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现言 > 穿到古代当名士 > 第 157 章

穿到古代当名士 第 157 章

作者:五色龙章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5-01-12 17:13:18 来源:9书院

一声“刺客”骤惊起了左右堂屋与厢房的差役, 杂乱的脚步和呼喝声同时响起。

正屋的灯光透过打开的房门洒落到院子里。昏昧的光线下, 桓凌身前拖着一道长长的、浓黑的影子, 龙泉宝剑刺进阴影当中。但在那道影子笼罩不到的地方,也还能看到四五个分明看得出是男子的身影。

宋时闭了闭眼,让自己适应院中的黑暗, 提剑冲到桓凌身边,一剑扫向离他最近的人。那些人手里好像没什么兵刃, 直接退了几步,桓凌抽剑上前, 顺势卡住自己刺伤之人的脖子, 向四周厉喝一声:“要他的命就都退下!”

宋时上去与他背向而立, 抬剑护在身前,也扬声道:“放下武器, 双手抱头,反抗的立刻拿下!”

那些人喊了几声“大老爷”, 仿佛要求饶,厢房里也有些模糊而利的哭叫声。宋时隐约感觉声音不太对, 不像他来到汉中后听惯的腔调,仿佛更硬、更难懂一些, 莫非不是本地人?

然而这念头只在他脑中稍转了一下,不等细想便猛听一阵咣啷啷的响声, 衙役们住的几间房门从里头撞开, 门扇重重打在土墙上。墙壁间黄土与屋顶枯草簌簌落下, 一群衣冠不整、却都拿着水火棒、钢叉、朴刀、绳索的差役挤到院中, 如狼似虎地扑向那些汉子。

桓凌手底下的人惨声叫道:“大老爷饶命,小人们不是匪徒!”

还有个壮汉试图反抗的,却被蔡班头亲自扑上去按住手脚,拧到背后捆了起来。他拎着这些人的头发朝了朝相,回报道:“大人伤的这个正是姓吴的一家的主人,这个年纪小的帮咱们喂过马,那几个汉子却面生,恐怕有问题!小的们敲门时他们迁延不开,果然是不是什么好人,可要小的们把他家抄了,男女老少尽皆绑了?”

宋大老爷听着厢房里老人、妇孺哭声,想起那个抱小孩的妇人,不免动了几分侧隐心,盯着差役捆了他们的手,吩咐道:“不必这样大动静。按着这四个蹲下,就地审!再分几个人四处看看,将那几个房间的门窗拴严,别叫人出来。再往大门处看看,小心外头有接应的。”

把门窗堵上,那些老幼囚在房里就是,有什么事明早叫了乡老、里长来问话。

蔡班头领命,当下叫人回屋里拿了松枝照明,依大人吩咐做事——

这家里穷苦,也没有几盏灯烛,两位大人又要挑灯奋笔,仅有的油灯蜡烛都先紧着他们,别人只好用松枝抹上松脂照明。其实松脂烧起来反而比油灯亮,只稍些烟气,搁近了熏人眼。可在拿到院子里照明,却将这一个空落落的院子照得明如白昼,无处可藏身。

宋时本想盯着差役抓人,可桓凌怕院里还藏了别的刺客,不放心他,叫他在这边审犯人,自己提着剑领人搜院。宋时向来听他的劝,看着他在院里巡视一番,似乎没什么危险,便命人将这四个已捉住的拎进屋里,手中长剑挑起那个叫桓凌刺伤之人的下巴,冷冷审问:“你们是何等人,为何半夜窥探本官与巡按大人?如今被擒,又何敢向本官喊冤?”

那人身上带刺伤,声音低哑,虚弱地说:“小的们不是……小的不敢……”

旁边一个方才因反抗差役被打伤的精瘦汉子挣扎起来,冲向这边,用那种有些鼻音的沉闷声调叫道:“是我们连累了吴三哥,大人饶了他,要杀就杀我们!”

