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再造汉明 > 第18章 扩大再生产(二))

再造汉明 第18章 扩大再生产(二))

作者:曲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9:48:06 来源:书海阁

第18章 扩大再生产(二))

平江大街是南北向的,全长3里余,就在平江河边上,在后世称为平江路。平江路有十口古井,因此在宋代、元代称为十泉街,到了明代因纺织业的兴起,改称平江大街。后世的网红街巷“同德里”就在这条平江大街上。

苏州还有一条东西向的街,街上也有10口井,也被称为“十泉街”,在宋代、元代是与南北向的“十泉街”重名的,明代南北向的“十全街”改名为“平江大街”后就不再重名。

历史上到了清代后,因乾隆皇帝号称“十全老人”,他到苏州南巡时,苏州的官员为了讨好乾隆皇帝,将这条东西向的“十泉街”改名为“十全街”。

明代的平江大街、临顿路是苏州的纺织中心,史载“河的两边家家都有机织声”,因此也集中了大批线坊、丝坊。

平江大街以棉纺为主,临顿路以丝织为主。

平江河里船来船往,不时传来船工的吆喝声。这些船把来自常熟、吴江、太仓、嘉定、嘉兴、湖州、无锡、宜兴、常州的棉花、棉线、蚕茧、生丝运到苏州,也把苏州的布匹、丝绸运往外地。

刘云龙沿着三里多长的街道逛了一圈,看到沿街两侧足有400多户织坊,如按每家织坊最低拥有10台织机算,仅平江路就有4000台织机,相应配套的拉细机、纺纱机也当在4000台左右,也就是说苏州仅平江路就有各类纺机8000台,怪不得平江路的不少桥梁上都有等着做工的人,盼望着能被织坊掌柜雇佣。

在苏州的平江大街、临顿路集中了线坊、织坊、染房,待雇佣的工人就在桥头等着坊铺来雇佣。如被雇佣的话,不仅午饭有了着落,还能赚30文钱。如没人雇佣的话,只得打道回府,明天再来。

苏州还不是棉纺中心,江南的棉纺中心是松江府和苏州府的嘉定城,仅一个嘉定县城就有6000台织机。

苏州城的丝织业比棉纺业发达,其实是丝织中心,因此朝廷在苏州设有丝织织造局,派有提督太监驻守苏州,为皇宫监造织品。苏州织造局设在苏州的临顿路附近,刘云龙初步估计在临顿路的各类纺机不会少于2万台。

苏州阊门外山塘街、上塘家有数千家店铺,几乎可以买到国内外的所有商品。

刘云龙终于清楚了在后世历史书上说的明代苏州具有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个什么样子。他也觉得有幸穿越到了苏州,而不是穿越到了正在混乱之中的山西、河南、山西、北直隶。既然穿越到了苏州,那就要利用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等地发达的纺织业来发财。

刘云龙在路过的店铺里给妹妹买了豆腐干、枣泥饼,还买了一只卤鸭,准备回家大快朵颐。

等回到陈家线坊时,工人已把2000多个线锭装好了船。这种船是单橹船,只需一个橹子就可以了。船上除了橹工,还有二个挑夫。

1个多小时后,船摇到了水车浜。用船运货比用车送货省事,船到河边可以直接把线锭搬回家。

船靠岸后,橹工把船用缆绳固定在河边的一颗树上,放下跳板,挑夫就把线锭一筐筐的送到了刘云龙家。橹工只管摇船,是不用挑货的。不一会儿,线锭全部搬完了,橹工摇着船离开了水车浜,回平江河去了。

今天因为没线锭了,妈妈给堂嫂和另几个纺工放了假。待船工都离开后,父亲把银子交给了母亲。张大妹接过银子了,赶紧回屋把银子放好。

从房里出来后,妈妈告诉刘云龙,说他师傅让人带信来,知府衙门要造房子,先让师傅去看看该怎么造,需要备多少料。如刘云龙没事的话,十五日陪师傅一起去看看。

刘云龙心里明白,师傅是怕他没事做,想给他点活干干。

家里放了6台机器,刘云龙也没地方制作机器,因此,午饭后,他坐在自己的房里开始策划怎么扩大细线机生产规模。给伯父、叔父家做12台拉细机,成本在180两银子,刘云龙有肥皂铺,还垫付的起。

随着伯父、叔父家也购买细线机,他们用机器拉细线的事不久就会传开,届时来买细线机的人肯定不少,如都是由他一人做的话,恐怕会累死自己的,自己也没时间考虑其他事情了。

他决定像线坊一样,将制作机器零部件的活外放出去,自己只要组装就行。他也不怕技术外泄,只要把轴承控制在自己手里,别人想仿制也不成。

晚上,刘云龙点上马灯,把机器各个零部件的图纸又画了一套。

第二天起床后,他先去了枣市街,把银子换成铜钱,然后在胥门外摆渡,过了运河进了胥门,在原万年桥东堍的一家木匠铺里,拿出一套辊轴的图纸,要求掌柜做200套辊轴,并把辊轴分批送到水车浜,货到付清余款。谈好价钱,付了定金后,刘云龙就离开了木匠铺,在附近的纺锭铺、铁匠铺分别预定了几千个线锭、挂钩。自己的铁铺要做轴承,还不如把做挂钩的事放给其他铁铺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接着,他来到上塘街,走进街上的一家木匠铺,拿出一套机架的图纸,让掌柜做200套。与掌柜谈好价格,付了定金,同样要求掌柜把货分批送到水车浜。在一家杂货店里预定了几百斤细麻绳。

