上,直扑湖南醴陵县。

醴陵地处渌水河畔,西接湖南湘潭、株洲,东接江西萍乡,地理位置紧要。湘军刘长佑部五千人,以醴陵为后方基地,不断进攻萍乡。

萍乡有安源煤矿,事关复兴会工业生产,绝不容有丝毫闪失。左七军军长冯桂芳坐镇萍乡,与刘长佑军争战多时。两军在插岭关一带长期对峙,互有胜败。

实际上,醴陵与萍乡相距很近,距离仅有八十多里。部队正常行军,两天就可到达。若是急行军,一天就能到达。

两城同处一块盆地间,地势相对平坦,仅有一处插岭关为军事险要之地。插岭关靠近醴陵,是湘军防御左七军的重要关卡。

一开始,刘长佑来势汹汹,攻入萍乡境内。而左七军兵力相对分散,处于守势。经过两个月来的征战,左七军逐渐占据上风,已将刘长佑军赶出萍乡。

吴捷夺下攸县后,威胁到湘潭、长沙。刘长佑不得不分兵把守湘潭,兵力更显单薄。左七军已将其赶至插岭关、太平山一线。

茶陵州、攸县都不好守,与江西隔有大山,交通不便。醴陵就完全不一样了。

湖南醴陵县原本就与江西萍乡县同处一块盆地,中间没有山脉相隔,距离也近。从萍乡沿萍水河顺流而下,便可到达醴陵。

萍水河与双江、铁江、金水等大河交汇成渌水,在渌口汇入湘江。从渌口沿湘江顺流而下,不远处便是一座重要的港口—株洲。

此时的株洲仅是一个普通乡镇,地位并不重要。晚清历史上,汉冶萍煤铁公司从萍乡修筑铁路至株洲,将安源煤矿的煤炭经铁路运至株洲,然后装船,经湘江输往全国各地。株洲地位跃升,逐渐成为华夏重要工业基地、交通枢纽。

吴捷可以放弃到手的茶陵州、攸县,却要主动啃下醴陵。一方面,据有醴陵能为萍乡增加防御纵深。另一方面,萍乡煤矿有望通过醴陵,经渌水、湘江输送煤炭,更加方便煤炭外运。

4月15日,吴捷率领六千大军,星夜兼程赶往醴陵。18日,前锋抵达插岭关,威胁湘军刘长佑部的侧背。左七军既放弃茶陵州、攸县,又不攻衡山,却直奔醴陵而来,颇令刘长佑为难。

刘长佑本是江忠源手下的大将。江忠源最早办理团练,堪称湘军开山鼻祖。这一支湘军,在太平军金田起义前便以能征善战知名,尽管人少,却屡立战功。江忠源在安徽巡抚任上死难,刘长佑继领其军。

这支湘军自广西打至安徽,足迹踏遍半个南方,资历甚老,自成一派,与曾国藩关系一般。

刘长佑军地处赣西,与南昌相隔甚远,基本不可能得到曾国藩的增援。长沙方面,骆秉章、左宗棠自王錱战败后,顿失臂膀,正在着力募兵保卫省垣,也不会派兵增援刘长佑。

以他的五千湘军,与冯桂芳交战本已吃力,更无力抵抗吴捷的四千生力军。

可是,若刘长佑不战而退,势必要受到清廷指责,也有负三湘父老。若与左七军交战,以冯桂芳、吴捷两部的兵势来看,刘长佑孤军奋战,几乎是必败无疑。

刘长佑也是个帅才,日后曾任直隶总督、云贵总督等要职。特别是在云贵总督任上,刘长佑大力支持冯子材抵抗法军,有效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

现在,冯桂芳在正面猛攻插岭关,吴捷又从侧面袭来。刘长佑腹背受敌。湘军对阵太平军,经常以数千敌数万,而毫不惧怕。

但左七军是太平军中的异类,战斗力数倍于太平军。九战之战时,左七军的战斗力尚且不如湘军。经过九江之战的洗礼,在新式火枪的加持下,左七军的战斗力突飞猛进。

刘长佑的湘军源于江忠源的楚勇,战斗力较一般湘军要强。但他们在萍乡与左七军对战连月,进取不大,反而被左七军逼出了萍乡。如今,刘长佑军锐气已失。尽管如此,刘长佑依然硬着头皮守在前线。若他不战而退,必会召致非议。

却说吴捷以两千前锋进攻插岭关,配合冯桂芳正面反攻湘军。吴捷本人率领剩余四千主力,直奔醴陵而去。

醴陵位于插岭关后方,是刘长佑军的后方基地。若醴陵有失,刘长佑军将被切断退路。

刘长佑当即立断,放弃插岭关,退守醴陵。这支湘军进攻萍乡已久,却无尺寸之功,如今又被吴捷逼回了醴陵。萍乡煤矿再也不受战火威胁,得以安心生产。

吴捷继续指挥大军,铁了心要攻下醴陵。此举又出刘长佑的意料。从醴陵可顺渌水进入湘江,从湘江顺流而下可至湘潭、长沙。难道,吴捷真的要进攻长沙?

刘长佑惊惶失措,四处搜罗船只,防止左七军利用船只渡江。醴陵东、南两面临江,正好借助大河阻隔左七军攻城。

吴捷从上游萍乡境内调来民船,经萍水河抵达前线。4月20日,左七军渡江,背水列阵,前往进攻醴陵。

战争形态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传统兵书说,军半渡可击。敌人渡江时,秩序紊乱,兵马不齐。即便敌军渡江完毕,也将背水列阵,自绝后路。有经验的战将,往往会在敌人半渡时,趁机发动进攻。

刘长佑久经战阵,熟读兵法,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好机会。他亲率湘军,阻止左七军渡江。然而,左七军却在对岸设置了炮兵阵地,使用迫击炮掩护步兵渡江。

左七军炮火猛烈,湘军根本就靠近不了河岸。刘长佑眼睁睁地看着左七军渡江,却毫无制敌之策。无奈之下,他驱使一队骑兵向前冲锋,试图冲击刚刚渡过河流的左七军官兵。

这些左七军手里有步枪,步枪射速很快。湘军骑兵根本就冲不到左七军的阵前。

刘长佑只好搬出劈山炮。湘军的劈山炮,从几十斤到几百斤的都有,乃是一种轻型火炮。劈山炮装黑火药、铅子,本质上是一种土制大型霰弹枪,最大射程可达三四里。

相比于洋人普遍装备的滑膛炮,劈山炮已经全面落后,只能对付太平军、捻军、会党这样的国内之敌。

萍水河对岸皆为平地,缺少制高点。湘军的劈山炮架在平地上,弹道平直。左七军只需伏在地上,就能躲避劈山炮的铅子。

劈山炮不能曲射,湘军开炮时,炮兵在前,步兵、骑兵在后。左七军登陆兵立即改以匍匐前进,以步枪压制湘军劈山炮,掩护炮兵上岸。

1855式迫击炮射程达到1000米,略少于三里。炮兵渡河后,迅速向前跃进,开辟炮阵地。正常情况下,一门迫击炮可由三人携带,两人携炮,一人携弹,十分轻便。

此炮使用杀伤爆破弹,俗称“开花弹”。炮弹接触地面后,触发引信,弹体爆炸,分裂为数十片弹片,以此杀伤敌人。

一发试射后,炮手修正诸元,再次试射,正中目标。紧接着,迫击炮指挥官下令实施一轮急速射,打得湘军鬼哭狼嚎。

喜欢晚清第一枭雄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晚清第一枭雄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