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番外第73章 覆灭漠北鲜卑(第二更五千字。新书已开)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新书其实已经悄咪咪开了三天了)

杨修取得的初步外交成果被汇报回中原的时候,已经是219年春夏之交的事儿了,毕竟离雒阳一万五千里呢。

而等杨修本人归国、亲自到雒阳向刘备汇报,更是已经220年初。

大汉国内,在这一年里倒是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儿。刘备218年底才结束了为期两年的巡幸回到雒阳,219年全年都很消停,没有再出过门。除了日常政务外,主要就是推进了李素在出巡阶段时建议的币制改革。

到220年初,对币制改革和黄金管制的反抗,基本上都压下去了,剩下的都是循序渐进的体力活,需要漫长的时间让大汉子民都习惯接受朝廷的黄金调控、民间只自由汇兑白银和铜钱。

扶桑石见银山出产的白银,也在以每年二十多吨的速度和规模,往中原输入,再加上佐渡金山也有每年几吨的伴生银,全加起来大约一年三十吨吧。

折合汉制每年一百多万两,价值十几亿铜钱。

而汉朝原本在没有发现海外铜矿时,桓灵时铜钱的总存世量也就在两三百亿钱的规模。

刘备执政那几十年里,升级了一些科技、把原本不易开采的国内铜矿也加大了开采力度,每年倒是少则有几亿钱、多则十几二十亿钱的新铸。

不过那种铸币也并未造成货币供应增加、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因为同期的生产力发展速度、物资的丰富速度,绝对是超过铸币供给增速的。甚至那些年刘备还要靠发行战争国债等手段、用事实上增发信用货币的方式,来缓解钱荒。

如今那么多年治理下来,大汉市面上的存世铜钱已经超过五百亿钱,相当于是这个国家的“M1货币”。

每年有价值十几亿钱的白银输入、已经输了超过五年、总白银存量达六十亿钱,这样的货币结构,当然是非常健康的,铜银比价也一直维持得很好,让大汉的货币制度过渡更加稳健、朝廷财政也极速富裕起来。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杨修回国后,向刘备全面汇报了他的收获,还建议刘备加快对西北用兵,把他和帕提亚、罗马人维和谈判后捞到的声望和地盘许诺变现,

让大汉彻底武力征服莎车和花拉子模公国、并且把康居也从羁縻制变成郡县制。

除了杨修如此强烈建议之外,副使马岱也是如此建议的,还有驻扎西域的马超上表了。

然而,刘备权衡再三,觉得饭还是要一口一口吃,而且刚刚跟帕提亚人谈完,就直接收好处,也显得大汉之前的“维护国际秩序”有点虚伪,不符合大汉的人设。

当然,刘备绝不是“打肿脸充胖子”,或者“为了美名而抛弃实利”。

他只是觉得事有轻重缓急,可以假装没那么迫切、稍微缓两年,把朝廷的军事潜力暂时往东北方向投注、等从东北横击漠北、彻底消灭漠北鲜卑和丁零人后,再腾出手解决西北也不迟,以免用民过重。

反正大汉内部非常安定,在蒸蒸日上的国运上升期,有什么好急的。

而且根据杨修传回来的情报,让其他有司分析了一波之后,认为帕提亚人未来几年肯定还会有更艰苦的形势、到时候说不定得更依赖大汉。届时再用兵也不迟。

杨修和马岱只能是暂时作罢,而马超则是在那儿抓紧练兵,而且是找年轻人、重新以老带新练新兵。

当年跟着他打羌人、平河西的那些骑军老兵,如今都起码四十好几了,连五六十岁的也不少。

现在刘备还要拖,等大汉再次对西域用兵时,士兵们普遍依靠新生代,是免不了了。曾经进行统一战争的战士们,除了升到军官的,年纪大些经验丰富些还能干,一线士兵已经不行了。

