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再造汉明 > 第42章 棉籽油

再造汉明 第42章 棉籽油

作者:曲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9:48:06 来源:书海阁

第42章 棉籽油

刘云龙回到水车浜后,他看到村里的麦子、油菜早就收割完了,没有一块地种水稻,地里的土豆苗、玉米苗已长得有10厘米高,看来村长是真的下了很多苦心,劝导村民种植土豆、玉米。

吃晚饭时,一家人边吃边聊。

刘万禄告诉刘云龙,知府大人让他去一趟衙门,辣火(即辣椒)、甘蓝已出苗了。刘万禄接着对儿子说道,你让大家种土豆、玉米,不仅水车浜、居家园、高木桥、何家塔、张家场种的是土豆、玉米,连3里外的长欣村、上沙村、吴家村、菱塘浜、双桥村等十几个村都种的是土豆、玉米、蚕豆、黄豆。今年要没有大旱的话,你小子要栽跟头了,到时那么多人吃的大米,我看你怎么解决。

刘云龙说,不会的,今年真的有大旱,不仅有大旱,还有蝗灾。

父亲一听蝗灾,脸色马上变得铁青。尽管蝗虫是很常见的昆虫,但一旦成灾,蝗虫所过之处将寸草不生。

刘云龙继续问父亲,村长有没有筹钱去买米。

父亲说几个村筹了1万6千两银子去江夏买米了,我们1家就出了1万两银子。估计米就快买过来了。

刘云龙问平江大街要的织机怎么样了?

父亲说,平江大街的织机、纺纱机已给他们送过去了。现在嘉定那边又有人来定了几百台机器。

嘉定县夏作物种的都是棉花,嘉定的棉纺业也很发达。

他问父亲,盘门西40亩地的房子在不在造了?

父亲说,在麦子收割后就收了地,欠着的12台细线机也给人家了,房子墙脚已挖好了。

与李必恭坐在一起的妹妹问哥哥,造了房子还是开作坊吗?

刘云龙说是的。

弟弟问哥哥,这次准备开什么作坊?

刘云龙只说以后你们会知道的。

一家人已习惯了他的神神秘秘,也就不多问盘门西房子的事了。

父亲又说,这个月物价已大涨,米价已从正月前的每石2.14两银子涨到了2.5两银子,棉花、纱线、丝线等都涨价了,我们织的布要不要涨价?

刘云龙知道,北方数年大旱以来,国内的粮食供应一直十分紧张,去年江南地区遭大水后,不仅粮食减产,棉花、桑蚕也减产了。苏州的粮价也居高不下,在每石米2两左右浮动,棉花价格、桑蚕价格也上涨了20%左右。今年不仅河南、山东、陕西仍将是大荒之年,两畿、浙江、湖广地区也会出现大旱,并随后发生蝗灾,灾情将持续到11月份,届时物价还会持续上涨。

刘云龙说既然棉花、棉纱、丝线都涨价了,棉布、绸布当然也要同比例涨价,也即都上涨20%。他让父亲把手中的银两尽快兑换成黄金保值。去年1两黄金可兑换15两银子,1两银子可兑换2000文,今后说不定需18-20两银子兑换1两黄金,2500-3000文才能兑换1两银子,也就是说因为物价上涨,铜钱和银子都会贬值。

刘云龙考虑到物价上涨,制作肥皂用的板油板油价格也必将上涨,于是问刘云豹,现在板油涨了多少?

刘云豹说板油涨了3文。

刘云龙又问弟弟,棉花籽收了没有?

刘云豹说,已经收购了几千斤棉花籽,堆在肥皂铺里。

刘云龙说几千斤棉花籽远远不够,要继续收购棉花籽。他又问弟弟,铁铺的榨油机送过来了吗?

弟弟说5天前送了2台榨油机过来,不知道用什么榨油。

刘云龙说,明天你把家里磨粉的磨盘拿到店里去,我来教你榨油。今后家里要用磨盘磨米粉、面粉的话,就另外再买磨盘吧。

刘云豹又告诉哥哥,前几天还来了2个佛郎机人(明代将西班牙、葡萄牙称为佛郎机),要预定2万块肥皂。

父亲听后也说那二个佛郎机人也到织业公司来过,说要采购500匹绸布。

刘云龙一听,问道:“那二个佛郎机人现在在哪里?”

刘云豹说道:“他们一下子预定了2万块肥皂,店里一下子实在拿不出这么多。所以他们隔三差五地来店里,要买肥皂。”

刘云龙说道:“有钱不赚做傻瓜吗?马上扩大规模,满足他们的需求。”

刘云豹说道:“要卖的话,没那么多油呀。”

刘云龙说道:“我让你收购的棉花籽就是用来榨油的。”

刘云豹问道:“棉籽也能榨油?”

