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再造汉明 > 第23章 买地

再造汉明 第23章 买地

作者:曲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9:48:06 来源:书海阁

第23章 买地

刘云龙刚想进文庙,就被门口二个值更的拦住了。苏州文庙是读书人的地方,为防止杂人打扰,门口有人值更。

刘云龙向他们说明情况,并拿出陈洪谧的信件后,才被放行。

刘云龙在一个大厅里找到了吴教谕。

吴顔谦已有50多岁了,留着一把胡子,很斯文的样子。看到刘云龙递来的引荐书后,问道:“后生,你是做什么的呀?”

“回教谕的话,我是做木匠的。”

“你多大了呀?”

“18岁了。”

“看你的样子,好像读过几年书。”

“是读过几年书。”

刘云龙也没否认自己没读过书。他在这个时代仅仅读过几年社学,但在后世却是苦读16年的大学毕业生。

“哦,赚到钱了,想来买地?”

“是的。”

“我这些地不仅要养活佃户,还要养活教授、杂工及用于维修房屋。府学这么大,一年的维修费用就要几百两银子。”

“这个我知道。我只买40亩地,地上的青苗费我照价补偿,另外......”

“另外什么?”

“我买下这40亩地后,我补偿这些地3年的出产,再从租种这些地的佃户中招收80名50岁以下的工人。”

刘云龙的法子相当于后世征地的“土地工”。二十世纪50-80年代,工厂征地建厂房时,一般每亩地要解决2个青壮年,称之为“土地工”。

吴顔谦听后心想,这个后生能主动提出来补偿3年出产、招收80名佃农做工,也就不怕佃农饿死了,于是心动了,忙说:“此事重大,我得听听其他人的意见。”

吴教谕着人去把二个训导喊了过来。

一会儿,府学的二个训导倪用宾、朱士若来了。倪用宾和朱士若都是苏州的秀才。

吴教谕把刘云龙要买地的想法告诉他俩后,倪用宾问道:“这些地三年出产怎么计算?”

刘云龙说道:“按每亩地年收成3石稻谷、1石麦子,行不?”

倪用宾心想,苏州地区的最高亩产量确实也只有3石稻谷、1石麦子,就问道:“价格呢?”

刘云龙说道:“3石稻谷、1石麦子就按4石稻谷计,稻谷的出米率是72%,即4石稻谷可碾米2.88石大米。现在市面上米价是每石2.16两,40亩地3年的出产折合约747两银子。这样算法是否可行?”

倪用宾看了看吴教谕,见吴教谕没反对,就说:“行。”然后就说道:“现在佃农的各种税赋、徭役也重,交了田租后,自己也剩不下几个钱,何况刚刚受水灾,佃农更苦了。你愿意招收他们做工,蛮好。我看这样,现在已九月下旬了,稻子都已成熟。你要买地的话,还是等稻收割后吧,这样青苗费也不用补偿了。”

刘云龙说道:“可以。我可以在稻收割后再来收地,不过买地手续还是先办了吧。”

朱士若问道:“你准备以什么地价买下这些地?”

刘云龙说道:“每亩地12.5两银子,行吗?”

朱士若听后,看了看吴教谕,见吴教谕点点头,知道他已接受了这个价格,于是继续问道:“你买地干嘛用?你真能养活这些佃农吗?”

刘云龙说道:“我准备开织布坊。我给这些佃农和城里做工一样的工钿,女的可以做纺工,男的可以做维修工、脚夫,应该能养活他们。”

倪用宾问道:“那些佃农和我们是签订长期租约的,我们突然中断和他们的租约......?”他言下之意是你刘云龙是否可以对这些佃农予以一定的补偿。

刘云龙接口道:“租地5亩以上的,我可以每户补偿5两银子,5亩以下的,可以补偿3两银子。”

倪用宾问道:“此事甚好。不过你说的养活佃农之事,光口说不行。”

刘云龙说道:“可立据为证。”

吴教谕原先以为刘云龙是说着玩的,听后立即说道:“那我们可以马上立据,只是需要个保人。”

倪用宾说道:“这有何妨,去书院巷找个巡抚衙门里的人来作保,不就可以了吗?”

吴教谕一听,对朱士若说道:“那你去巡抚抚衙里找个人过来。”

苏州府学是苏州的最高学府,抚衙内很多官员的儿子就在府学内读书,这些官员自然与府学的教谕、训导熟识。很快,抚衙内的一名叫徐阶的办事员被请了过来。

明代的巡抚衙门没有固定的编制,巡抚衙门内的办事人员通常是巡抚延聘的一些幕僚人员,或临时征用当地后补的佐杂官到巡抚衙门办事。

徐阶了解了一些情况,看了陈洪谧的引荐信,知道苏州府没有反对意见,又看了他们起草的契约后,很爽快的作为保人签了字。

签完字后,吴教谕对刘云龙说道:“我现在去知府学政,把这份契约报备一下。按约定,你可要在三天之内把钱拿过来哦”

刘云龙说道:“没问题。按约定,你们要在十月五日前交地。”吴教谕说道:“没问题。我们收到你的钱后,就让佃农收割,时间应该足够了。”

刘云龙说道:“吴教谕,那我回去准备银子了。”

吴教谕说道:“好的,那就不远送了。”

刘云龙回到家后,把买地的契约拿给父亲看。

父亲问他买地干嘛?

