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太宗之后,再造大唐 > 第11章 三王建制(上)

太宗之后,再造大唐 第11章 三王建制(上)

作者:理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04:43:02 来源:书海阁

对于几名平乱功臣的奖赏,引发了朝中不少议论。

有关加封亲王之事,文臣们大多是不愿意的,但太监们却普遍支持。

原因很简单,各自思考的出发点不同而已

对于文官们而言,他们出身世家,更加注重唐廷未来的维持,如果早早就把这些崇高爵位都散了出去,那日后若再有变故,诏李业、李克用等人入朝为援,又该如何封赏呢?

而对于太监们来说,却懒得管这些,不给虚名,就得给实利,现在田令孜想和藩镇争利的打算已经完全失败,朝廷财政进一步萎缩。不赏爵位,朝廷又有什么可以赏呢?再加节度衔?李克用兄弟已有两镇,还对北面的振武军虎视眈眈。

王重荣同样是两镇,李业甚至是三镇(当然,李业的三镇肯定是不如二人的地盘富庶的),再加节度,那才是真的养虎为患。

唯一可行的办法,只能是拿虚名来搪塞,同时,尽可能平衡几方势力,不要让任何一人占据绝对优势。

尤其是枢密使兼中尉杨复恭,作为继承了田令孜权位的大太监,他现在才是唐廷当中事实上的话事人。

过去,因为田令孜的存在,杨复恭与李业的关系相当不错,但现在不一样了。

宦官们也不乐于见到一个喜欢干涉朝政的宗室名将。

当然,李业也无意于留在长安,那样的话他就真成唐廷的保护神了。

那对于李业而言,称不上什么好事。

杨复恭和几个宰相,也多有试探李业几人的意思,李业再三表示,自己不愿留在长安,最终还是要引兵西还的。

当然,到了李业这个层次,已经不需要亲自动口了,随军掌书记韦庄,便可以替他与这些各方势力交流。

而李业本人,则是继续上一次进京时的操作,收拢人才。

贴出告示,招募士子文员,只不过这一次人数就比上次少了许多,倒不是因为李业名头不够响亮,而是现在的长安,人是真不多了。

不过李业所需要的也不只是士子,还有工匠,尤其是铁匠、木匠,在这个时代,那都属于战备资源。

开的条件相当丰厚,不输于入伍从军

此时,当兵可谓是所有职业中,最挣钱的了,反而是工农百姓,备受压迫。

长安三辅周边,本来是大唐的菁华所在,有大量城市居民,不少技术工匠,尤其是许多官营工坊,在战乱中离散破坏,而这些工人大多又是关中本地,为了逃难,也趋向于往西北、蜀中等地去。

