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再造汉明 > 第155章 订购海船

再造汉明 第155章 订购海船

作者:曲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9:48:06 来源:书海阁

第155章 订购海船

几天后,刘云龙坐船来到了太仓刘家港。这次来太仓,刘云龙还带上了他的师弟李舟洋。

浏家港在后世称为浏河港,距长江口只有5里路,它的对面就是崇明岛。当年郑和七下西洋时,太仓就是郑和的起锚地。当时的很多舰船、货船也是在太仓制造的。

明代早期官办的大型船厂有南京的龙江船厂、淮安的清江船厂、临清的卫河船厂、福州的南台船厂,在太仓、仪征、登州、广州、潮州、漳州、泉州、宁波、温州也有官办船厂,后来实施禁海政策后,很多造海船的船厂已萎缩,如太仓、宁波、温州的造船厂从每年造600艘海船的规模缩减到了每年只能造十几艘,好在太仓、宁波、温州的造船厂还没彻底消失。

辛广恩给刘云龙找到的《瀛涯胜览》中说,郑和舰队最大的宝船长44丈(140.8米)、宽18丈(57.6米)、吃水深度1.1丈(3.52米),运输船为长37丈(108.8米)、宽15丈(48米)。因这本书是嘉靖年间后人校补的,书上写了这么大的船,刘云龙觉得不可信。按该书记载的宝船尺寸,即使吃水线长度为总长度的0.8倍、吃水宽度为总宽度的0.9倍,则吃水线长度、吃水线宽度就分别达112.64米、51.84米,如吃水深度为1.1丈(3.52米),方形系数按0.5计,那么该宝船的排水量达吨,堪比后世的航空母舰,显然是不可能的;即使吃水深度减半,排水量也要达到5100吨,都比十九世纪中期最大的风帆战列舰大了。后世的《苏联军事百科全书·战列舰》上记载:“十七世纪末,战列舰排水量为1500-1700吨......十九世纪中期风帆战力舰排水量达5000吨。”

无论是航母级的,还是5000吨战列舰的,船底所受的水压分别要达到3.52吨/平方米、1.76吨/平方米,不计船体自重的话,船底板承受的最大弯矩分别达到吨·米、吨·米。而船底是有一定弧度的,船板厚度太厚的话,没法加工出这么大的弧度,除非浪费很多木材,因此船板厚度最大为7寸(22.4厘米)。好的木材,比如常用于造船的柚木,它的抗拉强度为120MPa,承受不起那么大的弯曲应力。即使船板能承受那么大的弯曲应力,那纵向、横向龙骨的断面尺寸需多大?

嘉靖年间的《瀛涯胜览》还有自相矛盾的地方,那么大的宝船,称“可运货5000料”,也即可载货1625吨。如宝船是航母级的,即排水量为吨,则船的自重差不多达到8652吨;如宝船是大型战列舰级的,船的自重就是3475吨。柚木的比重是0.65吨/立方米,航母级、战列舰级的宝船分别需用木材立方米、5346立方米,按甲板、分仓板、船员室、桅木等耗用木材50%计,真正用于船体两侧外壳的木材分别为6655立方米、2673立方米,按板厚7寸展开,船体两侧外壳展开面积(相当于船体的两侧的表面积)分别为2.97万平方米、1.19万平方米。如将44丈长、18丈宽的宝船剖面近似看做一个倒三角形,船深按吃水深度的1.22倍计,当吃水深度3.52米时,船的两侧展开面积约为8197平方米,与按自重计算出的展开面积2.97万平方米严重不符;当吃水深度为1.76米时,船的两侧展开面积约为8132平方米,与按自重计算出的展开面积1.19万平方米也相差了3800平方米左右。

后世有人认为书中所说的“5000料”不该是载重量,而是耗用的“木料”,刘云龙认为也不准确。刘云龙是木匠出身,比如某东家要造房子,往往会问木匠需要准备“多少料”木材。木匠口中的“料”是以长度为1丈、直径为1尺的木材为标准的,即“1料”等于0.26立方米。如郑和的宝船耗用5000料木材的话,只需要1300立方米的木料,那也太少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试着计算一下,耗用木材1300立方米,能否造出长44丈、宽18丈、吃水深度1.76米、板厚7寸的船?

由于永乐皇帝朱棣死后,明仁宗朱高炽在文官集团的压力下,下令焚毁了郑和舰队所有资料,因此郑和的宝船究竟有多大,后人都是根据《瀛涯胜览》来猜测的,而原版《瀛涯胜览》一书已失传,能看到的都是后人根据传说校注、杜撰的。《西洋记》里对宝船的描述更离奇,一点都不可信。

