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再造汉明 > 第224章 凭吊临清城

再造汉明 第224章 凭吊临清城

作者:曲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9:48:06 来源:书海阁

第224章 凭吊临清城

事情安排好后,刘云龙带着骆时杰、彭伯辉几个人坐船回苏州。

船过通州后,骆时杰来到刘云龙住的船舱,看到刘云龙正伏在桌上画图。他仔细一看,像弩的样子,就问道:“你画的是弩吗?怎么和平常的弩有点不一样?”

刘云龙在设计的确实是弩,而且是后世军队用的十字弩。弩弓是用弹簧钢板做的,弩弦用钢丝绳,再加几个齿轮、滑轮。使用齿轮、滑轮是为了省力,使用弩的人不需要有很大的臂力就能张弓。弩的扳机处还安装了瞄准镜,稍加训练就能有很大的射击精度。

古代的弩,弩弓一般用多层竹片制作,弹性足。弩臂是用黄杨木做的,不易变形。弩弦是用牛背脊里的牛筋做的。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记载到,“凡牛脊梁每只生筋一方条,约重三十两。杀取晒干,复浸水中,析破如苎麻丝。胡虏无蚕丝,弓弦处皆纠合此物为之。中华则以之铺护弓干,与为棉花弹弓弦也。”弩臂的后面有个叫“望山”的瞄准器。扳机是用铜制作的,有悬刀、钩心、齿牙组成。弩张开弦时用的力比弓箭大,因此弩的射程也比弓箭远,通常可达300步。大力士用的大弩,射程可达640步。像诸葛亮发明的那种一次可发射10支弩箭的连弩,尽管它火力很强,但体积、重量都比较大,并不是单兵武器,大多用来防守城镇、营寨。

刘云龙说道:“对,我在设计弩。”

骆时杰问道:“弩有现成的,你这种弩难道又有啥新技术?”

“你看,这种弩,用了齿轮、滑轮,不需要臂力很大的人来张弓,小孩子都能把弓张开。我装上瞄准镜后,弩手稍加训练几天,就能有很高的射击精度。”

骆时杰仔细看了看图纸,问道:“你的弩怎么才这么大?”

“这种弩为了便于携带,当然不需要很大。”

“射程能有300步吗?”

“尽管我这种弩不大,但我使用的弹簧钢的弹力比竹片大,射程可以在300-400步之间。”

“现在有320步的燧发枪了,还要弩干嘛?”

“弩发射时没火星、没声音,又不在乎气候,你说弩还没用处吗?比如用来偷袭、暗杀,它比燧发枪有优势了吧?”

“你咋啥都懂?要是我有你十分之一的本事,我都能发财了。”

“怎么,不想做我保镖了?”

“谁说我不想做你保镖了?自从我跟了你,懂了很多东西。即使别人请我去做保镖,我还不去呢。”

“要是以后有机会让你去做将军呢?”

“我又不是军人,哪有机会做将军?”

“要是真有机会呢?”

蒋如锦想了想,说道:“除非你让我去从军,我才去。”

“我要的就是你这句话。等着吧,将来你会做将军的。”

弩设计好后,刘云龙又设计了攀岩速降保护器。

在后世,攀岩保护器有8字环类、ATC类、机械制动类。刘云龙设计的是最简单的“8”字环类。它的特点是没有复杂的机械机关,在使用的时候不会出现机械性的故障。“8”字环的使用方法也相对简单,它本身是左右对称的封闭金属环,没有制动端和攀爬端之分,在装绳时只要按照通常的方法操作就可以了。

至于攀岩的飞虎爪,民间就有,只需改用高强度的钢来制作就行。

有了攀岩飞虎爪、攀岩保护器,今后他组建特种部队后,可以用于山地作战。

设计好飞虎爪后,刘云龙开始设计浮标。

中国曾是航海大国,早就有了浮标。如唐代陈子昂的《洪崖子鸾鸟诗序》就有“寄孤兴於露月,沉浮标於山海”的诗句。中国古代的浮标都是木制、竹制的,其一端系于水底,本身浮于水面。木质、竹质浮标经不起风吹浪打,往往使用几个月后就损坏了。