而按照刘备之前做的规划,219年开始给周瑜拨款造船、给赵云调拨更多资源去黑江流域夏季开荒屯垦、在前线秘密积蓄粮食,这个过程总共要两到三年。

所以对漠北鲜卑的最终用兵,应该会在221~222年开始,如果战争一年还搞不定,加上打完一场大战争朝廷至少休息间歇一年,等马超能对西北全面用兵时,可不得拖到至少224年了。

不过,也算是后来天佑大汉——因为历史上224年的时候,正式波斯萨珊部族的开国君主、起兵反叛覆灭宗主国帕提亚、自立帝国的时候。以至于后来马超西进时,刚好赶上了中亚再次彻底乱成了一锅粥,大汉想要乱中取利的外部环境也是变得无比优越。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

历史的车轮很快进入了221年,周瑜和赵云也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只等这年春耕结束、进入初夏,就开始军事行动。

而雒阳的朝廷内部,李素则稳步地建议刘备趁着精力还行、充分发挥开国君主的威望,再推进一些铁腕的改革,尽量少把问题留给子孙后代。

之前的币制改革,到221年算是彻底胜利结束了。而按照李素、刘巴等人之前多年的操作经验,甚至根据朝中群臣的敏锐嗅觉,都知道:

但凡关于钱的变法实施完之后,丞相肯定会趁热打铁,建议陛下再升华一下针对人事,或者说选官、考核制度的改革。

这一次,果然还是不例外。唯一的区别,是中枢右仆射刘巴没有活着看到这一切,他年事已高,在朝廷实施完货币改革后的次年春年,就病故了。

同样的,在这几年里故去的朝中重臣,还有好几个,包括向来生活习惯不太健康的法正。历史上法正也是自然因病死亡,估计是跟郭嘉差不多的那种瞎折腾,所以蝴蝶效应也影响不到法正的寿命,该哪年死时间一到果然死了。

法正刘巴过世后,留下的空缺就由诸葛瑾庞统递补,而诸葛瑾提拔上来后空出来的,再让徐庶去填坑。

倒是鲁肃这些历史上因为曹孙战争时被瘟疫感染而亡的重臣,如今因为没有大规模战争瘟疫,倒是还活得健健康康,毕竟到221年,鲁肃也还没年满五十岁呢,并不老。

这些人事变动暂不赘述更多,反正谁上位也不影响新变法的推进。

而这波人事新变法的主要内容,毫无疑问正是针对科举制度的——科举制度实施也有整整二十五年了。

这二十五年里,为了让科举和之前的察举制度衔接、避免选官权力的波动变化太剧烈而激起反抗,所以科举一直没有成长为李素设想中的完全体,还残余了很多妥协。

现在,准备期已经足够长、二十五年里,科举选出来的官员,也纷纷已经爬上了高位,这就是整整一代人过去了。

比如如今朝中做到侍郎级别(副部)的最有前途新生代官员们,蒋琬、费祎、杨仪、董允、孙资、贾逵、步骘、马良……这些全部都是科举出身的。

有了这群对科举优越性高度认同的人为骨干,当然是时候更进一步了。

这一年,李素便公布了这几项改革意见,让大家讨论:

首先,从此以后,科举的“举人”产生之后,不再“分州录取”,而是“全国统考”——举人的产生方式,李素依然没敢动太狠,还是把权力下放给了地方,让布政使和郡守们有点操作空间。

但是,你选上来的人如果成绩不行,以后就可能出现某个州全州的举人统统全军覆没、最后一个都没考上的丢脸情况。

在实施这一条的时候,李素倒也不担心什么“不分南北榜录取、会导致教育落后地区被血洗”的问题。因为他面对的情况跟明朝朱元璋时完全不一样。

朱元璋那时候好歹还有借口、北方因为常年战乱破坏、被蒙元祸害更深,所以要给他们机会上进。而大汉如今彻底和平了二十年,各地都文风蔚然。

要说照顾也不是南北差异,反而是东西有差异——关东地区在刘备治下的时间,要比关西短了将近十年。但关东本来就平原多、地理环境优越富饶,经过二十年和平种田,早就追评回来了。

