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再造汉明 > 第29章 水车浜的细线税

再造汉明 第29章 水车浜的细线税

作者:曲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9:48:06 来源:书海阁

第29章 水车浜的细线税

既然朝廷对苏州府实施重税,为啥苏州还很少出现赤贫的家庭呢?原因在于苏州农村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苏州府有耕地亩,其中三分之一用于种植水稻、麦子,三分之一用于种植棉花,三分之一用于种植桑树,吴江地区还有种植甘蔗的,嘉定县夏作还不种水稻,种植的全部是棉花。另外,苏州府家家搞副业,妇女在十二三岁时,就学会了刺绣、纺纱、缫丝。

苏州人口有235万人,人均占有耕地为3.96亩,每户平均以5口人计,每户占有耕地近20亩。大明朝还规定,无论农户家有多少人口,每户可拥有2亩自留地,用于种植蔬菜,这个自留地是不计入耕地的。

像刘云龙家里只有5亩地,田是上等田,年亩产量可到3.8石稻谷,全年可收获19石谷。他父亲让刘云龙去学木匠,刘云龙满师后,一边可在家务农,一边做木匠活,做木匠一年也有近5-7两银子的收入。母亲在家纺纱,1天以纺1斤棉线计,年收入也有3.5两银子。还有刺绣,千万别小看苏州的刺绣,刺绣绣面本就是丝绸,一幅刺绣一般10-15天可以完成,普通刺绣每幅收入为0.2两,如绣销往倭国、朝鲜的刺绣,每幅刺绣收入可达0.25-0.3两,这样一个绣女的年收入也有10两银子。还有些妇女在家织布、缫丝,也能补贴家用。

一个5口之家如有20亩地,这家农户拿出8亩地种粮,肥多人勤、精耕细作的话可收获粮食30石,足够食用。余下的12亩地用来种棉花、种麻、种桑树、种甘蔗。如12亩地全部种棉花,亩产3担棉,按目前每担棉花4.5两收购价,毛收入达162两。如12亩地全部种植麻的话,亩产3.5担,按目前每担麻4两的收购价,毛收入为168两。如12亩地全部种植桑树,每亩桑树所产桑叶可产蚕18斤,经缫丝可得16斤生丝,每斤生丝的收购价为0.8两,毛收入为192两。如12亩地全部用于种植甘蔗,亩产为60担,按每斤甘蔗4文的价格,毛收入为144两。去掉种植成本及田赋、贡品、正役、杂役等的折银,余下的收入为净收入,不仅足够家用,还有不小的盈余。因此,苏州极少出现赤贫家庭,这还是朝廷的重赋催生了苏州的经济作物种植。

苏州府种植经济作物最多的是嘉定,整个嘉定县竟然不产米,冬季除种植麦子外,夏季所有耕地都用来种植棉花,百姓所需口粮全部由米商从外地运来。

至于织业,本就是暴利行业。据冯梦龙《醒世恒言》18卷“施润泽滩阙遇友”中说,嘉靖年间一台织机价格为6两银子,施润泽途中捡到6两银子后,就买了一台织机,一年后又添了一台织机,可见当年尽管一台织机需缴纳30%的税,但净利润远在6两银子以上。到了崇祯十三年,织机价格为每台12两银子,一个普通女工可日织0.14匹,一年通常可织50匹绸缎(熟练女工可织60匹),按每匹丝绸价格5两计,毛收入可达250两,税后还有175两,去掉成本,净利润当在60两左右(生丝的价格本来就高,因此生丝成本占绝大部分)。如果是织布,由于棉纱比丝线粗,一个普通女工可日织1匹,一年通常可织360匹(熟练女工可织500匹棉纱),按每匹精布价格0.5两计,毛收入也有180两,税后还有126两,去掉成本,净利润也有40两左右。

但朝廷对苏州府织业收取的30%税率实在太高,南京、杭州织造业的税赋是按“三十取其一”的税率,只有苏州府税率的十分之一。按理,苏州织业的税率这么高,棉布、丝绸的成本就高,市场竞争力肯定不如南京、杭州,但苏州人会动脑筋,如丝绸方面专攻缂丝,苏州缂丝技术其它地方无人可比,造成了南京以云锦为主、苏州以缂丝为主,杭州为织绢为主的三分天下。棉布方面,苏州人专攻染色,染色看似工序简单,实际也是最难的工序,不仅要根据所染颜色选用合适的材料,染色时还要控制温度,染色好的不宜脱色,染色不好的,衣服洗了2-3次后就脱色了。染色中关键靠配方,苏州各染房的掌柜对染色的配方是绝对保密,不外传的。专攻缂丝和染色是苏州纺织业提高竞争力的技术手段。

在苏州有很多来自京城高官、藩王、大太监的族人,他们在苏州开办了大量织坊及牙行(如仓储、中介、典当),他们不仅不承担各类徭役、杂役,还偷逃工商税,苏州知府也不敢向他们收税。为逃避巨额税赋,有好多民间织坊就依附于他们,来达到逃税避税的目的。

还有一种逃税的方法,既然朝廷是按织机数量来收税的,很多纱坊、染坊就与织坊联合。纱坊、染坊稍微给织坊一些好处,就可免了税银2分(2%)的工商税,不过前提是你得把收税官给摆平了。即使织业是暴利行业,但被朝廷收取了30%的税赋后,苏州人打心眼里就不服,同为朝廷辖地,同为朝廷臣民,为啥苏州府织业的税率要那么高?

