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重生千禧年:官场之路从片警开始

作者:码到死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63章 这小子又惹事了

书名:重生千禧年:官场之路从片警开始 作者:码到死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12

京城,国办。

时隔四个月,李明华的案头再一次出现了来自清江省的材料。

他拿起那个厚实的牛皮纸文件袋,看了看寄件地址,又看了看收件人——国办研究室。

再看落款的地,清江省委宣传部。

这一次又会是什么?

带着几分好奇,他拆开了文件袋的封口,从里面抽出一叠厚厚的打印纸。

当他看到标题时,便是一愣。

《关于云岭乡农民生产生活及税费负担情况的调查报告》。

“三农问题”,这四个字在当下的政治语境里,分量极重。

去年,南方某省送上来的一份材料,在中央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为此,中央特地向多个地区派出了调查组,以便进一步收集信息。

就目前陆续反馈回来的情况,用“触目惊心”四个字来形容,毫不过分。

也正因此,中央在去年下半年正式启动了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工作,选定清江下游的徽省作为第一个试点省份。

至于其余各省,依然要按照旧有规定,缴纳各种税费。

李明华调整了一下坐姿。

他知道,这样的基层报告,要么是夸夸其谈的政绩文章,要么,就是一颗深水炸弹。

他仔细阅读这份材料,很快就被上面罗列的详实数据所吸引。

他能从字里行间看得出来,这位作者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拼凑材料,而是真正走遍了自己辖下的每一户人家。

报告中详细记录了农户的收入、支出、家庭成员构成、劳动力状况。

云岭乡是省级贫困乡,报告中又以乡里最穷的东山村作为典型。

全村户均年收入不到五百块,更有许多户,一年到头,全家的纯收入就在三百块钱左右徘徊。

一年三百块!

李明华的心抽紧了。

他不是没有见过贫困地区的数据,但这个数字,即便是在全国的贫困县里,也低得惊人。

报告里写着,就是这样的家庭,每年却要承担高达近七百块的各种税费。

材料没有空洞的口号和抱怨,而是以一户户人家、一张张收费单据作为证据,用无比详实的数据,说明了税制改革的紧迫性。

在报告的最后,作者还附上了几段分析,指出在基层干部粗暴的催收手段下,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抗税抗交。

长此以往,干群矛盾激化,一不小心,就会酿成群体性事件。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

这份材料,看似是为一个贫困乡呼吁,实则是在提醒中央,这个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文件的最后是署名:云岭乡乡长刘清明。

这个名字让他停顿了一下。

李明华记性很好,尤其是对于那些让他印象深刻的人和事。

刘清明,不就是上次因为715大案被省里报送材料,之后又被推荐为优秀党员的那个年轻人吗?

两人还有一面之缘。

而在见面之前,老同学胡金平就已经向他介绍过对方。

胡金平是个多骄傲的人啊,连自己都未必看得起。

却对一个23岁的年轻人赞赏有加。

也引起了李明华的兴趣。短短时间内,两次优秀党员材料,一次大功材料,这个名字在组织内部,已经算挂上了号。

李明华把材料从头到尾通读了两遍,然后沉默地靠在椅背上。

他拿起桌上的笔,又放下。

最后,他另外抽出一本办公用纸,在上面写下这份报告的内容摘要,着重标出了几个关键数据。

做完这一切,他将刘清明那份数万字的报告和自己的摘要重新装好,郑重地放进了最上面那层、需要立刻上呈的文件篮里。

***

一周后,清江省委办公室。

省委办将一份文件送到了省委书记林峥的办公桌上。

文件由国办下发,醒目的红色标题印在首页上方正中位置:

《国办关于2001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文号是国办发[2001]28号。

林峥仔细阅读文件的每一条内容。

这是继去年推动徽省单省改革以来,国办发出的又一份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文件。

文件开篇就指出,经过中央多路调查组的调研,各地农村问题日益严重,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不利影响。

