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再造汉明 > 第17章 扩大再生产(一)

再造汉明 第17章 扩大再生产(一)

作者:曲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9:48:06 来源:书海阁

第17章 扩大再生产(一)

刘云龙起床时,父亲已背着锭子、锭杆上的棉纱进城了。

兄妹三个开始吃早饭。刘云龙看到没多少酱菜了,就去麸池里挑了几根萝卜。

苏州人使用的麸池是在三伏季节制作的。制作时,用大麦、黄豆洗净,按3:1的比例混合,蒸熟,待冷却后,放在竹匾里,把料铺开,面上铺上一层干净的布,日晒夜露,让它自然发酵。日晒时,每天要在料上撒点冷开水,防止晒干,期间不能淋到雨。半个月后,发酵完成,就可以把发酵过的料移到大口麸池盆里,再往盆里放入盐水,就可做酱菜了。比如把萝卜、黄瓜、刀豆放入麸池盆里,3-4天后,麸池里的萝卜、黄瓜、刀豆就可以作为吃粥菜食用了。

与做酱油不同的是,麸池发酵时,不能放盐水。做酱油时,需要放盐水发酵。后世因经济发展,苏州农村已不怎么使用麸池了,麸池发酵技术基本失传,但很多古镇还是有酱油厂供大家参观的,如木渎古镇、同里古镇、周庄古镇等。

吃过早饭,兄弟俩又进城了。弟弟去照顾肥皂坊,刘云龙去枣市街继续备料,回家时,刘云龙给弟弟、妹妹买了几块枣泥糕、枣子糖。

刘云龙回到家不久,父亲也已回家了。这次,父亲从城里背回了40锭线,眉飞色舞地与母亲说着线坊里的事。

父亲说,他到了平江大街的线坊后,掌柜看了我们的线,说我们的线拉得很细、捻度也均匀,很爽快的把钱给我了。我问掌柜能不能直接赊点粗线给我,掌柜一开始只同意给我10锭粗线,说是三天拉细1锭,10锭已够一个月的了。我说还是给我40锭吧,掌柜就给了我40锭,还对我说,时间来不及的话,可以到了年底把线给他。

母亲问道:“钱没少拿吧?”

父亲说道:“我办事,你还不放心?”说着从包裹里拿出铜钱,说道:“16斤棉花,给了我1440文,没错吧?”

母亲一边点钱,一边说道:“40锭,3天都不够,还一个月呢?”

父亲说道:“我也想多一点呀,可多了背不动呀。”

线锭是铁制的,光40个铁锭就有不少重量。

母亲说道:“下次,你用车去拉一车来。”

父亲说道:“嗯,下次就用车去拉。”然后他对刘云龙说道:“坊里的掌柜说我们的线筒不错,问我们能不能替他们制作一些纸筒?”

“他有没有说纸筒多少钱1个?”

“他说200个纸筒给我们4文钱,纸张由他们供应。”

“200个纸筒才4文钱?不干,让他们去找别的人做。不过,以后我们的纸筒要和线坊算钱的。”

他妈妈听后,对父亲说道:“看来你还是不精明。既然纸筒可以算钱,那我们的纸筒怎么没算钱?”

父亲听后,一拍大腿,忙说道:“我咋这么笨呢?纸筒是我们用纸张自己制作的,应该给我们算钱。下次,我去和掌柜再理论理论。”

刘云龙说道:“不算钱的话,让他们负责送货。”

妈妈听后,说道:“还是阿龙精明。”

下午,刘云龙又开工了,干了一会儿就干脆脱了衣服,穿着短裤干。

刘云龙的妈妈给他缝制了几条短裤,这样不用一脱裤子就光屁股了。他一会儿磨刀,一会儿刨木料,一会儿开锯,一会儿劈木料。

磨刀石一般有青砖、青石、砚石、砥石、油石。

青砖就是平时造房子用的青砖,苏州有好几个地方有砖窑,最有名的是苏州陆慕的砖窑。陆慕有几个砖窑是大明朝廷的御窑,烧制的青砖全国有名,这种砖材质细腻,敲击砖时可发出清脆的金属声。青砖可以用来磨刀,是最便宜的磨刀石,绝大部分木匠使用的磨刀石就是青砖,青砖是木匠的吃饭家伙,因此木匠从心理上就不愿砸了青砖做磨具。

