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我的大明新帝国 > 第100章 选址

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100章 选址

作者:摇摇-欲坠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2 15:07:12 来源:9书院

由清凉门出了城门,这里靠近秦淮河边,有一个码头。

朱瞻基一行在码头下马,乘坐码头的摇橹船,一个个的过河。

他们这一行,有太孙仪仗,有数千护卫,还有几位二品尚书,吸引了无数关注的目光。

与此同时,朱瞻基上午说的话就已经在朱瞻基的有意引导下,传遍了整个京城。

他对工匠和商人的好感,以及要保护穷人财产的想法,让他事情还没有做,就已经收获了不少了民心。

但是有人喜欢,就有人不满。朱瞻基对其他学科的偏爱,让那些自认为儒家正宗的学子们,就认为太孙实在有些太抬举那些泥腿子了。

工匠,商人,如何能与他们这些研究圣贤学说的儒家相比。

当然,因为朱瞻基没有真正做这些事,只是流言,所以这些人就是想要反对,也无处反对。

太孙尚未亲政,他甚至比太子还不如,太子好歹还有一个詹士府接触国政。而太孙如今还住在皇宫里面,一个海军司令部如今还未建成,他们就是想要进言也无处进言。

皇宫内,谨身殿。朱棣看了一遍內监递交上来的太孙言谈记录,他对朱瞻基天天口中吐出的新名词已经免疫了,许多词语虽然新鲜,但是在词义表达上,却很贴切。

而朱瞻基想要抬举其他学科的发展,对朱棣来说,也是乐见其成的。

不过在表面上,他还是要做一下态度。“这个小猴子,无法无天了。尚未亲政就要立法,保护穷人财产,那些穷人哪有什么财产!”

胡广,杨士奇他们这些内阁成员却知道朱棣的话不能顺着听。穷人没有财产,就不保护了吗?当然不是!

穷人没钱,这是朝廷的耻辱啊!

而且他们这些人都很清楚每一朝代更迭的原因,这些是他们需要专门研究的历史问题。

土地兼并的问题他们真的就不知道吗?当然不是!

但是每个朝代,发展到最后,既得利益者就是他们这些人,他们就怎么肯说这是自己的问题呢?

对于这个财产保护法,在大明初步稳定的阶段,在文人阶级,地主阶级还没有发展起来的阶段,实施的难度其实并不大,关键就是看他们愿不愿意做了。

更重要的是,朱棣到底愿意拿出多大的狠心来做。如今的士人阶级还未膨胀,地主阶级也没有发展起来,更重要的是,天下初定,人少地多,如今的土地兼并,财富兼并问题还不严重。

杨士奇就是文臣中出身最为贫穷的一个,他幼时丧父,母亲改嫁。继父待他甚好,却因得罪权贵被判陕西戍边,家破人亡。

他对权贵阶层,地主阶层有着一种天然的敌对情绪。

自永乐元年被召入翰林院,杨士奇为官谨慎,持身守节,从不接受贿赂,对贪官也从无同情。

他对朱棣的性格了解甚深,闻言奏道:“太孙此举乃利国利民之举,只是只言片语不足为据,尚请陛下召殿下祥问,以免传言曲解殿下之意。”

朱棣笑道:“他今日去大江公干,待他天黑回宫,朕自会相问。”

这话就等于是朱棣抛开了诸臣,不当他们的面问,自然也是有保护朱瞻基的意思。

其他人一听,也明白了朱棣的心意,转而又都开始夸起了朱瞻基。

沿着清凉门出城,过河,众人先来到了秦淮河的入江口。

这里河滩淤泥深厚,地势低洼,朱瞻基只是一看,就不认为这里适合建设工厂。

宋礼对河道,土质的了解更是远超朱瞻基,也直接否定了在这里架设水车。

众人沿着河道继续向上,江心出现了一座大岛,这也是应天府著名的江心岛。

长江在这里被分成了两条河,岛北侧是主河道,南侧与江岸之间形成了一条长约三十里的夹江。

夹江水流不是太急,但是水量也不小。选了一处岸基牢固的江堤,宋礼让人在水中安装了几处测力水车,并且让人用木板船测试了水速。

虽然这些方法简单,但是也能估算出大致的水速和水力。

而吴中则带领了一帮人认真研究了江堤各处的地基,地势,确定哪里最适合建设工厂。

这种测试比较费时,费力,想要得出精确结果,不是一时半会儿能确定好的。

朱瞻基站在江边,看着这六百年前的长江,心中一时之间也感叹万千,倍感孤寂。

这个时空也不知道与原来的时空是一致的吗?他做的这些事,会影响到原来的时空吗?

