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晚清第一枭雄 > 第75章 敬拜孔子

晚清第一枭雄 第75章 敬拜孔子

作者:左茂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0 16:06:45 来源:书海阁

武昌虽是天下重镇,兵家必争,却也是四战之地,并不适合作国都。历史上,鲜有大国定都于武昌。

太平军攻下武昌,杨秀清的威望飙涨,定都金陵的主张得到大多数人的的拥护。

此次武昌之战,罗大纲和吴捷作太平军先锋,乘船顺流而下,轻取汉阳汉口。若没有水营的神助攻,太平军不可能如此顺利地夺下武汉三镇。

吴捷的立场也发生了动摇。他原本以为,全军北上,定都开封才是上策。

事非经历不知难。此役前期,吴捷独当一面,率领左七军攻克汉口。身为主帅,各类杂事都要他操心。诸如后勤、侦察、航运、入城、抚民等都事务都关涉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

吴捷这才明白,定都金陵才是上策。北上开封虽能直捣燕京,却太过冒险。大军长途跋涉数千里,面临诸多难题,如行军、后勤、兵员补充、渡河等。稍有不慎,应付满盘皆输。

洪秀全好大喜功,脱离基层事务,不知道这其中的艰难。杨秀清总理军政事务,事必躬亲,考虑问题全面,故选择定都金陵。

既然是临时路过武昌,太平军也就不客气了,根本不想好好经营武昌。蒙得恩把汉口搞得乌烟瘴气,而武昌的情况比汉口有过之而无不及。

洪秀全接连发布多道谕旨,督促太平军在武昌城内分馆别营、搜刮珠宝、强募新兵、选采娘娘……

譬如,太平军为扩充部队,强募精壮青年入伍,但凡十八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男子全部入伍。武汉三镇青壮年人数有限,太平军就强募女性入伍。

洪秀全、杨秀清仍不满意。太平军编制一百个军,一军一万三千余人,若要满编,得一百三十多万人呢!

他们自作聪明,觉得如果单独招募青壮年,而他们的家属留在武昌,这些青壮年多半会逃归武昌。干脆,像广西老兄弟那样,全家入伍!

如此一来,太平军人数能增加,而新兵也不会思乡叛逃了。再说,新兵家属既能作人质,又能做苦力,岂不完美?

他们打得一手好算盘。洪杨放开了限制,诸将争先恐后掳掠百姓,最后,太平军竟强募四十余万武汉百姓入伍,而太平军总人数也达到了五十余万!

诸将之中,只有吴捷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并不强募新兵。他不仅自己不积极,还力劝罗大纲不要多募新兵。

吴捷的理由很充分:城里人生活条件比乡下人好,不能吃苦耐劳,多半不适合当兵。就算强掳他们为兵,他们一有机会也会逃亡。

况且,多一个兵,就要多一张嘴吃饭。日后行军打仗,这些人不能打仗,只会成为部队累赘,靡费粮饷。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与其强募新兵,不如在市民中访求人才。

其实,这道理大家都懂。只是,其他人都在扩充部队,若自己不抓紧强募新兵,岂不被别人抢了先?到后面,别人队伍大、人马多,岂不要盖过自己?