苏州陆慕的砖窑烧制的青砖全国有名,即使在后世,修复故宫、长城用青砖还得使用苏州陆慕“御窑”烧制的青砖。

磨刀用的“青石”并不是烧制石灰的青石,也不是后世装饰用的大理石。磨刀的青石要求纹理少、不能太硬,还要耐磨,如川蜀产的水滴青、湖广产的湖南青。

砚石就是做砚台的石头,其质地细密,硬度适中,如广东产的端石、安徽产的歙石、甘肃产的洮石、山东产的红丝石,都能用来磨刀。

广义上的磨刀砥石,青砖、青石、砚石都属于砥石,狭义上的磨刀砥石是指天然砥石,国内很少,如贵州从江产的砥石。最好的砥石产于日本,如中山黄板、菖蒲黄板、大突乌鸦、大内巢板等。日本武士刀之所以出名,与他们产砥石有关,形成了日本独特的刀剑文化。

油石是指天然的刚玉石、石英石,其组织均匀致密,硬度高,磨损小,研磨抛光性能好。

砚石、砥石、油石都很贵,一块宽8厘米、厚5厘米、长25厘米的砚石、砥石、油石,价格分别为3两、5两、8两银子。磨刀石平时浸泡在水中养着,用时就在砖面、石面上磨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通常青砖、青石、砚石用来磨刀的话,只能磨铁质和普通碳钢的刀具、农具,如要磨合金钢刀具的话,必须用油石。后世的人工油石有碳化硅、碳化硼、合成金刚石等。

使用木锯时,为了保证锯路,需用特制的开齿器把锯子的齿按左右一隔一分开,这叫开锯。开锯时,锯齿分的不能太大,否则木料对锯子的阻力很大,拉不动锯子,锯齿不分开的话,木料易卡住木锯,同样拉不动锯子。

劈斧子需要稳、准,力道足。抡斧子时,如不稳、不准,很容易劈到自己的另一只手。所以学徒工不能直接学劈斧子的,一般要等学徒工看多了,有点手劲了,师傅才开始让徒弟劈一些比较粗的料,等练出眼力、手劲后,再过渡到劈细小的木料。

刘云龙在劈木料时,他妹妹突然从做刺绣的厢房里走了出来,问刘云龙:“大哥,有没有女人做木匠的?”

刘云龙说道:“没听说过。”

妹妹问道:“为啥没有女人做木匠?”

刘云龙说道:“木工是体力活,女人干不了。”

妹妹问道:“你不是说国外有男人纺纱的吗?”

刘云龙说道:“有,国外还真有男人纺纱的。”

妹妹就说道:“既然男人可以纺纱,那我以后也可以做木匠。”

刘云龙就安慰她,说道:“好,等你长大了,我就教你做木匠。”

兄妹两个说说笑笑,半天时间很快过去了。刘云龙这次买了做五台机器的木料,因此要断的料比第一台多了5倍。

傍晚时分,伯母、婶母过来串门。她们因为听到隔壁连续几天叮叮当当了,想过来问问究竟在做什么家具。等来到刘云龙家里,看到刘云龙的妈妈正在拉线,但这台机器从来没见过。

二个人都问道:“哎呀,二房里呀,你这是哪来的机器呀?”

苏州人妯娌之间的称呼与外地人不一样。大兄的妻子称弟弟的妻子为二房、三房,弟弟的妻子称大兄的妻子为大房或大嫂。

刘云龙的妈妈一边拉线,一边说道:“是阿龙做的。”

伯母说道:“原来这几天阿龙在做这种机器?”

婶母也说道:“这台机器真好,与我们的纺线机比起来,拉线快,而且拉得细。”

伯母继续问道:“二房里呀,这台机器一天能拉多少线?”