恐怕不能。

不过不管哪个时空,每个人都是一个匆匆的过客,能够留下自己存在的痕迹,就足够了。

除了水车动力的工厂,朱瞻基也考虑过发明电力。

上初中的时候,他就做过实验,用两块磁铁,加上一些铜线,转动的时候,就能出现电,甚至还能点亮小灯泡。

而如果利用水车的原理,带动一个大型的转子,也是有可能发电的。

不过,这个更难,因为绝缘铜线,绝对不是现在的科技水平能做出来的。

他也不懂做铜线,在冶炼水平还没有达到更成熟的阶段,电力还要等一段时间。

获取了各种了数据之后,一行人又反转回城,在回城的路上,就没有再讨论建设工厂的事宜了,朱瞻基跟宋礼和吴中详细谈了一下,他要建设科研所,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工部的官吏或许还有差额,但是工匠绝对不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的大明新帝国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我的大明新帝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整个工部,有着全国各处的各种工匠的名册,不管想要什么样的人才,最简单的就是按照名册挑选就好了。

这件事他也不准备一手操办,而且这种事,他出面也不一定能比其他人出面更好。

所以工部派了两个员外郎,四个主事,八个司务来帮朱瞻基挑选人员。

朱瞻基也派出了以金阔为首的十几个太监,按照朱瞻基的标准来挑人。

今年正月初一的大朝会,除了频繁的人事调动,最吸引群臣的就是奉天殿御座旁边摆出的一个地球仪了。

大臣们在台下能模糊地看到地球仪上面大明的疆域,人一开始他们并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但是几次朝会下来,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那是皇上刚得到的一个天下地图。

虽然人人都想凑上前好好看看那个天下地图,但是却只有少数人能有这个殊荣。

这个地图目前只能重臣观看,一个个被严格要求,不能讲于他人知晓,特别是外国使节。

虽然大部分人不能知晓详情,但是传言最近一直尘嚣日上。大明只在天下占了不到五十之一的地盘,所谓的中央帝国,不过是井底之蛙,坐井观天。

待这次郑和回师,就准备按照这天下地图,探访新大陆。

所以,这个地图是如今大明最大的秘密,不会让其他国家的人知晓。

但是这样说的人往往又会遭到其他人的反驳。既然是秘密,皇上为何又要在奉天殿展示呢?

朱棣这样做当然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文治武功,也是在潜移默化诸位大臣,培养他们对外征伐的激情。

至于防范外国使节,其实朱棣并不在意。因为除了大明,几乎没有国家有能力能派出大批舰队,占据那些土地。

不要说舰队了,许多国家连海船都不会建,就连东瀛,他们的船也小的可怜,只能沿着海岸,躲避暴风才能在海上航行。

就是南洋的那些岛国,他们的船也大多是一些小舢板,连超过一千石的大船,他们都不会建,更没有适宜修建大船的木材。

所以朱棣并不很担心其他人知道地图以后捷足先登,他现在还保留着不公开,主要还是因为朱瞻基不赞成这个时间就完全公开。

因为朱瞻基担心这些地图被其他人抄录了下来,流传到欧洲去,那个时候,就等于给大明增加了海上的对手。

这个世界是属于大明的,他绝对不会允许欧洲人再成为世界的主人。

所以,这些地方只能先让大明去占据。而他,要把那些欧洲人关在欧洲,绝对不给他们发展的机会。

因为这些原因,金阔现在算是自由了。

他资格够老,官职够高,加上在宁波市舶司的经验,组织江南富商供应链的经验。让他这个人才帮着自己兴建下马桥农庄,组建科研所,可谓是人尽其才。

金阔的能力也的确不错,他用一百多太监先建立了一个管理框架,每个人负责不同的项目,负责联络不同的对象。

短短的几天时间,没用朱瞻基操心,就把下马桥农庄这边的事务,全面铺开了。

而朱瞻基被朱棣关在宫中好几天,让他将保护穷人合法财产,以及专利法规的细则给写出来。

专利的法规其实朱瞻基了解也不深,但是他也知道后世的一些不同专利的申请和时效。比如著作权法在其人或者一直有效,即使死亡,仍然还有五十年的有效期。

而发明专利,改进专利,基本都是二十年的有效期,外观专利,商标专利,则实行续费制度。

至于立法保护个人合法财产,这个就不用朱瞻基来费心了,自由朝廷法度来制定,朱瞻基唯一能做的就是将一些必要的细则注释清楚。

既然是为了保护穷人立法,就绝不能让这个法律成为贵人剥削穷人的武器。

(这一章写的不算满意,算是对前几章的一个总结。待朱瞻基整合了水师,在上架之时,要让主角去日本兴风作浪。)

喜欢我的大明新帝国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我的大明新帝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