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我的大明新帝国 > 第240章 家宴

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240章 家宴

作者:摇摇-欲坠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2 15:07:12 来源:9书院

乌云盖顶,白雪飘飘,从汤池温泉到京城的官道旁边,一队骑士正快马加鞭地疾速快行。

马队行驶的是原本的官道,不过因为旁边修建了新的水泥路,所以原本的官道只剩下了一半宽,只能容下两骑并行。

而水泥路虽然更有利于车行和人们步行,却不适合奔马,所以原本的官道并没有取消。

朱有炖跟在朱瞻基的身边,勉力支撑着疲惫的身体。但是几十里地跑下来,大腿早就被磨的生疼。

要不是今天腊八节,各家王府今年都有人在京城,又被陛下召集在一起举行家宴,他才不会如此折腾自己,骑行几十里向回跑。

这样的天气,躺在温暖的温泉里,看着雪花飘飘,那才是极美的享受。

当然,怀里搂着一个娇美的小美人,那就更美了。

想到这里,他也忍不住有些羡慕今日在那里举行婚礼的几十个大兵了。那可都是各家王府收集的佳丽,就这样便宜他们了。

不过……他斜着眼神看了看一脸平静的朱瞻基,这个侄儿今日这一举动,这些将士哪个不是甘愿为他效死啊!

论拉拢人心,他都不如这个侄儿,不仅给他们这些人送媳妇,还亲自给他们举行婚礼,这样的规格,以后谁也不敢对这些人如何了。

哪怕就是有上官想要抢夺这些美人,但是只要想到这是太孙亲自许配,并且愿意把自己的别院拿出来给他们当新房,还有谁敢抢?

这些海军的后起之秀虽然现在都还官职不高,但是有大功在前,只要不自毁前途,二十年后,怕不都是一方大将,这海军,就会一直牢牢地控制在他的手里。

今日骑马,虽然没有摆出太孙仪仗,但是当先的两个锦衣卫还是举起了两面皇旗。

不时有路上的行人认出了这两面旗帜,一个个都心甘情愿地跪下磕头,待他们行过,才又起身继续赶路。

如今这京城四周,太孙在百姓的眼中,怕不是比皇上还要英明。

这些人有奶便是娘,不过这个侄儿也的确造福了京城的不少老百姓。

从郑和四次下西洋,从南洋带回来的吃的,用的,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整个江南一带,几乎没有哪个家族没有从这个产业链里面受益。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太孙这些年搞出来了这么多新兴的产业,每个行业都需要大量的人手。

只要有点力气,哪怕家中无地,靠双手也能养活一家人。

而这些人,没有一个不说太孙好的。

朱有炖想了想自己,开封府要小的多了,但是恐怕他走出来,也没有几个人认识他。

这就是差距。

行至孝陵卫,除了原本的军营,这里如今也有大批百姓依附这个侄儿的下马桥农庄生存。路边的简易窝棚就多了许多。

速度也终于降了下来,这个时候,朱有炖不用再绷紧了身子,也能缓缓了。

这里不远处是太祖陵寝,这些窝棚都还是朱瞻基让人搭建的,就是给周边百姓一个挡风遮雨的地方,也能赚几个小钱。

这些人对朱瞻基的态度就更亲近了,有人喊了一声“殿下来了。”路两边就跪满了百姓。

他从来不像这个侄儿,总是不厌其烦地跟所有人打着招呼,笑脸相迎。

但是他也从来没有经历过,百姓由衷的跪拜。他们看向这个侄儿的眼神满是尊崇,这是他从来都没有体会过的。

路过了如今已经成为禁地的下马桥农庄,他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东西需要保密,也没有兴趣打听。

知道的越少,就越安全,这是他用亲身经历换来的经验。

但有时候他还是忍不住好奇,难道这里的东西,比夹江工业区那边还要重要吗?

不过他也没有答案。

马队很快抵达了后标营,这里过去就是东安门了。朱有炖的心终于松懈了下来,这个时候才感觉到了寒风刺骨,他握着马缰的手都已经僵硬了。

朱瞻基这个时候回过头来跟他笑道:“六叔留在京城,要多敦促一下那几位作家,尽快将资料整理好,写出来话本。”

朱有炖点头应道:“明日我就到你的别院,亲自监督他们跟那些英雄交流。”

“內监那边我已经安排好了,待话本写出来,就会大量刊印,发行于世。不仅各处书铺,就连官衙,县学,府学都会低价售卖。不要怕卖不出去,光是海军,我就已经预定了两万本,准备免费发放。”

“只是……,这耗费是不是大了些?”

