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诸天影视从四合院开始

作者:洒家要吃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六十章 南北融合

书名:诸天影视从四合院开始 作者:洒家要吃肉 字数:5.1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7:53

哈城这边的婚礼结束,叶晨和许红豆以及身边的家人又忙着回淄博再办一次。这一次老爷子也跟着过去了,打算操办完婚礼,跟着大家一起去到大理生活一段时间,等到明年开春再回来。

在哈城的这段时间,老爷子和宝瓶婶、阿桂婶她们问起叶晨在大理那边的事情,这两位简直都要把叶晨给夸出花来了。

先是介绍了他帮着村里的木雕作坊、绣坊还有扎染坊,拍摄短视频吸引游客,然后又是帮着村里把韶华书屋的项目拿下来,让它落户凤阳邑,村里的这些人都记着他的好。

老爷子听到别人夸自己大孙子,嘴上虽然谦虚,可是嘴角却比AK还难压。对于自家孩子的人品他是有数的,虽说谈不上是什么好孩子,可也坏不到哪儿去。看到他在大理的口碑这么好,他对这次的旅行也充满了期待。

当淄博这边的婚礼结束后,大家一起踏上了去往大理的旅程。大理的冬天,与东北的凛冽截然不同。

当哈城已是银装素裹、寒风刺骨时,凤阳邑村却依然阳光和煦,苍山上的雪线像是给蓝天镶了道银边,洱海波光粼粼,映着冬日里格外温柔的阳光。

许建国和刘桂琴老两口一下飞机就被这气候惊住了,刘桂琴摸了摸身上厚重的羽绒服,惊讶地对老伴说:

“老头子,这哪是冬天啊?咱鲁省最舒服的春天也不过如此了!“

叶老爷子倒是淡定,他眯着眼看了看远处的苍山,对亲家说:

“这地方好啊,怪不得我孙子乐不思蜀。你们是不知道,哈城这会儿出门不戴帽子,耳朵都能冻掉喽!“

许红豆挽着母亲的手臂,指着不远处停着的几辆电动车:

“爸妈,叶晨特意借了车来接咱们。从这儿到村里还有段路,路上我给你们介绍介绍。“

叶晨正忙着往车上搬行李,见长辈们过来,赶紧擦了擦手:

“爸、妈,路上累了吧?咱们这就回家,红豆小筑都收拾好了,您二老和爷爷住二楼,视野最好,推开窗就能看见洱海。“

“红豆小筑”坐落在凤阳邑村靠近洱海的一处缓坡上。三栋传统的白族风格小楼围成一个院落,中间是精心打理的花园,即使冬日里,也有不少花卉绽放。

主楼用作客房和公共区域,两侧的副楼分别是主人住所和员工宿舍。

当电动车驶入村口时,几位穿着白族传统服饰的老人正在大青树下晒太阳。看见车队,宝瓶婶第一个站起来挥手:

“哎呀,可算把你们盼来了!“

阿桂婶更是直接小跑过来,一把拉住刘桂琴的手:“大妹子,路上辛苦了吧?走,先去我家喝杯三道茶,暖暖身子!“

许红豆笑着给父母介绍:“妈,这是阿桂婶,您应该有印象,去哈城参加咱们婚礼来着,村里最热心的人。我刚来凤阳邑时住的有风小院,就是她家的宅基地建的,平日里她对我可好了。“

刘桂琴被这份热情感染,笑呵呵连连点头,说道:

“那敢情好,正好尝尝当地特色。“

就这样,原本打算直接回民宿的一行人,被热情的村民们半路“截胡“,先去了阿桂婶家。院子里早已摆好了矮桌和蒲团,火盆里的炭火正旺,驱散了冬日里仅有的一丝寒意。

因为叶晨帮着进行选址建议,最终韶华书屋落户在阿桂婶家的祖屋,给她装修修缮了房屋不说,还带来一笔不菲的收入。阿桂婶感念着叶晨的好,表现的非常热情。

宝瓶婶也过来帮忙,她端上精致的茶具,一边操作一边讲解:

“这第一道是苦茶,寓意人生先苦;第二道甜茶,象征苦尽甘来;第三道回味茶,代表回味人生。“

许建国抿了一口苦茶,眉头微皱,但很快在甜茶入口时舒展开来。他感慨道:

“有意思,这不就跟过日子一个道理吗?“

叶老爷子更是直接干了第三道茶,咂咂嘴说:

“好茶!比我们东北的高沫有滋味多了!“

众人哄笑,气氛顿时热络起来。刘桂琴注意到桌上摆着几碟没见过的点心,好奇地问:

“这些是...“

“这是乳扇,我们白族的特色。“阿桂婶热情地介绍,“用羊奶做的,可以炸着吃也能生吃。还有这个,雕梅,是用青梅雕刻后蜜渍的。“

刘桂琴尝了一口炸乳扇,眼睛一亮:

“香!真香!这手艺绝了。“

其实许红豆在这边的日子里,往家里邮了不少当地的特产,可即便如此,精于世故的她,还是挑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妈,您要是喜欢,明天我带您去早市,那儿什么都有。“许红豆笑着说,“对了,阿桂婶,我爸妈和爷爷这次来要住到开春,您可得带他们好好转转。“

“那还用说!“阿桂婶拍着胸脯保证,“明天先带他们去赶集,然后去洱海边转转。老叶大哥不是喜欢钓鱼吗?我知道几个好钓点!“

叶老爷子一听钓鱼,立刻来了精神:

“洱海有鱼?多大个儿?“

“大的很!“宝瓶婶比划着,“去年有人钓上一条二十多斤的鲤鱼呢!“

就这样,在欢声笑语中,南北两家人迅速熟络起来。等回到红豆小筑时,已是傍晚时分。夕阳将苍山染成金色,洱海波光粼粼,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

刘桂琴站在二楼的露台上,望着眼前的美景,不禁感叹:

“难怪闺女不愿意回北京,这地方太养人了。“

许建国点点头,忽然想起什么:

“对了,咱带来的那些山东特产呢?明天给乡亲们分分,也算是见面礼。“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刘桂琴就起床了。她轻手轻脚地下到一楼厨房,想给家人做顿家乡早餐。

推开门却愣住了——厨房里灯火通明,叶晨正在灶台前忙碌,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气。

“妈,您怎么起这么早?“

叶晨回头看见岳母,赶紧擦了擦手,说道:

“我正打算做点早餐呢。“

刘桂琴挽起袖子:“我来吧,你歇着。让你尝尝正宗的山东早餐。“

叶晨笑了:“那正好,我给您打下手。红豆说您做的葱油饼是一绝,我早就想学了。“

厨房里很快响起锅碗瓢盆的协奏曲。刘桂琴和面、擀饼的动作行云流水,叶晨则负责控制火候。不一会儿,金黄酥脆的葱油饼、香气四溢的小米粥,还有几样山东小菜就摆上了桌。

许红豆闻香而来,夸张地吸了吸鼻子:

“妈,您这一出手,我以后在叶晨面前可没地位了!“

“贫嘴!“刘桂琴笑着戳了下女儿的额头,“快去叫你爸和爷爷起床。“

早餐桌上,叶老爷子对葱油饼赞不绝口,连吃了三张。他抹了抹嘴说:

“亲家母,你这手艺不开店可惜了!“

刘桂琴有些不好意思:“家常便饭而已。对了,阿桂婶不是说今天带我们去赶集吗?“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阿桂婶的大嗓门:

“红豆!亲家!起床了没?赶集去喽!“

凤阳邑的早市热闹非凡,各种新鲜蔬果、山珍野味、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刘桂琴看得眼花缭乱,不时停下来询问那些从未见过的食材。

“这是啥菜?长得跟小扫把似的。“她指着一捆青翠的蔬菜问。

“这是蕨菜,山上采的,炒腊肉可香了!“阿桂婶热情地介绍,“大妹子要是喜欢,中午我做给你尝尝。“

叶老爷子则对卖野生菌的摊位产生了浓厚兴趣,蹲在那儿跟摊主聊得热火朝天。许建国则被一位白族老银匠吸引,盯着人家制作银饰的手法看得入迷。

一圈转下来,每个人都收获颇丰。刘桂琴买了不少当地特色食材,打算中午露一手;叶老爷子淘了几样山货,说是要带回东北送人;许建国则给老伴买了对银耳环,悄悄藏在了口袋里。