那个给差役喂过马的青年汉子也一个头叩在地上,哭喊道:“大人饶恕,是小人在外头替大人们喂马时听几位快手大哥说两位大人是清官,又想着大人们是京里来的、能管事的大官,才起了带着郑大哥他们来诉冤的心思!可这几个兄弟怕见官,怕大人不信他们的话,反叫人抓他们,所以小人才带他们到窗下偷听两位大人说话,叫他们知道二位大人真是清官……”

正好在窗下听到他们说到运石料、修路、建码头的事。因他们兄弟这些日子就是在汉中两岸做纤夫、挑夫维持生计,听着他们说起修路、运料,觉得可以多觅些生活,抑制不住心中激动,动静大了些,不想被大人当作贼拿了。

宋时静静听他说完了,指着那个受伤的汉子说:“你们兄弟都姓吴?还是只有他姓吴,别人都是冒名住进来的?我听得出你们不是本地口音,究竟都是哪里人,可有关防路引在身?”

那几个汉子犹豫了一下,不敢即答,旁边的差役却抢着答道:“小人听那几个人的声气倒像边关一带口音。这些贼人奸滑,口中没半句实话,大人不妨交给小的们打一顿再问,说不定是关外来的奸细!”

宋时扫了地下众人一眼,淡漠地应道:“在本府面前还不老实,是该打。先将伤了的那个架起来打……打四十杀威棒再来问话。”

府城里这些差役跟着他跑了一天路,又拿这副水火棍当尺量算厂区长度,终于轮到显显正经本事了,手中的棍子早都跃跃欲试。两人提杖往吴三腋下一插一挑,另一人在他脚后一搭,便把人架在地上动也动不得,余下的一人提杖便打。

青年吓得连连磕头,求大老爷放过他哥哥,他愿意替兄长挨打。那三个外地口音的汉子也急着扑上来,隔着几支水火杖喊道:“小的们愿招承、小的们是固原来的逃人!求大人放了吴三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到古代当名士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穿到古代当名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固原州!

固原州不是在平凉府?

平凉府临着宁夏卫,再往北便是草原,这些人是从边关逃来的?

是逃兵还是边民?

桓凌此行就是跟着周王来镇抚陕西军务的,是以宋时对这点也格外敏感,挥手叫那行刑的差役停下,先提问那个自称是逃人的。

是从固原州哪一处乡里逃来,逃来之前是军是民,因何逃亡,还有什么同伴在此处没有……若有隐瞒,不只吴氏兄弟,藏在这院里的老弱妇孺他都要提回府衙审一遍了!

他声色俱厉,一派府尊大老爷的威仪,吓得吴家小弟脸色黄白,跪在地上结结巴巴地说:“小人一家也是要命的,不敢收留逃兵,郑大哥他们的的确确是良家出身,是因陕西镇新来了一位镇守总兵官要抓人充丁勇,底下到处拉人,他们怕被抓了壮丁,才跟着人逃出来,流落到咱们汉水的!”

那个叫郑大的精瘦汉子扑上前来,眼中渗出几点浊泪,恨道:“是我们连累吴三哥和小弟了,可我们真不是逃兵,我们不在军册上!大老爷明鉴,小人们原本是固原州张易堡人,世代租些田地为业。小的在延川上讨些生活,勉强养活得一大家子人口。

“可是这两年达虏入关,到处掳掠杀人。去年听说官兵死了几万人,惊动皇上,叫一位御史来查了此事,抓了几个官,换了新的将军来镇守。可新上任的将军说是边军将士不够,要让各府县抓士勇充兵役。可小人们家中有老有少,又听说这两年上了战场的鲜有活着回来的,小人、都是小人一时鬼迷心窍,带着平日同在河上讨生活的几个兄弟和家人们逃到了汉中府这里。”

本来他们还想再往远处逃,不幸到汉江这里遇上桃花汛,大水卷走了几条船,连同船上的人都没能逃出。活下来的人也在大水里淋雨受冻,船也坏了,有几个老人孩子险些病死在这里,只得变卖了破船替他们抓药,汉子们到处找零工干,一群乡里人互相抱团,勉强熬到今天。

“开始是搭了棚子在城外乞食,后来到码头边寻活计时,恰遇上吴家兄弟被几个人欺负,便上去替他们解了围,后来蒙他们兄弟收留,一家老小才有了落脚的地方。”

后来他们就在吴氏兄弟介绍下寻着些活计,只是他们是逃来的,遇见本地人便矮三分,也不敢和人抢活计,只能干最苦最累的活。城外还有些别处来的饥民,都是逃难的,抢粥、活计也抢得厉害,他这几个兄弟好在是人多、抱团,又比灾民强壮些,总算能勉强糊口。

流民!