刘云龙的妈妈说道:“还刚刚在试试呢,阿龙说可以拉16斤线。”

“16斤?”婶母听后,以为听错了,又重复问道:“是16斤吗?”

刘云龙的妈妈说道:“是的。”

伯母马上说道:“那太快了吧”,转过头对刘云龙说道:“阿龙呀,替姆嫚也做一台吧”。

苏州人称伯母为姆嫚,称婶母为婶婶。

刘云龙说道:“姆嫚,等我有空后再给你做一台。”

婶婶听后,忙说道:“阿龙,我也要一台。”

刘云龙说道:“好的。”

伯母、婶母和母亲聊了一会儿,都回家去准备做晚饭了。

吃晚饭时,爷爷、伯父、叔叔都过来了。伯父叫刘万福、叔父叫刘万寿。

刘云龙忙给几个长辈泡茶。

他们一边和刘万禄一家说着话,一边围着机器转了几圈,还在车架上摸了摸,看来机器很结实。等刘万禄一家吃好饭,还没收拾好碗筷,他们就坐了下来。

爷爷坐好后,问刘云龙:“阿龙,这台机器真是你做的?”

父亲立即接过来,说道:“是他做的,你看,那边还堆着好多木料呢。”

爷爷又问道:“这台机器,一天能拉16斤线?”

父亲说道:“现在还只能拉10斤线,等熟练后可以拉16斤。”

爷爷问刘云龙:“小龙,做一台机器要多少钱?”

刘云龙早核算过了,做一台纺线机成本在15两左右,主要成本是青铜轴承,木构件倒是用不了几个钱。

刘云龙在爷爷面前可不敢撒谎,说道:“材料钱是不多,关键是技术”,他指着机器中的轴承说道:“关键技术就是这个轴承。”

伯父问道:“轴承是关键技术?”

刘云龙说道:“是呀,你以前见过这种轴承吗?”见伯父摇摇头,继续说道:“我那个外国老师教的,他说我每做一台机器要付给他5两银子。”

叔叔问道:“什么?这么贵?”

刘云龙说道:“没办法,做轴承很麻烦,所以贵。”

爷爷说道:“今天我过来,是想让阿龙给他伯伯、叔叔也做一台。”

刘云龙说道:“我下午就答应了呀,等我有空就给他们做。”

爷爷端详了机器半天,对他几个儿子说道:“阿龙刚刚学满师,不容易。这个关键技术,既然外国老师要收费,你们总不能让阿龙贴钱吧。”

伯父、叔叔听后,连忙说道:“这个我们都懂的。”

大家又聊了一下最近的稻田、棉花田的事,就各自回家了。

几天后,等他父亲从城里回来时,新做的五台机器又做好了。由于有了第1台的装配经验,后面5台的速度快多了。刘云龙的父亲这次真拉了一车线锭,不过由于吴门桥不能过车辆,线坊的人用车把线锭送到盘门吴门桥后,让他雇人挑回家。幸亏盘门码头上有很多挑夫,不然他一个人可挑不动。他回家时,特意从城内买了2斤肉回来。

吃饭时,刘云龙看着碗里的红烧肉,嘴就馋得口水直流。在后世,他是一天不吃肉浑身就没力,可来到这个时代后,曾有好长一段时间吃不到肉。自肥皂赚钱后,家里已开始天天有肉吃了。一家人边吃饭,边听父亲讲他在线坊的事。

父亲说,他把纺好线的线筒交给掌柜时,掌柜惊讶地问我,你们村里是不是都做拉线的?怎么40锭线,几天就拉好了。我就说是呀,我们村里人人都做拉线活。掌柜说以前你们水车浜只有3家拉细线,怎么一下子拉细线的人多起来了呢。我问掌柜,这次能不能多拿点粗线?掌柜说,既然你们村做拉线活的人多了,而且质量不错,这次你就带个200锭回去吧。于是,我就拿了200锭回来。

妈妈问道:“纸筒的钱呢,没和掌柜说嘛?”