朱瞻基摇了摇头笑道:“纸墨都是內监出产的,最多也就是耗费些人工。只要卖出一半来,就不会亏了……何况,这耗费真不大。”

他已经看出来了,他这个六叔虽然贵为周王世子,也愿意接触底层人物。但不知道是不是跟那些穷酸接触多了,也变得穷酸起来。

总体来说,眼界不够宽,魄力不够大。不过,搞文化思想工作,还是可以的。

东安门处,刘万带着几个小太监在寒风中正打着哆嗦,看到朱瞻基他们回来,立刻就迎了过来。“殿下,时辰不早了,陛下一刻钟前已经吩咐摆膳了,要快一点。”

朱瞻基点了点头问道:“我的衣服准备好了吗?”

“在东华门内换马处。”一边说着,他就已经开始开始迫不及待向里面跑。

因为大明皇宫建在整个城市的东南角,东安门是外城门,东华门是皇宫门,但是两道城门距离并不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的大明新帝国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我的大明新帝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东安门并不对百姓开发,内外城之间住着锦衣卫,內监,还有府军前卫三个不同的军卫。这里有一条对文武官员开放的小路通到承天门外,方便大臣们,还有来东宫拜访的勋贵们进出。

要不然,总不能有人到东宫拜访,还穿过整个皇宫吧!

东华门内是个瓮城,这里也是养马藏兵之地。一些来皇宫拜访的大臣们,也都是在这里等待召见。

刘万他们为了给朱瞻基节约时间,将他的新衣拿到了这里的客房处,除了给朱瞻基准备了一套,朱有炖的内侍也将他要换的冬衣拿了一套过来。

今日腊八节,是家宴,所以倒也不用穿冠冕,常服就足矣。

朱瞻基脱掉了骑装,又换上了常服,坐在凳子上由着李亮帮他重新梳理了一下头发,带上了网状的四方平定巾。

今日的家宴被摆在了西宫的武英殿,这里也是朱棣经常宴请大臣的地方。皇宫的御厨,位于西宫和后花园之间,大疱厨就位于武英殿的西侧。

今日虽然是家宴,但是最多也不过四五百人,没有一点品秩的,根本上不了席面。

而这么多人,御厨们就能伺候出一顿色香味俱全的大餐。

穿过三大殿,就直接来到武英殿。朱瞻基对宫中的聚餐并不陌生,这个时候,一般前殿是男人聚餐处,后殿是女眷聚餐处。

朱有炖又发觉到了朱瞻基在宫中的威风。这三大殿乃是国之重地,皇宫也是只有皇上才能不受限制地进入各处。

他们这些宗室,进了皇宫也是只能在指定的区域活动,一般都不能从东宫到西宫,更别说直接穿过三大殿之间的门廊了。

这个规矩就连太子也要受到限制,可是朱瞻基这个太孙却通行无阻,那些守门的太监,三大殿的锦衣卫一个个也都习以为常,根本不阻挡。

越是跟这个侄儿接触的多,越是发觉他简直太厉害了,竟然能把皇宫里面的太监和锦衣卫全部收拢了。

一进入武英殿,朱瞻基就发觉了气氛似乎有些凝重,那些小太监一个个低眉顺眼,根本没有过节的喜庆。

还在疑惑,金阔已经迎了上来,低声说道:“殿下,辽王世子惹了陛下发怒,大家可都盼着你回来,劝慰一下陛下。今天大过节的,何苦为了个外人,气坏了自个身体。”

“发生了何事?”

金阔压低了声音说道:“据说是虐杀了一个良家妇女,手脚却不干净,被夫家人发现了,这才闹到了陛下跟前。”

“卧槽!老朱家怎么尽出这样的败类啊!”朱瞻基心里暗骂了一句,恨不得直接干掉此人,却又只能压抑住心里的愤怒。

朱元璋立下的规矩,这些宗室,只要不是造反,皇帝也很难直接杀人,最多把他们囚禁到凤阳高墙里面去。

这些宗室也是因为有这个免死金牌,所以做事根本上毫无顾忌。

朱贵烚,我记住你了,这次出海,不把你折磨的死去活来,我就不姓朱。

今日给几十个下属举行集体婚礼,本来挺好的心情,现在被坏的一干二净。朱瞻基哼了一声,冷着脸率先踏进了大殿。

殿中摆满桌椅,正中的一张圆桌上,朱棣冷脸坐在那里,在他不远处,跪着辽王世子朱贵烚。

与辽王一系,朱棣本来就不亲密。辽王原本封地在后世的山海关到鸭绿江一带,但是朱棣起兵反,建文担心距离朱棣不远兼拥重兵的朱植会支持朱棣,于是召朱植到南京。朱植服从建文帝的命令,从海路来到到了京城。