刘云龙告诉他:“凡种子,都可榨油,只是含油率不同而已。”

第二天他先去了知府衙门。

陈知府看到刘云龙来后,客气地问了一下去徽州的收获,织坊、肥皂坊的生意,然后对刘云龙说道:“我得恭喜你了,你有笔大生意了。”

刘云龙问道:“什么生意呀?”

陈洪谧说道:“潘公公把你给他的绸缎送到京城后,皇上很满意。圣旨已经下来了,让潘公公再送1万匹熟织绸缎,要求苏州织造局添置100台新式织机,据说南京织造局、杭州织造局也将奉旨来买你的织机,你说是不是大生意?”刘云龙问道:“那价格呢?”

陈洪谧说道:“绸缎的价格,你待会儿去找潘公公。织造局添置的新式织机的价格,你看能不能打个9折?”

刘云龙心想,给宫中送1万匹绸缎,潘公公又有几千两银子可以落进腰包了。苏州织造局新添100台织机,肯定还要购买配套的纺线机,陈大人开口要求打9折,今后还有不少地方要仰仗官府,那就打9折吧。

于是刘云龙说道:“行。”

陈洪谧又说道:“鲁王、德王、淮王、桂王四个王府的人来托他买机器,不知你愿不愿意卖?”

鲁王的封地在山东兖州;德王的封地原在德州,后来改到了济南;淮王的封地原在韶州府(今广东韶关市),后因韶州多瘴疠,淮靖王朱瞻墺吃不消,于1436年迁移到江西饶州府(今江西鄱阳县);桂王封地在衡州府(今衡阳)。藩王是不能离开封地的,但他们的近亲、亲信是可以离开封地经商、开矿、置业的。很多藩王在苏州都有投资,有的经商,有的开织坊,也有做典当、办仓行的,这些有王府背景的人都驻在苏州十泉街。十泉街上有十口井,故称为十泉街(今苏州十全街)。

按理,这几个藩王要买机器用不着找知府大人,可以直接来找刘云龙。他们找知府大人出面来买机器,无非是想压价。他能不卖吗?别说是藩王,就是知府大人,他也不敢得罪呀。

刘云龙问道:“德王不是被多尔衮带到塞外去了吗,怎么还有德王?”

陈知府说道:“朱由枢的堂弟朱由栎继承了王位。”

刘云龙心想原来如此。于是说道:“大人,买机器的事好说,只是他们要买多少?又准备出什么价?”

陈知府说道:“他们买的也不多,每家15台,至于价格吗?我看也打9折,怎么样?”

刘云龙心里想道,知府大人开了口,总不能拒绝吧,只是利润少了10%,于是说道:“只要知府大人觉得合适,那就也按这个价。”

陈知府说道:“打了9折后,你卖这些机器的税就免了,你看如何?”

刘云龙一听,打折后,免税3.33%,相当于少赚了6.67%的利润,也不错,于是说道:“这样甚好。他们是自己来取呢,还是我送货上门?”

“就让他们自己来取吧。”

“好的。几个藩王的织机,他们明天就可以去公司取货。织造局的织机,还得等一段时间。”

“藩王的织机你已经做好了?”

“我做好了一些,正好够他们的量。”

“好,我让他们明天派人去取。哦,对了,你要找的矿,在本地没有吗?”陈洪谧想的是,如果刘云龙在苏州再开几个矿,今年的税收又多了几个税目。

“大人,有倒是还有几个,只是苏州的山太少,所以矿石也少。”

“哦,那也是。你的冶炼坊什么时候开业呀?”

“大人,已在修路,造码头了。开业时,还望你能拨冗指教。”

“好。不过指教说不上,看还是要去看看的。”

这次卖给苏州织造局及4个藩王160台机器,他能净赚3.4万两银子,这简直是雪中送炭。他要花钱的地方多着呢。

离开知府衙门后,刘云龙就去了天心桥的太监弄。

潘公公看到刘云龙后,满脸堆笑道:“刘大掌柜,去过知府了吗?”

刘云龙说道:“刚刚从陈大人那边过来,说你找我。”

“恭喜你呀,又有一笔大生意了。”

“潘公公,这还不是你的功劳?”

“这都是你织的绸缎质量好,你发财,我高兴。”

“潘公公,只是这次的价格......?”

“哎,我怎么会让你吃亏呢。这次是熟织,每匹18两,怎么样,没让你吃亏吧?”

“潘公公,现在绸布涨价了呀,1匹18两......?”

潘公公说道:“哎,人家的绸布可以涨价,我的绸布可不许涨价。”

涨价前原本熟织每匹16两,涨价后熟织已是每匹19.2两,现在每匹绸布被他压价1.2两,1万匹就损失1万2千两,损失的1万2千两就落到了潘公公几个太监的口袋里。潘公公个人至少可拿5000两。

刘云龙也不敢得罪潘公公,监造苏州织造局的太监素有压价的声誉,没让他亏本已是烧高香了,于是刘云龙说道:“就按公公说的价好了。只是1万匹不是小数目,需要一段时间。”

潘公公听后,高兴得两只眼睛快眯成一条缝了,说道:“绸缎么,100天后交货,应该来得及的吧?”