比起流民来,这些逃兵役的百姓简直就不是问题了!宋时倒吸了口冷气,紧张地问道:“还有流民逃到这里来?是何时的事,有几回了?”

流民他是知道的,当地和附近官府救济不了,流亡的灾民就会冲入更远处的州县就食。若有人在其中振臂一挥,甚至也不需要是什么有指挥能力的巨寇,只要能鼓动人心,带着人冲开城门,涌入的饥民立刻便能将那座城中的粮食劫掠一空,而后挟裹着更多百姓踏上流亡之路,甚至席卷几省、踏平大半江山!

不是他想得太严重,而是陕西这地方自古以来……啊不,往后几百年就是出反贼的地方,李自成就是米脂县人!把明朝都搞倒了,逼得崇祯皇帝上吊自杀的!

他们大郑朝的救灾效率也不怎么样,若真让农民军起义壮大了,再加上塞外威胁,西北几省就糜烂了!

究竟是水旱灾荒致此,还是因边关战事而致,亦或别有隐情?

他就此追问了几句,那几个汉子都说:“从去年到今年都有!去年逃难的都逃到了固原,有些还算健壮的也被抓了壮丁,老幼不知怎么样下场。小的们只听说是京里一个尚书坏了事,军里有他安插的心腹都要换了。北边又要打大仗了,所以到处都是抓丁的,传得人心惶惶……”

如他们这般因边军拉壮丁入伍,为逃兵役而南逃的还算少数。九边一带有许多是因着达虏频频入侵,百姓饱经蹂·躏,为了求生逃往内地的。而且这些年寒热不均,凤翔等地旱灾频发,遭了灾的百姓更难活命,也只能跟着流亡。

他们把能说的都说了,不敢有丝毫欺瞒,更绝不敢再藏着别的什么人意图行刺。只求大老爷高抬贵手,别把他们送回张易堡,给他们一家老幼一条活路。

几个壮年汉子跪在他面前哭诉,惨切的声音从屋里传到院中,穿破浓浓黑暗,在满院衙役和那些老幼心里罩上一层悲苦。

厢房里锁着的人都跟着哭了起来,同声求着“大人”救他们几家姓命。吴家兄弟也不顾自己也是戴罪之身,连连叩头哀求,叩得额上油皮破损、渗出鲜血来。

宋大老爷打了个眼色,叫人把吴老三放开,和他弟弟一起关到侧面耳房,又拿出纸笔细问这几个逃人出身的张易堡具体位置在何处,他们走的哪趟路来汉中,一路上经过了哪些府州……

能叫他带出门的,都是府衙的人尖子,又对陕西较熟——至少是对他们汉中府上下熟得不能再熟,那些人答话间有错漏的地方都叫他们一一挑出,细细逼问到底。

等到桓凌在柴房里搜出几条鱼叉、两副自制的弓箭回来,宋时这边也整理出了一份报告,便叫人把那四个汉子押到旁边小屋待审,自己拿着报告给他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到古代当名士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穿到古代当名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些人的话若是真的,只怕新来的这些将军们动作太大,边关本就受着鞑靼袭掠,再多些镇抚将军侵扰地方、强抓百姓为壮丁之事,只怕边陲民心不稳。

宋时揉了揉眉心道:“待天亮了我叫人召乡老过来,将本地人和老幼甄别出来,由他们看管。这几个汉子咱们带回府慢慢问,还得叫周王殿下知道此事才好。”

他是汉中知府,只能管一府事宜,可管不了汉中府以外的事。唯周王才是来镇抚九边的皇子,万事都得要他做主。

或许他定的主意不算最好的,可皇上送他出来的目的就是要历练,必须让他见识这些事。

桓凌捏着那些口供看过一遍,脸上露出些悔恨之色,低叹道:“当日我奉旨巡查陕西兵备,却不该只查兵备,亦该留心些百姓动向……”

