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再造汉明 > 第27章 淀粉

再造汉明 第27章 淀粉

作者:曲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9:48:06 来源:书海阁

第27章 淀粉

刘云龙买了几百斤玉米与弟弟开始制备用于经线浆洗的淀粉。

用以前的织机织布时,都是手工织布,速度慢,经线不用浆洗。织布厂使用的新式织机速度快,经线在织造时要受到棕、筘的反复摩擦,如对经线不浆洗的话,经线表面有很多细小的棉绒,这些棉绒会增加摩擦力,导致棉纱起毛后纤维与纱分离,出现经线断头现象。为避免这种现象,必须对经线进行浆洗。

刘云龙看过好几部穿越到古代的小说,也如他一样造出了织布机,可没解决经线的浆洗就使用了新式织机,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织布的。

经线的浆洗要使用淀粉。

淀粉是所有农作物果实中含有的天然物质,它以淀粉粒的形式贮藏于植物的根、茎及种子等的薄壁细胞质中。中国古代就有了从这些植物中提取淀粉的技术,北魏时期贾思勰所着的《齐民要术》中就记载有淀粉的制作技术。古人制取了淀粉后,应用于很多地方,如厨师烧菜时用的勾芡就是一种淀粉,酿酒用的酒曲、食用的粉丝、化妆用的“粉英”也是用淀粉做的,但在明代还没有淀粉浆洗技术。

古代制作淀粉也比较简单,比如将大米洗净后,浸泡在水中。通常要浸泡20天,夏天炎热时只需浸泡10天左右,冬天气温较低,需要浸泡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浸泡期间不能换水。大米浸泡这么长时间后,就发酵了,发出臭味,越臭越好。将发酵的大米捞出,洗净,置于石舂中,用石杵将大米捣碎成粉状,当然也可以用石磨将大米碾成米粉。将米粉浸入水中,然后用绢布过滤,把过滤液装在容器里面,静置一天,然后把上层的清水撇掉,余下的米粉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即成淀粉。如用于人脸的化妆,制成的淀粉还得过筛,否则做出的“粉英”可能粒子过大,影响美观。这种制作淀粉的方法称为“发酵法”。

进入明代后,因种植有玉米、红薯,就很少再使用宝贵的大米来做淀粉了,而是改用玉米、红薯,但这种制作方法最大的缺点是耗时太长,刘云龙可不准备使用发酵法,而是使用“碱法”。

后世的淀粉制作有“酸法”、“碱法”之分。“酸法”是把玉米、红薯、木薯等用亚硫酸浸泡后再制备的,也即把玉米、红薯、木薯等浸入水中后,再向水中通入二氧化硫。

现在刘云龙没有二氧化硫,他只能使用“碱法”,即用石灰浸泡制作淀粉的原料。

在江南地区,玉米、红薯与大米、面粉相比,价格便宜多了,因此刘云龙采购了玉米来制作淀粉。

把玉米在石灰水中浸泡半天后,将玉米捣碎,使玉米皮与玉米胚分离。去掉玉米皮后,再用磨盘把玉米磨细,用丝绢过滤,留在丝绢上的是一些粗渣,过滤液中是已磨成粉的玉米粉浆。待沉淀后,把玉米放入水槽中,用水流慢慢冲洗,洗掉玉米中的蛋白质,余下的就是玉米淀粉了。

因这个淀粉目前只用于工业,因此不需要提纯。今后制作药品、食用淀粉时,就需要提纯了。

刘云龙做了示范后,刘云豹与肥皂铺的工人开始制备玉米淀粉。

时间刚刚进入十二月,村长就给各家各户发了通知,该缴纳赋税了。

明代收取的赋税,主要有田赋、铁课、盐课、茶课、丁赋、矿税等。

田赋分夏科、秋科,夏收后向官府缴纳麦子称为夏科,秋收后向官府缴纳稻谷称为秋科。如农户在夏收后把一年的田赋都交清了,秋科就不用再缴纳田赋。如农户在夏收时没缴纳田赋,在秋收后需一次性把当年的田赋交清。

明代的重量计量单位通常有斤、两、钱。1斤等于16两,1两等于16钱。根据苏州博物馆馆藏的明代砝码,明代的1斤为后世的594克,即1两等于37.125克,1钱等于2.32克。

在后世,1斤等于500克,1两等于50克。金衡制的1两等于31.25克,与国外的1盎司等于31.1克相近。

明代粮食的计量单位有石、斗、升、合、勺,1石等于10斗,1斗等于10升(明代升),1升等于10合,1合等于10勺。勺以下还有抄、作、厘,都是10进制。

严格的说,中国古代的度量衡“石”并不是重量单位,是容积单位。根据苏州博物馆馆藏的明代斗、升,明代1斗的容积是0.007675立方米,装满1斗水的重量7.675公斤,因此明代1石容积为0.07675立方米,即装满1石水的重量为76.75公斤。同理,装满1升水的重量为0.7675公斤,装满1合的水重0.07675公斤,装满1勺的水重0.007675公斤。