父亲一听,忙说道:“我只管高兴地拿线呢,又忘了和掌柜算纸筒的钱了。”

妹妹在旁边不开心地说道:“这几天我可是白干了。”

父亲说道:“小梅,你放心,下次我一定把纸筒的钱和老板结清。”

妈妈说道:“就知道你是个猪脑子。下次去的时候,把纸筒的事写在纸上,省得你老是忘记。”

妹妹马上说:“妈,我来写。”

妈妈问道:“小梅,你的刺绣活赶完了吗?”

妹妹说道:“这几天我不是给你们做纸筒吗,哪有时间赶刺绣活?”

妈妈说道:“赶完刺绣活后,就别再做刺绣了,和妈妈一起拉线”,做刺绣赚的钱比用机器拉线赚的钱少多了。

妹妹说道:“妈妈,哥哥做了六台机器,我和你拉线的话,谁来用其它的四台呢?”

刘云龙说道:“招聘人呀,开线坊了。”

妈妈说道:“开线坊?那要请几个人?。”

刘云龙说道:“机器多了,当然要开作坊才能赚更多的钱。”

父亲说道:“你把机器放哪里开作坊?”

刘云龙说道:“先把机器放家里。我早看好了,你们看,家里除了留下吃饭、睡觉的地方,正好可以放下6台机器。”

父亲说道:“那你去哪里给伯父、叔叔家做机器?”

刘云龙说道:“就去伯父、叔叔家里做好了。”

他父亲、母亲听后,认为说的有点道理。妈妈问道:“那请人来做的话,一天给人家多少工钿?”

刘云龙说道:“和肥皂坊不一样,肥皂坊的工人是1天30文,拉线是技术活,可以给人家一天35文。不过,午饭得他们自己带”。

工人在城里做工的话,除拿30文工钱外,掌柜还供应一顿午饭。

父亲听后,算了算,一台机器一天可拉16斤棉线,付给工人35文后,可以赚1085文,忙说道:“就35文工价,不能再多了。”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要工人自带午饭,那招聘的人最好是本地人。

次日,他妈妈开始向外放风,说要请人来家里做工,来的人最好是附近村的人,不能太远,太远的话,家里没法提供住的地方。

放风后一个时辰不到,村里一个妇女来到刘云龙家里,说来应聘。她本名叫高和美,是村北高木桥人,嫁到了本村,随了夫姓,改名为刘和美。论辈分是刘云龙的堂嫂,她家境一般,丈夫身体又不怎么好,犯了严重的“大肚子病”,平时在家里也就做做刺绣,纺纺线,每天赚个十几文来补贴家用。

妈妈见是自家人,就做了一番示范,让堂嫂操作了一边。堂嫂本就经常纺线,很快就上手了,于是就被妈妈录取了。

堂嫂是自己村里人,午饭也不用带,直接回家吃饭就是了。她可以每天一早就给家人做好早饭,再过来拉线,中午早点回去,匆匆做午饭后,吃了就过来。

刘云龙对她说,嫂子是自家人,不用这么早过来。你每天只要完成16斤线就行。

接着又来了邻村居家园的一个妇女来应聘。

居家园在水车浜南面,新郭镇北面,距水车浜也只有二里路。

妈妈初步考察后,也被录取了。

到了下午,涌来了一大帮要来打工的女工。这些人平时都是在苏州城各桥头等线坊掌柜招聘的,一听到有人要招聘固定工,都跑到刘云龙家,盼着能被刘家留用。

妈妈只想再招聘2个工人,说妹妹也可以拉细线。刘云龙坚持再招聘3个,说今后妹妹要读书,不能忙于拉细线。于是,妈妈就又招聘了3个女工。

晚上,爷爷、伯父、叔父一起来到刘云龙家喝酒、吃饭,一起来的还有刘云龙的堂哥刘云风,是伯父家的大儿子。

刘云风比刘云龙大3岁,已成婚。伯父家的二儿子叫刘**,年岁与刘云龙同庚。叔父家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年龄都比刘云龙小。

他们今天过来就是商谈做机器的事。几个人一边喝酒,一边说着事。

吃饭期间,在爷爷的见证下,刘云龙和伯父、叔父谈妥了几件事:

1、由刘云龙给伯父、叔父家每家各做6台机器,每台机器20银子,机器费在春节前付清;