万历年间太监孙隆到苏州收取织业税,被以葛成为首的纺织业工人打死,史称“暴力抗税事件”。事件发生后,苏州府竟然暗中将在狱中的葛成改了名,以逃避死罪,出狱后葛成还被当做英雄,这是苏州地方上少见的“官民一致”了。此后,苏州府但凡在收取织业税时,税官都小心翼翼,唯恐得罪织坊掌柜,有时就睁着一只眼闭着一只眼,能收到多少就收多少,绝少强制足额收取。

即使苏州府境内遵纪守法的掌柜很多,但十几年来苏州府都没法完成朝廷下达的赋税任务,本任苏州知府陈洪谧已连续三年被朝廷“稽赋削籍”,限期完成,但年年完不成,去年拖欠朝廷赋税6525石米(折银1.39万两)。

既然苏州府十几年都没法完成朝廷下达的税赋任务,知府常被“稽赋削籍”,却又为什么不真的把知府罢免了呢?这与朝廷派到苏州皇室监制、采购物品的太监有关,除苏州织造局为皇室人员制作丝绸服装、手绢、枕巾、头巾等外,太监还会要求织造局外的苏州织坊为皇室制作服装、丝绸,他们给织坊的价格按成本价已算是好的,往往是低于成本价,导致织坊亏本。去年从苏州送往京城的织造物品为12万匹,其中8万匹为苏州民间织坊所织。8万匹丝绸中,平均每匹亏0.3两的话,苏州的织坊就要亏本2.4万两。这2.4万两银子就直接流入了太监的腰包,因此来苏州织造局监制、采购的提督太监是肥差,京城的太监都想法贿赂内宫大太监,争取能谋到赴苏州监造之职。

这些事情,皇帝心里一清二楚,但没办法,样子还是要做的,不然其他地方都学苏州府年年拖欠税赋的话,那皇室还怎么能够运作下去呢?于是就对苏州知府给予“稽赋削籍”的处分。苏州巡抚也清清楚楚,每年回京城议事(相当于回京城述职)的时候大多是为苏州府说好话的,不然苏州知府干不了二年就得滚蛋。苏州知府更是明明白白,税官向民间织坊收取税赋时,只求太太平平,千万别惹出万历年间的“暴力抗税”之类的事件。

客观地讲,朱元璋出身农民,非常清楚底层老百姓的生活情况,因此做了皇帝后,收取的田赋还是比较低的,也只仅仅对苏州府、松江府的田赋和织机实施重税,但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后世称为资本主义的萌芽),没有及时调整工商税的税率。除苏州府、松江府外,工商税率大部分是“三十取其一”。这个税率即使放在后世,也是明显偏低。

自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到达澳门、吕宋、台湾后,大明与欧洲的贸易激增,有几亿两的白银流入中国,如朝廷收取关税的话,也有几千万两的关税收入,可是朝廷也不收取关税,这反而便宜了郑志龙,郑志龙在海上收取税银,成了大明巨富。

“东林党”是竭力反对收取工商税、关税的,在这方面,“东林党”人对明朝的败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张居正推出“一条鞭法”改革时,正好海瑞任应天巡抚。海瑞在江南地区力推“一条鞭法”,因此江南地区是执行“一条鞭法”最彻底的。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实施后,以前由粮长代表官府收取田赋,现在由村长代表官府收取田赋后,再交给里正。

村长刘大贵挨家挨户地走着,告知村民该缴纳多少田赋。

刘大贵走到刘万禄家,说你家有5亩地,应缴纳1.71石米,如不缴纳米的话,可以折银,按每石米2.14两折算,应缴纳折银2.4两;交给朝廷的“三饷”3钱3分7厘(即0.337两);上贡物品的折银,人均0.051两银子,你家有5口人,上贡物品折银2钱5分5厘(即0.255两);正役折银,人均0.06两,5口人须缴纳3钱(即0.3两)两;杂役折银,人均0.021两,5口人须缴纳1钱5厘(即0.105两),以上合计3两4钱(即3.4两)。

刘云龙一听,自家的田赋达1.71石,平均税率为0.342石/亩,比苏州府的平均税率0.28石/亩高了0.062石/亩,于是问道:“怎么田赋又涨了?”