部分地区干群矛盾尖锐,农民对政府的信任度持续降低,有些贫困地区的农民,甚至连基本生存都成了问题。

因此,中央决定,在单省试点的基础上,允许其他未被列入首批试点的省份,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择部分县乡,展开试点工作。

其目的,在于搜集更加广泛和详细的数据,为下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改革的最终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林峥读到这里,心中已然有数。

这份文件,等于是给了地方更大的自主权,变相地扩大了试点的范围。

他继续往下看,当读到文件末尾时,他的动作停住了。

在国办那鲜红的公章之下,还有一行用红笔手写后又圈出来的附注。

字迹很小,却很清晰,只有三个字。

“云岭乡”。

林峥想了想,拨通了省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董智彬的内线电话。

“书记,有什么指示?”电话很快接通,传来董智彬沉稳的声音。

“智彬同志,刘清明现在任职的地方,是不是叫云岭乡?”林峥问。

董智彬在那头略微思忖了一下,立刻回答:“对,书记。是清南市下辖的云岭乡。”

“他最近,有没有什么材料送到省委来?”

“没有,”董智彬的回答很干脆,“办公厅没有收到任何以他个人或者云岭乡党委政府名义递交的报告。”

林峥结束了通话,心思转动。

没有通过省委的渠道,那中央这份文件上,为何会单独点出云岭乡的名字?

他叫来了自己的秘书方慎行。

“小方,你去查一下,清南市云岭乡最近发生了什么事?要快。”

“好的,林书记。”

方慎行记下他的指示,转身快步离去。

不到半个小时,办公室的门被再次敲响。

“林书记,我查了一下。”方慎行将一份手写的记录放在林峥桌上,“云岭乡在一个月前,发生了新成集团下属矿山的多起矿难瞒报事故。事情查清后,新成集团方面做出了公开道歉、高额赔偿,并向云岭乡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

林峥点点头:“还有吗?”

“还有就是,他们乡里通过贷款修建的一条三级公路,前段时间刚刚举行了开工仪式。不知道这个算不算?”

“没了?”

“对了,还有一件事,”方慎行补充道,“前不久,省委宣传部、省青联和共青团省委,联合拟定了一份推荐名单,准备向中央推荐今年的‘全国十佳青年’,云岭乡乡长刘清明同志,就在这份名单上。”

这件事林峥当然清楚。

虽然他没有亲自干预过名单的人选,但整个清江省委,又有哪一个人不知道,刘清明是他看重和欣赏的年轻人。

可问题是,无论是处理矿难,还是修路,亦或是个人荣誉,这些事情,哪一件也和“三农问题”以及“税费改革”挨不上边。

林峥有些不得要领。

他转而问道:“吴省长出国有一周了吧?什么时候回来?”

“报告书记,吴省长明天坐法航的航班回国,应该会在驻京办歇一晚,后天上午回到省城。”方慎行答道。

那就不是通过吴新蕊?

吴新蕊人还在国外,不可能为这件事去向中央递话。

那这个刘清明,又是怎么让中央点的名呢?

他脑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

苏清璇,吴新蕊的女儿。

刘清明的对象。

难道,是通过她的关系?

林峥看着那份文件上小小的三个字,越发觉得这件事不简单。

一个偏远贫困乡的名字,出现在一份决定全国大政方针的文件里,这绝不是巧合。

唯一的解释就是,刘清明通过某种不为人知的渠道,将一份份量极重的报告,直接送到了最高层的案头。

为什么,他没有找自己?

林峥一下子就想通了。

这件事一定在下面就受到阻力。

无法通过正常的组织程序上传。

刘清明不得已,只能直达中央。

他不想在事情明了之前,让自己为难。

想通了这一点。

他对方慎行说:“通知一下,等吴省长回来,我们马上开个常委会,议题就是这份文件。”

林峥有些吃惊,中央对基层的报告如此重视。

是对报告本身呢?还是撰写人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1542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