刘云龙设计的浮标是钢质空心的球体。有了焊接技术,空心铁球很容易制作。浮标用铁锚锚于海底后,可以随波起伏,并不会飘走,比木质、竹质浮标耐用多了。浮标再经过防腐蚀处理后,可以持续使用十几年。

在后世,浮标上面还有各类灯具,夜间能持续发出红光、白光等警示光。现在还没有太阳能,也不可能从岸上拖一根长长的电线把电送到浮标上,或把蓄电池放到浮标上,因此他设计的浮标使用了旗帜,为了方便夜间航行,用各色旗帜来发出警示,如黄色是警告过往船只,前方区域有暗礁、暗沙或浅滩,红色表示底下有暗礁、暗沙、浅滩,绿色表示本航道安全。

今后还可以利用这种浮标来测量水流、水温、风速、气压等。

接着,刘云龙设计“六分仪”。

历史上,“六分仪”的原理是物理学家牛顿于18世纪提出的,后经改进称为“六分仪”。六分仪具有扇状外形﹐其组成部分包括一架小望远镜,一个半透明半反射的固定平面镜即地平镜﹐一个与指标相联的活动反射镜即指标镜。六分仪的刻度弧为圆周的1/6。使用时﹐观测者手持六分仪﹐转动指标镜,使在视场里同时出现的天体与海平线重合。根据指标镜的转角可以读出天体的高度角﹐如不考虑“六分仪”生产中的误差,理论上测量误差通常在三十六分之一度以内,也就是距离误差在1公里以内。当然,如生产时精度误差过大,实际误差就会超过三十六分之一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牛顿发明的“六分仪”重量轻,主要用于远洋航行,即使船舶摆动得很厉害,也能方便地使用﹐只要不是阴雨天,白天可以测量太阳与海平面的角度,晚上可以测量北极星与海平面的角度,这个角度叫高度角。1732年,英国舰队首先使用上了牛顿的“六分仪”,从此英国海军走上了称霸世界之路。即使在后世有了卫星导航,也还要用“六分仪”来矫正卫星导航因信号漂移、干扰等原因产生的误差。

今后,大华公司远洋舰队、远洋船队在海上航行时,一旦测得高度角,就能确定船舶所在的纬度。比如,船舶测得太阳在最高位(称为中天位,即中午十二时)时的高度角,根据公式:当前纬度=90-太阳高度角 太阳赤纬,太阳赤纬是地球自转平面与太阳和地球中心连线的夹角。由于地球自转轴是倾斜的,太阳赤纬在一年里是呈周期变化的,也即每一天的太阳赤纬都是定值。同样,北极星每一天的赤纬也是定值,把每天太阳、北极星的赤纬计算后,做成表格,使用时可以直接查表。这样就能测得船舶所在的纬度了。

由于地球二十四小时转一圈,所以地球每小时转动15°。有了大华公司生产的座钟,船舶出发地的时间是已知的,船舶所在地太阳最高位的时间正好是12点,对于来自后世的刘云龙来说,有了座钟,参照后世的格林威治时间,就能确切地知道当地的时间。知道了船舶出发地的时间、船舶在当地的时间,通过时间差乘以地球自转角速度,就是两地的经度差。

船到了临清后,刘云龙带着大家上了岸,进了临清城。

明代的临清城因大运河穿过,城内商铺林立,居民稠密,其城市规模并不亚于扬州、苏州、杭州,城内人口达80之众。兰陵笑声声的小说《金瓶梅》中就有尽显临清繁华的描述,太监高起潜曾有题本,言“临清总计临城周匝逾三十里,而一城之中,无论南北货财,即绅士商民,近百万人口”。