罗大纲总算明白事理,却也忍不住强募了两千新兵。不过他留了个心眼,只募青壮年,不强抓女性。

吴捷精挑细选,只募到五百人。这些人多是汉口的码头工人,因为衣食无着,自愿加入左七军。

攻克武昌后,太平军论功行赏。罗大纲首先入城,擢升为殿前左一指挥。林凤祥身为前线主帅,亲冒矢石,擢升为天官副丞相。

其他诸将皆有封赏。特别是东殿诸将,功劳最大,封赏最厚。如李开芳升为地官正丞相,吉文元升为土一副将军,朱锡琨升为殿左三指挥。

吴捷因为攻克汉口、助攻武昌有功,也被封为炎一将军。将军虽然比总制仅高一级,却能统率数军,单独组织大的战役,真正可以独当一面。

这也意味着,吴捷今后不仅要统领左七军,还要统领多支部队。只要杨秀清愿意,可以交给吴捷多个军,让他从此独当一面。

这天,杨秀清在东王府大宴东殿众将,当众宣布封赏。众将跟着东王建功立业,屡屡升迁,在武昌城建立新功,个个喜气洋洋,争相向杨秀清献殷勤。

正在喝酒热闹时,天王洪秀全传来一道谕旨,要东殿兵马在驻防区域内捣毁孔庙、寺院、道观等宗教场所,搜禁焚毁四书五经等书籍。

这道谕旨是公开发给各殿的,也就是说,洪秀全已经通令全军,要大家踊跃捣毁孔庙。

众将还在迟疑时,东王心腹谋士卢贤拔站了出来,对杨秀清说道:

“东王,如今天军夺下武昌,正要顺江而下金陵。此英雄效命之际,天王此举,岂不让英雄望而却步?”

卢贤拔出身儒生,一向主张保留儒教。

吴捷见杨秀清没有反对,也趁机说道:

“东王,儒学侵淫华夏两千年,虽违背拜上帝会教义,却也有不少可取的地方。儒家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宣扬齐家治国孝亲忠君之道,这都是有利于维护天国统治的。”

东殿簿书曾水源说道:“若直接保留儒家,恐怕难度太大,天王不会同意。臣建议删改四书五经等儒家书籍,剔去那些有违拜上帝会的地方,取其精华,传之世人。”杨秀清思考片刻,说道:“我早有此意,可惜天王一直偏执得很。如今咱们夺下了武昌,我威望正隆,正可借机生事。传令出去,让底下人准备好,咱们大张旗鼓,一起去敬拜孔子。”

洪秀全刚下令捣毁孔庙,杨秀清就要率众敬拜孔子。这不是“啪啪啪”打洪秀全脸吗?

不一会儿,东王府内开始忙乱起来。除了准备祭孔的贡品、服饰,杨秀清特意要求制作一个大匾,上书“天朝圣宫”四个大字,准备挂在武昌府学门口。

华夏历朝历代以儒学治天下,以科举取士,以学署储备人才。“天朝圣宫”顾名思义,就是把儒家的学校当作太平天国的圣地。这杨秀清公开与洪秀全唱反调,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吴捷冷冷看着这一切,心里明白,洪杨之间的裂隙已经不可弥回了。历史上,洪杨内讧,洪秀全诛死杨秀清,东殿骨干死伤大半。太平天国也元气大伤,从此每况愈下。

自己作为东殿大将,必须未雨绸缪,避免被内讧误伤。甚至,他还要火中取栗,借洪杨内讧壮大自己。

过了一个时辰,一切准备完毕。杨秀清得意洋洋,在众将簇拥下来到孔庙。

向孔子行过三拜九叩大礼,杨秀清向在场的缙绅发表了段简短的讲话,大意为太平军并不禁绝儒教,儒教与拜上帝会并无本质上的冲突等。

杨秀清虽不读书,且出身于贫苦烧炭工,但他主持祭孔仪式时,镇定自若,神情肃穆,讲话言简意赅,生动形象。众将敬服东王,虽都是些莽夫,亦是屏气凝视,看着杨秀清有样学样。

吴捷看在眼里,忍不住在心中感叹,杨秀清确有过人之处,确是一代枭雄。只可惜,他性格太傲,刻薄寡恩,终被洪秀全所诛。

虽然杨秀清敬拜孔子,但石达开、韦昌辉等其他各殿都在防区内捣毁孔庙,烧毁书籍,忠实执行了洪秀全的政策。

洪秀全犹不知足,亲自主持了一次科举考试,以拜上帝会教义为考试题目,“开科取士”。

洪秀全年轻时,科举考试十几年,连秀才都没考上。如今他大权在握,也过了把开科取士的瘾,亲自考问前来应考的士子,有模有样的点了状元、榜眼、探花。

只是,这些士子都是不学无术之徒。洪秀全枉做天王,不辨真才,反而乐此不疲。

吴捷对他愈感失望。这样的天王还值得他效忠吗?

喜欢晚清第一枭雄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晚清第一枭雄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