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现言 > 穿到古代当名士 > 第 205 章

穿到古代当名士 第 205 章

作者:五色龙章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5-01-12 17:13:18 来源:9书院

桓凌担心解读《国富论》的文章不如别人浓墨重彩、感情深刻, 其实有些过虑了。

因为除了他公然往亲朋处寄信吹捧宋时, 那几位天使学习完马列主义国富论之后都是密折上奏, 直接递到御前的东西, 没怎么太敢吹。密折中所奏的工业、化学、物理之类新说颇有些难解, 新泰帝只浮光掠影地看了看,提笔批道:“汉中府今夏可还收了祥瑞?”

祥瑞倒算不上祥瑞,只是一麦三穗到五穗,比不得去年秋的十三穗惊艳。

众人虽不像宋时那样见识过农科院良种种出的七穗麦, 但经去年进的嘉禾洗礼,眼光都高了, 看地里一束束也是金黄饱满的麦穗都觉得不够争气。

差着水稻近十穗呢,又不挨个六穗、九穗的吉利数,这可怎么叫得了嘉禾?与其下田看这些麦穗, 不如用心研究如何用硫酸精炼磷肥, 明年争取种出十五穗的嘉禾。

不过圣上亲自过问的, 自然要精心挑着好的进上。众人收了密折,便趁上课时报告宋老师,叫他挑出籽粒饱满的好麦粒,照旧用玻璃盒封装好送上京。

宋时又广派人往实验田里挑穗多、饱满的好麦子,抢收时先单将这几处连根刨出来,收起来晾作植物标本,之后才让人用镰刀、钐子收麦。

田家少闲月, 五月人倍忙。

有三十余座试验田丰产兼出嘉禾的实例在先, 又有一冬天的软广硬广宣传在后, 自从去年冬小麦下种时起,汉中城里凡有田地的人家,也不管大户小户,都各自盯着附近的府城试验田学。

不光是附郭的南郑县,上下游的沔城、褒城、城固、洋县……乃至更远处的州县县令都写了书信、派劝农官来求教种法。

宋知府断没有厚此薄彼的,便把自己在福建修水利、种小麦的经验教给他们。至于肥料倒是各县按需购买,便是不买肥料,只要能把水利设施建好,保墒保水工作作好,自然也有增产之效。

也有几处邻近汉水,水路方便的富裕县舍得花银子买好肥料,便留劝农官在府县之间往来奔波,细细学着他们的种法。如此从播种盯到越冬、从越冬盯到返青、从施肥盯到用药,从松土盯到引水……

五月收麦,不到八月,各州县便缴齐了今年夏税,将该运输边关的粮食和税银押到了府城。

粮食解往陕西镇军中,税银则同圣上钦点的嘉禾一道,由转运官解往京城。因献嘉禾是桩露脸的大事,宋时又请周王安排了一位心腹太监、一名有才干的清客、一名得力将领押阵,与府中官吏一同进京。

周王自己不能进京,念及父母妻儿,便写了许多信回去,在信中叮嘱王妃自描小照,并画几张皇子的小照寄来。

一面交待着进京之后的事,一面满心希冀地期盼着:“过了十月贤儿便满周岁,也可接来汉中了,也不知他还认不认得父亲……不成不成,十月天气正冷,元娘弱质纤纤,贤儿又小,怎么经得起二千余里地颠簸?还是待他再大些……”

宋时和桓凌在旁听着,也叫周王勾起了思亲之意——但好在他们俩小两口儿过日子,想家总想得少些。两人回家也商议着派个家人送信进京,顺便还能打听打听他们的论文在京里口碑如何,朝中又有什么新说法出来没有。

反正两家在京都有亲人,也不必多派人,只各安排了个懂事精细的亲随,带着今年新麦、棉线毛线的衣裳、关外来的好皮料、红花、天麻、党参、当归、杜仲等药材回京。

那两个家人乘着运粮的船进京,又有周王的人看顾,一路稳妥便捷,到京里各取了自家的礼物回去,到家代主人问候亲戚长幼,又尽职尽责地问他当日寄回京的文章可有人评论什么没有。

有。

评价方向十分丰富。

隔着数里地的两座宅子里,桓凌与宋时的大哥都露出了同样深沉难辩的神色。

宋时那篇《国富论》与桓凌的几篇《国富论序》《与镜川先生书兼荐国富论》《读国富论记》《再读国富论有感》《题国富论》《书宋版国富论印卷后》……一进京城,便迅速流传开,为朝野名士才子津津乐道。

且不提他那发前人未有之思的工业论,亦不提文中丰富而翔实的实策,更不必点评两人文章如何气势如虹、雄浑有力……单就“国富”二字便已压倒满朝“本富”“末富”之争,先声夺人,令人无不想先睹为快。

