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我的大明新帝国 > 第241章 出发准备

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241章 出发准备

作者:摇摇-欲坠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2 15:07:12 来源:9书院

“什么?你也要跟着下西洋?”朱瞻基瞪大了眼睛看着面前的中和子,脑袋摇的像拨浪鼓一般。“这绝对不行,道长你都已经七十三了,这一出门就是一年多,有个三长两短如何是好?”

中和子依旧一副云淡风轻的高人做派,捋着自己的胡须笑道:“贫道对自己的身体心里有数,虽然贫道不像太孙殿下将自己的身体练到炼气化神的境界,却也能炼精化气,延年益寿,祛病御疾。所以,殿下不用为我担心。”

朱瞻基楞了一下,问道:“你能看出我的境界?”

中和子摇头笑道:“道家内丹术,本就藏神于内。贫道只能看出殿下不凡,却也不知殿下境界。不过贫道常与一清子道长论道,倒是也知道一些殿下的情况。”

朱瞻基这才松了一口气,他能练到如今的境界,主要是依靠前世的经验。前世他就已经跨进了这个门槛,现在重新跨过门槛并不是难事。

像一清子他们,虽然已经练了四十多年,却也不像他一样,从小练习道家内功,改变了自己的五脏六腑,整个身体,也具有了一般人不具备的冲击力,持久力,爆发力。

所以,一清子他现在也不是在的对手。

就像一个普通人,可能因为爆发出了身体难以承受的力量,因为肾上腺素的激增,就会让胆囊坏掉,继而死掉。

就是一般的时候,用力太猛,也会血管爆裂,肌肉损伤。

但是朱瞻基就不会,因为从六岁开始,他修炼的道家养生术就已经在缓慢改变他的身体。他的血管韧性更强,肌肉组织更紧密,更韧性,就连内脏也与常人不同,这些让他的身体都变成了一个不容易损坏的武器。

如今的他几乎可以不惧寒暑,虽然没有试过能不能抵挡如今的散弹枪,但是以他想来,只要他有准备,子弹恐怕都打不穿他的肌肤。

当然,这只是猜测,他才不会无聊地去试验一番,给自己来一枪。

岔开了这个话题,他问道:“到底为何偏要随舰队出海?你如今在研究院不是与那些太医们相处的很好。而且还根据对病菌的检测,改进了避瘴药。”

中和子点了点头说道:“正是因为如此,老道才想跟殿下一起去。瘴气都需要现场观测,如今有了神器……显微镜,老道能知道瘴气中有不同的病菌,想要解决这些病菌,当然要亲自去一趟。老道还想请殿下允许,将马爵爷上月制出的显微镜让老道带上。”

马致德上个月又打磨出了几个合格的镜片,新组装了两台显微镜,这一次,研究院和太医院终于不用再争抢了。

但是,其实化学研究院的人还不懂显微镜的作用。以如今的科技,显微镜在配色方面的作用,其实比医学上更大。

因为医学上面的病毒,病菌研究,还需要更多的相关知识储备来配合。各种病毒资料的收集,然后再通过系统的研究,这样才能找出相应的的病菌抗体。

但是显微镜在分子方面的放大作用,可以在印染,油墨,包括炸药方面有更深入研究的作用。

朱瞻基还是摇了摇头说道:“道长身体为重,最多经过广东或者交趾,南洋的时候的时候,道长留在那里研究。至于西洋,道长还是不要去了。”

东南亚一带才是瘴气的高发区,他想研究,留在那里研究就好了。

至于澳洲,朱瞻基暂时也没有兴趣开发内陆,非洲中部瘴气肆虐,但是那里也不是首要开发地区,所以他根本没有必要跟着舰队走。

中和子点了点头笑道:“如此多谢殿下了。此显微镜犹如神器,贫道想在归尘之前,能彻底解决瘴气之忧。”

朱瞻基起身抱拳说道:“应该是我谢谢道长,为天下苍生解忧!”

不管再自私的人,面对中和子这样有着济世情怀的人,都很难不产生敬意。

如今是家天下,朱瞻基身为继承人,以这样的立场感谢中和子,倒是一点没错。

不过面对朱瞻基,中和子也不敢自大,连忙起身还了半礼,起身告辞。

他来的时候已经看到朱瞻基的公房外等待着大批的等待接见的人,现在朱瞻基起身送客,他也不是不识趣之人。

朱瞻基也没有时间送他,让孙林记下了对中和子的安排,跟李亮说道:“下面是谁?”