在后世南京龙江造船厂遗址里复原了一艘郑和宝船,是按2000料的容积复原的。该船在明代号称“5000料”战船,船体总长62.1米(19.12丈)、总宽13.8米(4.3丈)、型深4.89米(1.52丈),排水量为1170吨。它有5个桅杆,主桅高49米(15.3丈),舵杆长12米、舵板高9.6米、宽3.2米,配2个大铁锚,每个铁锚的重量为1500斤。操纵这种船的船工需要250人。这种船从舱底到甲板有四层,底层为压舱层,放置压舱石,也可供储存货物;第二层、第三次、第四层为“官舱”,供官员、船员、士兵吃、住用,但这种“官舱”高度仅有四五尺,“盖恐太高则冲风,故稍卑之耳”,人员在舱内走动时需“佝偻深入,上下以梯”;甲板上是操作层,炮兵、弓箭手、舵工、水手、缭手、梢手、铁锚匠等都在该层操作。当用于战船的话,除了可搭载几百吨货物(如压舱石、水、粮食、舰炮、火药、维修器械、马匹等),还可搭载250名人员(军官、士兵、舵工、水手、工匠等)。这种船如不用于战船,用于载人的话,减少舰炮、火药、马匹等后,除了250名船工外,至少可搭载1600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刘云龙来到太仓浏河港后,看到了“娘娘庙”。

“娘娘庙”是当地人对这个庙的称呼,官方称呼为“灵慈宫”,是供奉“妈祖”的庙宇,当年郑和每次在太仓出海,必率军士在此进香祈福。它在后世,被称为“天妃宫”。

刘云龙在“娘娘庙”里点上了几炷香,许了个愿,然后来到娄江边,找到一家造船坊。

这家造船坊的掌柜叫赵桂馥,刘云龙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赵掌柜造长37丈、宽15丈、型深1.5丈的船。这种船如吃水长度、吃水宽度、吃水深度分别为30丈、13.5丈、1.22丈的话,排水量为8000吨左右。

谁知赵掌柜听了刘云龙的来意后,说道:“刘掌柜,你那种长37丈、宽15丈的船,这里没人会造。”

刘云龙听赵掌柜说不会造那种船,就问道:“不可能吧,难道当年造船的那些长辈没把技术传给后人?”

赵掌柜说道:“我们祖辈传下来的技术,没这么大的船。”

刘云龙问道:“那你们祖辈传下来的最大船有多大?”

赵掌柜说道:“长度约15丈、宽度约3丈、深度约1.7丈,这还是嘉靖年间出使琉球时用的船,叫‘封舟’。”

刘云龙听后心想这种船还差不多,后世有人测算过,封舟的排水量在960吨左右,也算是当年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船了,在明代这种实际排水量为960吨左右的船号称“4000料”。1637年英国人建造的“海上君王号”排水量也只有1460吨,“海上君王号”总长为51米(15.94丈),最大宽度14.7米(4.6丈),型深23.17米(7.24丈),吃水深6.8米(2.12丈)。于是问道:“有图纸吗?”

赵掌柜说道:“都100多年了,反正我家祖上没把图纸传给我。其他人有没有图纸,那就不知道了。”

刘云龙说道:“现在你们这里有几家造船坊?”

赵掌柜说道:“要是放在20年前,还有10家,现在只有6家了。没生意呀。”

刘云龙问道:“船坞还在吗?”

赵掌柜说道:“我们几家的船坞还在,其他几家的船坞好久没人使用,都已失修,基本废了。”

刘云龙说道:“麻烦你把另5家船坊掌柜喊过来,好吗?”

“你要造多少艘船?”

“我要定制20艘。”

“你一下子要定制20艘这样的船,即使我会造,我一个人也来不及。我去把他们叫来。”

一个时辰后,6个掌柜都来到了赵掌柜的船坊里。

一个叫缪兆鹏的掌柜听了后,说道:“我家好像有这种船的图,老爷子都保存着。”

刘云龙对缪掌柜说道:“你能把图拿过来看看嘛?”

缪掌柜说道:“我试试看。”

半个时辰后,缪掌柜回来了,他的身后跟着1顶轿子。轿子落地后,缪掌柜从里面搀扶出1个头发、胡子都发白的老者。

赵掌柜介绍道:“这是缪掌柜的爷爷,叫缪元安,90多岁了。”

刘云龙忙迎上前去,向缪掌柜的爷爷问安。

缪元安盯着刘云龙看了好久,才看清刘云龙是个弱冠之年的后生,一字一顿的问道:“你要这种船干嘛用?”

刘云龙说道:“老祖宗,我要用它出海。”

缪掌柜的爷爷年纪大了,耳背了,没听清楚,就又问了一次:“啥?”

“用它出海。”

“啥?”

缪兆鹏见爷爷还没听清楚,就在他爷爷耳边大声说道:“爷爷,这位后生要用它出海。”

缪元安听后说道:“从我爷爷那时起,就没人来定制这种船了。现在终于有人来定制这种船了,你要几艘船?”

缪兆鹏告诉他爷爷:“20艘。”

老爷子问道:“你有那么多人出海吗?”

刘云龙说道:“有。这是我定制的第一批,以后还有第二批、第三批。”

“这种船可不便宜呀,每艘船光人工就要2万个。加上木料、船锚、风帆、缆绳,按现在的物价,至少要1万8千两银子。”

喜欢再造汉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再造汉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