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现言 > 穿到古代当名士 > 请假一天

穿到古代当名士 请假一天

作者:五色龙章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5-01-12 17:13:18 来源:9书院

杨大人在城外歇宿一宿, 洗去一身风尘和煤灰,转天换上官袍,摆起仪仗,进城拜见周王。

周王府如今已改装得天翻地覆, 正门前殿都已按制建起来,该粉的粉、该漆的漆,兽头、花窗、花砖也都装上, 已见了王府的规模。

后面寝殿在周王强烈要求下倒没怎么改动,但内里装修的也和前殿一样到位:墙内砌了一层耐火砖,抹了掺白云石粉的快干高温水泥,墙面涂了白云石浆代替普通石灰浆;窗户镶双层玻璃, 当中留一层隔温空气层;地面砌起一层可以通烟气的空层, 烟道通到殿后一个单独的炉灶,到冬天点上火就能通地暖。

地暖层上铺了木龙骨、木地板,地板与地火层之间形成了一层空气隔温层, 脚踩在地面只觉温暖, 不会被高温烟气烫着。

地板虽只用最平常的柞木板子拼成,但经上漆上腊、打磨得光滑如镜,又有一种不逊于寻常地砖的雅致趣味。再压一条盘金错银的天水丝毯, 仍是满室富贵,称得起金枝玉叶的皇子身份。

前殿彩绘雕漆是大工程, 如今尚未完工, 周王便在简装版的寝殿中召见了杨大人与桓佥宪, 与他议起边将强征百姓入伍之事。

此事他先前已发信问责众将领, 正等杨大人过来共议。

杨大人入殿见礼,又与早一步在此等候的桓凌厮见,然后说起了周王所问之事:“臣近日在榆林关一带巡查,确实访得有将领如殿下信中所言般强征百姓,却非为守军,实乃屯丁。此亦是边军缺人,无可奈何之举。”

大郑朝自太·祖立国以来便实行军屯制度,军中粮食十之七八可由本地军中自行解决。然而立朝百四十余年来,边关少经战事,军屯也早已松驰靡烂:

按太·祖之制,守城与屯垦士兵该有三七分,多开耕地,以供养守军。然而军屯田地这些年一步步遭人侵占,军中粮草不足,就需国库投入更多粮饷补充。而戍边军将中多有吃空饷的,军中兵丁益少,而守城之军不可以少,军屯就渐渐荒费了。

到前朝兴宗年间,守城、屯田士兵比例就已近五五分,近年又因达虏连年入侵,士兵战死或逃亡的极多,好的军屯良田又多被占作私田,士兵也成其私蓄的奴仆,军屯几乎作废了。朝廷虽发来将领和军队,却也都是战兵,不能兼顾屯田,只能从本地百姓中征发丁口做屯丁。

如今好容易边关换将,原本叫人占为私用的田土重归军中,若不能好生耕种岂不浪费?何况一旦军屯能自给,便也不必再从民间征发粮草,百姓日子也能过得宽裕些。

杨大人对军屯十分看重,叹道:“国朝初军屯方略推行得好,单凭地方屯垦便可供养大军。若得重现旧时军屯盛景,粮草丰足,边军也不至于‘饷来则聚、饷去则散’,全无士兵的样子。”

若军中也能供起昨日在汉中经济中心吃的那样的粮饷,士兵定有力气每日操训,训至经济中心那般行止有法度,遇见战事时令行禁止,不贪逸畏险,如此还有什么战事不可胜?

他力主军屯,以为征兵必不可免,这些日子陕西镇、宁夏镇等近处将领回信应对周王的问责,也都以为征兵之举势在必行。

若要重整军屯,势必要征兵,可周王也亲自问过那些逃人,深知百姓苦于兵役。他若不管不问,任由各地将领征兵,日后强征百姓入军之事必然越多,百姓尚不能安居,边关怎能安稳?

可若不整理军屯,单凭朝廷运粮,一年从南方产粮大省运送的这些粮草又是极大一笔开支。

周王沉吟道:“此事须定个两全之策,依着杨大人的说法,屯田定是该屯,但也不可强征百姓……”

若不用军士屯田,岂不就要改用民屯了?

杨荣道:“民屯也并非不好,只是愿到边关开荒的百姓少。边城天气干旱多灾,一亩地至多产七八斗粮,还要截留口粮,供到军中的更少,不及军屯得的粮多。再者当地府县官员也拿不出那么多银子鼓励百姓过去垦荒……”

他说着话,不由得看了桓凌一眼:“桓大人与宋大人建的汉中工业园不是由富商捐济来的?屯垦之事或者也可由当地府县向大户筹款。”

桓凌苦笑道:“下官问过本地府衙,便在汉中这样的大府,筹款亦非易事。咱们汉中经济中心能得许多人捐资,多半是为宋大人要在此建学,那些学子的家长只当是预支束脩了,别处恐怕学不得他。”

说到向富商筹款,他倒想起了商屯。

也就是令商人输粮至边关,以粮食换取盐引。自太·祖时有输粮换盐引之法,初时江南粮商多运送粮草到边关,后来便在边关包地雇人种田,以粮草换盐引,大济军屯的不足。只是后来从中盘剥的人多,开中法被废,国库改以银两换盐引,边关商屯渐渐也就荒废了。

茶盐法不是能轻动的,但若陕西有什么特产,能以粮食来换,是否还能如军屯般吸引外省商人输粮甚至来屯垦呢?