“回禀殿下,是景德镇瓷业行会的代表,共计十七人。”

“让他们进来吧。”

虽然已经快过年了,但是想要在年前把出海的事务都安排好,整个腊月朱瞻基都不会清闲。

虽然具体事务都已经有人分管,但是朱瞻基作为掌控全局之人,必须要心里有数。

而且,如今这个时代,人事大权,信息渠道,都必须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不是说阿猫阿狗朱瞻基都要安插到位,但是最少,他需要知道什么样的事情,安排给了什么样的人。这个人,他也必须要见上一见,要不然,上不知下,就会有信息不对称的顾虑。

下层人就不说了,他也不可能人人都见,但是最少中层人士,他都需要亲自见见。

其次,整个出海大军近十万人,军事作战安排,后勤安排,航海安排,这些事务他也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框架,不至于发出错误的指挥。

所以,即使他参与具体事务,但是每日也要看大量的会议报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的大明新帝国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我的大明新帝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然后就是商业安排。来自内地的瓷器,江南的丝绸,各地的布匹,还有各种清茶红茶的供应。

这么多的货物,并不是內监全部都直接现款现货,这里面还有最少一半的货物,是內监根本没有付款的。

而提供这些货物的商家,愿意赊欠,当然不是因为內监的面子大,而是因为內监身后的皇家。

所以朱瞻基有必要的时候,也需要见一下这些商人,安抚一下他们的心。

像这批景德镇商人,他们大多是私窑业主,为了能搭上內监的线,就愿意只先要一半的货款,条件就是能见朱瞻基一面。

私窑的瓷器当然没有內监控制的官窑瓷器好,但是他们因为数量多,所以产量也大。

內监这次一次性就能要他们半年的产量,并且先支付一半货款,他们就是亏也亏不多,赚却可以赚的多。

而且现在京城的银行已经开业,其他地区的银行过了正月十五也都会同时开业,到时候商业银行这边,就会逐月归还货款。

说起来,朱瞻基的吃相也比较难看。

这些商人们从半年前就开始准备货物,然后还要等到明年才能逐月拿到货款,搁在后世,这就是霸王条款。

但是对这些商人来说,皇家愿意要他们的货,就是给他们面子,哪怕是倾家荡产,他们也不敢说个不字。

当然,朱瞻基也会给他们一些优待,比如免收一定比例的金票兑换的手续费,银行扶持性贷款等等。

金银票异地兑换的手续费可不低,这个主要看运输距离和难度,但是最低也要收百分之五,最高甚至要收百分之十。

比如说在京城存入银子,领取到银票,指定在武昌府领取。一百两银子,就要收五两银子的手续费,要是到西安,就要收百分之十的手续费,哪怕到北平,也要收百分之八。

当然,超过了两千两银子,手续费也会相应的降低一些。这个基本上都是按照现在运送银子的成本来核算的,他们自己运,也需要耗费不低于这个比例的成本。

而且,银行的金银票都是指定到人领取,即使被人抢走也没用,更不用担心运输安全。

现在朝廷的控制力度基本上都只是到县一级,下面只有驿站和巡检司的影响力,土匪横行。

自己运货物,还能花点买路钱,要是运金银,还有全部被抢走的风险。

想要从银行贷款,只要有抵押物也可以,利息基本上是月息一哩,年息一分二。

百分之十二的年利息,这在后世也是高利息了,但是在这个九出十三归,还利滚利的时代,这样的利息,简直低的可怜。

既然贷款有利息,存款当然也有,刚好是贷款的一半。

朱瞻基还不怕他们不存钱,因为朝廷以后会设置关卡,逐渐不允许金银异地流通。那些商人们想要做生意,就只能把金银存到银行来。

只要有人存了金银,那就不怕流水弥补不了取款。

当然,这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朝廷不能向银行伸手。

这也是所有人最怕的一点,这个时代的朝廷,可是完全没有一点信用的。

今天这里救灾要用银子,明日给官员发俸禄要银子,要是没有限制,没两年恐怕本金就干了。

朱瞻基开始也是因为这个顾虑,所以想要等到他下西洋回来以后再开银行,但是在东瀛收获了近千万两金银,所以他才敢这样做。

朱棣再败家,这千万两金银也够他折腾一两年的了。

等他从西洋回来,绝对又会带回来大批的金银。

到时候,恐怕还要把紧一点,不能全部投入市场,否则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了。

不要以为只有信用货币才会引发通货膨胀,在这个时代,金银的购买力下降,同样也是货币贬值,通货膨胀。

李亮带着一群乡绅进了公房,他们大多四五十岁的年纪,只有两个年轻一点,也都二三十岁了。

他们一个个面色激动,进门就在李亮的引导下跪拜在地,磕了三个头才敢站起来,却依旧不敢直视坐在办公桌后面的朱瞻基。

朱瞻基大手一挥,说道:“诸位,坐下说话,有何疑问,孤今日都一一解答。”

