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现言 > 穿到古代当名士 > 第 90 章

穿到古代当名士 第 90 章

作者:五色龙章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5-01-12 17:13:18 来源:9书院

吊球、勾球、扑球、高远球、杀球……

有岳举人这位打得又高又远的对手垫球, 宋时也不必像在家哄孩子时那样收敛力道,尽情解锁了自己所会的技术。虽然从大学毕业之后就没怎么碰过羽毛球了,可手握上拍, 看到球飞来的路线势头,那些沉寂多年的记忆就又在脑中苏醒。

他这副经过多年农村基层工作锻炼、上得了马下得了河的身体, 也能配合得上大脑的转速。觑着那球的来路, 在场内时而前趋后退,时而凌空跃起, 动作极为飘逸洒脱。

不过他也刻意照顾了岳举子, 所有捞回来的球都尽量打在对面场子中心, 叫他能接着。如此一来一回,连绵不绝,没有几回停顿捡球的尴尬,场外人也觉着热闹好看,掌声、叫好声不绝。

刘府尊掌心都拍痛了, 心中激情涌动, 回头对王同知说:“不可叫他们年轻人独占风头,王兄可愿随我下场?”

自然愿意, 早该下场!

王同知重重点头, 便要从门子手中接过球拍。可他那衣袖宽大,一伸手长袖先荡了几下, 兜着满袖的风。他这才后悔道:“早知要打球, 不就该穿这苏样的时兴衣裳, 这么宽的袖子, 便绑上也有些兜风,不如宋状元那窄袖的,随便绑绑就似胡服般利落了。”

抱怨归抱怨,他出门也没带窄袖的衣裳,只好一层层裹在胳膊上,拿带子狠狠缠住,免得抬臂时有妨碍。

一旁的徐县令含笑劝他们:“两位老大人穿得不算麻烦,且看场下那些少年人,多的是穿着曳地长袍和高底儿靴的哩!不光要勒袖子,还要把袍子裹到腰间,又要找僧人借鞋——不然可如何满场跑着接球呢?”

他们好歹还只要缠袖子,省事多了。

几位大人先缠裹好了,叫僧人比着宋时那场地多画几个框子,中间拉上网,便各各下场亲试。

下了场才知道,这羽毛球打起来可比平日蹴鞠更不容易。

那球扔到空中容易,要拿手上的拍子找着球,再把球打到网对面的场子里却是千难万难。对面打过网的来球也忽高忽低、忽远忽近,雪白的球飞在空中又容易叫阳光挡住,只见它从对面拍上飞起来,还未见球到何处就已经落地了。好容易接着球的,那球只在拍子上弹两下便落到了自家场子里,不肯往远处飞……

看人打球有来有往,轮到自家满场捡球。

好在捡球也不光是一个人捡。自家连打几回打不着球虽然着急,但抬眼看看四周,多的是弓着腰捡球的,拿拍子颠球颠到落地也打不出去的,打不好球的烦郁便散去,只留满心快活。

场上自嘲声、笑语声不断,下场的人打的投入,场外人看得有趣,宋时这个示范的人也可以功成身退了。

他接住一个岳举人打过来的球,却不再打回去,而是侧拍撩向空中,自己来回接了几下消磨掉球的动能,而后抄入掌中,走到网前说:“岳贤弟稍候,我去换个人来与你打。”

岳举子见他都要下场了,自己也不好意思霸着场子和球拍,便说:“我也打得够久了,便与宋状元一道下场歇歇儿吧。”

两人将拍子转交旁边等着的书生,到廊下寻僧人要了杯茶喝,坐着看别人打球。

他在场上时还没注意到,坐在上头看着才发现能摸着网打球的人少,大多人只能旁观,廊下几位老先生看得更久,恐怕也有些无趣。

他想起自己车里还有一套给小孩钓鱼玩的磁铁鱼,便叫书童去取来,打开盒子给人看:“我带了些木鱼来,诸位若有爱钓鱼的,咱们到庙后池里钓鱼如何?”

木鱼怎么能钓?

别说几位在廊下闲坐的老大人,便是一心看球的年轻人也叫他这句话吸引,凑上来看热闹。那盒子里恰摆着十条鱼,分别雕出了鲤、鲂、鳊、鲫等鱼的形象,有的身子顺直、有的打卷,有的张鳍摆尾,有的鳞片乍起……都不过手指长短,纤巧可爱。

雕工精细,形象分明,可还是木鱼,木鱼又怎么能钓?

