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 第四百四十九章 燕藩,蝶变!

火铳厂。

朱标带着一群人,行走在宽敞的砖瓦木顶厂房内。

厂房宽十米,厂几乎一百米,中间是人行以及运送物料的通道,通道两侧,各有两排立式脚踏机床。

机床数,足足两千架,同时有四千,隶属匠作监的匠人在加工火铳管。

一座座预热的小炉子,哪怕是临近春节的腊月时节。

整个厂房内,四周宽大的窗户通着风,依旧热浪滚滚。

一个个匠人,穿着去掉袖子的内衬,光着结实黝黑,宽大的膀子,奋力加工铳管。

朱标指着匠人用布包在头顶,大大的发包,“用这种方式包起头发,后面再没发生什么事故吧?”

这两年,就因为匠人不注意,头发被旁边的预热炉点燃,或者一个机床两个人配合,负责蹬脚踏板的,将负责加工火铳之人的头发卷入机床中,造成的事故就不少。

虽然都没闹出人命。

可最初一年,老四派回负责技术指导的匠人离开后。

这样的事故就几乎每天都有,以至于,匠人们都有些畏畏缩缩。

而且,频繁的人员受伤,也十分影响火铳制造进度。

朝廷有百万精锐,父皇要力争在三四年内完成全面整编。

就算火炮可以慢一点配置。

火铳每年需求量就高达二三十万支。

自火铳厂建立以来。

产量就一直无法满足需求。

到目前为止,京营二十万精锐,也只完成了十五万整编!

反观老四帮老二、老三他们编练藩王卫。

到目前为止,老五的藩王卫据说都编练完成了。

总共编练了十万新军!

在老二、老三他们编练成后,蓝玉、沐英他们代表朝廷去点检回来说,老四可能是为了给朝廷留面子。

所以有意控制了编练藩王卫的速度。

并且还拿回几支燕藩制作的火铳。

无论是做工精美度,还是质量,都比金陵火铳厂强很多。

蓝玉曾提出,金陵火铳厂的产能既然无法满足编练新军的需求。

是不是可以向老四燕藩购买。

价格低廉,质量又高。

他当时也心动了。

他和蓝玉为首的军中将领一样,都想尽快完成百万精锐整编。

反正,大明现在不缺钱。

这几年,恐怕是朝廷立国以来,最好的几年。

整个大明境内,乡土村社建成度达到四成,百姓渐渐富裕。

又加全面放开海贸。

河北、山东江浙等地的海商,虽然没有可以远航的大船,但利益驱使下,驾驶小船,往来于高丽、倭国。

尤其是倭国。

据说,现在整个倭国都杀疯了。

老四支持的五个倭人在倭国搞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受到倭国精英层的尖锐反击。

视为异端。

打入五个倭人统治范围后,凡事搞乡土村社的普通倭人百姓,也被视为异端,统统杀了。

对方似乎秉承着,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制造问题之人的理念。

誓要通过**消灭的方式,彻底产出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这套理念。

而以大野五郎为首的五个倭人也争锋相对。

打出去,凡事精英层全都杀了!

据说,搞得十分极端,完全丧失了中庸之道。

倭国的情况,也无疑验证了他推行乡土村社,而明面上否定雇工身股制的决定是正确的。

倭国的战乱,导致倭国需要各种各样的物资。

于是,倭国的白银、黄金大量涌入朝廷。

同时还有老四燕藩流入的金币、银币,促使朝廷国库充盈。

仅仅一年多时间。

朝廷已经由过去,每年几乎收支平衡,或者略有结余,变成今年节余五百万两白银!