宋时抬手捂上他的嘴,不许他再说这种话,反劝他:“你当时就是受命查军中弊端的,流民又不在你该查的范围,你一路在军镇中,也不容易见着。再说当时还没有这些怕被抓壮丁才到处流窜的百姓呢,此事原本不是你的责任,便到现在也全不属你管,而该陕西巡按、布政使、兵部来查。”

何况若说桓凌当时没查到流民就是有错,那他一个穿越者没及时考虑流民问题,也是有错啊。

好在这些灾民还只是灾民,大灾过去了便只想着还乡,没酿成席卷几省的农民起义军,这就算大家运气好,赶紧想法解决赈灾、防灾和安抚百姓的问题才最要紧。

宋时安慰了桓凌几句,脑中忽然灵光一现,用心回忆起了自己那条历史线上这个时间段的小冰河发展情况,以及地方志上记的近几年灾异志。

仿佛这个时间段还没有特别严重的大灾?

小冰河高峰是在明末清初,前期这几朝虽然也不是很温暖,但总不至于连年水旱,一下子就闹出李自成那样的大乱。

他压低声音,凑到桓凌身边,给他讲了一下气候走向。

桓凌听着也松了口气:“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你确定本朝就是你来处有过的前朝,那么天地之象应当是不会变的,只是众生易变罢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既是草编出来的献祭之物,编制的人用力气大些小心,做成的东西自有细微的不同。

宋时笑着跟他保证:“原本我也以为平行空间会有大变,不过第二次讲学大会时,咱们遇上的苏州才子祝、徐二人就是我前世的名人呢。还有如今巡抚三边的兵部右侍郎杨大人,在另一个世界都已经做到阁老了……”

还是明朝最著名的一届,号称三杨内阁;也是他们推动了明朝历史上最清平的“仁宣之治”。

桓凌满心惊喜地说:“我早知道杨侍郎精通兵法,年轻时马尚书修补河套一带长城,他也曾扫荡过套内游荡的虏寇。若他在那世界能做到首辅,便是说他器量识度已不止在兵部,而有安定天下之能,此事正该请他过来商量!”

周王年少,他们两人不仅年少还位卑,实在该寻这位老前辈来辅佐周王殿下!

宋时也重重点头:“事不宜迟,回去便向殿下秉报此事,就请殿下派人去迎杨大人来。”

幸好杨大人巡抚陕西,幸好……

也许不是幸好,而是今上为了顾全周王,特地安排了这位能臣来此呢?

真是亲爹啊!

宋时跟桓凌感慨了几句,熬到天亮后便即派蔡班头与两个快手出去寻左邻右舍、本地里长、乡约来甄别他抓住的人物。

这里原本离着码头不远,百姓中多半也有租了房子给码头力夫住的,也有乡下百姓来投亲的,原本倒没什么人在意他家多了些人。如今有差役找到头上,众乡邻都怕这些人中混有恶人,犯下什么事牵连到自己,忙不迭把他家里面生的、不是本地的人都指认出来。

甚至有人主动指证某家邻居、富户收留来路不明的外地人,码头上有哪些力夫口音不正,听着像是陕北、宁夏等地逃来汉中的等等……

宋知府亲切地接待了几个实名投诉群众,肯定他们能及时举报有问题的人员的精神。然后又告诉他们自己这趟出行并非为了捉贼,而是来看看这边环境如何、道路是否畅通,并欲雇人修桥补路、造房建水车,在这岸边建起个产业。

括弧,园区。

但不是征发劳役,而是做一天事给一天工食,不论本地、外地人都收,给这些贫苦无地的百姓一个赚钱养家的机会。

他大老爷两头开工,缺的就是劳动力,而这两个月正是收麦、插秧的紧要关头,本地有田土的百姓绝不会抛下土地给他干工程,所以他并不打算遣返这些外地务工人员。甚至抓着的这几个,要不是他们先窥伺高官,有行刺的嫌疑,都不至于捆了他们带回去。

他只叫蔡班头记着那些告状人说的人、地址,亲笔写了条子让人递去南郑县,要县里派人去到自己查看出问题的地方做个登记,看看有多少人肯做工,甄别出其中有没有外地流民,又是怎么来的。

他在条子上千叮万嘱,叫书办、差役下乡时不可扰民。他们两人今已抓了几个人,若再有差役跟抓贼似的审问,只怕能跑的人都得跑个干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到古代当名士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穿到古代当名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些流民不光是他未来厂区的建设者和工人,或许还得肩负着给周王和杨·未来·阁老讲解各府县百姓真实生活的重任呢!