当然,除了这文章题目精彩,更动人心的还是书信文章背后,两位作者之间的关系。

国子监几名会刻宋版书的学子集齐了桓凌在京流传的所有相关书信,自己抄录传阅之余,更将这些文字都和宋时那篇国富论印刻印成了一本书。

集两姓之言,成一家之好。

这书收集的文章最齐,印得又工整秀丽,干净美观,才印出来便被院里抢得一空。原先没掺和进刻印的庶吉士们也搬出自己的油印机来帮着加印,送遍亲朋好友。

看经济的看经济,看农事的看农事,看汉中新鲜事的看汉中新鲜事……

都不爱看的还能看看桓宋二人在文中涓滴流露的真情,只当是看小说了。

小说也没有敢直写当朝状元为着四品佥宪抛却前程,千里迢迢追到汉中的——那本影射他二人的《宋三元义结双鸳侣》都没这么大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到古代当名士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穿到古代当名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两家做家长的得人送了他们的文集,都怀着“此乃吾家千里驹”的激动想跟朋友诉说一番。结果出门开文会时,没听见多少有志之士对他那工农商并蓄兼容,化末富为本富的说法分析解疑,倒听了满耳朵“桓大人这篇《记》中写了二十三个宋字”,“这篇《题国富论墨卷》中写到宋大人宵衣旰食,必是两人朝夕相对的实证”……

他们没把酒宴掀了,没把那群满心惦记着他们弟弟弟媳私事的读书人打了,已经算是极有修养了。但见着弟弟送来的家人之后,桓宋两家都忍不住叮嘱:“回去见着你爹/你桓爹,叫他想给你宋爹/你爹写题跋记序志什么的也罢,写一两篇也就够了,不必求多。”

少写几篇集结不成册,传得还没那么快、那么广。

这本书当日被庶吉士印成书册,因沾了两人的名声和传奇般的经历,比单人的书信文章传播得更快。老成谋国的要看,不老成的也要看。就连魏国公王家这样与宋时结过怨的人家也寻了几套书来,更遣家中子弟送了齐王一套——

这宋时自打送过嘉禾,仿佛有些得宠,还得看看他的文章,知己知彼方好。

齐王翻开目录,从满纸“桓凌”中艰难地挑出一个“宋时”,照着页码翻开,认认真真看了一遍。

国富论。

这名字取得就大气,建经济园,以工富民的说法也颇有可议之处,难怪朝中近日建经济园的声音日重……

他豁然起身,将那本书在桌上拍了拍:“本王要上书请愿,主持那座经济园!”

他表兄兼舅兄王指挥叹道:“殿下大度,不过以家祖与父亲、叔伯之见,这经济园在京中却不好建。那汉中府是偏僻地方,又有周王坐镇,他要偏宠自家妻舅的人,把汉中交他随意处置,想怎么折腾也就折腾了。这京中却多的是王公贵族掣肘……”

齐王摆摆手,不以为意地笑道:“他宋时是我皇兄妻舅的龙阳之交,本王还是当朝二殿下呢。京郊除了皇庄外,有几处地方不是勋贵外戚的,有舅父帮我斡旋,哪家敢磨磨蹭蹭不给面子?”

况且如今汉中府又押了夏税入京,说不得又有新瑞穗到,父皇必定更宠爱他。此人才干了得,不该只为他偏向皇兄就主动疏远,哪怕他不愿投效他们,只要齐王府这边勤加联系,多送财帛,早晚连他皇兄周王也要以为宋时跟他有些瓜葛。

到时候他那位宽容温和的大哥又当如何?

齐王这些日子连给父皇选后,亲自选个身份远不及他家的四品小官之女压在自己母妃之上的事都做过了,心态愈发沉稳,待舅兄离开后便命人备车入宫,求见父皇。

大婚之事自有旧日父皇娶后的程仪可用,他如今足以抽出一点心思,替父皇盯着“经济园”的事了。

但他入宫后,天子并未即刻召他觐见,而是叫他在文华殿后稍待。他在殿里来回踱步,思量着待会儿如何提议,等不久却见他三弟魏王从正殿出来,脚下生风,带着几个小内侍匆匆而行。

齐王心中不禁生疑,吩咐人出去拦一拦,自己便坐在窗后看着。

魏王听说兄长在殿里,自然要过来请安。两人礼仪周全、兄友弟恭地行过礼,齐王便含笑问他:“你方才去向父皇请安了?怎么在宫里走得这么快,可是有什么事?若是有要用到二哥的只管开口,哥哥帮你。”

魏王笑了笑,似有些烦恼,却又带着掩饰不住的骄傲说:“今日父皇召弟弟觐见,是为将经济园之事交予小弟。不过此事重大,弟弟也只是挂个名,其中大事自有朝中重臣决议。”

他说着竟还叹了口气,摇头道:“小弟实在羡慕二哥,可得父皇信赖,将礼部重任托付二哥,我却只能盯着这朝臣富户皆可操持的经济园……”

礼部何等清贵的地方,可惜叫他二哥早早占了,他却只能学着主持这些将要外放的藩王才须学的东西。

※※※※※※※※※※※※※※※※※※※※

昨天写到很多农商互利的理论是张居正、徐光启、费宏农业思想,原作是《明代农本思想究要》,作者赵潞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

喜欢穿到古代当名士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穿到古代当名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