李中书拿起个鲤鱼细看,摆弄鱼鳍鱼尾,却怎么也看不出其中关窍,含笑摇头:“这鱼怎么看也只是木鱼,难不成入水还能活了么?鱼腹中定然有个机关,却不知是什么,宋状元宁不肯先透露一句么?”

入水虽不能活,却能自己吻钩。

民间发明家宋时矜持地笑了笑,只说:“咱们寻僧人要几个鱼竿来,到池边一试即知。”

寺里虽没有鱼竿,这木鱼钓起来也并不需要真的鱼竿,只要有竹竿、麻线,串上浮标、粗缝针便足以当作鱼竿。针也不用砸弯,他要用的不过是磁铁吸铁的性质,砸了针那些和尚还要重买,怪浪费的。

这些僧人平常也做些生活卖,心灵手巧,砍个竹子绑钓竿不当什么,过不多久就都做好了,拿到前头奉给檀越们。知客僧亲自引着他们到后园一个浇地用的水池边上,宋时从匣中取出木鱼,绕着水池一个个分开投了进去。

本来就是为在缸里钓鱼做的小鱼,放到正经水塘里眨眼就冲没了。池中原有些野生的小鱼,见人洒下东西就浮出水面来啄,推着小木鱼在墨绿的池水中摇晃着随波沉浮。众人越发觉着这鱼难钓,都看向宋时,想让他示范一下怎么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到古代当名士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穿到古代当名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宋时也不推辞,拿起鱼竿先将针穿过上面系的鹅毛鱼漂,好让鱼漂吊着针不能下沉;而后比着池中一小木鱼漂浮的方向,潇洒地一甩竿,鱼钩将甩到水面时又猛地提腕收力——

钓针冲入水里的势头猛地被拉住,细细的钩针在空中转了几转,落到水上时已无甚冲力,就被鹅毛吊着浮在那片水面上。

水波摇曳,小鱼轻轻在池面冒头,偶尔有大胆的鱼儿来啄鹅羽,顶得木鱼与钩越离越远。众人虽然也不是猜不出他用了磁石,可那木鱼与钓钩越离越远,磁石也吸不上,这一竿空钓,宋状元的脸面可就不好看了。

他们越发紧张,屏息看着水中的鱼钩,再隐秘地看看宋时,不知他要如何才能钓上。

宋时仍气定神闲地握着鱼竿,含笑解释:“这鱼原是做来在缸里钓着玩的,故而做得小,放在大池子里便钓得慢些。诸位莫急,我这就让你们看清楚我这直钩如何钓鱼。”

他大长腿一迈就踏到池边青石上,手握在竹竿后半,加上伸出的长臂,恰恰将针吊到了那只木鱼嘴前一点。原本在水波中打转的木鱼便向着他的钓针径直冲去,自己撞上钓针,被他一举收取上来。

若有个真正的钓鱼爱好者在这儿,非得举报他作弊不可。

可惜眼前围在池边的不是真钓手,而是真官迷,他的钩才一收回来便叫人抢走,拆下木鱼,看着线上铁针叹道:“当年吕望于渭水之滨直钩钓鱼,得遇文王,今日我等又宋三元见直钩钓鱼,却不知状元来日能钓得何等前程!”

宋时怕他们又把普通儿童玩具拔得太高,连忙解释原理:“这不过是在鱼腹内置了小片磁石,用铁针自然能吸上来……”

那不一样!

磁铁吸针谁不知道,可这直钩钓于在读书人中的意义不同!

自古就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俗语,直钩钓鱼素来是与明君贤臣遇合相连的,他们这回可是亲眼见证了直钩钓鱼、鱼自上勾的过程,怎么能不激动?

他若不想让人这么联想,凭什么做直钩钓鱼,不先把针砸弯了?

这些官员虽已致仕退休,年纪却还不如当年渭水钓鱼的姜太公高,怎么没有一点重遇明主,拜相当国的心呢?