刘云龙又分别来到横塘西街、新郭镇的木匠铺里,让横塘街的木匠铺做200套转轮,让新郭镇的木匠铺做200套上压板、下压板、小横杆。都是将货分批送到水车浜。

回到家时,已是黄昏。伯父问他,做机器的材料什么时候备好?

刘云龙告诉伯父,不用着急,机器已在给你们做了。

八月十五日很快就到了,一大早刘云龙就起了床,匆匆吃了早饭,然后赶紧出门,过了枣市桥来到胥门对岸的渡口等他师傅。

到了巳时,他看到师傅从远处过来了。从胥口的花墩村到苏州胥门有近40里路,看来师傅是天没亮就出了门。

师徒俩摆渡过了运河,进了胥门,左转,沿着学士街来到府前街(今道前街),往东走,走过知府大门就到了西美巷,进了西美巷约150步,有一扇朝东的大门,大门紧闭着。

钱师傅走上前,轻轻地拍了几下门环,不一会儿一位中年人过来开了门,钱师傅向他说明了来意,那人让师徒俩跟他进门。

进门后,他自我介绍道,我叫赵永忠,是知府陈洪谧的衙官。

衙官就是后来的师爷。

在明代,很多官府多延聘一些落第秀才来府中从事起草官文、抄录律条的杂事,这些人也经常给主人出出主意。

在后世的戏曲、电影中把这些人称为“师爷”,也相当于后世政府部门的秘书。

从明代起,中国大部分官府的衙官都来自于浙江绍兴一带,后世将他们称为“绍兴师爷”。

师徒俩跟着赵永忠进了院子。赵永忠说道,这是知府的后花园(今苏州祝公祠),由于年久失修,很多立柱被虫蛀空了,且屋面常年漏雨,好些梁、檩条都腐烂了,有好几堵外墙的墙面粉刷已脱落了,知府想把这个后花园干脆改造一下。今天请钱师傅来,就是想让他看看怎么改造,需要备什么料。

师徒俩跟着赵永忠看了院子。

院子大概占地8亩,四周的围墙粉刷也有大片剥落的,看来整个院子好久没整修了。围墙边散落着一些花坛,花坛里种着一些花和辣火、紫包菜。

苏州人称辣椒为“辣火”,把甘蓝称为紫包菜。

刘云龙看到种在花坛里的辣椒、甘蓝后,问赵永忠:“怎么把辣火、紫包菜种在花坛里?”

赵永忠说道:“辣火、紫包菜不种在花坛里,难道种在地里?”

辣椒、甘蓝、西红柿是明代从欧洲输入中国的,首先种植的就是江浙一带,但一直用来作为观赏植物。辣椒、西红柿是看它开着白花,然后结出青果,果实再慢慢变红;甘蓝是欣赏它紫色的菜心。

刘云龙很想告诉衙官,辣椒、甘蓝、西红柿确实是菜,不是花,但话到嘴边还是没说出来。

师徒俩继续跟着赵永忠看后花园。

后花园一共有6间房子,还有一个戏台、一个假山,假山边有一个水池,里面种着几株开着红花的睡莲。有几根房柱根部已被严重蛀蚀,外表稍微用手一拨,蛀空的碎木屑就成片的掉落在地,房子似乎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屋面有好多椽子、檩条都烂得发黑了,因承受不了屋面瓦的重量,有些椽子都已严重下挠,随时都会断裂。

看完院子,临出门的时候,赵永忠告诉师傅,这次知府一共请了5个有名气的木匠师傅来踏勘现场,由你们回去后替知府谋划谋划改造方案,要尽量省钱,10天后你们把改造方案拿到知府来,由知府当场选定一个方案。谁的方案被选取了,就由谁来做作头。

刘云龙听后心想,这不是后世的工程招标吗?