他又吩咐此地乡老看牢吴家兄弟和院里的老弱妇孺,当着吴氏兄弟和那四个平凉汉子的面拿出块碎银给他们家小,又叮嘱乡老:“这些人昨夜折腾了一宿,你们先给他们弄些吃的,别叫人饿着。”

有行刺嫌疑的也就那几个男子,但他们身上分明有武器,听墙角时又不用,这嫌疑也可以洗一洗的。他们家人虽然不是汉中世代居住的百姓,但如今既搬来了,又能为建设新汉中做贡献,做知府的也得关怀关怀。

安顿好这边的事,两人便叫差役带昨晚捉到的人上马,疾奔回府城,面奏周王。

边关有将领拉良家子入伍,吓得百姓潜逃;陕北诸地旱灾频发,以致多次有流民到外地就食;宁夏卫地边界被攻破,被杀害掳掠、被迫逃亡的百姓比朝廷查出来的还要多,只怕有的城池除了守军已没有多少百姓,这样的空城如何保证后勤,士兵如何坚守?

这些都是周王这位镇抚亲王需要自己思考的。

桓凌将郑大等人留在殿外,着人看管,与宋时入殿拜见周王,利落地说了昨晚与宋时在民间借宿时的所见所闻。说罢躬身问道:“殿下以为此事该如何处置?臣方才亦是依那些平凉流民昨晚所言而言,殿下可要见见那些平凉府来的流民?或是见见抓住他们的衙役?”

周王抿唇细思,过了一会儿才道:“若真有这样的事,西北之情危矣。本王还以为裁撤外、马、马氏一系的将领后便可平定西北,原来临阵换将又会带来这样大的麻烦……”

他恨不能立刻飞去平凉,看看那里的情形,再看看那些州府因灾荒流离失所的百姓。但刚想要说一声“去”,抬起头看到端坐下首、正屏息静气看着他的的桓凌、宋时,心中忽然一警,想起自己来西北的目的是“镇定军心”四字,刚刚要直起的身子又稳稳落了回去。

之前马氏揽权时是不做为,而今魏国公一系是急着求功求权,在父皇面前露脸,以至于做出诸多扰民之举,难怪父皇要派他来西北镇定军心。

执军之人既不能散漫、更不能贪功急躁!而他做亲王的若不能镇定,底下的将士官民也必定看着他的行事而动,那他来岂非还不如不来?

他闭了闭眼,稳住心神,问道:“两位大人昨晚已知道此事,必然早有主张了,何妨说来与本王听听?”

桓凌立刻挡在宋时面前,直言道:“宋大人身为汉中知府,抓这几人是为他们有行刺朝廷命官的嫌疑,却不好越权参赞兵务。此事当请实权大臣与众将处置。”

是啊,是他心乱了。

西北总督、巡抚才是该管此事、该与他商议此事的人!

还有那些抓壮丁的将士、治下出了流民的地方官,他做亲王的不能轻易动身出巡,也该叫他们遣人来回话……

周王心下琢磨着如何写信、如何安排人送信,宋时也起身辞道:“臣不敢参言军务,只知要将这汉中府治好,供应西北军粮,收留流亡百姓,给他们一处能自力更生、自食其力之所,这才是下官的本分。”

他虽然不肯进谏,但提起汉中府未来的规划,言语间却又让周王生出一点安心感——就好像宋时这么说了,陕西就真不会乱,他就真能供上西北军粮,供养流民安生过日子似的。

周王笑了笑,赞许地对宋时说:“宋先生可谓要言不烦也。”

※※※※※※※※※※※※※※※※※※※※

本想拆成两章,又感觉拆哪都不对,就并成一章吧

最后一句话是三国时曹操的女婿何晏说的

喜欢穿到古代当名士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穿到古代当名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