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分,谎言也是如此。说谎的人通常不愿意正面回答你的问题,他们既不想承认事实,又不想**裸地撒谎,所以往往采取一种折中的办法来应付你的提问,那就是暗示性的回答。
老师问小玉:“我发现最近你的作业和小芳很相像,她做对的你也做对,她做错的你也做错,你们俩是不是互相抄作业了?”
小玉低声说:“我和小芳平时都不在一起玩,我妈妈每天都守着我写作业呢。”
像小玉这样的回答等于根本没有回答。面对老师的问话,她不能不回答,但又害怕被老师责骂,所以只能用“妈妈守着我写作业”来暗示自己是诚实的。暗示性的回答一方面避免了承认错误的麻烦,另一方面又可以减轻自己说谎的内疚感。除了暗示的回答方式之外,说谎者惯用的答话方式还有下面三种:
◎套用你的话回应你,拖延时间
说谎的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盘问时,一时间来不及编造好答案,往往套用对方的问话来回应,以此拖延时间,来准备好一套说辞。对于说谎的人来说,一秒钟比一分钟还长,这个时间足以做好准备。
妻子问丈夫:“你是不是偷看我的手机短信了?”丈夫有些慌张地反问道:“谁偷看你的手机短信了。”妻子又问:“那你刚才拿我手机干吗?”丈夫说:“我拿你手机干吗?我以为有电话就帮你看了一下。”
套用你的话作为回应,不需要进行思考,而且显得反应迅速,这就像早上上班时同事之间互道“早安”一样自然,根本不需要用大脑思考。除了反问和重复对方的话之外,另一种套用方式就是把肯定句换成否定句作为回答。如果对方说“你撒谎了”,心虚的人会回答“我没有撒谎”,而清白的人会回答“我说的是实话”。
◎利用反问来拖延时间
就像套用你的话来回应一样,反问也是故意拖延时间编造谎言的手段。反问对方有时比套用对方的话更有效,因为反问过后对方还需要时间回答,这又为说谎者争取到了编造说辞的时间。常见的反问伎俩有:“你这是什么意思?”“你怎么会问我这种问题?”“你听谁说的?”“你觉得呢?”
说谎者不但利用反问来争取思考的时间,还可以突显自己的气势,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
◎主动提供更多的“信息”
说谎的人知道,如果自己什么都不说,正是心虚的表现。因此他们可能反其道而行之,不但大大方方地回答你的问题,还主动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一直到对方相信了为止。
妈妈盘问儿子周六一整天都去了哪里,儿子撒谎说去市图书馆看书了。见妈妈一脸的怀疑,儿子又接着说:“我还在图书馆遇见小明了,他说他每个周六都去那儿看书。”妈妈没说话,转身接着切菜。儿子赶紧又说:“小明还让我下周五去他家给他过生日,他还请了好多同学。”
就像这样,说谎的人急于确认你是否理解了他的意思。如果你表现出怀疑的神情,他就会继续提供更多的“信息”作为证据,可能会牵涉更多的人物和事件。因为人们往往相信,描述得越具体的事情越有可能是真的。
◎说漏了嘴
很多说谎者都是由于言辞方面的失误而露馅的,他们没能仔细地编造好想说的话。即使是十分谨慎的说谎者,也会有失口露馅的时候,弗洛伊德称之为口误。人们常会在言辞中违逆自己意思,同时在内心中潜藏着矛盾,以致稍一大意就会说出本不想说的或相反的话,从而在口误之中暴露了内心的不诚实。
说谎者要抑制自己不提到某件事或不说出自己所不愿说的东西,但又因某种原因而“说走了样”。因此,偶然出现的口误有时恰恰就是真相所在。
◎漫不经心地描述一件重要的事
当我们不希望某件事情引起别人的注意时,会尽量使用平淡的语气来叙述,最好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这也是说谎者常用的手段,他们会对那些可能引起你怀疑的事情进行淡化处理。
例如,你和妻子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她忽然说:“哦,对了,我明天晚上要去参加一个朋友的生日聚会。咱爸的生日也快到了,我们想想准备什么礼物吧。”如果你的妻子平时除了工作以外很少出门,更不喜欢去人多闹腾的地方凑热闹,而朋友的生日聚会她也一点儿也不重视,那么明天的活动就疑点重重。快速地转移到父亲的生日话题上,表明她企图转移你的注意力,可见事情一定有蹊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