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再造汉明 > 第20章 织布机

再造汉明 第20章 织布机

作者:曲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9:48:06 来源:书海阁

第20章 织布机

刘云龙的酒量本来一般般,特别是上次在木渎掉河里后,他一直不敢多喝。今天敬了师傅几碗酒,不知是怎么回事,回到家也没觉得酒劲冲脑。于是他决定去外面走走。

他沿着胥江走到运河边,再往南就是盘门了。沿着纤道往南走了一段路,就到了吴门桥。

吴门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建于宋代,它南北向横跨大运河,是苏州城南进出苏州城的唯一陆路通道。吴门桥往南,有道路通往蠡墅镇和新郭镇,吴门桥的北面就是盘门水陆城门。吴门桥南堍的东面是大片农田。田里的水稻已是返黄,很快可以收割,一些农民正在采摘棉花。

听村里人说,这片田属于官田。以前这里的官田有几千亩,后来一些官田变成了民田,余下1千多亩。余下的这1千多亩官田,主要用于府学的经费。

刘云龙记得后世苏州有名的苏纶纺织厂就在这一带,苏伦纺织厂鼎盛时有1.4万名工人。

现在已有20户村民预定了40台机器,有的定了2台,有的定了6台,待把机器交给他们时,他手里很快就会有1200两银子了。为了能扩大再生产,他必须找块地,独立建厂,今天他到周边来转逛,就是来实地踏勘的。

他打算在这边先买40亩地,建自己的工厂。目前的地价是一亩12.5两银子,价格基本算低的。这里紧靠大运河边上,建好码头后,货物运输便捷,周边又没其他作坊,将来工厂扩建也方便。他一边在田埂上走着,一边谋划着码头建设、道路交通建设。他看着田地的地貌,测算着该有多少土方需要回填。

他在察看田地时,突然感到空气中的风越来越大,天也渐渐地在黑下来,抬头一看,从东南面飘来一朵朵乌云,似乎要下雨了。

他没带蓑衣、雨伞,忙转身回家。走到半途,雨点子就下来了。

等他回到家时,天已整个儿黑了,雨点子已成了倾盆大雨,自己也成了落汤鸡。

家里的几个女工都赶回家去收晒在外面的衣服去了,妹妹还在摇着线,父亲坐在桌前,一看就是刚睡醒的样子,看来中午父亲是喝多了。

第二天、第三天依然是暴雨,刘云龙就留在家思考着今后的打算。

村里人买了细线机后,村外人也必将也来买机器。城里人知道消息后,城里的线坊肯定也会来买机器。前一阵子在各个木匠铺中只预定了200台机器的部件,明显不够了,需继续订制。随着细线机的大量销售,苏州将会有几万细线锭,对粗线的需求必将越来越大,有可能出现苏州府范围的粗线供不应求,从而将常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的粗线集中到苏州来,甚至会将南京、扬州、淮安、杭州的粗线也吸引过来,苏州将成为全国的细线供应地。

现在农村里的妇女都靠纺线、缫丝为副业补贴家用,不能让她们失业,因此他暂时还不想设计多锭纺线机、缫丝机。

此时的英国正在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家不顾广大农民的利益,无节制的圈地发展工业,害的许多农民不仅失去了土地,还被迫进城给资本家打工以维持生活,尽管对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但对农民而言,很血腥。

如刘云龙现在就发展多锭纺线机、多绪缫丝机,广大农村妇女就会失业,给本就贫困的农村家庭雪上加霜。刘云龙不想这么搞,只有当粗线、生丝供不应求时,他才会去发展多锭纺线机、缫丝机。

细线多了,苏州各线坊的纺纱速度肯定跟不上,倒可能导致细线价格跌价,细线价格下跌,又会影响他的细线机的销售,为了维持细线价格,确保他的细线机销售,他决定建厂纺纱、织布、织丝绸。

纺纱就是将2股或3股细线交绕在一起,成为直径比细线略粗,但强度和耐磨程度比细线高很多的棉线。有些特殊的线可有6股线交绕在一起,比如刺绣的线,他见过母亲、妹妹刺绣时用的线,最多时就有6股线,刺绣时,遇到线脚需用细线时,就把线辟开,辟出1股、2股、4股线。