去年清军进攻临清时,虽临清知州张振秀、同知路如瀛、判官徐应芳、钞关主事陈兴言、临清副总兵刘泽源(刘泽清的弟弟)等率临清军民奋力抵抗,但还是被清军攻陷了临清城,临清军民几乎全部战死。临清城经这次清军屠戮后,即使已过了4个月,城内还是一片肃杀,走进去都感到阴森森的。

清军退走后,任东昌府推官的刘有澜向朝廷禀报,“卑职看得临清原系漕运咽喉,逆虏自蓟兼程疾驰,必欲得之为快,盘踞十六日,杀掳百姓几尽,使我无人可守;推塌城垛一空,使我无险可恃,截留在仓漕米万余,以为北向养马之用。”

在后世,清军在关内的历次屠cheng行为,考虑到民族团结,因此很少被提及,即使学术界要讨论,也被限制在极小范围内。

刘云龙来到鳌头矶。鳌头矶中间筑有观音阁,两侧各有新旧船闸2座,形似大龟,故名鳌头矶。现在观音阁遭到了清军炮轰后,几处歇山、重檐已有毁损。刘云龙也不知道该怎么为几十万临清死难者超度,于是就坐在了地上,两腿盘龙,双手合十,嘴里开始唱诵《大悲咒》。

自唐代伽梵达摩将《大悲心陀罗尼经》翻译过来后,汉地佛家将宣说此经的咒语称为《大悲咒》,广为佛教徒所奉持。佛教徒认为《大悲咒》是具有无量功德的佛学妙法,不仅能超度人,使人在轮回时不受恶道的折磨,也可以超度自身的业障,忏悔所犯的业果,而且大悲咒还可以为佛教徒们增加正能量,帮助大家内心充满光明。

在后世很多人把《大悲咒》设置为手机铃音,刘云龙听着听着就学会了《大悲咒》。

大家跟着刘云龙坐在了地上,一起唱着《大悲咒》。

唱完《大悲咒》后,刘云龙来到观音阁,插上三根树枝,点燃后代替三炷香,又采了几朵白花放在了香台上。

船到东昌境内后,刘云龙带着大家在聊城上了岸,雇了辆马车,来到济南城,找到了刚刚到任不久的巡抚邱祖德。

邱祖德早已听说皇上最近认了个义子,见刘云龙找上门后,忙问道:“不知公子殿下有何吩咐?”

刘云龙告诉邱大人:“离夏收还有2个月,我将从苏州运10万石大米到聊城,到时麻烦你派人去聊城把粮食运到济南来赈济灾民。”

邱祖德本就为境内的粮荒不知所措,一听有10万石粮食运过来,忙说道:“多谢公子殿下。”

“你告诉境内饥民,如实在活不下去了,可以让他们去登州。”

“登州有粮食吗?”

“尽管登州在去年秋收时买了30万石大米,但估计粮食也不足。我也会很快运粮到登州的。”

邱祖德听后心想,境内饥民至少有50万,如真能让这么多饥民去登莱的话,能大大减轻山东的负担,他身上的压力也能减轻不少,于是答应道:“行,我来转告那些饥民,让他们去登州。”离开济南后,刘云龙回到聊城。他让彭伯辉留下,等苏州的米运来后,监督官府把米发放给饥民。

彭伯辉说道:“我一个小小的学生,怎么监督官府发米?”

刘云龙说道:“我是皇上的义子,你代表的是我。由你监督,山东的各级官员至少不敢明目张胆地贪wu我运来的粮食。”

“那我啥时候回苏州?”

“运来的米发放完后,你就可以回苏州了。”

“你运10万石米来,也是杯水车薪。”

“运来的米只是救急的,当然没法养活这些饥民。”

“这么多饥民去了登州,登州养得活吗?”

“曾化龙离开京城时,我让他暂时把流落到登州境内的饥民安置好,所以我也要运粮到登州。今后我会想办法把这些饥民转移出去的。”

“送到苏州吗?”

