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再造汉明 > 第21章 知府陈洪谧

再造汉明 第21章 知府陈洪谧

作者:曲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9:48:06 来源:书海阁

第21章 知府陈洪谧

更正:第十四章中的“水稻、棉花已到了开花季节”应为“水稻、棉花已快到了收获季节”。

铁铺的砂皮销售每天也有了200张,刘云龙就给砂皮起了个品牌“苏峰”。尽管销量不多,但砂皮的净利润每天也有400文。

刘云龙也给父亲熬制的明胶起了个品牌,叫“苏力”。

考虑到有大批村民要买拉细机,刘云龙就给生产的拉细机起名为“苏星”品牌。

至于生产的轴承,因暂时不对外销售,因此还没给轴承起品牌号,今后要对外销售时,在起名也不迟。

这样刘云龙生产的产品已有“清泉”肥皂(香皂)、“百雀羚”润肤膏、“苏峰”砂皮、“苏力”明胶、“苏星”拉细机。

村里的机器多了,村里人派了代表跟着刘万禄去了平江大街赊粗线锭,顺便把刘家三兄弟纺好的4000锭细线交给线坊。这次,他们自己摇了2条船到了平江大街。

陈家线铺的掌柜看到才20天不到,刘万禄就把拉好的细线拿过来了,还带来了十几个人,心想水车浜究竟有多少人在拉细线?他和刘万禄结好账,把140两银子交给刘万禄后,问刘万禄:“刘大哥,这次还是拿4000锭吗?”

刘万禄说道:“陈掌柜,这次我准备赊2万锭。”

“什么?”陈掌柜一开始以为听错了,当确认是2万锭后,看到刘万禄还带着十几人,要不是陈掌柜与刘万禄熟识,否则肯定认为刘万禄是“打伙”成员。

在明代,苏州城里有一批找不到活干的人,组成了几个帮派,偷偷做些敲诈勒索、替人讨债、帮人出头的事,这些人称为“打伙”,类似于后世的黑社会。

陈掌柜心想,现在一担棉花要4.5两银子,加上弹棉花、纺粗线,1斤粗棉线就值100多文,要是刘大哥加入了“打伙”,拿着2万锭粗线跑了,那他要损失1000多两银子。幸亏陈掌柜与刘万禄已熟悉了十几年,知道他不可能是“打伙”成员,不过自己的线坊也拿不出2万线锭,于是说道:“刘大哥,我这里只能给你4000锭,多了拿不出来。”

刘万禄心想,陈掌柜铺子里也确实拿不出2万锭粗线来,就说道:“陈掌柜,我和街上其他掌柜不熟,你能不能替我引荐引荐?”

“你们真能做这么多活?”

“陈掌柜,我和你认识快20年了吧?我什么时候骗过你?”

于是,陈掌柜领着刘万禄他们走了几家线坊,几个线坊掌柜首先过来看了他们拉出来的细线,一看质量确实好,就同意凑出2万锭,又雇了2条船,一共装了4船,把线锭运到了水车浜。

陈掌柜还是不放心,乘着船跟着来到了水车浜。当他看见村里十几户人家摆开的机器时,他看呆了。在他了解了一台机器一天拉线16锭,现在已有近50台机器时,他信了。50台机器每天可以拉细800锭,10天就是8000锭,这个速度已接**江大街所有线坊的拉细速度了。他当即预定了10台机器,准备在自己线坊里安装这种机器。