而南北差异上,如今南方发展是更快,但南方基础也更差,所以根本不用担心南方考得比北方好。

最后的结果,李素就只是借鉴了东汉时举孝廉旧法里、对“偏远边防地区优惠政策”,给他们加了录取名额,但南北东西榜是绝对不分开的。

彻底打通全国统考后,寒门学子无不鼓腹讴歌,称颂陛下圣明、丞相贤达,给了没关系没门路只有读书成绩的学霸指了一条出路。他们被权贵盘根错节挡路的概率,不能说降到零,至少也是降掉了一半多。

而李素继续趁热打铁,在“全国统一录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了“科举考卷糊名制”,让阅卷官以后也不能看到考卷答题者是谁。

当然,看笔迹还是可以看出来的,但这也没办法,不能一下子改太狠,也要同时兼顾成本,防止“弄了一堆监督机构去监督监督机构”的复杂操作。

能先把名字糊上,循序渐进,就已经是一个进步了。

除了上述两点,李素还有其他一些对科举的小优化小调整,无不被寒门视为善政,反抗者也不敢作声。世家私相授受官职察举的利益链,至此基本上算是被李素温水煮青蛙煮死了。

……

内政励精图治、连续拿下两项重大变法之后,大汉的对外军事行动,也终于拉开了序幕。

随着赵云带着在东北驻扎了多年的骑兵出征,国家再次进入战时管制状态,朝廷的动员调度能力再次绷紧、不合时宜的内部反抗和异议也被压了下去。

哪怕之前对李素的进一步深化科举改革有想法的人,也不敢在这时候出头。

因为他们知道,但凡在赵云用兵的时候内部整出什么幺蛾子来,刘备绝对是可以找到合理借口直接把他们杀了、以维护战时稳定的。

这样一来,等于是李素变法的时候,这些人还没来得及反对,就已经被捆住了双手。

而赵云那边,他带了五万精锐骑兵、包括一万铁甲骑兵,走陆路从辽河流域进入黑江支流嫩江流域,随后北上、直逼大鲜卑山与其北侧的呼伦贝尔草原。

周瑜则带着海船队,给赵云提供后勤补给——骑兵还是不走水路行军的,因为海船运战马有点难度。但骑兵也不需要船,船只是给骑兵运粮食的。

赵云五月出兵,七月就在呼伦贝尔草原上,跟残存的高句丽人打了一仗,高句丽人还真没料到汉军会迂回这么远、还不担心后勤补给,被彻底打了个落花流水,把大鲜卑山以北的草原和平原屯垦区彻底丢了。

只剩下几万人逃进大鲜卑山山区,彻底当上了渔猎野人民族,放弃了农耕的生活方式。也因为他们逃进了山里,赵云要彻底搜剿他们需要很长时间,只能是徐徐图之,但高句丽作为一个文明国家的建制,至此就算是彻底消失了。

赵云花了一整个夏天和秋天解决高句丽问题,也深入呼伦贝尔草原,收拾了几个鲜卑和丁零人都有的小部落。

但随着天气转冷,因为在东北北部无法常年驻扎过冬,赵云只能是暂时把主力撤回来、只赶在冬季来临前让将士们赶工伐木、修筑了几个木质克里姆林型要塞,然后把周瑜运来还有剩的粮食,都运进要塞囤积起来,以备明年大军再到这儿的时候取用。

赵云的五万人,只留下了几千人守住这些屯粮堡垒,还留下大量弓弩物资、火药、一窝蜂、突火枪,砍了足够多取暖的柴火。

主力四万多人,则在农历十月份南返,第二年四月初再次北上,以“不在呼伦贝尔过冬”这种方式,躲避了冬将军的淫威。

赵云其实已经打草惊蛇了漠北鲜卑和丁零,但他们也没办法。看赵云主力后撤后,鲜卑人还试图趁着冬天把赵云留下的守粮仓堡垒部队干掉、把汉军的储备物资抢了或者烧了。

但最后的结果,毫无疑问是鲜卑人死磕猛攻失败,还白白丢下了至少一两万具尸体的攻城兵。

汉人的突火枪已经再次改良了,虽然这种火药兵器用的还是粗厚的坚固竹筒来燃放火药弹丸,但弹丸的形式已经从单颗铅弹、变成了压顶紧固的铅弹后面、再塞一大把铁砂。

说白了,汉人的突火枪虽然耐用性仍然差,最多开三五枪就会报废,否则就会炸膛。但其火力已经非常威猛,哪怕不瞄准,三五十步内也总能蒙中几个敌人,因为那压根儿就算是霰弹枪。

