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现言 > 穿到古代当名士 > 第 166 章

穿到古代当名士 第 166 章

作者:五色龙章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5-01-12 17:13:18 来源:9书院

杨大人欣赏了一会儿他们园区工人的组织性纪律性, 便要去试吃员工营养餐。

他一定要与民同乐, 做下属的也劝不动,只得吩咐人去后厨拿几个干净攒盒,连同江师爷和他们带来的差役的份,让厨子送来。

幸而他们园区常有御史、知府和府县里其他领导来视察, 视察时少不得要到员工餐厅逛逛, 这里的管事和厨子不敢克扣太狠,四菜一汤里是实打实有肉的。

今日吃的是一道炖杂鱼、一道河虾炒韭菜、一道水煮茄子、一道老醋拌菠棱菜、一道丝瓜汤,主食是掺着高梁、豆面的杂面馒头。大锅菜的味道说不上好,但菜里有油水,盐也搁的足, 对这些干重体力活的工人来说就挺合适——有油有盐, 吃了才有力气干活。

杨大人也懂这点,拿筷尖点着菜夸赞道:“不错, 人若缺盐就缺力气, 这里给流民的吃食倒不吝惜盐。”

好说, 好说, 其实还是因为他们买盐便宜。他们一个知府一个御史, 背后还有个王爷, 哪个盐商敢倒卖高价盐给他的工业园?

不过这点就不必跟领导说得太清楚了,宋时只谦虚地说:“这园区里也不是白供养流民,都是以工代赈的。既是要让人做活, 就得给足吃食, 不然干久了身体就掏空了。”

杨大人点了点头, 又问他们一日供几餐,早晚吃的什么。

宋时便细细给他解释:“一日供三餐饭,午晚两顿都是四菜一汤,两个馒头或两碗饭,唯早餐不做这么多菜,只供咸菜、粟米粥。夜里巡夜值班的也供一顿宵夜,有菜有饭,都是厨子提前做好的,搁在火上热一热即可。”

因为算是以工代赈,救济流民,给的工银不多,按工作不同一日只给二三分银。

杨大人算着来时所见的人数,叹道:“这也算得上大手笔了,汉中府可还养得起这园子?”

还养得起,建这工业园有本府好心富户捐助,他们府里并不花什么钱。且如今园中所产的白云石耐火砖满大郑朝也没有第二个地方能弄出来,想订这砖的人都排到明年了。

杨大人又想起江上引动他好奇心的烟柱,隔着窗子看了一眼,笑道:“原先看这黑烟碍眼,如今知道它能养活如此多流民,倒觉着这烟柱也是好东西了。”

其实不是好东西,还是得治理。特别是焦炉煤气,里面还带着煤焦油,容易堵塞烟囱,落下来还会污染土地,必须尽早处理才好。

不过他已经从晋江文献上查到,空厂排放的废烟里有大量热量,可以用来烧水、烧锅炉,甚至将来可以搞个全厂区循环的火墙系统。炼焦时产生的焦炉煤气不只有热量,还可以燃烧,只是火力不持久,不能供烧窑、炼焦,但或者可以用来煮草木灰水。

而且焦炉气里的可燃气体是氮氧化物,能跟硫酸结合成硫酸氨——

然后他就有氮肥了!氮磷钾全齐!现代农业的基础就有了!

就是这个输送热气和煤气的技术问题还得解决一下,得去四川请个天然气井工匠来。四川自古就有利用天然气井的传统,当地人不仅能开极深的天然气井,还能用竹筒运输天然气到百姓家里烧火,说不定也有法子引流这些烟气。

他几乎顾不上吃饭,就给大人展望了半个小时汉中经济园的未来发展,听得杨大人胃口大开,将两个杂面馒头都吃尽了。江师爷今日在园子里也大开了眼界,听着宋大人讲的这些东西,几乎错不开眼。

一桌人里,唯有桓大人还安安稳稳、斯斯文文地吃着饭,有官人的体面。不过江师爷眼角余光偶尔扫过他那边,仿佛看见他把宋大人眼前那盒饭也拿了过去,自己慢慢地挑着鱼肉。

此事他倒不适合说,索性只当没看见,又抬头接着听宋大人说话。

说着说着,堂外便有钟磬齐鸣,堂内工人抓紧出去交班,外头又排上了几队尚未用餐的工人。

杨大人叫这钟声惊醒,才想起宋时一直在说话,都没歇下来吃口菜,不禁劝道:“菜都要凉了,你且吃了饭再说。”

大夏天的,菜凉也凉不到哪去。

宋时告了罪,提起筷子要吃,才发现自己的攒盒有点不大对劲——那盒炖鱼里的鱼头、鱼尾和刺都不见了,只留下一盒干干净净、还挺整齐的鱼肉。一块白生生的鱼肉搭在最上头,还留着剔骨时筷尖划过的痕迹。

还能有谁这么体贴,给他挑刺呢?