“不。我送他们去开天辟地。”

“开天辟地?”

刘云龙就指了指北方,说道:“那边有很大很大一块土地,可以容纳几十万人。”

彭伯辉心想不会是把饥民送到辽东吧?他也没敢多问,就留在了聊城。

刘云龙再次坐船回苏州。

在船上,刘云龙想道,去年秋收后,他储存了400万石稻谷。今年苏州吴江、吴县、长洲的120万亩麦子及徽州歙县、休宁、黟县的35万亩麦子都使用了化肥、农药,小麦产量可以达到亩产500斤,比以前的亩产1石(115斤)可增加385斤,增产的29.8万吨麦子可碾面粉21.48万吨面粉,仅这增产的面粉就能养活100多万人。待松江、绍兴、嘉兴、湖州、衢州、常州、镇江、池州几个分公司的化肥厂、农药厂全部开工后,增产的粮食至少可养活2千万人。

路过徐州时,刘云龙上岸后,找到了文德欢,再让他陪着拜访知州纪天祜。

纪天祜没见过刘云龙,但已听说过刘云龙。他见到刘云龙后,就想跪下,被刘云龙一把拉住。

刘云龙和纪天祜聊了一会儿,就告诉他,大华公司准备在徐州开办分公司。

纪天祜一听大华公司准备在徐州开矿、开办分公司,忙把通判凌蒙初喊了过来。

凌蒙初,生于万历八年(1580年),写过小说《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与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并称《三言二拍》。去年以62岁的高龄入仕途,就任徐州通判。刚到任不久,就遇到了清军进攻徐州。

凌蒙初听了刘云龙在徐州的开发计划后,说一定协助公子殿下做好在徐州开矿、开厂的工作。

徐州的事情办完后,刘云龙再次坐船回苏州。路过淮安城时,刘云龙让杨士骧上岸,在淮安城内开铺子。

船舶进入扬州境内时,就遇到了2支运着大米的船队,那是苏州船帮的船队。船工们看到刘云龙后,告诉他这些大米是运往聊城的。路过扬州时,刘云龙又让法保田上岸,让他在扬州开铺子。

船过了长江,进入镇江后,刘云龙让岳濬修、于陆仪立即去南京,先找兵部尚书史可法,然后再去找户部尚书高弘图,问问是否允许他在松江府、绍兴府开盐场。

岳濬修、于陆仪都认识史可法,于是他俩就赶往南京。

船舶进入苏州境内,路过浒关时,刘云龙带着大家上了岸,来到岸边的“石狗庙”。

苏州浒关的“石狗庙”供奉的既不是狗神,也不是其他神仙,而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姜维。

三国时期,诸葛亮去世后,姜维拜大将军,独掌军权,继续北伐事业。蜀国后主刘禅投降后,姜维假意投降,志存光复河山,无奈事败被杀。因姜维为光复汉室,统一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苏州人于公元626年在浒关为姜维建了一所伯约庙。后来因时间久远,庙前又有条石狗,当地人把这所庙称为“石狗庙”。到了明代正德年间,因庙破损较多,苏州人捐钱对该庙重新进行修缮过(这所庙至今还在,位于浒关镇青灯村)。

几个人走到庙门口,见面庙前一左一右有2棵参天的银杏树,庙门前卧着一条青石狗,狗身高1米,长约2米,经近千年的风化,石狗表面已有很多斑驳的凹坑。走进庙门,首先是天王殿,弥勒佛头戴宝冠,身披璎络,手结成佛印,跌坐于莲台之上,殿堂两边塑着身材魁梧高大的“四大天王”。院落正中的则是明王殿,供奉的正是三国时期的蜀国大将姜维。

庙里香火很旺,有很多人在进香祈福。香炉内青烟缭绕,送走了芸芸众生的许多祈愿。

刘云龙也点上了三炷香,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向苍天承诺,今生绝不会让野蛮战胜文明、让落后战胜先进。

喜欢再造汉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再造汉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