刘云龙说道:“那就说好了,100天后交货。”

潘公公说道:“我也没让你吃亏,4个藩王的生意,还是我给你介绍的。”

刘云龙说道:“公公,那四个藩王的生意还不如不做,我一下子损失了1300多两。”

潘公公说道:“哎,我说刘大掌柜,你卖给织造局的不会没损失吧?你的那点小心思能瞒得了我吗?明面上你亏了,可他们的配件都掌握在你手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刘云龙说道:“公公,我做生意一直是一视同仁、童叟无欺的,哪敢在配件上动歪脑筋?”

潘公公说道:“我可没说你动歪脑筋。我还是那句话,你发财,我高兴。哦,对了,几天后,南京、杭州的织造局也要来人了。”

刘云龙说道:“谢谢公公,大家发财,一起高兴。”

他离开天心桥后,去了大华织业公司、盘门东大街,了解下织业公司的生产情况和学校的施工情况。他父亲这几天也天天盯着,生怕生产中出什么纰漏,造成他巨大损失。

午后,他来到盘门西大街。有几个工人正在将肥皂装箱。这个箱子是用柳条编织的。这个时代还没有纸箱,装肥皂的箱子通常用竹条箱、木条箱,也有用柳条箱的。

刘云豹告诉哥哥,今天吕进辞职了,没来上班。

肥皂铺搬到西大街后,原来有20个工人,少1个工人对生产也没什么影响,马上再招工人就是了。只是吕进是最早进肥皂铺的,对肥皂工艺已相当熟悉,走了确实蛮可惜的。

现在来肥皂铺批发的客商不仅有本地的零售商,还有来自松江、常州、南京、杭州的客商,长江北面的淮安、扬州也有客商要购买肥皂了,由于产量有限,他们都在排队。

刘云龙把刘云豹、李必恭、汪洪亮和几个工人叫到灶膛间,把榨棉籽油的工序讲给他们听:第一步,把棉籽炒熟;第二步,把炒熟的棉籽冷却;第三步,用磨盘把炒熟的棉籽碾成粉;第四步,把棉籽粉像和面一样捏成饼;第五步,把棉籽粉饼放在蒸架上蒸,蒸到棉籽粉饼里外温度基本一致;第六步,用布把蒸热的棉籽粉饼包裹起来,拿到榨油机上压榨,直到不出油为止;第七步,将压榨的油冷却,将杂质沉淀;第八步,去掉沉淀物,用细绢把油过滤。

工人们按照刘云龙关照的工序,慢慢摸索,到黄昏时分榨出了30多斤棉籽油。

刘云龙说道,今后等你们熟练了,2台榨油机,每天可以榨400斤油,可满足日产3000块肥皂的需求。现在棉花籽很多,棉农把多余的棉花籽当做肥料,甚至废弃,现在收购的棉花籽每斤只要几文钱,成本比板油还要便宜,今后人家知道我们用棉花籽榨油后,棉花籽就会涨价,因此我们要在涨价前尽量多收购些棉花籽。我们榨油后的下脚料,却是很好的肥料,这才是真正的物尽其用。

汪洪亮问道,这个棉籽油可以食用吗?

汪洪亮和吕进是最早进肥皂铺的,现在汪洪亮已升为堂长了。

刘云龙告诉汪洪亮,这个棉籽油是不能食用的,谁吃了谁就生不出孩子。

中国人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刘云龙这么一说,今后谁也不敢冒着断子绝孙的风险食用棉籽油了。在后世,棉籽油也是要经过技术处理后,才能食用的。

刘云龙对刘云豹说道,要继续收购棉花籽,不仅可在苏州收购,还可以找代理人去松江、常州、通州等地去收购。

刘云豹说,按每天3000块产量的话,你买的20万斤碱只够用1个月。

刘云龙说,不要急,不是还可以用土碱吗?即使连土碱也不够了,那也还有20万斤芒硝呢。

李必恭问,芒硝也能做肥皂?

刘云龙说,芒硝不能直接做肥皂,可以把它与石灰石、焦炭放在一起焙烧,就可制成炼碱,再做肥皂。炼碱不够了,还可以去买火碱做肥皂。

李必恭问道,炼碱做的的肥皂与火碱做的肥皂有区别吗?

刘云龙告诉他,火碱做的肥皂对皮肤的刺激性大,不能用来洗澡,炼碱做的肥皂可以用来洗澡。

刘云豹说焦炭有现成的,我明天去买点石灰石,自己来做炼碱。

刘云龙说用芒硝做炼碱,温度很高,做肥皂的铁锅壁太薄,是不能用的,再说,现在还没有活性炭,做出来的碱也是黑色的,没法净化。因此,要等条件具备了,再采用芒硝做炼碱。

喜欢再造汉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再造汉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