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朝中兴之主,天顺帝 > 第33章 会试考题

大明朝中兴之主,天顺帝 第33章 会试考题

作者:日享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1 21:31:22 来源:23小说

天顺二年,公元1451年,两月,

当江南之地,景泰朝和建文朝为争夺大明陪都南京城的最终归属,而发动进行龙湾大战,正激烈交战之时,

北方天顺朝自皇帝朱祁镛继位以来的第一次科举,会试春闱大考,也即将开始。

这次科举,是大明朝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商人子弟们和匠人子弟们,也能参加的全国人才选拔考试。

去年各省进行的秋围考试,经过激烈角逐,最后有420人获得参加本次会试的机会。

这全国420人名举子,现在云集京师,将会竞争会试最后入取的一甲3名,二甲47名,三甲50名,100名进士的名额,相当于23.8%的入取比例!

本次科举会试时事政治方面的主题,将围绕“平乱”,“削藩”,“边患”,“海疆”四个方面论述,这个消息早已经人尽皆知,

本次科举的同考官为李贤和王竑,两个以直言不讳而闻名天下的博学之士,

而主考官,商洛和彭时两人,不仅是内阁辅臣,还都是皇帝朱祁镛的军机中堂大臣,而且两人都是一甲出身,尤其是那商洛,更是大明朝科举以来的大三元,

有如此博学之士主持会试,要想在本次春闱大考之中拔的头名,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得对当今局势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切合实际就皇帝提出的时事热点,“平乱”,“削藩”,“边患”,“海疆”四大问题,给出好的建议,方可成功登顶!

本次科举除了正常选拔人才之外,还有两个目地,

一是,为了给朝廷补充新鲜血液,让朝廷能够正常运转。

毕竟大明朝刚刚经历了一场大的劫难——土木堡之变。

不仅皇帝身死,二十万精锐大军全军覆没,而且满朝文武大臣也锐减大半,

如今各部大臣都是一个顶好几个用,轮流转,充实各部迫在眉睫。

二是,千金买骨,给商人子弟和匠人子弟们一个希望,一个参与朝政的机会,

可以想象,本次科举,只要商人子弟和匠人子弟的科举考试答卷过得去,必然会得已录取,

这是出于政治考虑的需要,大明有士、农、工、商四大阶层,以前只有士、农两大阶层可以当官,剩下的工、商两大阶层是不能当官的,

这就相当于之前的大明朝,只有半个天下,只有一条腿走路,

而要想实现大明朝的中兴,士、农、工、商四大阶层,都必须出力,缺一不可,

而要想四大阶层一起出力,就必须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实现相对的公平,给人以希望,

如此,数年以后,方可实现大明朝的中兴!

公元1451年,天顺两年,两月初九,

这天,会试考试正式开考,

考试分为三场,每场三天,

第一场,两月初九到十一,

第二场,两月十二到十四,

第三场,两月十五到十七,

三场考试, 每场三天之内,考生中间不能离场,否则成绩作废,考生们需要在三天时间内完成本场考试相应的考试内容。

会试的规格和要求都比乡试高得多,但考试内容和要求与乡试基本相同,却更加注重考生的文化素养和应对能力。

第一场,主要考义题,

以《四书五经》为考试范围,

主要是以朱子集注版本的《四书》《五经》为主,《易经》以程朱传义版为主,《尚书》以蔡氏传及古注疏为主,《礼记》以古注疏为主,《春秋》主要是以左氏、公羊、榖梁、胡氏、张洽版本的为主。

本次的考试题目,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共3道大题,三天之内答完即可。

第二场,主要考实用文体写作,

共有五道题,

试论一道,题目为论税制,

判语四条,分别为作诏、诰、章、表,四种常用的公文体文章一道,同样要求是字数三百字以上,

第三场,主要考,经史策,这是本次会试的重头戏。

本次的考试题目主要围绕,

“平乱”,“削藩”,“边患”,“海疆”四大主体,

共四道大题,

每题字数都需在三百字以上!

题目具体为,

一、?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此题目对应的就是“削藩”,

要求分析周朝和唐朝的内外政策及其得失,以及秦朝和北魏的内外政策及其得失。

周朝实行诸侯分封制,导致诸侯做大,周天子权力衰微;

唐朝实行藩镇制,导致藩镇割据。

秦朝和北魏则通过中央集权,将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地方权力较小。

此题需要结合比较这些政策实行的历史背景、实施效果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从而提出针对本朝想要“削藩”,该如何做?

二、?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此题目对应的就是“边患”,

此题目涉及贾谊提出的五饵三表策略,以及班固对此策略的批评。

同时,需要讨论秦穆公如何利用这一策略来征服西戎,以及中行说在匈奴中的实践。

此题要求分析策略的理论基础、实践效果以及历史评价,

从而提出针对本朝想要解决“边患”,该如何做?

三、?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此题目对应的就是“变法自强平乱”,如何变法自强而平乱

此题目关注诸葛亮和王安石的政治策略,诸葛亮虽然不是法家,但使用了法家的治国方法,而王安石则实际上使用了法家的理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