普通纱没什么技术,只要把2-3股细线缠绕在一起就行。2股线的并合最容易,2根线围绕同一轴做圆周运动就行了。织丝绸的丝就是将2股丝交合在一起的,只是丝线的交合比较特殊,它是以一股丝线为芯线,将另一个丝线包裹在上面的,称为包覆。

3根线的并合有3种方法,一种是3根线绕同一轴同时做圆周运动;一种是1根线做芯线,另外2根线围绕着该芯线做圆周运动,与丝线的并合类似,包裹在该芯线上;第三种是3股线像女人扎辫zi那样交绕在一起,这种纱的强度最高,织出来的布也最耐磨。妇女自己扎辫zi很容易,但要把线像扎辫zi那样纺成纱,却是不易,线坊里都是有专人纺的,效率不高,一人一机纺一根纱。

刘云龙来自后世,2股线的交合很容易解决,大部分的线坊都用2根线并合,也是一人一机一线。3股线的交合,前二种也容易解决,第三种纺高档纱需要让3根细线分别做“8”字运动。要实现细线的“8”字运动,每根细线在二个圆盘上运动,当细线在第一个圆盘的滑槽上运动到与第二个圆盘交合处时,用一个推杆把线推到第二个圆盘的滑槽里,待细线在第二个圆盘的滑槽里运动到与第一个圆盘交合处时,又把这根细线推回到第一个圆盘的滑槽上,3根细线循环走“8”字运动,高档纱就纺成了。这种纱强度高,还耐磨。绸缎绫罗中的“缎”和“罗”,就是用这种高档纱、高档丝织成的。军人因经常要训练,在地上摸滚爬打,因此军服也是用这种棉纱织的布做的。后世的手套也是用这种棉纱织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织布机既可以织棉布,也可以织丝绸,只是使用的梭子有所不同。

明代的织布机是当年黄道婆改进的,经线的上下换位是靠脚踩,梭子靠一只手甩,一只手接,将纬线来回穿走,因此只能是一人一机,且由于梭子比较笨重,手臂长度又有限,布幅大了无法来回甩动,因此织出来的布幅不大,大多在2尺-2.5尺。用这种布缝制的衣服,拼缝就多。后世英国人约翰·凯伊发明的飞梭织布机,是用弹簧将梭子在横向的滑槽里来回飞行的。

刘云龙心里想道,新设计的织布机,梭子不能用那种笨重的木制梭子,改用竹子。苏南地区的竹子很多,竹子的强度也高,弹性也比木质好。

为了便于引纬机构来回推动梭子,梭子两头应该有铁头,这样对梭子的弹力就足。

弹簧只能用钢制作。这个时代还没有合金钢,就只能暂时用这个时代的所谓“精钢”来制作。

经线上、下换位的棕架板用绳子吊在上部的横杆上,棕架板做直线运动,可用传动轮来完成。一块棕架板固定在两端的二根滑杆上,每个滑杆开有椭圆形孔,滑杆可在垂直向的滑槽内上下滑动。每个传动轮上装一个凸块,凸块伸进滑杆的椭圆孔内。椭圆孔的最大直径与凸块做圆周运动的直径相同。当传动轮做圆周运动时,传动轮上的凸块也做圆周运动,凸块拖动滑杆,滑杆做上下直线往复运动,带动该棕架板做上下直线往复运动。该棕架板做向上运动时,另一个棕架板在重力作用下做向下运动;该棕架板做向下运动时,另一个棕架板在绳子拉力的作用下,向上做运动。

当二块棕架板都运动到顶端,达到最大间距时,飞梭迅速在上下二层经线之间通过,就完成了纬线的传送。

梭子通过后,立即用织机杼板上的筘对穿过的纬线压紧。杼板是做水平纵向往复直线运动,如此循环往复。

布织好后,卷在卷布轴上。卷布的速度与经线的送经速度要协调,防止经线产生额外的张力。飞梭的频率、线的直径决定了卷布的速度。飞梭的频率也决定了棕架上下运动、杼板水平运动的频率。这些参数需要计算,在主动轮直径、经线直径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来确定飞梭频率、卷布速度,确定传动轮的速度。这些参数确定了,才能确定传动齿轮的齿数、直径。

