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晚清第一枭雄 > 第291章 刘长佑跑路

晚清第一枭雄 第291章 刘长佑跑路

作者:左茂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0 16:06:45 来源:书海阁

吴捷训练左七军,已经开始采用近代模式。训练方面,主要靠《操典》。陆军步兵、炮兵、骑兵、工兵四大兵种,水师炮艇、登陆艇、运输船三大船种,都有各自的《操典》。行军打仗,则靠《作战条令》。

基层军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最起码要看得懂《操典》。指挥打仗,则需要一个良好的参谋班子。各级参谋部的参谋们,会根据军政主官的意图,依据上级命令、《作战条令》,制定作战计划。

譬如渡河作战。《作战条令》规定,渡河前应建立炮兵阵地,以掩护部队渡河。再如作战计算,参谋们需要计算路程之远近、口粮之多少、弹药之多寡、战损之比率,为军政主官决策提供依据。

这正是现代部队的基本特征。指战员只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只要严格按照《操典》、《作战条令》组织训练、指挥打仗,基本就不会犯错。

当然,前提是左七军、右二军在组织、装备上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可以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模式行军打仗。

曾国藩创制湘军,以书生作基层军官。书生会识字,知廉耻,虽然不懂打仗,却会管理部队。统领在营官之上,负责指挥一营或十几个营,可以独当一面。统领负责指挥部队,既有塔齐布、杨载福这样的职业军人,也有罗泽南、彭玉麟这样的书生。

湘军基层军官与统领之间有师生、同乡之谊,部队凝聚力强。只要统领指挥得当,基层军官执行军令得力,湘军就能迸发出强大的战斗力。

近代军队有一个显着的特征:以有文化的职业军官落实科学化、条令化管理,以专业化的参谋班子指挥打仗。在某种程度上,湘军已经具备了近代部队的雏形。

1854年,曾国藩率领湘军誓师出发时,仅有一万湘军。这一万湘军初出茅庐,却显露出惊人的战斗力,将所向披靡的太平军西征军打得大败。这支湘军经过小规模扩军,从湖南一直打到湖北、江西,直到九江才被吴捷艰难打败。

九江之战后,湘军大规模扩军,基层军官改由武夫担任,文人统领减少,武人统领增多。新兵训练也一再缩短。

譬如,曾国藩定下的规矩是,新兵训练一个月,合格之后即可出征。其合格标准为:

“一、练纵步上一丈高之屋,跳步越一丈宽之沟,以便踹破贼营;二、练手抛火球,能至二十丈以外;三、练脚系沙袋,每日能行百里;四、练每十人一队皆习戚继光之鸳鸯阵、三才阵,以求行伍不乱;五、练马枪抬枪,必须以打靶校准。”