宋时心里美滋滋地,笑意悄然从眼底、嘴角流出,垂下头朝桓凌看了一眼。他倒是已经吃完了菜,攒盒几个格子里胡乱堆着鱼头、鱼刺,甚至还有些没夹好扒掉的鱼皮,可知自己这盒整齐干净的鱼肉哪里来的。

这要不是领导坐在对面,他说什么也得让小师兄尝尝自己的劳动果实啊。

他低着头一筷筷地夹鱼肉吃,享受着这份无言的关切。对面的江师爷吃得比他快些,撂筷后恰见他正拣鱼肉吃,还是整块好肉,不由得想起方才看见桓大人拿着他的食盒挑鱼肉的情形……

咳,方才不曾说,现在也还是不提了吧。

这一餐饭吃罢,宋时便提议大人先去码头客栈休息。他们回城帮杨大人传信,等周王传召杨大人到府议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到古代当名士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穿到古代当名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厂区毕竟有烟尘污染,不是久留之地。

杨大人欣然同意,重扎上头巾,一行人黑纱蒙面,雄姿英发地出了园区。送他们来的车还在外头等着,杨大人却还是骑了马,只让江师爷与士兵乘车在后头随行。

他们三人并辔走在前头,说话不虞叫人听见,杨大人方问宋时:“本官见那些流民懂得列队,做活、吃饭时也整齐划一、颇有章法,你们是如何训练出来的?”

那种规范化的动作吗?

这是管理学基本知识啊。

他们历史与文化旅游专业虽然分在历史学院,本质其实也就是个旅游管理专业,这个知识点他记得牢牢的。

一百多年……啊不,四百多年后的科学管理学派的领军人物泰勒老师就身体力行,通过搬铁块实验分解细化工人劳动步骤,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现如今他也就是追随后辈管理科学大师的脚步做了回实验,试出了比较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罢了。

按着这种方法,工人一天休息的时间更短,劳动生产率更高,又不会累伤肌肉,工作效率不就提高了么?

劳动生产率高了,产品成本自然降下来了。他们大资本家要的就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而达到赚钱、赚钱、赚钱的目的,别的都不重要!

何况他如今已经是比资本家更凶狠残暴的封建地主阶级了!

宋知府冷血、残暴、不知自省地答道:“大人不知,平常人做活往往只凭一股蛮力,初时有力,做久了力气耗尽,行动便迟缓,甚至往往就在那里摆个样子,磨蹭着等休工。若有那等实诚人,累了也不肯休息,硬撑着苦干下来的,又容易在体内暗积隐患,更不可取。

“下官从前在桓家读书,近又随师兄习武,深知张驰有道的道理。因此下官便叫他们学着最会干活的人的动作,又依着体力稍弱的人疲累速度安排休息。若做事时姿势端正,又在身体疲惫之前及时休息,不叫筋骨过力,便有力气从早干到晚,亦不易受伤。”

至于让他们排队,是因为排队出入、领东西效率高,看着也整齐。

现代人从小就学排队、学纪律,这些都是骨子里的东西,带到哪儿用到哪儿,自己有时也意识不到。

桓凌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古代人,还是跟杨大人一样巡查过陕西兵备的,更理解大人心思,主动替他解释道:“宋知府倒不是以练兵之法练这些流民的,只是此处做的活计离不开火窑、滚水,稍有差迟便会伤到他们自身,所以格外讲究遵规守纪。那些百姓自己心里也明白这点,又有宋大人亲自关怀,吃得饱穿得暖,感他活命之恩,干活时就更听话。”

他是个太平知府,做什么要练兵呢?这些做工的人只是感念知府恩情,格外听话而已。

如今军中那些不听话的士兵,要么开始选的就不是良家子,而是油滑的市井恶少;要么就是让军中旧有的风气浸染,改了性子。若军中粮草供给不足,那就是再老实的良家子也不能用心训练了。

若要改变这情形,首要的是保证衣食,然后上面将官立身要正——上行下效,这园子里若非有宋大人约束,如今至多也就是本府原有的那些矿山、灰窑、货栈、码头上的情形。

杨侍郎轻轻点头:“太·祖在时定下军屯之法,如今多半已抛荒,好良田也叫人占去,这些年不知败了国库多少钱子。如今好容易朝廷换将,可将原先私占军屯、强令兵丁为奴仆的风气扫清,本官也有重整军屯之心。”

“也不必须做成汉中经济园这等气象,只要能将屯垦兵丁养出那样令行禁止的规矩,本官便满足了。”

怎么宋时就做了陕西知府,不能像桓凌似的做个御史,随他踏遍边关呢?就连桓凌这个御史都是指给周王的,不能轻动,不然他一封奏折上去,带他到榆林等地整治军屯多好!

凭他们弄出这么大个汉中经济园的本事,岂不能把边关那些无衣食为靠,要逃到外府就食的百姓都安置起来,也养成这般能干、听令,适合入伍当兵的模样?

喜欢穿到古代当名士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穿到古代当名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