没有电力,动力只能采用水力。苏州是平原地区,没有天然水力,只能采用人工水力,即通过牛拉水车将水从河里提上来,再利用水力驱动长轴转动,长轴上的齿轮带动每台织布机的主轴,织布机的所有转动机构都由这根主轴带动。

这次,除机架、棕架、杼板继续使用木质外,其它部件大多改为铁制。长轴、主轴、大转轮、从动轮、滚轴、圆盘、滑槽、齿轮等全部用铁来铸造。尽管目前还没有齿轮床、镗床这样的精密设备,但用铸模铸造后,齿轮基本的啮合度还是有的,只是运行起来没有后世的织机那样平稳。目前的冶金工艺还不能制作4米以上的圆柱钢轴,只能采用销轴连接将一根根短钢轴连接成织布机的长轴。

想好之后,拿出笔墨和纸来,开始设计织机,接着设计工厂的图纸。

刘云龙准备先建6个织布车间,放240台织机;6个纺纱车间,120台24锭绕线机或并线机,还要有码头、堆场、办公楼、维修车间、工人的更衣间、原料仓库、成品仓库、设备仓库,有工人了就得建厕所,工人多了,还得建食堂,顺便给父亲也专门建了个明胶熬制车间,将来让父亲直接在厂里管理生产。

他在图纸上画出了平面布局图,把织布车间、纺纱车间、仓库、水车位置都在图上标注了出来。然后设计码头、堆场、水车、车间、仓库、办公楼、食堂等的建造图纸。他初步估算了一下,40亩地已足够放得下这些车间、场地了。

图纸设计期间,各木匠铺冒雨送来了30台机器的部件。他向各木匠铺又追加了200台机器。他一个人组装太慢,就让铁铺的人帮忙组装了30台机器。

他本子上记录的订单已有40户,村里没钱的人还在继续筹钱中。刘云龙关照村民,实在筹不到钱的话,千万别勉强,绝对不能借高利贷。高利贷是个吃人的行当,借了高利贷,说不定这辈子做牛做马也还不清。

当村民们把这30台机器冒雨抬回家时,刘云龙手里回收了900两银子的机器钱。待后续的370台都卖出去的话,就能回收两银子。这400台机器的利润是6000两银子,已足够他开厂了。

待他设计完织布机、工厂时,雨停了。

这次暴雨整整下了10天,河水水位已涨到了刘云龙家前院的场地上,村里的田地都被淹没在水中,长有1尺多高的水稻、棉花都被淹没了。水稻、棉花都已到了开花季节,这场暴雨让村民们欲哭无泪,即使大水能很快退去,但今年的水稻、棉花减产已是铁板钉钉了。

在平时,养蚕的蚕农采下桑叶后,如桑叶上有露水的话,不能直接喂蚕,必须将桑叶晾一晾,待露水干后才可喂蚕,否则会在蚕群里流行曲霉病。

在后世很多小学生在家学着养蚕,父母、爷爷奶奶又不懂,一大早从小区的绿化带里采了桑叶就喂蚕,造成大批的幼蚕死亡,原因就在这里,桑叶上有露水,幼蚕得了曲霉病,死了。

只要不是下雨天,中午、下午采的桑叶,就不需要晾了,可以直接喂蚕。

这场连下10天的暴雨对养蚕人来说,家里就这么大,根本没地方晾大量的桑叶,因此大批的蚕被饿死,对于蚕农来说就相当于少收了一季蚕。

所以这场暴雨,无论对稻农,还是对棉农、蚕农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按理,苏南地区过了中秋后,很少再有台风,可小冰河时期的气候根本就不能用平常的节气来解释。

在后世《明朝江苏大事记》上载有“崇祯十三年秋,江苏大水。”

喜欢再造汉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再造汉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