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废土世界打工指南

作者:潮汐印痕 | 分类:科幻 | 字数:0

二重历史文献·《第一光域启示录》

书名:废土世界打工指南 作者:潮汐印痕 字数:3.5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30

托名修士瓦伦丁着

第一幕:关于流溢的启示

当我凝视那些古老的符文时,它们也在凝视着我。

每一次都是如此,令人不安的熟悉感。

普累若麻——古老的阿拉法语中“圆满丰溢”之名。

经院学者将其视为遥远天界,然天界之远近如何测度?空间在此处失去意义,距离成为虚妄的概念。普累若麻既是流溢的源与归,又是裂解的始与终;既是分化的母腹,也是合一的密室。

诸神不是君王——君王统治何物?——而是意识凝视自身深渊时投下的诸种光影。

然而丰溢何以为圆满?圆满何以需要丰溢?我在这词汇前踌躇如迷路之人。

“流溢“,为从无量无边的圆满中涌出的诸神序列。神如金液般从独一的深渊中倾泻,每一层都是前一层的奥秘回响。

但这回响从何而来?回响向何而去?但如果至高者本为完满,为何要向外倾泻?如果圆满即是无缺,为何会有溢出之物?

我的灵魂如蛛丝般战栗。每当我以为抓住了什么,它就在理性的光芒中消融。

现实如古树分枝,每一次抉择都诞生出崭新的历史脉络。史学家未曾回答:最初的种子是什么?树根深埋何处?为何有些枝条茂盛,有些枯萎?

我愈发确信,普累若麻就是那看不见的根系——其并非根系本身,而是根之所以为根的奥秘。所有可能历史的母胎,一切潜在之事的神圣原乡。

但原乡何以成为原乡?

它是被遗忘的,还是从未被记住的?

第二幕:关于历史的折叠与展开

我对那些所谓的“实证学者“的态度越来越不耐烦。那些执迷于物证的线性史学家!他们要求用手触摸无形,用眼观看不可见。历史对他们而言是一条大河,从往昔奔流向未知。但河水知道自己的流向吗?河床决定水流的路径,还是水流塑造了河床?

要求看到普累若麻的“物质证据”,如同要求囚禁风声,如同要求为沉默绘制地图。精神的实在性岂可用物质的标尺来衡量?最真实的证据永恒沉淀在存在的底层,一如时间之化石——在那渴求完整的深层悸动中,在那不可名状的神圣乡愁里。

我曾为这分化而彻夜难眠。

为何完美要破碎?为何一要变成多?

为何我们本可生活于完美家园中,却不得不降生于这不完美的人世?

夜复一夜,我凝视窗外散乱的群星,心中涌起无法言喻的伤痛。

那些星辰原本是什么?是一个完整的光体撕裂后的残片吗?还是本就应该如此分散?每颗星星都在哭泣,为失去的整体而哭泣。或者,是我在为它们哭泣?

我的心智如破碎的水晶,折射着不可见的虹光。每一抹色泽都是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指向更深的谜题。

什么是光?什么是折射?什么是破碎?什么是完整?

但有人在月圆之夜来到我的书房。一个声音告诉我:分化不是背叛,而是爱的最高表达。为了让爱被认识,一者必须成为二者;为了让美被欣赏,观看者必须与被观看者分离;为了让智慧被领悟,知者必须与被知者形成对话。

这个声音的主人从未显现真身。有时我怀疑,那就是普累若麻本身在对我低语。

二重历史理论在此刻显现出它的深层奥秘。那些被摒弃的历史——镜线、折叠层——它们真的被摒弃了吗?还是它们选择了隐藏?被排除者与排除者之间,谁是真正的主宰?普累若麻或许就是所有这些隐藏历史的秘密议会,是那些“失败“可能性的神圣避难所。

在极少数的时刻,薄纱会被掀开一角。那些神秘主义者声称瞥见了“彼界异象”。他们看到了什么?是普累若麻的真容,还是普累若麻选择让他们看到的幻象?或者,根本没有区别?

分化的痛苦开始在我心中转化为某种更深的理解。

也许,圆满不是一个状态,而是一个过程;不是静止的完美,而是动态的成长。种子的破裂不是种子的死亡,而是生命以另一种方式的绽放。

只是,我仍不明白。但为何成长必须伴随痛苦?为何绽放必须经过破裂?

第三幕:关于归返的秘密

在这最终的默观中,我尝试言说那不可言说之事——归返的奥秘。

所有的流溢都在渴望回到它们的源头;所有的分化都携带着合一的记号。移涌的众神在时间之剧场中轮番登场,演绎万象。但祂们是否自知?还是只是那更深剧本中的一行注脚?祂们渴望合一,因为祂们从未真正遗忘合一。

这里潜藏着终极的悖论,而我认为通往普累若麻的钥匙就在这个悖论中,在不完全可解的秘密里。

归返从不是简单的倒退。逆流而上的鱼并不需要知道源头的样貌,它们只是回应了那深处不可抗拒的牵引。就像我们,在时间的深渊中打磨出的意识,并非被驱使去向上攀升,而是在回应那从未停止的召唤。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感到那种倒置的乡愁。