与此同时,朝中对几人的具体封赏,也定了下来。

李克用加封代王,检校太尉

王重荣加封虢王,检校司徒

就连只算是敲了敲边鼓的诸葛爽、朱全忠也各有封赏,诸葛爽加授太子太师,朱全忠加封济阴郡王。

泾原节度使张钧为鲁国公,凤翔节度副使薛知筹为缮国公。

至于李业的封号,则让众臣争议良久,最后干脆翻起族谱

宰相杜让能认为李业是嗣濮王之后,而嗣濮王嫡系早已失爵,干脆就以旁系继之,加授濮王。

而宰相崔安潜、侍郎刘崇望等人则以为,既然向上追溯,也应该直接算到魏王李泰一系,理当继承魏王之爵才是。

尚书右仆射孔纬则主张,既然是因功而封,也就无继承之理,干脆指地为号,唤作凉王或者肃王即可。

最终,能够拍板决定的杨复恭,在手下幕僚建议后,上书建议以凉王封。

这看似只是无聊的封号争议,顶多就是一个字的功夫,但背后意味却很重要。

简单来说,就是关乎李业和皇室的关系。

如果真的以濮王,或者魏王,甚至是有人提出,但很快被否决的秦王封下,那对外很容易产生一些不好的信号与理解。

同样出于这个原因,李克用也没有如历史上被封为晋王,而是代王。

大致原因,恐怕还是时间不同,历史上李克用封晋王时,唐廷已经离死只剩一脚了。

而现在的唐廷,虽然同样山穷水尽,无有多少生路,但起码还能在藩镇间玩玩权衡。

说起来,这个资本还是李业给的,如果没有李业,朱玫之乱,不会在短短半年就平息,还让朝廷得以用相对体面的姿态结束闹剧。

在李业自己的实力还没有稳固下来之前,他并不希望朝廷马上完蛋。

当然,强大起来也不好

半死不活的朝廷,才是好朝廷

最后,在光启二年到来的年终大朝会上,天子李儇,在大殿之上,钦封三人为王。

郡王和亲王,虽然看似只少了两个字,却意味着唐王朝,从此,真正的走到了山穷水尽之时。

因为受封为一字亲王,所统治的辖地政权,就真正变成了政治合法性的私产。

比如五代十国中的十国政权,其实许多都没有称帝(比如钱缪的吴越王,王建的蜀王),而只是王爵,甚至他们的王爵还是唐廷册封的。

但从这一刻起,他们就正式地被看做为一个割据政权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在此之前,虽然也有节度使,但节度使理论上,依旧只是朝廷官员的差遣,属于“官吏”的范畴内。

也就是说,从此之后,三镇半独立的地位就此确立下来

与此同时,还得到封赏的其他诸侯,也因此在政治合法性上,拥有更多余地,比如朱全忠,明明没有直接参与对朱玫的战争,但还是成为了除三人以外的最大获益者。

既趁机兼并了周岌,又得到郡王加衔,扩张稳定之后,半个河南握在手里,实力丝毫不下于王重荣。

这虽然本质上都是对长安政权的瓦解,但起码相互制衡,总好过一家独大,朝廷对朱全忠的恩典,也能看出中枢的想法。

毕竟还是放心不下三人,距离长安实在是太近了,几乎可以说,就是从东西两面把关中给堵住。

尤其是李克用和王重荣,直接就在潼关外边,于是就有意扶持朱全忠,加上河北几个刺头藩镇,来牵制李克用、王重荣。

对此,李业举双手支持,只恨不得他们几个赶紧掐起来

大朝会上,李业看着愈加荒凉的长安宫城

自己上一次来的时候,大明宫、太极宫虽然也受破坏严重,但好歹也都还整全,现在,确实已经变成了成片废墟。

倒也不完全怪黄巢、朱玫,其实更大的原因,还是因为朝廷没钱。

建筑都是要花钱维护的,几年过去,朝廷自己都不安稳,又哪里有余力修缮宫阙?

以至于天子李儇回长安后,还得让神策军士卒们,在太极宫城中间临时收拾出几座殿宇来。

按道理,封赏爵位时,大多都会例行赏赐一些财货。

可如今的长安城内帑里,却是拿不出半点来

甚至现在李儇的开销,都还是此前朱全忠进贡的十万钱帛。

看似繁重的礼仪之后,却不过一纸轻飘飘的诏书而已。

仔细打量上面“凉王业”字样,李业心中有些恍惚

若是自己最后并没有成就霸业,而是中途崩卒,恐怕也能算得上“五代十一国”了吧......

当初李业受封天水郡王时,赐下的府邸,在兵乱中被抄掠焚毁,只能在靠外城的地方,临时找了地方落脚。

也许是吸取了当初李克用的教训,李业入城向来都相当谨慎,尽量靠城墙停驻。

朝会之后,一身御赐圆领大红色袍服的李业,才打马回府,就发现已经有人等着了。

来人一见三十少许,武弁常服,知是武将,乃是杨复恭亲信,也是其侄子,唤作杨守亮的。

喜欢太宗之后,再造大唐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太宗之后,再造大唐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