2、如伯父、叔父家在有了6台机器后,还要刘云龙额外地给他们制作机器的话,新制作的机器费用为每台30两。

3、机器损坏需要维修的话,材料费、人工费另计。

伯父、叔父很快的就答应了。成本价每台15两,每做一台机器侄儿要给外国师傅5两银子,几乎没赚他们的钱,而且机器费用可在年底付清。每台机器一年可赚200两银子,机器费用是20两/台,还有180两银子可赚。今后6台机器就是1千多两银子,那要种多少地?恐怕村里的地主刘大贵也赚不到这么多钱。如有了6台机器,再贪心一点增添机器的话,每台机器30两,也能承受。

最后,刘云龙说道,尽管你们是我的伯父、叔父,但我们还是要订立契约的,这样,你们也不用担心我不给你们做机器,我也不怕你们不给钱。在刘云龙的坚持下,由爷爷作证,伯父、叔父和刘云龙签订了契约。

谈完事情后,爷爷、伯父、叔父也高高兴兴地回家睡觉了。

父亲在没事时,还真的也上车纺线了。

刘云龙妈妈烧饭做菜时,他见机器空闲着,心疼,心想反正没事,还不如自己也纺纺线,赚点钱呢。

于是,妹妹在家里开始嚷嚷了,男的可以纺线,为啥女的不能做木工,惹得家里人和纺工女都哈哈大笑。

200锭线很快拉完了。这天早上,刘云龙和父亲挑着拉好的线和200个锭子去了城里。锭子是线坊的,必须要还的。

到了平江大街陈家线坊,掌柜看见父亲拿着200个纸筒又来了,惊讶地问道:“你们也太快了吧,才几天功夫,200锭就拉好了?”

父亲说道:“我们村里人多,所以也要不了几天”,说着,他把线交给了掌柜。

掌柜验过货,说道:“你们拉的线,比我作坊里自己拉的线还要好”,说着他让店里的小二把线收好。掌柜用算盘算了一下,说道:“200个锭子,每锭70文,一共是1万4千文,对吧?”

父亲说道:“钱算得没错,不过我们做得纸筒要不要算钱?”他这次总算没把纸筒的事忘了。

掌柜想了想,说道:“纸筒的纸张是你们自己买的,这样吧,再给你20文。”

父亲说道:“掌柜,前几次也有46个纸筒呢。”

掌柜的想了想,以前还真有46个纸筒没算钱,于是说道:“那这次给你25文纸筒钱,行不?”

织布厂织布时,本就要把线绕到纸筒上。现在这个下家直接把线绕到了纸筒上,省了线坊里的工序。

刘云龙在旁边说道:“掌柜,我看这样,这个纸筒钱呢,我们也不要了,不过以后你得负责送货到家,上门取货,行不?”

“送货到家?”掌柜想了想,送货要用车或雇船,还要用人工,于是问道:“这次你要多少锭?”

父亲说道:“这次,你给1000锭。”

刘云龙纠正道:“1000锭太少,你给我们拿个2000锭吧。”

“2000锭?这么多,你们村里来得及做吗?”

“来得及的,我们村有60多户人家,每家分摊的话,也只有30多锭。”

掌柜一想,2000多锭,光纸筒就要40文,还没算纸张的钱呢,于是说道:“好,就按小伙子说的,我负责送货上门,还上门取货”,接着对父亲说道:“1万4千文,太重了,我把他折算成银子吧。”

父亲说道:“那就有劳你了。”

掌柜说道:“现在市面上,2000文折1两银子,一共是7两银子。”

父亲一听,还算公道,据说在南京要2200文才能换到1两银子,于是说道:“行。”

掌柜一边把银子交给刘万禄,一边说,你们等一会儿,我找人去雇条船来。

父亲接过银子,用牙齿咬了一下,试了试银子的软硬度,确认银子是真的,就把银子放到了口袋里,等着陈掌柜去雇船。

刘云龙对父亲说道:“爸,你在这里等着,我去街上逛逛。”

喜欢再造汉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再造汉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