回到红豆小筑,刘桂琴就钻进了厨房。叶晨本想帮忙,却被岳母赶了出来:

“今天让你们尝尝正宗的鲁菜和云南菜结合是啥味儿!“

中午时分,一桌融合了山东烹饪技法和云南特色食材的盛宴惊艳亮相。酸辣适中的凉拌树皮、鲜香扑鼻的汽锅鸡、外酥里嫩的炸乳扇……

最绝的是一道用云南火腿改良的“九转大肠“,既有鲁菜的醇厚,又融入了火腿的鲜香,吃得众人赞不绝口。当初许红豆寄回去的火腿,交代她能给菜肴提鲜,她记在心里,自己在家研究,今天算是给大家露了一手。

“妈,您这也太厉害了吧!“许红豆夹了块大肠,眼睛瞪得溜圆,“比我在济南吃的还好吃。!“

阿桂婶更是竖起大拇指:“大妹子,你这手艺绝了!改天教教我呗?“

刘桂琴被夸得脸上泛红:“其实没啥,就是把咱那边的做法和你们这儿的食材结合了一下。“

叶老爷子吃得满嘴流油,突然提议:

“亲家母,要不你在红豆小筑开个餐厅得了!保准火!“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叶晨和许红豆对视一眼,似乎有了新想法。

午饭后,男人们去洱海边钓鱼,女人们则留在院子里聊天。刘桂琴对白族的刺绣产生了兴趣,阿桂婶便拿出自己的绣活给她看。

“这是我们白族姑娘从小就要学的,“阿桂婶指着绣片上的图案解释,“这是茶花,这是蝴蝶,都有讲究的。“

刘桂琴仔细端详着那些精美的绣品,忽然说:

“红豆小时候也学过刺绣,不过是我们山东的鲁绣。针法跟你们这个不太一样。“

“真的?“阿桂婶来了兴趣,“要不咱们比比看?“

于是,下午的时光在两位母亲的“刺绣大赛“中愉快度过。许红豆在一旁当裁判,不时给两人递针送线。院子里不时传出欢声笑语,引得路过的村民好奇张望。

傍晚时分,男人们满载而归。叶老爷子得意地拎着一条五六斤重的大鲤鱼:

“看!我钓的!洱海的鱼劲儿真大,差点把我这老骨头拽水里去!“

许建国则收获了几条鲫鱼,虽然个头不大,但数量可观。叶晨手里提着个竹篓,神秘兮兮地说:

“猜猜我还弄到什么好东西?“

打开一看,竟是半篓活蹦乱跳的洱海虾,个个都有手指长。

“今晚加菜!“刘桂琴高兴地说,“正好中午还剩些面团,咱们包虾仁饺子!“

就这样,在南北厨艺的碰撞下,一顿别开生面的晚餐诞生了:山东风味的虾仁饺子、白族特色的酸辣鱼、东北做法的酱炖鲤鱼,还有几样云南时蔬。餐桌上,大家边吃边聊,其乐融融。

饭后,叶老爷子兴致勃勃地提议:

“听晓春那闺女说,村里晚上有篝火晚会?咱们也去凑凑热闹?“

篝火晚会在村中央的广场举行。白族村民们穿着节日盛装,围着篝火跳起了传统舞蹈。

叶老爷子看着看着就坐不住了,拉着许建国加入了跳舞的队伍。他那不太协调却充满热情的舞步,逗得众人哈哈大笑。

刘桂琴起初还有些拘谨,但在阿桂婶的鼓励下,也尝试着学起了白族舞蹈。许红豆和叶晨则坐在一旁,看着父母们融入当地生活的样子,相视一笑。

“看来他们比我们想象中适应得快。“许红豆靠在丈夫肩头,轻声说。

叶晨点点头:“是啊,我本来还担心爷爷会嫌这里太安静,现在看来完全是多余的。“

夜深了,篝火渐渐熄灭,但欢声笑语仍在继续。回到红豆小筑,每个人都带着满足的笑容。刘桂琴悄悄对老伴说:

“老头子,我有点明白闺女为啥喜欢这里了。“

许建国握住妻子的手:“是啊,这儿的人,这儿的生活,都有种说不出的舒服劲儿。“

第二天清晨,刘桂琴起得更早了。她轻车熟路地来到厨房,开始准备早餐。

不同的是,这次她尝试着用当地食材做山东小吃——乳扇馅的煎饼果子、雕梅酱拌的凉菜,还有用云南火腿熬的小米粥。

当家人陆续起床,看到这桌创新早餐时,都惊讶不已。叶老爷子尝了口乳扇煎饼,眼睛一亮:

“亲家母,你这脑袋瓜转得真快!这搭配绝了!“

刘桂琴笑着说:“入乡随俗嘛。对了,红豆,我和你爸商量了下,想在这儿多住段时间,你看行不?“

许红豆惊喜地看着父母:“当然行啊!你们想住多久都行!“

叶晨也赶紧表态:“爸妈,爷爷,你们要是喜欢这儿,以后每年冬天都来。夏天回东北避暑,冬天来云南猫冬,多好!“

叶老爷子哈哈大笑:“这主意不错!我这把老骨头就跟着孙子享福喽!“

就这样,许家父母和叶老爷子在凤阳邑村过起了悠闲的冬日生活。刘桂琴很快成了村里的“厨艺明星“,经常被邀请去各家传授鲁菜做法。

许建国则迷上了剑川木雕,叶晨给他雕的那个果盘,他在家整天爱不释手,这次来到凤阳邑村,天天跟着村里的老匠人学习;

叶老爷子更是如鱼得水,不仅组织起了“老年钓鱼协会“,还学会了打白族麻将,整天乐呵呵的。

而红豆小筑的餐厅计划,也在两家长辈的支持下正式启动。刘桂琴负责研发融合菜式,许建国负责装饰设计,叶老爷子则当起了“品鉴官“。叶晨和许红豆看着家人们忙碌而快乐的身影,心中满是幸福。

这个冬天,凤阳邑村因为这群北方客人的到来而更加热闹。南北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出别样的火花。而对于许红豆和叶晨来说,没有什么比看到家人脸上满足的笑容更珍贵的了。

当一切都安排妥当,晚上在叶晨和许红豆这边新落成的小院里聚餐的时候,从谢晓春的口中,大家得知了一个消息,胡有鱼这个月房子到期后,就不再续租了,他要奔赴燕京了。

陈南星感到有些诧异,不可思议的看着胡有鱼,笑着打趣道:

“老胡,你平日里跟条闲鱼似的,在小院呆的时间仅次于娜娜和大麦。

每天除了小院,就是去到小馆灌壶咖啡,再不就是去到酒吧驻唱,是什么让你改变了想法,难不成要去燕京追求你的音乐梦想?”

阿桂婶闻言笑了,她每天帮着有风小院打扫卫生,又怎么会不知道这其中的猫腻?她笑着说道:

“小胡他是去寻找爱情去了,白蔓君在这边休了三个月假,然后就回去了,小胡自然是舍不得。”

坦率的说,白蔓君那样四十多的女人,是配不上胡有鱼这样的帅小伙的。可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所以也没人去劝,反倒是给他加油鼓劲,毕竟大家相识一场……

这天上午,叶晨和许红豆,陈南星和她的孙志新,大家闲来无事,去到娜娜的有风小馆里侃大山。

过了不一会儿,谢晓春从外面进来,把包放到了一边,对着几人说道:

“刚才我听小黄说,谢之遥那边要开庭了。我打算过去看看,顺便把小院和小馆的事情和他交代一下。娜娜你也跟我一起去吧,正好把他手里的股份收过来,给他折换成现金,他现在应该正缺钱用。”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669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