这几天,家里又准备了一些木料,准备在后院建几间厢房。等厢房建好后,他们就把灶膛、床、餐桌搬到后面去,以便家里能放更多的机器。

妹妹一会儿做着她的刺绣,一会儿看着妈妈拉线,还经常跑到外面去和小伙伴们玩一会儿。

村里有一所社学,是水车浜及周边的高木桥、居家园、张家场、何家塔共有的。这5个村的男孩子都在水车浜的社学里读书,女孩子是不能进学校读书的。

现在村里的小孩除了上学、玩,就是被家里人喊回去做纸筒,他们一见面就问今天做了几个纸筒,然后开始交流做纸筒的经验。

刘云豹的肥皂坊又招聘了6个工人,有2个工人来自于陕西。他们说,这几年陕西连续大旱,今年黄河竟然断流,他们没法子只好一路乞讨来到了苏州。

肥皂铺招工后,肥皂的日产量达到了800块,润肤膏的日产量也达到了1000盒,润肤膏的利润已远超肥皂。已有华亭、上海、嘉定、常熟、江阴的商人来订货。

枣市街上一个掌柜专门给肥皂铺供应蛤蜊壳,这倒也成了专业分工。

刘云龙一算日期已是九月十三日了,师傅那边该已开工了,他得去看看,顺便问一下官田怎么个买法。他穿了一件精布衣服,渡河到了胥门。他走过府衙,转进西美巷后,看见围墙已拆了,很多匠人在做工。

师傅在吆喝着,看见刘云龙后,赶紧走了过来,对他说道:“你来得正好。你再不来,我也得来找你了。”

刘云龙问道:“你找我干活吗?”

师傅说道:“不是找你干活,是你让我出丑了?”

“你怎么会出丑?”

“那天知府找我,让我把后花园具体的营造方案写成折子,说是要报巡抚。我哪会写字呀?知府就问我那天图纸上的字是谁写的,我就说是你写的。知府就责怪我,说我有欺官之罪,早知如此,该让你来主持营造。你说,我这不是出丑了吗?”“没事,明天我就把折子写好后,给你送来。哦,对了,衙官在吗?”

“在里面呢,你找他有事?”

“嗯”

钱师傅就带着刘云龙到了院子里,院子里正在拆除作业,到处是尘土飞扬。几个作头在吩咐着把拆下来的材料分类堆放好。

他的三个师弟也在工地上干着活。他和三个师弟打了个招呼,然后跟着师傅穿过院子,来到一个偏厅,衙官赵永忠正坐在书桌前,写着字。看到钱师傅带着刘云龙进来,他站起来,说道:“钱师傅,你把你徒弟叫来了?”

钱师傅说:“是他自己来的。说是找你有事。”

赵永忠说道:“你来得正好,知府看你字写得好,说是准备让你来府衙做事。”

“我也正想找知府呢。”

“你找知府什么事?”

“我想买几亩官田,不知道怎么买法?”

“你要买地?”赵永忠想,你一个做木匠的有几个钱,竟然要买地?还是先去见了知府再说吧,于是说道:“我带你去见了知府再说”。

赵永忠带着刘云龙来到后厅,敲了敲门后,进了屋,知府正俯首看着书。

赵永忠说道:“大人,钱师傅的徒弟来了。”

刘云龙说道:“大人,你找我吗?”

陈洪谧抬起头,看到刘云龙,问道:“你怎么没跟你师傅一起来干活?”

刘云龙说道:“大人,我哪有资格做作头?再说,我要来做作头的话,我师傅不就有徇私之嫌了吗?”

“嗯,说得似乎有些道理。那天那些图是你画的?”

“大人,是我画的。”

“你会画画,字又写的那么好,我准备让你来府衙做衙役。我们的一个衙役回家守孝去了,要三年后才能回来。你觉得怎么样?”做了衙役也算官府的人了,一年也有20多两银子收入,比做木匠轻松多了。

“大人,我只读过几年私塾,13岁就跟着师傅学徒了,恐怕做不了衙役。”

“念了几年私塾就写得一手好字?这样吧,你把这篇文章念一念”,说着,把手里拿着的书递给刘云龙。

刘云龙接过书,看了看封面,是冯梦龙写得《喻世明言》,知府正在看第9章《裴晋公义还原配》,于是就读道:

“说话的,你只道裴晋公是阴德上积来的富贵,谁知他富贵以后,阴德更多。则今听我说“义还原配”这节故事,却也十分难得。话说唐宪宗皇帝元和十一年 ,裴度领兵削乎了淮西反贼吴元济,还朝拜为首相,进爵晋国公......”

读了一段,知府问道:“你能把这段话写下来吗?”

“可以。”

知府从桌上拿起一支毛笔,一张纸,说道:“那你就在这里写。”

“大人,毛笔字我写不好。”

“嗯?那你用什么笔写字?”