刘大贵说道:“哎,我也没法子,这都是横塘里正摊牌下来的。”

“肯定又有人家没纳税。”

“即使你知道那些人家没纳税,你又能奈何?算了,还是乖乖地交税吧。”

刘云龙听后,心想这些事也不是一年二年得了,于是就没再纠缠。他问刘大贵:“我们村里纺的纱,不用缴税了吗?”

刘大贵朝刘云龙摇了摇手,说道:“官府没计入,我们就不缴了。”

刘云龙受后世的影响太多,问道:“我们是不是该主动申报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刘大贵说道:“你傻呀。官府没计入的税赋,你还去主动缴纳?”

刘云龙问道:“到时被官府查出来,不会治我们偷税漏税之罪吧?”

刘大贵说道:“不会的。我只管按官府下派的税目收税,官府自己没统计进去的,怎么会治我们的罪呢?”随后,他把刘云龙拉到边上,凑近耳朵说道:“你别瞎嚷嚷,被官府知道后,会让我们补税的。”

刘云龙也轻声说道:“可我们村有180台机器,加上居家园、高木桥等村,已有400多台机器,名声在外,官府迟早会知道的。”

刘大贵说道:“即使官府知道后,让他们先来找我。”他接过刘万禄递过来的3.4两银子,让刘万禄在税簿上按上手印后,离开了刘云龙家。

可刘大贵还没回到家里,就有人来告诉他,说是横塘的里正来找他了。

水车浜属于横塘镇管辖,缴纳的税赋自然先缴到里正那里,再由里正交给吴县县府。来自横塘的里正叫魏永洪,他带着扇书(明代协助里正履职的一种官员,相当于后世的副镇长)来找刘大贵了。

魏里正看见刘大贵后,说道:“刘村长,刚刚县府来了文书,让我们调查一下你们村细线机的情况。”

刘大贵一愣,说道:“我们村没几台细线机呀,都是村民小打小闹的。”

魏里正说道:“小打小闹,就把平江大街给闹翻了天?”

刘大贵问道:“把平江大街闹翻了天?这是怎么回事?”

魏里正说道:“县府的文书上说,苏州府在平江大街收取赋税时,发现平江大街的线坊大量漏报税额,平江大街的掌柜们不承认。经查,是你们水车浜的人搞得事。”

刘大贵一听,忙说道:“怎么会是我们搞得事呢?我们纺的线确实是送到平江大街的,可没多少呀,据我估计,也就几千锭。”

魏里正说道:“几千锭?现在人人都知道你们村有个刘木匠,一台机子30两,你想瞒谁呀?县里的文书上说,你们送到平江大街的细线接近20万锭。这些税赋你们不缴的话,难道让平江大街的掌柜们缴?”

刘大贵说道:“哎呀,怎么可能有20万锭呢?我们村真的只有几千锭。”

魏里正说道:“你也别瞒我,待会儿我要挨家挨户去看的。县里文书上说了,2天后县里就要派人来调查,到时,谁也瞒不过去的。”

刘大贵一听,忙问道:“这个纺线,要缴多少税?”他自己家里也有6台机器,还有1台缫丝机,以往他只知道收田赋和徭役折银,没收过工商税,也不知道该怎么缴税,所以开始关心起纺机的税赋了。

魏里正说道:“县里文书上说了,按朝廷规定,一台织机税银三钱,每一匹布、绸缎税银5分,每一匹布的纱线税银2分。”也即每台织机织的布需缴纳30%的税;每销售1匹布、或1匹丝绸,需缴纳5%的税;每纺1匹布的线、纱、丝,需缴纳2%的税。

刘大贵说道:“我们的线是纱的中间产品,该怎么算?”

魏里正说道:“你们村纺的是线,也应按税银2分纳税。我今天来只是来踏勘,对细线机数量和产量进行统计。你们村有细线机的人家具体该缴税多少税,等我上报后,由县里来人再定。”

魏里正对水车浜、居家园、高木桥、张家场、何家塔等几个村踏勘后,认定5个村共有412台细线机,然后就去往城里,向县府报告去了。

待魏里正走后,刘村长找来村里的2个族长,来到了刘云龙家里,说要去平江大街和几个线坊掌柜统一口径,我们纺的线都是几个织坊的。

刘云龙说,现在去平江大街和线坊掌柜商量已经晚了,20万锭细线不是小数目,即使躲得了今年,明年、后年你能躲得过去吗?再说,我们都是朝廷的臣民,朝廷只收2分的税,不多,我们也该缴纳,不然朝廷拿什么去采购武器、训练军队,剿匪抗清?

刘村长和2个族长听后,只得悻悻然地回了家。

对于来自后世的刘云龙来说,偷税漏税是可耻的,是不可取的。

喜欢再造汉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再造汉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