譬如他们这汉中经济园里产的耐火砖、高锰酸钾、磷钾复合肥等物?

或者时官儿还能制出什么后世特有的东西?

这些东西都是流水作业生产出来的,工人只负责自己所做的一项,不虞外人仿制。特别是化学产品,连他们两个按着书做的都做得十分艰难,别人不知道具体配方、步骤,就是来个会烧仙丹的道士也烧炼不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到古代当名士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穿到古代当名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若在军中建起这样的“工厂”,产出之物皆许富商以粮食换取,岂不就能引得商人在此雇人开荒种田,重得当年商屯之利?

再简单一点,他们这园子里产出的耐火砖如今就有许多大户争着订货。若他们以粮换砖,再输粮到九边,眼下即可稍解军粮急难,各处也不必急着抓人垦田了。

只是这经济园上下的开销便不能再由汉中府承担,得向朝廷要本钱。汉中知府一力担负下陕西边军粮食运输,亦是该记在考绩上的大功。

他诚恳地向周王和巡抚大人提议:“此举既可解一时之急,将来若能在各地多建这样的园子,引得更多商人来此,还有可能再兴起商屯。

“而且杨大人亲眼见过经济园中景象,那些做工的人起头儿便要学遵规守纪,虽不操练枪棒弓箭,但懂得听令、有力气、身体灵巧,都是选兵丁的好苗子。”

至于如何让他们愿意当兵……

大郑军中都是募兵制,一年给战兵的钱粮也不少,只是之前被克扣的太多,粮饷到不了底下士兵手中罢了。若粮饷充足,兵备精良,自然能招募到良兵。

他将这打算细细讲给周王与杨大人,周王尚在考虑,杨大人便已问道:“依你之意,要将这经济园中所能产出之物都定为官营?”

不至于要将所有产出都定为官营,但这经济园本就是官家建的,卖东西自然就是官卖。

他倒有意请旨,将白云石水泥、白云石砖等物都定为官卖。若是外头有人用石灰、观音土之类掺上焦油烧制成砖,装充耐火砖卖出去,那可定然是遇火便着,能酿出大祸的。

他与杨大人在周王座前商议半日,得了周王一句首肯,便告了退,要回王府侧院自己的临时衙门写条陈。

杨荣这个巡抚下临汉中府,本该住在馆驿,然而城里这宾馆改建成周王府邸,他又有些经济园的事要问宋时,便想搬去汉中府衙门。

他与周王道辞时照直说了,周王便淡淡一笑,劝道:“杨大人还是留在王府中暂歇一宿吧。宋大人散值后便要来王府,到时候一起当面说话更方便些。”

晚上宋大人要来王府?是殿下要安排人唤他,还是方才言语间已示桓大人叫他来商议换粮之事?

周王殿下做事果然雷厉风行,他们三人才议出个章程,就要叫宋知府来共议如何实施,实在令人欣慰。

杨大人却不管周王殿下是被贬到陕西还是为军务来历练,如今圣上还没选出新后,也还没生下嫡子,那么周王便是皇长子,比起弟弟们更该继位。他们做纯臣的见到皇长子这样勤政爱民,便觉着江山有继,自然是要赞扬一声。

周王听见他这番夸奖,神色却有些复杂,主动解释了一句:“其实宋先生与我们不是外人,日常要到王府来寻……议事的。”

与我们不是外人……

周王与桓凌是妹夫与舅兄之亲,这句“与我们”想来说的就是他们二人。那不是外人,难道是主宋时与桓凌的关系已经得了周王的认可?

周王就已经将他当亲眷看待了?

周王见他仿佛不大相信,含笑解释道:“桓大人与宋先生之事早在京中我便知道了,连父皇也吟过桓大人的鹦鹉曲。小王亦是有家室的人,怎能不体谅他们,行些方便呢。”

是啊,连皇上都没拆散他们,还把宋大人送到陕西来做知府。恰好这汉中府衙与周王府又离得这么近……

杨大人究竟是有宰相识度的人,自不愿过多纠结别人家事,便朝拱手谢道:“下官便叨扰殿下了。”

※※※※※※※※※※※※※※※※※※※※

写着写着发现思路跑偏了,容我重新捋捋,明天再发

喜欢穿到古代当名士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穿到古代当名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