当时原本被封在荆州府的湘王朱柏因为反对削藩,自己把自己点火烧了。他没有后代,所以封藩被削除。

建文见辽王如此听话,就把他封到了荆州。

但是朱植没有想到的是,原本他不愿意搭理的朱棣当了皇帝,这一下押错了宝。

朱棣夺得帝位后,埋怨朱植在靖难之变时不支持自己,所以不喜欢他。永乐十年的时候,朱棣也寻了一个借口,削其护卫,只留下军校厨役三百人供他差使。

像这样的王爷,原本就该低调,没有想到,这个朱贵烚竟然还敢在京城犯事。

而且案子能被朱棣知道,那就必定是锦衣卫,都察院,或者是刑部三者必有一个部门已经受理了此案。

如果是锦衣卫和都察院先知道,那就可能是朱棣要对付他们。但是如果是那死者夫家告到了应天府衙或者刑部,那就是公事公办了。

怀着些许疑问,朱瞻基一边跟其他人打着招呼,一边走向了朱棣。“皇爷爷,孙儿回来了。”

“婚礼可还热闹?”

朱瞻基从怀里掏出了一块石头笑道:“一切从简,谈不上热闹不热闹,不过众将士倒是很为满意。其中一位将士曾在仪真月塘拾得一块雨花石,因花纹独特,特托孙儿呈交给皇爷爷。”

朱棣略有些好奇,他知道朱瞻基不是喜欢这些奇趣之人,现在当着这么多人面前送上这块石头,必有不俗之处。

等接过这块白色的石头,看清了上面的花纹,他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这块石头上面的花纹,与他的名字棣字竟然有九成相似,这可就难得了。

一见之下,他就十分喜欢,笑道:“这倒真是一份好礼,却没有想到,我没有给他们赏赐,他们倒还记得我。这可比整天只会给我添麻烦的族人更让人欢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的大明新帝国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我的大明新帝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朱瞻基笑道:“人一上百,千奇百怪。想要众心合一,就需设立同一个目标,再施以严格的制度。放任自流,只会坏事。”

他不知道是在看石头,还是在想事情,拿着石头又看了一会儿,才说道:“如同这石头一般,固然有天然成才的,但是大多需要精雕细琢……。朱贵烚,你也起身吧,今日过节,不能因你坏了众人的心情,你的事明日再说!”