他就说,家里就这么点地方,没法放更多的机器,因此要造房子,开更大的作坊。

母亲问他,开办的作坊准备放多少机器?

刘云龙告诉妈妈,准备放200多台机器。

母亲以为是开拉细线的作坊,心想,200台拉细机一年有4万两银子的收入,马上眉开眼笑,忙对儿子说道明天就把钱给你。

三天后,刘云龙把500两土地款、747两土地出产补偿款、16两佃农租种田地的补偿款交给了吴教谕,并分别给教谕、训导送了一块绸料,说是让他们做几件衣服。

市面上,一般精细棉布1匹为0.5两,而绸布属于奢侈品,1匹就需要5两。教谕、训导推托了一番,就把绸料收了下来。

十月五日,刘云龙早早来到地里,地里的稻都已收割干净,露出一搓搓稻槎。过了一会儿,倪用宾也来了。他俩在地里等了约10分钟,通判蔡福南带着2个衙役来了。

蔡通判看到刘云龙后,说道:“哎,小木匠,你还真买地啦?”

倪用宾一听,说道:“你别瞧不起他,他已把地款割清了。”

蔡通判说道:“哦,看来你说一年赚200两银子是真的。那,我们量地吧。”

蔡通判带来的人就开始丈量土地。这块地北邻大运河,西接吴门桥到蠡墅的道路,如建个码头后,水陆交通相当便利。

明代的量地尺,一尺为32.7厘米,营造尺一尺为32厘米,裁衣尺一尺为34厘米。因此,量地的一丈为327厘米。

入秋后天气已转凉,风也很大,刘云龙给蔡通判、倪用宾和2个衙役偷偷各给了0.5两银子,说是给他们的辛苦钱。通判、训导、衙役心里自然开心,也不再抱怨风大了。

一边量着地,一边聊着天。

刘云龙问起为啥现在不吃辣椒?

倪用宾说道,辣椒是万历年间从海路传入福建、浙江、南直隶的,大家只是种植后用来观赏的。

蔡通判问辣椒可以吃吗?

刘云龙说辣椒当然可以吃,可以用辣椒炒洋芋艿(即土豆)、炒咸菜、炒豆干、炒鸡蛋。

几个人听后摇摇头,表示没吃过。

说到洋芋艿,于是大家又说开了。

土豆,苏州人称为洋芋艿,是20多年前由欧洲人带到苏州来的。徐光启在嘉靖7年(1628年)写的《农政全书》已有描述,可以食用,但不是苏州人的主食,所以种下去后也不怎么打理。官田种了土豆后,主要是当做贡品送到北京去的。

另有一种作物是御麦,即玉米。当年弗朗机人(明代将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统称为弗朗机人)为了租借澳门,通过贿赂官员后,派使者找到正在江南巡视的正德皇帝,把玉米当做贡品送给了正德皇帝。正德皇帝就让江南人种着试试看,苏州人就将玉米称作“御麦”。现在陕西、山西、北直隶、湖广等地都有种植,但苏州人的主食是大米,种一些“御麦”只是调调口味,所以苏州人不怎么用心种玉米的。

还有一种作物是山芋,即红薯。山芋是由福建人从吕宋引入的,徐光启将山芋引入松江府,后被苏州人学会了种植。因苏州人常把红薯种植于上方山、七子山、灵岩山、穹窿山等山坡之地,故苏州人将红薯称为山芋。与御麦、洋山芋一样,山芋也不是苏州人的主食,只是偶尔调节一下口味,比如把山芋放在灶膛里烘烤后,吃烘山芋。

正聊着,一些农民跑了过来,他们是租种府学官田的附近农民,他们前几天就听说府学已把地卖掉,还给他们发放了租地的补偿费,今天过来看看,究竟是谁买了他们租种的地。

倪用宾指着刘云龙,对他们说,是这个后生买了这些地,然后问他们,是不是已拿到补偿费了?见他们都点头表示已拿到补偿费,倪用宾对他们说道,这个后生马上要招工,你们愿意的话,可以去他那里应聘。

农民们站在边上窃窃私语,打听着买地的是哪个村的。一个上沙村的人认出了刘云龙,他的妹妹就嫁到了水车浜,经常去妹妹那里走动,因此认识刘云龙。

量好地,钉下木桩做好界线后,蔡通判说,明天你来知府拿鱼鳞本,这地就是你的了。

明代对人口管理和土地管理实施“黄册”、“鱼鳞册”制度,黄册是记录某地人口户数、户主、人丁的册子,相当于后世的户口本。鱼鳞册是记录土地属性、地域的册子,相当于后世的土地证。官府依据黄册、鱼鳞册征收税赋。

府学的官田卖给刘云龙后,土地归刘云龙所有,鱼鳞册也必须做相应变更。

见已是午时,刘云龙请他们到了盘门的一家饭店里吃了顿饭,然后大家互相道别。

喜欢再造汉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再造汉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