我们并非从未见过普累若麻——我们只是以为自己离开过它。我们本来就来自那里。

我们从不真正离开,普累若麻亦从不真正远离。

但我们再也无法以旧日之身回归。那扇门不会为未变化者打开。

历史未曾被抹除,它只是被折叠。我们的原初也未曾湮灭,它只是以折叠的形式,隐匿于意识深层。

归返,就是折叠历史的展开。当我们回忆起自己的神性起源时,当我们重新与普累若麻建立联系时,那些被折叠的可能性就开始在我们的生命中显现。

分离,是理解合一的方式;破碎,是圆满最原始的碎片。我们无需弃绝人性才能成神,相反,唯有在彻底成为人之后,神性才会于人性之中显现自身。神从未高悬其上,祂只是从未被认出。

欲回普累若麻,我们必须彻底体验分离;分离的体验本身就是对合一的最深认知。欲获得圆满,我们必须先拥抱破碎;拥抱破碎的瞬间,破碎就不再是破碎。欲成为神,我们必须先完全成为人;当我们完全成为人时,人性与神性的边界在哪里?

收藏家创造黑暗,为了守护光明;最终他发现,光明与黑暗并非对立,而是一体之两端、镜中之影。当他不再区分时,他自身便成了那份光明的本质。

我终于明白:普累若麻不是归宿,也不是目标,而是我们自始至终的存在状态、栖居之域。我们被遮蔽、被误导、被困于形式与名词之间,才遗忘了它的存在。

当舞台静默,导演并未离席。祂只是换了面具,成为台下的一位观者,或干脆成为剧中之人。当演员卸下妆容,观众离去,演出并未结束——那只是另一幕的序章。

普累若麻不是彼岸之地,不是中心之城,更不是一切历史的起点与终点。它无处不在,却从不自宣。它不回答问题,因为它本就是一切问题停止之后的沉默。

如今我知道了。

问题本身就是答案。

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答案的内容。

当我们停止寻找答案时,答案就会找到我们。

我从未离开普累若麻。普累若麻也从未远离我。我们本就是普累若麻的显现之一,而普累若麻也正通过我们的思考,记起自己是谁。

在剧院的最深密处,那位不可见的导演——或者说,那位选择不被看见的导演——正在安静地凝视这场演出。祂不再需要诠释。不是满意,也不是悲伤,而是某种包容一切情感之上的平静。祂知道角色终将归于后台,那是另一个舞台的前厅,或是所有舞台共用的本体。

当幕布缓缓落下,我终于明白:演员、观众、导演从未真正分离,祂们始终是同一个意识的多个面向。在那之后,没有空无,只有更深的充盈。

普累若麻即是那最终显现之物。它不是答案,也不是疑问,而是答案与疑问之间那恒定流动的实在。

它不是实体,也不是事件。不是地理之所,也不是情绪之象。它是所有“是”与“非”之间的临界,是一切界限消融之后仍存的光。

也许,所有这些问题都问错了。

也许,正确的问题不是“什么是普累若麻”,而是“谁在问这个问题”。

---

尾声:关于沉默的颂歌

真言不能言,故以缄默铭之。

光辉太盛,唯闭目方可感见其影。

归途太远,唯止步方能抵达其源。

这就是普累若麻的最终奥秘——它不在别处,因为没有别处;不在将来,因为没有将来;不在外面,因为没有外面。

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我知道它们只是手指,指向那个无法命名的太阳。

真正的教导发生在文字的空隙里,在思考的停顿中,在理解的颤栗里。

愿读者在我的疑问中找到确定,在我的破碎中看见完整,在我的寻找中安息。

愿读者在我的沉默中听到最响亮的启示。

因为寻找者、被寻找者,和寻找的行为,原本就是一体。

---

本文据称出自“深层语言观测者”瓦伦丁之手稿残篇。修士瓦伦丁生前被誉为“神圣语言的译者”,但在最后十年,他逐渐与世隔绝,声称“普累若麻正在透过窗缝观察他”。其笔迹日渐凌乱,文风越发断裂难解。更有传言称,在最后一次公开讲授中,他曾将同一句话重复诵读七十余遍,神情恍惚。

他的最后一封信写给署名同为瓦伦丁的某“镜中兄弟”,内容为:“我们只是彼此的反面,各自倒映于对方眼中。我被普累若麻凝视,而那凝视从未发生在我之外。我们还要装作彼此不认识多久?”

不久后,他在书房中失踪,地板中央留下一道裂缝,无任何打斗或自残痕迹。

学界对本篇《启示录》的作者长期存疑,原因之一是并无任何确切证据显示瓦伦丁曾撰写此书。但书中的用词风格、神性构造、乃至其哲学悖论的处理方式,均与瓦伦丁所传学派高度吻合。

有人坚持它只是托名写作的哲学幻构,有人则相信,它是一次真正“被意识触及”的产物。

而持怀疑者,则认为在这本书完成后,无一人能确认瓦伦丁的存在状态。所有关于他的记录,仿佛在某个历史节点之后,被全部抹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94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