这种新式突火枪的出现,也导致汉军当中一种已经用了二十多年的武器被彻底淘汰,那就是当初诸葛亮发明的诸葛连弩。

连弩的定位本来也是对三五十步距离内的短程目标密集杀伤、用来守城墙最方便。

霰弹突火枪出现后,也是杀伤密度大、有效射程近,跟连弩高度重合了。

倒是以远程杀伤为代表的神臂弩,在军中地位依然坚挺,因为这个时代的火器怎么搞都提高不了精度,所以神臂弩不可替代。

于是乎,鲜卑人因为信息差,再次碰得头破血流,一整个冬天也没休整歇息到,死了那么多人不说,士气还在持续消耗。

222年初夏,赵云的主力再次到来时,等待他们的就是绝对的摧枯拉朽。五月、七月连续两场全面大捷,赵云斩首杀伤数万,俘虏平民十余万。

最后的漠北鲜卑和丁零人,想到的最终保命策略,只是彻底放弃呼伦贝尔草原,甚至放弃狼居胥,选择往西狂奔逃窜,试图利用后勤拖垮赵云。

可是,他们低估了周瑜走黑江水系的后勤通过性,对汉军来说,战线比呼伦贝尔再拉远一两千里,也是没什么关系的,赵云饿不死。

大踏步的后退过程中,鲜卑人反而丧失了更多水草肥美的草原、还导致很多老人因为跟不上迁徙而减员。最后一直逃到贝加尔湖畔,还是逃不过被赵云全歼的命运。

222年八月,赵云在贝加尔湖畔斩杀新任漠北鲜卑可汗车骨闾——这人原本是拓跋力微麾下的将领,但拓跋家族到了漠北已经镇不住场子了,所以车骨闾自己上位当了可汗。在毫无正统信义可言的鲜卑人里,拳头大就是硬道理,这也不奇怪。

这年冬天,漠北鲜卑和丁零作为两个独立政权的存在历史,就算是到此终结了。都在贝加尔湖畔斩杀可汗了,也就不需要封狼居胥了,毕竟狼居胥比贝加尔湖还靠南好几百里呢。

赵云冒着寒冬风雪火急火燎往回赶,反而是路上冻死冻伤的人数,比之前的交战损失还大一些,也算是无奈之事了,因为那地方实在是环境太过恶劣。

虽然彻底征服了漠北,这里的环境也让汉人定下了对当地的统治调子:只能让当地野人自治搞牧业和林业。汉人只能是建立一些小的商贸据点,然后以夏天来做生意的方式,走黑江水路来互市,冬天就南返,绝不在当地连住一年以上。

这些都是后话了。

赵云回师后,把大部分部队留在柳城、赤峰、辽东等郡,他自己带了几千人回京复命。刘备当然也是出城数十里,到洛水之畔迎接赵云渡河,给他加了数县封地。

至于李素和其他出谋划策打配合、定方略的文武,也都有赏赐。李素也加了县,而周瑜也跟甘宁一样,顶格封到了三县两万户。

周瑜一个降将,最后能封到顶格封邑数的县侯,也算是非常积德了,谁让他居然以一个水军将领、都能想到参与灭漠北游牧的最终决战呢。

漠北鲜卑覆灭后,223年大汉朝廷休整一年、恢复元气,到了224年,便命令马超出兵西北。结果,还真就赶上了帕提亚人本该被新叛乱的萨珊人灭国的契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