所以,朝廷完全有能力支撑外购火铳、火炮,编练新军。

可这个提议刚被蓝玉等人,在朝堂提出来。

就被已经开始参政的雄英断然否决了。

雄英当时当着父皇、他以及满朝文武是这样说的:朝廷的成本虽然高,火铳精美度以及质量是差了点,但并不影响正常使用寿命,如果向四叔购买火铳、火炮,我们就达不到训练工匠的目的。

对于雄英的建言,父皇表现的极为高兴。

事后,他询问父皇,才得知,老四已经预知了大明工业,发展会缓慢。

但老四向父皇建议。

只要保证工厂的收支平衡,控制好贪污**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工人。

他问父皇,老四从什么原因,判定朝廷工业发展一定会缓慢?

父皇只说了一句话:陈腐的风气!官僚风气、尊卑贵贱风气……

他这次来工业区视察,就是想好好搞清楚,到底什么制约了朝廷工业的发展。

可貌似吕兆等人也干的不错,并没有一味守旧,也在积极寻找办法变通啊。

就比如这头发。

以前散在背后,现在不也变通了吗?

……

吕兆并不知,短短瞬间,朱标想了多少事情,邀功道:“太子爷,自从上次允炆来观摩,提出这个办法后,就再也没有受伤事故发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朱标闻言,惊讶看向跟在身后的朱允炆。

众人全都齐齐看着朱允炆。

蓝玉微微皱眉。

朱允炆文质彬彬作揖道:“父亲,孩儿就是随意提了点意见,没想到真的发挥了一点作用……”

其实,这不是他想出来的。

是不久前,他来这里观摩。

发现有一个老匠人用毛巾包着头,他询问才知道目的。

然后指派舅舅试着推广一下,看看到底管不管用。

当时的目的很简单。

就是想让金陵工业区变得更强大。

一定要追赶、超越、狠狠碾压燕藩。

可没想到,舅舅把别人的功劳给了他。

不过,确实有他的功劳。

大哥刚刚不久前,因为坚持自造培养工人,得到皇祖父夸赞。

他也想让父亲赞赏。

……

“允炆,这件事你办的不错。”朱标含笑表扬一句,转身继续参观。

雄英带着杨荣,时不时询问工匠,渐渐落在后面。

某刻。

杨荣看到朱允炆跟在朱标身边,时不时有说有笑的一幕,微微皱眉,拉了拉正在和工匠攀谈的雄英。

雄英结束与匠人的攀谈,起身,边走边问:“师兄,你怎么了?”

“太孙真相信,发包这个想法是允炆殿下想出来的?他都没有深入一线亲自干活,他能想到?而且,类似发包这种修修补补的办法,真的能对咱们大明的工业环境,产生突破性促进作用?”

朱允炆特别会讨太子欢心。

太子属于那种中庸温文尔雅之人。

他注意到,这一年多,朱允炆似乎有意在模仿太子。

他无法判断,这到底是朱允炆自己的主意,还是有人在背后教朱允炆。

……

雄英看着杨荣虽然担忧,却十分沉稳的神色,不由笑了,拍了拍杨荣肩膀,“师兄,我知道你担心什么。”

雄英没有继续谈论关于朱允炆和朱标的事情,只是向杨荣豁达表明,他都知道。

转而说道:“其实,我也不喜欢这种类似发包,修修补补的办法,原本,我想着,巨大不便中,最终促使人们放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老观念,主动剪发,可我没想到……”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类似这种,束缚大明发展的传统老观念还有很多很多。

这一道道枷锁,如果不冲破,大明的工业发展,就永远不可能提速和活跃。

“其实,问题都摆在那儿,吕兆为首的管理层,除了皇祖父、父亲视察时,会来一线,平日里,他们几乎天天坐在官房喝茶,下面人做出功劳了,他们抢着往自己头上按,这种情况,匠人们如何能有积极性?”

这就是典型的官僚风气。

虽然父亲还没看出来。

可皇祖父已经知道了。

但能有什么办法?