宋时听懂了退休官员老骥伏枥,还想返聘的内心呼唤,于是不再解释自己是为了勤俭节约才直接下针钓鱼,将刚才钓来的木鱼扔回池里,请他们各自拿竹竿钓鱼。

几位致仕的老大人比年轻人还有劲头,站到池边握着竿就去扎鱼。宋时都怕他们失足出意外,赶忙请寺里选年轻力壮的僧人保护,最后还叫人往池底软泥里扎了几支竹竿,用绳子拉起围栏,挡着他们不许把身子往里探得太厉害。

忙完了这一通,他才得安心在旁边看着。

恰好知客僧也退下来歇着,他便撂下茶杯暗搓搓打听起了僧人的休闲生活。

也不过是读读经书、写写诗、练练字,再做些生活罢了。

他们大慈阁是金代留下的名刹,香烟鼎盛,倒不需像小寺庙一样靠经常维持,但也难免有和尚要做些买卖,赚几个银子供养自家。若赶上本县有赈济、营建之事,本寺也要去帮着施粥舍药、超度亡灵、停棺收尸、修桥补路……

他们这些老和尚闲暇时爱静坐念经,年轻的和尚都会练练拳,也有踢球、弈棋、写诗作画的,也有爱赌博的……只不过外面时兴的射箭、标枪、斗鸡走狗之类在寺里就不能做了。

那知客僧说着,又恭维了宋时一句:“宋三元制的这木鱼既能让人享钓鱼之趣,又不伤生灵,实为造福我佛门弟子之物。”

不用强行恭维,这鱼也就是个八岁以下儿童玩具的水平,他那十一岁的侄子都不玩了。这群老大人钓的也不是鱼,是情怀,僧人们不必为了他这状元的名头强行钓鱼。

宋时望向池边的老大人们,悠然叹道:“鲂鲤沉浮古寺池,直钩一坠便相随。垂纶莫笑白头客,吕望七十遇未迟。”

他的诗作得……非常应景,甚得这群已退休,却还想“七十得文王”的老大人的欢心,觉得他状元之诗名符其实。

怎么就这么通透,写进人心里了呢!

当场便有几位老大人作诗相和,扭扭捏捏地夸他的木鱼好,愿晚年“两袖轻挥抛名利,隐向山间自钓鱼”“洗尽尘嚣意,兴来钓木鱼”。

更有人回去之后便写小品文夸他的木鱼:“鱼长仅一指,以木为之,体态精致可爱,头、尾、鳍、腮、鳞片无不毕见。内含磁石而易感钢铁之质,外漆清漆而不惧污浊之蚀。入水乘波,不减游鱼之趣,遇钩而触,尽得垂钓之真……”

写木鱼因为要掩饰一下自己本心想跟姜尚一样遇到明主的渴望,写得还收敛些,那些夸羽毛球的就更放飞了。

一场文会结束,评宋时那篇几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知行论”的文章没见多少,只见夸“三元球”的诗文到处流行。

好些的老老实实按着它的外形夸:“削木为芯,合羽为裙,俾腾跃以飞举,因虚心可高升。圆拍直柄,初合绳墨之规矩;线网纵横,尽显用心之谨严”。

再进一步的就要加点发挥,连自己一起夸:“坚强斯致,虽吐纳之在君;蓄蕴应为,信盈虚而自我。”“罗网不疏,竟资助力之功;虚怀可式,且养浩然之气”。

而那些风流才子做出来的,夹带的私货就更放飞了——搁在府尊大人手里足以上升到理气之用的高级球,到了他们笔下,就都软缠出了“羽衣一上如登仙”“佩剑仙人时侧目,拨梭玉女巧回眸”“白裙一束盈盈处,心网千结,无计得留住”的句子。

偏偏才子们写完了东西还不肯自己私下传阅,都送到了宋状元府上,请他点评。

宋时坐家里欣赏了半天,实在没处下笔。

他本来就不大会欣赏唐朝以后的诗词,又不是当考官的,对着什么文章都能编出新词来夸奖,于是只能放弃点评,给了他们另一个福利——

他把这些诗文编成了个集子,亲手用蜡版刻版印了出来,并在每页页边专门刻出边栏,书中隔几页便插·入饰有小学板报等级花边的纯稿纸页,供读者写简评和读后感。

※※※※※※※※※※※※※※※※※※※※

参考《宋代蹴鞠运动研究》 刘鹏

赋参考气球赋,用了“虚怀可嘉,且养浩然之气”

“佩剑仙人”一句选自《圆社摸场诗》

“羽衣一上如登仙”原句“秋千一蹴如登仙”,《西湖春游》陆游

喜欢穿到古代当名士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穿到古代当名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