“我用鹅毛笔。”

“鹅毛笔?”

“嗯”,说着,刘云龙从裤兜里掏出一支鹅毛笔来,递给知府大人。

陈知府接过笔,看了看,心想这个鹅毛也能写字?于是说道:“你写给我看看。”

刘云龙就坐在赵永忠搬来的椅子上,用鹅毛笔蘸了点墨汁,把刚刚读的那段话用繁体字写了下来。写完后,站在了边上。

陈知府在看他写字时,心想以前只听说洋人用鹅毛笔,只是没见过,今天总算见过鹅毛确实可以写字了。

陈知府看过字后,说道:“按我看,你完全能胜任衙役之职,来府衙做衙役,收入比你做木匠多,又不费体力。机会难得哦,好多人都在抢着呢。”

进了府衙做衙役,就相当于后世的公务员,而且是市级公务员,到县、镇办事都方便多了。

“大人,我还真做不了衙役。你还是推荐其他人吧,我还是做我的木匠吧。”

“做木匠比作衙役好吗?”

“我做木匠苦是苦了点,但收入比衙役高。”

“啊?你一年能有多少收入?”陈知府心想,做个衙役好坏一年也有20两银子收入,足够养活一家人,难道做木匠的能赚30两?

“大人,不多,200两还是有的。”

知府大人和衙官赵永忠听后,傻了眼。赵永忠跟了知府4年,一年的收入才50多两,你一个木匠竟然一年有200两银子的收入?

赵永忠在旁边问道:“你做的是什么木匠?”

陈知府本也想这样问,即使给皇帝造房子的工匠也没200两银子的收入呀,除非是在工部里任职。

刘云龙告诉知府:“大人,我和我师傅一样,就做普通木匠。”

陈知府想,许多人托着各种关系,争着要来做衙役,怎么今天遇到了一个不想做衙役的人,你一年收入有200两的话,还会做木匠?真是好心当了驴肝肺。不过,这可能是他不愿进官府的推脱,于是说道:“哦。我看上次你画的图蛮好的,听说巡抚衙门马上也要改造了,到时我把你推荐过去,看看你能不能给他们出出主意”。

前两天,巡抚大人听说有人替陈知府画了几张图,特意让他带过去看的,巡抚大人看过后,就说等巡抚衙门改造时,让这个木匠也画几张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刘云龙说道:“大人,多谢抬举。不过,这次我想来求你一件事。”

知府问道:“什么事?”

“我想在城南买一块地,不知是否可以?”

“买地?买多少?干嘛用?”

“买个40亩地,造房子。”

“啥?”知府想,看来这个木匠真赚大钱了,想造房子了,不过造40亩地的房子也太多了吧,难道准备造庄园?于是问道:“你造那么多房子干嘛?”

“嗯......,我就开个小作坊。”

“40亩地的作坊还是小作坊?”陈洪谧心想苏州城里哪个作坊能占地40亩?不会是来忽悠的吧,就说道:“城南那块地是府学的,你买去了,府学靠什么支度?”

“大人,我暂时只买40亩地,不能买的话,租也行,由我承担这些地该分摊的府学支度。”

“你去和府学商谈,谈妥了,我这边是没问题的”,现在物价比前几年有所增长,府学官田就这么多,亩产没有提高,可府学的支度却越来越大,快入不敷出了,要是有人替府学承担一部分费用,官府自然不会反对。

“谢大人。不知大人能否写一份引荐书?”刘云龙可不认识府学教谕,如知府能引荐一下,办事就容易多了。

“这个可以。现在府学的教谕叫吴顔谦,举人出身,人很精明,已在府学6年了。你和他好好谈谈,应该能谈得拢。”陈洪谧一边写引荐信,一边想你要忽悠就去忽悠吴颜谦吧,我也没闲工夫与你瞎扯。

“我去试试吧”,刘云龙接过陈知府的引荐书,对陈知府说道:“多谢大人了”。

说完,他走出了偏厅,回到了后花园,与钱师傅和三个师弟打了个招呼,离开了。

喜欢再造汉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再造汉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