几千年的官僚风气,如果不全面推行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全面提升各行各业百姓的经济、社会、政治地位。

永远没办法遏制官僚风气。

四叔说过,天下各种力量讲究一个平衡、势均力敌才行。

只有百姓的力量增加,才能有效遏制官僚风气。

否则,除非换一个真正的好官能官,才能办好金陵工业区。

可用四叔的话说。

天下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庸的,同理,绝大多数官员也是平庸的。

真正的好官能官,太少了!

总不能,把左相、伯温先生放在金陵工业区,搞工业吧?

……

雄英看着朱标已经走出火铳厂,收敛思绪,“走吧。”

一个时辰后。

朱标走出金陵工业区。

看着殷勤送他们出来的吕兆,叮嘱道:“看得出,伱也用心了,不过,不要总是坐在官房内,咱们都去鸡笼屿工业区看过,你们难道没有发现,鸡笼屿工业区的管事之人,都天天在一线吗?”

“辉祖和老四他们当时搞乡土村社,还天天深入农村调研呢……”

吕兆脸上笑容凝滞,忙低头。

他堂堂太子侧妃的兄长,难不成还要天天泡在这种环境恶劣,高温、噪音、灰尘飞扬的一线?

用得着吗!

别说他了。

太子爷问问满朝文武,谁愿意这样干!

大家伙儿是来当官儿的,不是做低贱的匠人。

如今看来,以后得天天去厂房,装模作样,装装样子了。

“太子爷教诲,臣记住了,往后,臣肯定天天坐镇一线!”

……

杨荣瞧着吕兆,摇了摇头,凑到雄英耳边,低语:“瞧着吧,以前工业区这群官员是坐在官衙喝茶,接下来,他们就要去一线搞形式主义了,他们的心情必然不好,恶劣的情绪,必然要发泄在匠人们身上,对生产、匠人积极性的打击更大!太子殿下似乎看到了问题,可解决问题的方法,完全错了……”

蓝玉偷偷听着杨荣的分析。

满眼欣赏。

杨荣这番预测,令人惊讶。

他听闻太子对吕兆的叮嘱,也觉得,应该对金陵工业区能起到促进作用。可杨荣却认为,非但不会促进,反而还会起反作用!

杨荣这番分析,又让人无可辩驳!

不愧是朱老四的学生!

而朱老四把这么优秀的学生,安排在雄英身边,帮雄鹰。

这恩情,他们蓝常两家,还不清。

蓝玉伸手按在杨荣发顶,杨荣和雄英看来时,低声笑问:“今年除夕夜,在宫里过完,是不是还要去土桥村大营,和你们那一群兄弟,一起过年?”

朱雄英含笑点头,蓝玉征询道:“舅姥爷能不能和你们一起去?”

……

一大两小,跟在朱标的视察队伍后,往前走。

来到紧邻工业区不远,坐落在秦淮河码头的一处院落外。

院子外面,排着长长的队伍,有单独的青壮、有携家带口的。

院落大门左侧的柱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书:燕藩迁民办事处。

朱标看着热闹的排队景象。

身后很多官员脸色变得难堪。

朱标询问:“今年,金陵这处迁民办事处,不包含朝廷动员的无地百姓,自愿主动的百姓有多少人?”

方孝孺看看左右同僚,知道的也全都脸色难堪不说话,微微向前一步,作揖:“禀太子,臣前几天曾来这里了解过,据办事处人员介绍,自发性迁民,大约有一千人,几乎有八成,就是金陵本地的百姓……”

金陵虽然是皇城。

身在皇都的百姓,会自豪。

可也有些百姓,并不在乎这些虚的东西,他们更喜欢,全面施行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的燕藩。

认为,燕藩比大明更有前途。

也相信燕王。

所以,变卖城内为数不多的家业,携老扶幼乘坐往来燕藩和金陵的商船出海。

“太子,臣也了解过,各地迁民办事处,真正活跃的只有三个地方,一个是福建、一个是江浙、一个就是咱们金陵,其他地方,除了朝廷动员,一般情况都很冷清。”

方孝孺看了眼齐泰,想反驳,嘴唇动动,又咽了下去。

他要说的这些话不好听。

没必要直接说出来。

私下里找太子爷,单独谈谈。

他认为,大明必须抓紧时间变革。

因为他调查统计过,自发出海的这批人中,很多都是读过书的!