朱瞻基的公房面积不小,进门就是左右两边各有两排椅子,每个椅子之间还有一个小茶桌。

中间是一个过道,正对着足有三米长的朱瞻基的办公桌。办公桌后面是一道红木屏风,后面坐着几个护卫。

在办公桌的前面,还有几张软凳,不过能坐到这几张软凳上的人可不多。最多也就是郑和,刘江,孟瑛他们来了,才能坐在这里跟朱瞻基面对面坐下。

当先一文士长揖到底说:“殿下面前,如何能有小民之等的座位,我们站着即可。”

朱瞻基笑道:“这里不是朝堂,即使是朝堂,如今也给三品以上大人们安排了座位。尊崇发自肺腑,岂在乎形式,坐吧!”

朱瞻基略带命令地话说出来,众人不敢再违抗,按照身份高低,分成左右两排,依次战战兢兢地坐了下来。

朱瞻基又与为首之人闲话了几句,才知道这个叫于达庸的文士,原本竟然还曾担任过陕西凤翔府宝鸡县的知县。

不过他当官不在行,当了六年知县都升官无望,又因家族产业需要打理,所以干脆挂靴,辞官回乡继承了家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的大明新帝国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我的大明新帝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见多识广,在官场上也有人襄助,产业倒是越做越大。永乐七年,干脆联络了当地的窑主,搞了一个瓷业行会,垄断了当地最少五成的民窑价格。

民窑虽然跟官窑在高档瓷器上不能比,但是却也能牢牢占据了中端市场,并且销量也是官窑不能比的。

至于低端瓷器,像百姓用的盘子,碗,他们景德镇行会也不屑做这样的生意,也就是一些小的散户们在做。

了解了一番行情,朱瞻基才问道:“此次內监在景德镇洽谈瓷器,生意倒是谈的最顺利,据说还是于会长主动提出加大供应,倒是难得。”

于达庸陪笑说道:“小民不是相信內监,是相信殿下,所以才联络各家,加大产量,供应瓷器。”

朱瞻基眼睛瞟了他一眼问道:“此话怎讲?”

“殿下前年弄出了一个专利法,对已有技术大肆推广,对新技术进行保护。这样一来,各家瓷窑才敢把自己的新技术拿出来注册专利,然后进行生产。小民祖传有一嵌珐琅之技,一直不敢拿出来。去年注册专利以后,烧制出来让小民赚了不少银子。但是没过两月,就有了仿制品。小民只是试着到专利司举报,谁知道三日不到,衙役就封了对方的瓷窑,还赔偿了小民损失。所以小民相信殿下是想大力发展商业,绝不是为了向小民这等商户加赋。”

整天勾心斗角,绞尽脑汁,朱瞻基也想歇歇脑子,就笑着询问此事。

当知道自己制定的政策,也刺激了景德镇当地的各种新技术发展,商业繁荣,心里也是熨帖无比。

当于达庸拿出了一块嵌珐琅,当做礼物送给朱瞻基,朱瞻基才知道,原来这嵌珐琅,竟然就是景泰蓝。

看到这个东西,朱瞻基心动了一下。

景泰蓝技术原本就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元朝那时候占领了大半个欧亚大陆,掳掠了大批有专业技能的西方工匠作为工奴输往后方,专为蒙古贵族生产豪华日用品。

此时,阿拉伯地区流行华丽的金属胎珐琅制品。在这种情形下,烧造大食窑器的阿拉伯工匠带着烧造技术和主要原料来到华夏。

在华夏博大精深的艺术土壤上,这些技术很快被吸收和融合,成为华夏工艺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也因为这个原因,景泰蓝这种符合西方人审美的艺术品,在西方的价格非常昂贵。

“现在成品可有供应內监?”