明代的粮食产量往往用“石”来计量。

虽然稻谷谷粒的平均比重为1.2吨/立方米,但稻谷在自然堆放时,稻谷与稻谷之间是有间隙的,因此1立方米的稻谷实际重量只有0.6吨左右,也即稻谷的容重为0.6吨/立方米,1石稻谷只有46.05公斤左右。大米的容重在0.8吨/立方米左右,1石米的重量为61.4公斤,合103.34明代斤(合122.8市斤)。比如说米价为2两/石,如按1两银子可兑换2000文铜钱,则米价为38.71文/斤,这个“斤”是明代斤,不是后世的“市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同理,虽然麦子的平均比重为1.1吨,但麦子在自然堆放时,麦子与麦子之间也是有间隙的,1立方米麦子的实际重量为0.75吨,也即1石麦子的重量为57.56公斤左右,合97.05明代斤。

稻谷碾成米时,稻谷的出米率基本在0.72左右,也即1石稻谷可碾米33.16公斤(0.54石米)。麦子碾成面粉时,麦子的出粉率在0.75左右,也即1石小麦可碾面粉43.17公斤。

在明代,淮河以北地区的粮食产量,丰年时旱作区通常为夏麦1石、秋粟1石,水作区夏麦1石、秋谷1石。不过对于山西、陕西有水源的地区,即使种植水稻,水稻亩产量是没有1石的,只有5-7斗左右。在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产稻区的粮食产量,如无灾害的话,亩产量通常为夏麦1石,秋谷1.5石。长江以南的双季稻产区的稻谷亩产量在3石左右。两广地区(含海南)为一年三熟稻,亩产量可达4石。

种植双季稻,稻农极为辛苦。明代江南三府(苏州、松江、嘉兴)农村因副业(棉纺、丝绸、烟草)发达并不种植双季稻,仅种植单季稻,把多余下来的时间用来纺线、拉线、纺纱、缫丝。常州府、湖州府的山区还是种植双季稻的。

江南三府尽管不种双季稻,无灾害的话,因土地肥沃,秋谷产2石为常态,如粪多人勤的话,秋谷亩产量可达3石。夏收麦产量为1石/亩。

粮食产量受气候影响很大,如遇气候灾害,粮食产量就会歉收,甚至颗粒无收。

明代的这个粮食亩产量与后世的粮食亩产量是没法比的。后世因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单季稻的亩产量普遍在500-700公斤左右;种植双季稻的话,二季水稻的亩产量可达700-800公斤左右;稻神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后,杂交水稻的亩产量普遍在900公斤左右,高产杂交水稻的亩产量甚至可达1100公斤。使用化肥、农药后,麦子的亩产量也普遍在600-700公斤左右。

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前,田赋通常是按官田亩税五升三合五勺;民田减两升,即三升三合五勺;重租则加三升,即八升五合五勺。对于产稻区,这个升、合、勺指的是稻谷,百姓缴纳麦子时,要按0.8折换算成稻谷。

凭良心来说,明朝田赋税率确实不高。以北方产稻区亩产1石稻、1石麦(折算为0.8石稻)计,耕地的年亩产量折算为1.8石稻,民田缴纳田赋三升三合五勺,即0.0335石,税率是1.86%。苏州府、松江府以外的南方地区,以亩产2石稻谷、1石麦计,耕地的年亩产量为2.8石稻谷,民田缴纳的田赋税率为1.2%。

但这个田赋税率,对于众多佃户来说却是没法承受的。佃户靠租耕地主家的田地来活命,有点良心的地主向佃户收取40%、50%的佃租,狠心点的地主要向佃户收取60%甚至70%的佃租,这些佃户在缴纳了佃租后,手里就没剩下多少粮食了。

以北方产稻区为例,假如地主与佃户的租金比例为五五开,粮食的年亩产量为1.8石(稻),佃户每亩地要交给地主0.9石的佃租,再缴纳0.0335石的田赋(占口粮的3.72%)后,每亩地用于养活自己的粮食只有0.8665石稻谷,因稻谷的出米比率为0.72,0.8665石稻谷可碾0.624石米。

如肉食品充足的话,每人每日平均需食用500克大米,一年要食用大米182.5公斤,即食用大米2.97石。1家有5口人的话,全家需食用大米14.85石。实际上,明代还没有足够的肉食品,普通农户也不可能经常食用肉食品,因此一个5人之家一年通常要食用18石米,该佃户至少需租种29亩地,这29亩地还不能种经济作物,累死累活才能养活全家。如5口之家租种的田亩数量不足29亩,或遇灾年,就要挨饿了。

铁课为“三十取其二”即6.67%,盐课为“二十取其一”即5%,茶课基本在“三十取其一”即3.33%(川陕地区除外,是十取其一,即10%)。其余行业大多按“三十取其一”收税。

丁赋即为人丁税。人丁税是按男丁来收取的,女丁是不用缴纳人丁税的。

后世有人统计明末人口时,说明朝只有6000多万人口,依据是缴纳人丁税的数量是6000万,那是错误的。实际上明末人口接近2亿。漏了的1.4亿人口中,除了不需缴纳人丁税的女丁外,还有地方上的故意隐瞒。

朱元璋登基后,对全国的土地进行了丈量,加上后期垦荒的土地,全国的土地只会多,不会少,但人口的增长,不像后世那样每隔几年就搞个人口普查,那时候是很容易隐瞒的。隐瞒了人口干嘛用呢?用于地方官员的贪腐。比如一个县明明有20万男丁,收取20万男丁的人丁税后,只向朝廷中央上交10万男丁的丁赋,留下10万男丁的丁赋供地方官员贪腐。

在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就发现全国各地都有瞒报人口的现象。在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后,将人丁税摊入田亩,不再缴纳人丁税,但田赋的税率就增加了。无田亩的人家也不用摊派人丁税。

喜欢再造汉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再造汉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