从中不难看出,曾国藩训练湘军新兵,重在体能训练。不说专业参谋班子、兵种间协调指挥等专业问题,曾国藩连排枪射击这种基本战术都未提及。

这样的湘军,并未从根本上脱离传统军队的模式,仍以太平军这种低素质军队为主要对手。以曾国藩的才智、思维局限性,他也想不到引进西方军队制度这个层面。

刘长佑的湘军属于湘军中的偏支,即江刘系湘军。江忠源死后,刘长佑为江刘系领袖。刘长佑的才能更不能与曾国藩相比,练兵打仗多遵守江忠源的遗规。

眼见左七军大军压境,刘长佑左右为难。他可不想重蹈王錱的覆辙。

刘长佑于1849年率乡团击败天地会李沅发起义军,受到江忠源赏识,归入江忠源军中。征战多年,刘长佑虽是江刘系湘军统帅,却仅是个“补用知府”。

刘长佑明白,手下的五千湘军是他功名富贵的本钱。他不像曾国荃那样,有曾国藩作靠山,失败之后可以重来。刘长佑不能失败,哪怕丢下醴陵,也要保存实力。

眼看部队不能阻止左七军渡河,再抵抗下去只会增加伤亡,刘长佑毅然下令放弃抵抗,率军撤回醴陵。

吴捷率军渡过萍水河,却并不急着围攻醴陵,而是连夜在城西、城北布置兵力,试图全歼刘长佑军。

刘长佑见势不对,趁夜突围,主动放弃醴陵,退守株洲、湘潭。

当夜,两军打了场乱仗,互有损失。只不过,刘长佑军主动放弃了醴陵。吴捷则轻取醴陵,略占便宜。

看得出来,刘长佑是个聪明人,打不赢就跑。这让吴捷深感头疼。刘长佑逃回湖南,如鱼得水,可以四处乱窜。吴捷却不能随便深入敌境,率军远征。

对于茶陵州、攸县,吴捷随占随弃。对于醴陵,吴捷就准备大力经营醴陵了。醴陵与萍乡同处一块盆地,易于联成一体。有醴陵在手,左七军就能扩大萍乡煤矿防御纵深。

醴陵之西皆为崇山峻岭,仅有数条山道、渌水可与株洲相交通。有醴陵在手,左七军将大大改善萍乡一带的防御态势,可凭借少量兵马驻守关卡,挡住湘军大军。

往远处看,复兴会据有醴陵,将在湖南境内打入一个立足点。若要在湖南加诸兵事,可从醴陵顺渌水进入株洲,甚为便捷。等时局稳定下来,中兴公司可从萍乡至株洲修筑铁路,方便萍乡煤炭外运。吴捷在醴陵留下一千人马,在此设置防御前沿,建立军政府政权,发动群众分田到户。

简单休整过后,吴捷率领五千精兵进入萍乡,在萍乡县芦溪镇登船,走袁河前往南昌,主要目标在于攻取南昌,打击湘军曾国藩部。

于此同时,左七军军长冯桂芳亦率领五千精兵,一路北上,前往南昌府义宁州,主要目标在于打击湘军曾国华部,隔断曾国华部与曾国藩部的联系。

两个多月前,吴捷主动挑起南昌之战。然而,战火却一直在赣西燃烧。湘军借助地理优势,从湖南各个方向攻入赣西,将左七军调动至赣西。

吴捷不得不亲自率军,先后与周凤山、曾国荃、王錱、刘长佑等湘军大将交手。如今,他终于腾出手来,开始面对江西境内的最后之敌:曾国藩曾国华兄弟。

两个月前,曾国华、普承尧率领五千湘军从湖北崇阳进入江西南昌府。曾国华攻下了义宁州,开始沿修水猛攻武宁县。

中兴公司在武宁县开有硝石矿,是弹药厂制造无烟火药的重要原材料产地。在步兵第二师师长倪云鹏的率领下,左七军拼命抵抗,将曾国华挡在武宁县外。

湘军刘长佑攻萍乡,曾国华攻武宁,皆是料准了复兴会在此开有矿藏。左七军不得不分兵把守矿藏,防务上存在软肋。

随着赣西战局的逐渐好转,左七军将湘军曾国华部赶出了武宁县,双方开始在义宁州一带对峙。曾国华拼命守卫义宁州附近险隘,试图接应曾国藩撤出南昌。

曾国荃、王錱两路援军战败后,曾国藩已经敏锐地认识到,南昌已成孤城,湘军死守南昌意义不大。以当时的形势看,湘军撤离南昌,可走两条路:

一为经抚州府、建昌府撤入福建;二为从南昌渡赣江至西岸,一路向西,与曾国华合流,撤入湖北通城,或湖南平江。

第一条路路途较远,但较为安全。当面之敌为太平军黄文金、周庭森部,战斗力较为一般。关键是,这条路逃跑形迹过于明显,容易贻人口实。

第二条路相对较近,但十分危险。当面之敌为左七军,需要渡过赣江,可能还要渡过潦水、修水等大河。

曾国藩更倾向于走第二条路。除了中途较近外,他还能与三弟曾国华互相支援.。

最重要的是,湖北方面罗泽南战死,曾国藩可以援助武昌的名义撤向湖北。疆臣有守土之责,曾国藩虽然不是江西巡抚,却是湘军统帅,也不能擅弃南昌。以援助武昌为名撤出南昌,可以减轻政敌攻击。

然而,江西大小官员也猜到曾国藩要撤退,天天跑到曾国藩大营前哭诉,阻止曾国藩离开南昌。江西官场曾视曾国藩为瘟神,如今大敌当前,又把他看成是大救星。

江西巡抚文俊是满洲亲贵,从湖北布政使升迁而来,是个不知兵事的纨绔子弟。眼见大局糜烂,文俊想方设法上书朝廷,建议由曾国藩代守南昌,自己到闽、浙借兵筹饷。

咸丰帝当然知道文俊的花招,下诏把文俊申饬了一顿,要文俊死守南昌。

对于如何破解江西困局,咸丰帝也无良策。此时太平军燕王秦日纲在镇江展开攻势,洋人又在广州挑起事端,咸丰已经顾不上江西的残局了。

惊闻王錱战死,曾国藩便开始准备撤军。他一面在南昌城内搜捕复兴会特工,一面秘密搜集船只,准备渡过赣江。

不久之后,刘长佑兵败醴陵,曾国藩更觉失望。湘军各位援军相继败退,只剩曾国华一支孤军,恐怕也回天乏术。

不用说,吴捷下一个目标就是南昌了。

曾国藩决定提前行动,抢渡赣江,前往义宁州与三弟曾国华会师。

喜欢晚清第一枭雄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晚清第一枭雄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