“因是新品,不知蛮夷喜好,故此并无供应。”

朱瞻基吩咐坐在一边的孙林道:“着人采买一批,价格不需压的太低。”

朱瞻基知道內监这些人的行为,他们一个个都钻到钱眼里面去了,又熟悉行情。所以在民间采买,给商户留的利润很低,甚至有时候还强买强卖。

不过他还没有当皇上,所以对这种有损商业运转的行为,现在还顾不上管。

孙林应了一声,让人记了下来。朱瞻基看到于达庸的脸上有一股喜色,想必他的目的恐怕就是为了跟自己推销景泰蓝。

他是行会的会长,有利用公务损公肥私的行为啊。

不过朱瞻基并没有想要侵占商户的钱,只是用他们的钱来周转一下,这些人的担忧也就没必要了。

但是有了这个心结,他对这个于达庸也就没那么感兴趣了,哪怕中过进士,当过县令,现在也不过是一个逐利的商人而已。

朱瞻基耐着性子,跟他们说了一番內监的运作,这次采买物资的太大,所以才半买半赊,不过最迟明年六月,就会将剩余的一半货款,分五次通过银行付给他们。

又跟他们宣传了一番银行的金银票作用,存贷款业务,这才好生宽慰了一番,让人送了他们出去。

其实他能感觉到,这些人虽然还有一半货款没有收到,但是今天能见他一面,这些钱不要了他们都愿意。

“下面要见谁?”

“泉州市舶司镇守太监林小泉想跟殿下汇报年后接待事务……”

“让他进来吧。”

与此同时,海军总部门口,进来了三个中层官员装束的壮年男子,他们就是不久前刚接受了表彰的苏南三兄弟。

因为前些时日在海军总部这里开了几天的会,所以这里的守卫也都认识他们,只是做了简单的搜身和登记,就把他们放了进来。

三人问了黄渊的公房,就直接摸了过来。可是没有想到,黄渊这里竟然似乎比皇上还要忙,等待跟他磋商的人足有几十人。

当黄渊的下属问了他们,知道他们没有急事,就让人给他们泡了一壶茶,让他们等着。

到了午饭时,黄渊的下属直接将午饭给他送了进去,这才喊了他们三人进去。

进去之后,黄渊就着大海碗,正大口地往口中扒饭,看到他们进来,就笑了起来。

因为开会期间认识了,黄渊虽然比苏南高了两级,但是对苏南颇为欣赏,倒是跟他们做了朋友。

“为了准备跟殿下出海,我都已经忙晕了头,吃饭都没有时间,倒不是故意慢待三位兄弟。”

苏南抱拳笑道:“黄兄有真材实料,方能得殿下重用,像我们几人,也就只能为殿下效命了。”

黄渊摇了摇头笑道:“不知三位兄弟今日为何而来,可有我效劳之处?”

苏南说道:“今日正是为了求黄兄一事,方才厚着脸皮上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的大明新帝国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我的大明新帝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有话请说。”

知道黄渊确实忙,苏南也不客套,又抱了抱拳说道:“我们三人侥幸立下些许功劳,却得朝廷和殿下重赏。如今更应鞠躬尽瘁,为殿下效劳。可是如今却安排我们三人不出海了,竟然到各水寨,卫所讲古,这不是……”

黄渊猜出了他们的来意,笑了起来说道:“让你们留在家中陪娇妻还不好吗?巡回讲古也就半载而已,不妨碍以后尽职尽责。”

苏南说道:“虽然不知道殿下深意,不敢推却。但我们还是想跟其他将士一起,为殿下出海助威。”

黄渊想了想,苏南虽然是怯于在众人面前自夸,但是能不顾新婚燕尔,愿意冒险出海,此乃大忠。殿下虽然平日里波澜不惊,猜不透他所想,但是对忠诚的人还是很为欣赏的。

自己去传句话,也能逗殿下开心一番,也不算一件坏事。

他笑着说道:“我可以去帮你们到殿下面前陈情,但是殿下怎么决定,我就帮不了啦。”

“如此足矣……”

黄渊三口两口吃了饭,让三人在客房稍等,自己就进了内院寻朱瞻基。

朱瞻基听了他的传话,也想起来了这三人,忍不住笑了起来。“如此忠心可嘉,倒也不忍曲了他们的意。恰好作家为他们编写的小说……话本与其他英雄不同,略带诙谐,夸张,所以他们三人不出面,也更有利宣传。你就去跟他们说,允了他们的所求,让他们三人跟着出海。”

黄渊是清楚他们三人的战功的,想着他们因为闹肚子上岸,三个人竟然就抓了近三百人,立下大功。

这个战功听起来就有些荒诞,然后还编写的更夸张,那究竟有多荒诞啊?

他拿定了主意,要是出发之前话本就印出来了,一定先买一本看看。

喜欢我的大明新帝国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我的大明新帝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