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1850再造中华 > 第294章 剪彩

1850再造中华 第294章 剪彩

作者:左茂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5:05:21 来源:书海阁

黄埔船政学堂的校长名叫张铨,本是湖南的举子,喜好经世之学。一年前,张铨冒险来到南宁,进入暨南大学堂学习现代法律。

学业未成,上峰就看中了他,请张铨出任船政学堂校长。张铨有些苦笑不得,自己的兴趣在于法律,所学也是法律,何以担任船政学堂的校长呢?

张铨力辞不就。但上峰也不简单,乃是军政府宣教部部长曾锦歉。曾锦歉为了推动职业教育,亲自到暨南大学堂挑人,一眼就相中了张铨。

军政府历来强调服从纪律。曾锦歉与张铨素不相识,却抬举他担任校长。张铨不忍拒绝曾锦歉的好意,只好硬着头皮赴任。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这次,学堂邀请到杨烜过来剪彩。张铨心中也盘算了许久,觉得要趁机把自己的顾虑说给杨烜。最好是,让杨烜体谅到自己的苦衷,放自己回暨南大学堂读书,以后从事法律行业。

杨烜赶到船政学堂时,时近下午三点半。虽是冬天,却是一个晴朗的日子。黄埔地处南疆,太阳依然在天空中挂得老高。

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海上风险大,凡是与船打交道的人,通常都比较迷信。虽说军政府主张文明开化,大家也都心存忌讳:要是太阳落山了,或者将就落山,再剪彩就不吉利了。

于是,杨烜一到场,立马开始剪彩仪式。

船政学堂位于柯拜船坞不远处,征用了一处地主大院。

此时,学堂门口已经聚集了许多师生。军政府尊崇军队,强调组织纪律,社会各行各业也都带着军事化管理的鲜明痕迹。

这所船政学堂,同样实行军事化管理,学生统一着学生装。这种学生装仿的是海军军服,笔挺、修身,把学生的精气神衬托得十分昂扬。

杨烜看了心喜,觉得后生可畏,未来可期。他接过张铨递来的剪刀,干脆利落地剪掉了红绸带。

红绸带一分为二,落入地上。两个灵巧的老师把握时机,抽掉了学堂门匾上的红绸,露出了六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黄埔船政学堂”。

底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杨烜发表了简单的讲话:“各位老师、学生,本王今日为黄埔船政学堂剪彩。从今之后,黄埔船政学堂正式宣告成立,诸位师生也要立即开始学习船政技术。

“船政学堂之设立,最重要的任务,自然是学习造船之术。但大家习造轮船,并非只是为了造轮船,而要熟练掌握制造、驾驶轮船之技术。

“并非只是为了培养几个能制造、驾驶轮船的人,而要广为传播技术,使中国才艺日进,制造、驾驶之术展转授受,传习无穷也。

“学堂的章程,我已经看过了。学生们的待遇,可谓优渥矣。只要能够通过每月的月考,就能享受免费的教学、医疗、食宿,还有一元法币的津贴。

“军政府给予大家如此优渥的待遇,无非是期望大家成长成才,掌握造船技术,使中国掌握造船、技术之术,使中国人皆能扬眉吐气。

“因此,希望大家珍惜机会,刻苦学习,遵守学堂纪律,努力掌握船政技术。希望大家脚踏实地,知行合一,不仅从课堂上学,还要到造船厂学,到舰艇上学……”

听杨烜作此慷慨激昂的演说,张铨心里百感交集。

当今世界,得海权者得天下。而欲得海权,前提是掌握先进的造船和驾船技术。船政学堂是军政府发展船政技术的摇篮,地位不可谓不重要。

可自己一介书生,于造船技术一无所知,如何当船政学堂这个家?况且,自己志在学习法律,与船政并无兴趣,何必要当这个官?

张铨抱定了主意,要瞅准机会向杨烜进言,尽量辞去这个差使。

塔读@

剪彩过后,杨烜召集校董会成员座谈,一来听取校董们的意见建议,二来研究学堂章程。

这本是一项象征性的工作,以示越王对船政学堂的重视,实际意义并不大。

第一届校董会,共有七名成员:

校长张铨举人出身,原在暨南大学堂学习法律;

总教习是英国造船专家费德罗,在黄埔造船厂兼任总工程师;

两名士绅代表,在船政学堂中出力甚大,报效了大量资金;

两名教师代表,一个教造船技术,一个教驾船技术;

一名监督,原是海军退役军官,因伤退役,负责指导、督促学校加强课程教育。

校董们坐在杨烜身旁,颇有些拘谨,也没讲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倒是有个士绅董事,壮着胆子问起了学员分配的事。

这件事看似功利,实际关涉极大。地方士绅之所以愿意资助船政学堂,无非想要保送本地子弟入学。待学生毕业时,再保证他们能够“有个差使”,也就是“有官做”。

这关系到士绅的切身利益,若是处置不当,很容易打击士绅办学的积极性。

但实际上,船政学堂章程草稿已有规定,实务学堂已有先例可循。学生毕业后,只要考试合格,即可“获得差使”,通常到海军或者造船厂任职。士绅董事还要询问,无法是想让杨烜亲口说出,形成“王谕”,心里方能踏实。

杨烜知道他的意思,微笑道:“照规矩,学生只要认真学习,通过毕业考试,都能获得差使。或者到海军担任技术军官,或者到造船厂担任工程师,都是件有前程的事。”

士绅董事吃下了这颗定心丸,满脸堆笑,说道:“有殿下这句话,我们就放心了。回头一定教育好自家子弟,让他们好好读书,跟着军政府干,日后必是前程似锦。”

接下来研究学堂章程。

学堂章程极严,课程抓得极紧。例如第四条规定:

“自开学之日起,每月考试一次,由教员分别等第。其学有进境考列一等者,赏法币三元;二等者,无赏无罚;三等者,记惰一次,两次连考三等者,戒责,三次连考三等者斥出。”

校董们都是读书人,深知做学问的艰难,对章程无不同意。唯有第九条,规定父母亡故情形,学生可酌情请假,但不许守孝三年,引发校董争议。

华夏传统制度,父母亡故,儿子需守孝三年。即便是在朝为官,也要回籍守制三年。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此举虽然宏扬孝道,却与工业社会不相适应。军政府主张移风易俗,虽然保留了孝道,却并不鼓励为去世父母“守孝三年”。

最后,杨烜一锤定音,维护了学堂章程。

喜欢1850再造中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1850再造中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