朱瞻基看到他对着自己讨好地笑了笑,却没有理他。此人比自己还大一岁,按照辈分也是自己的叔叔,哪怕他千错万错,也没有一个晚辈指责的道理。

所以这件事,他现在不碰最好。

按照朱元璋留下的规矩,他最多也就是罚俸,圈禁的处罚。圈禁的时间长短,也跟死者的身份有关,要是普通百姓,能关他一个月就算不错的了。

但是嘛,既然是个如此不堪之人,朱瞻基在内心里已经判了他的死刑,

朱瞻基可不认为因为有同一个曾祖,他就该享受特权。与其以后被文官限制住,还不如一开始就建立严苛的规则,来自我约束,自我保护。

宫中有宵禁,冬天戌正,也就是后世的八点。夏天亥正,也就是后世的十点,宫门就会紧闭,再不开门。

这个时候,除了皇帝亲自下旨,否则任谁也打不开宫门。

今日的家宴气氛并不热闹,朱棣高高在上,与宗室关系亲密的朱高炽如今在京城,朱瞻基却跟这些宗室关系一般。

所以不到戌时,这顿略显寡淡的宴席就散了。

朱棣今天情绪不好,多喝了两杯,随后就回了后宫休息。朱瞻基原本还想跟他谈一下跟他出海的內监首领安排,也只能改天了。

这次出海,他是正使,郑和是副使,刚出海归来的候显这次留守,不过还有一个同样对南洋诸国比较熟悉的王景弘帮郑和减轻负担。

他们三人负责整个船队的全面工作,不管是使节团,还是贸易团,还是航海指挥,作战指挥,都由三人全面控制。

內监首领是朱瞻基最贴心的大太监金阔,他是负责內监贸易的太监总管,但是还必须给朱棣的亲信太监们留几个位置。

这次出海,光是內监就抽调了足足一千五百人,他们用这半年的时间,从全国各地筹集了大批的贸易物资。

这次內监准备充足,要将这些货物全部变成金银和各种生产资料运回来。

使节团由礼部,通政使,锦衣卫三部联合组建,专门负责船队的外交环节,总管是礼部右尚书金纯。

自东瀛之战之后,金纯这个在朱瞻基心里比较古板的文臣却对他亲热了起来。

这种亲热不是有心投效,而是对朱瞻基的处事之道有些兴趣。

在东瀛的时候,他还对朱瞻基意见多多,认为朱瞻基霸道有余,王道不足。

但是在发现朱瞻基的方法比他更有用了以后,他就开心细心研究朱瞻基处世之道,这次出海,也是他自己主动要求的。

使节团的人数有五百多人,除了各级吏员,更多的是翻译人员,这也导致了这里面的异族占了一大半。

甚至里面还有来自东欧和南欧的人员,他们有些是被俘虏过来的,有些是到南亚一带做生意,被他们的使节带过来的。

使节团的翻译总管是朱瞻基比较赏识的马欢马宗道,此人学识丰富,具有很高的外交水平。

《瀛涯胜览》此书一出,他也成为了如今大明在外交领域最权威之人,仅比如今帮朱瞻基管着下马桥农庄的陈诚名气略逊。

这主要是因为陈诚是作为主官在中亚一带纵横捭阖,帮大明将整个西域纳入了统治圈。而马欢原本只是一个翻译,所以比不上陈诚。

舰队航行总管是海军第二舰队的总兵朱真,他将会负责这次出海,近千条船的行军布阵。他曾经岁郑和三次下西洋,这些工作对他来说是驾轻就熟。

其次,他也是海军作战总兵,这次出使的五万海军,大部分将直接由他指挥。

不过以大明舰队的力量,恐怕根本没有谁敢来捋虎须,所以海军人数虽然多,更多是作为航海保障力量。

陆军作战总兵是朱瞻基的心腹薛禄,他率领两万两千神机营,加上副总兵赵永亮率领的一万两千羽林卫,将会是军事作战部分的主要力量。

而黄渊这个守备,却成为了了后勤保障部分的总管,他的级别虽然不够,但是有朱瞻基和郑和的支持,也没有谁敢提意见。

他负责的项目比较繁杂,财务管理、后勤供应、医护,通讯联络,都由他负责。

幼军总管则是原幼军统领张凤山,他如今也已经晋升羽林卫守备,虽然级别不算高,还比不上一些幼军出来的士兵在其他军卫的级别,但是这是在太孙身边的守备,而且他还是羽林卫学的山长,属于极具潜力的将领。

他吃亏在于年纪有点大了,所以现在对仕途追求不高,安心在朱瞻基身边,帮朱瞻基管理好人才培训。

这次出使,八百幼军全部一起出行,他们肩负着描绘最详细的世界地图的任务,这比其他事情更受朱瞻基重视。

因为现在的世界地图虽然在比例上已经跟后世差不多,但是大部分大陆的内部,都是比较模糊的。还有一些小岛,比如新西兰,并没有在地图上显示出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的大明新帝国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我的大明新帝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将已经确定出行的人随便统计一下,这已经是差不多九万人,这还没有算总人数达到三千人的宗室成员和他们的随员。

另外还有数百名来自各国的使节,这次出海,也会将他们都送回去,等回航的时候,又会带上那些小国新的出使人员。

除此之外,那些勋贵们还会有最少数十条船跟随着舰队一起下南洋贸易,他们都是缴纳了海关税的,大明舰队有保护他们的责任。

当然,也少不了文臣们的观摩团,这个观摩团从永乐五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开始跟随舰队出使,如今规模越来越大。

永乐五年,郑和舰队在第一次下西洋归来之后,又迅速准备第二次下西洋,送十九国使节回家。

当时恰逢秋闱挂榜,才十岁的朱瞻基以天真的语气询问,为何不把这些考上举人的文臣派到海外去了解一下南洋各国?

举人还不是进士,严格说起来还不是官,但是已经有了当官的资格。

如今的大明新朝初立,官员还不泛滥。但是连续换了三个皇帝,恩科增加了好几次,举人的数量也不少了,求官的更多。

朱棣当时也比较烦恼怎么安排这些人,随即下诏,愿意随舰队巡检南洋,并能写出让他满意策论的举人,可以优先赐官。

金榜题名三年一次,一次几百人,对整个大明的文人来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官位更是杯水车薪。

大部分举人都卡在了最后一关,蹉跎岁月。现在不用再考进士,就能直接授官,登时吸引了无数人报名。

第一次只选了五百人,回来有超过两百人授予了九品,从九品官职。第二次就选了一千人,虽然依旧授官两百人,但是比例依旧很高。

第三次下西洋的时候,人数就突破了一千五百人。这次除了地方辅官选了两百人,组建银行的时候,也安排了超过两百人。

这一次再出海,人数也不会少于一千五百人。

这样算下来,这次出海,总人数即使不足十万,也相差无几了。

喜欢我的大明新帝国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我的大明新帝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