出了门,钱师傅说道,你我回去后,都想想该怎么改造,到时我们综合一下,拿去给知府看。

路上,钱师傅问刘云龙,这几天是不是在做木工活。

刘云龙告诉师傅,从木渎回来后,一直在做忙着。

钱师傅说,如果知府看中我们的方案,到时我们一起给知府造房子。

一路说着就渡河回到了枣市街。因师傅还要赶40里路回家,俩人就在枣市桥分手了。分手前,刘云龙从附近店铺买了2盒月饼,作为中秋礼品送给师傅。

他对钱师傅说,下次一定要带师弟们一起过来,顺便把谢师宴办了。

学徒满师后,徒弟必须要宴请师傅,称为谢师宴,就如同后世考上大学的学生宴请老师一样。刘云龙满师后,谢师宴一直没办呢。

送走师傅后,刘云龙又在店铺里买了100多个肉月饼。

在中国,月饼最有名的是苏式月饼和广式月饼。

苏式月饼源于唐朝,盛于宋朝。苏式月饼用小麦粉、饴糖、食用植物油或猪油、水等制皮,小麦粉、食用植物油或猪油制酥,经制酥皮、包馅、成型、焙烤工艺加工而成,特点是皮层酥松,色泽美观,馅料肥而不腻,口感酥脆。月饼的口味绝大部分是甜味的,但苏式月饼中有一种月饼叫肉月饼,是咸味的。肉月饼是苏式月饼中的佼佼者, 也可以说是月饼家族中的独行者,是用三分肥肉、七分瘦肉剁成肉酱,配上辅料做的。苏式肉月饼恐怕是全中国仅此一家。

在后世中秋季节,苏州、上海、无锡、南京、杭州的各大月饼店门口都会排上长长的队购买刚刚出炉的肉月饼。

刘云龙买的肉月饼,给铁铺的铁匠、家里的女纺工每人10个肉月饼,作为他们的福利。多余的留着晚上自家吃

吃了午饭,刘云龙取出尺子、鹅毛笔、纸张开始设计知府后花园的改造方案。

知府的后花园是况钟任苏州知府时建造的,当时是知府衙门的一部分,距今已有100多年了。后任的几个知府把它改为后花园,是知府太太、小姐游玩的地方。几任知府大人都只注重门面,对衙门翻造过几次,却忽视了对后花园的维修。

刘云龙考虑到后花园的围墙与衙门的围墙高低不一,应该把围墙拉平,外人看来依然是个整体。既然是后花园,东门距府前街太近,应该往北移十几步,这样外人不易打扰。原有的戏台太低,视野不清,应该再提高一点,两侧的墙体略微斜一点,便于将唱戏的声音反射到观众席里。院子里房子的格局应该进行调整,主厅放在中间,两侧再放副厅,中间保留小水池和假山,然后在后院里增加一个大花园,在大花园里挖一个大水池,用来养锦鲤鱼,西南、东北各造一座假山,二个假山顶分别造一个亭子,可供人观景、喝茶、聊天、下棋。原有的院子四周少有走廊,下雨天不便于人员走动,应该加一些走廊......

他边设想边画着图。三天后,一套知府后花园的设计方案完成了。

刘云龙看着图纸上的线条和工整的仿宋体注解,心想,不知知府大人能不能看中他的方案。

各个木匠铺把第一批机器的零部件送来了,刘云龙分别到伯父、叔父家组装机器。机器组装完后,伯父、伯母、叔父、叔母看着放在家里崭新的机器,都高兴得不得了。伯母、叔母早已选好了几个应聘的女工,只待明天他们的男人到线坊里领了线锭后开工。

晚上,伯父叫上几家人一起吃饭。吃饭期间,伯父、叔父和父亲商定,他们明早一起把刘云龙家已拉细的线送到线坊,再从线坊领取几千锭线。

刘家三兄弟挑着线锭来到陈家线铺时,陈掌柜也没在意,就立即把换成的17.5两银子给了刘万禄。

在明代崇祯年间的前期、中期,一户普通人家一年的生活费在10两银子左右,1两银子相当于后世的600元人民币。到了崇祯十三年,一户普通人家的生活费已涨到12两银子。这次陈掌柜给刘万禄的17.5两银子已足够他一年的开销了。

刘万禄接过银子后,问陈掌柜,能不能再领4000锭线时,陈掌柜想,水车浜的人怎么都开始拉细线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再给他们4000锭吧。于是,他又雇了条船,把4000锭粗线送到了水车浜。

当船到水车浜时,河边拥满了村里人。他们前几天听说刘大富的孙子在做新的家具,后来才知道是做机器,接着又听说刘家在招人做工,今天听到了刘家三兄弟家里传来的机器声音,纷纷跑到他们家里来看。当他们看到摆开的18台机器后,都看呆了。

水车浜的女人在家大部分都从事纺线、缫丝、刺绣,都懂技术,更懂行情。

1台机器1天拉线16斤,1年就有200两银子进账,刘家三兄弟每家6台,每年就是1200两银子的收入,恐怕连知府的俸禄都没这么多。在刘家大门前叽叽喳喳时,看到河里摇来的船,船里装满了线锭。当听说这一船有4000锭时,他们又算计开了,4000锭粗线拉细后,可赚140两银子。于是,他们一边帮船工把线锭搬到刘万禄家里,一边问刘万禄,你儿子还做不做机器?做的话,卖不卖?卖的话,多少钱1台?刘万禄说,这个你们要去问我儿子的。

喜欢再造汉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再造汉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