虽然没考中功名。

但不是文盲!

他很担心,未来,考取功名的人,都想出海!

大明再不抓紧时间变革。

或许十几年后,这种情况就会出现。

甚至更快!

“嗯!”

朱标点点头,看了眼迁民办事处热闹的场景,转身离开。

当初,和老四签协约时。

很多人冷嘲热讽说:每年能有一千人愿意出海,都不错了。

事实证明,一年多,说这话的人就被打脸了。

恐怕,用不了几年。

每年五万名额,就不够了。

“马大!”

“马大!”

……

“哎,俺在这儿!”

一个排在门口的壮汉,收回盯着朱标的视线,大喊着,急匆匆走了进去。

办事处院中放着一张桌子。

两名办事人员坐在桌子后面。

坐左侧的读书人,不耐烦催促:“以前是做什么的?哪里人?为什么要迁徙出海,家里一共几个人,父母走不走,有没有父母的同意书,把这些问题都说说。”

马大忙从怀中掏出一张纸,递给问话的读书人,“俺是山西人,孤儿,以前是山西富商孙家的伙计,家里没人了,这是俺东家给俺写的介绍信。”

读书人接过扫了几眼,抬头,打量着马大。

哼!

忽然冷哼一声,“我看你不像山西人,像是蒙古人!”

“对对对,俺是跟随燕王到的示范区,然后被山西富商孙家大掌柜相中就做了伙计……”

读书人再次审视马大几眼。

把文书交给身边的年轻人,“朝廷这边没问题了。”

年轻人丝毫不介意读书人的冷淡傲慢,接过介绍信后,起身,冲马大抱拳,“马大哥,燕藩欢迎你的加入,我们办事处提供短暂的住所,同时提供免费饭食,不过,住处是大通铺,饭食也是普通饭食,马大哥是住在我们办事处,还是自己找地方住……”

“俺就住这里吧,俺还想早点了解了解燕王治下的一切,听说,办事处专门有人会介绍……”马大憨厚笑着。

哈哈……

年轻人笑着点头,“对。”

话中,为马大登记好后,作一请的手势:“马大哥往左走,进了左边的院子,有人负责为你安排住处。”

马大憨憨笑着离开。

走远一些。

扭头看着读书人和年轻人。

小声嘀咕,“代表燕藩这个年轻人挺亲切的,倒要看看去看看,明四皇子的燕藩治下,到底是个什么模样!”

马大是他的化名。

他叫绰罗斯·马哈木!

大明北征,朱四郎力挽狂澜,灭北元王庭,卷着百万草原部落南下,在长城以北、阴山以南,临走之前,为大明王朝建立了一个蒙汉示范区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阴山以北的广邈草原,失去一个领导核心后。

就彻底乱了!

他带着绰罗斯家族的部众,联合西蒙古的太平、把秃孛罗,结成联盟,与东蒙古阿鲁台、鬼力赤等人,狠狠打了几场,彻底占据优势上风。

但也无法吞并东蒙古的情况下。

对绰罗斯家族部众进行梳理后,将首领的位置,传给儿子脱欢,就南下。

先去了示范区。

示范区的汉民还不多。

只是从山西、陕西迁徙了数万无地汉民。

但示范区的变化已经十分明显了。

他是今年冬天去的。

亲眼见到,示范区内降雪,积雪掩埋草场,牛羊吃草困难期。

牧民把经过一个春夏秋,养的膘肥体壮的羊宰杀,切块,用草原随处可见的羊油,加盐巴,腌制在一个个大缸内。

然后被中原来的商队购买走。

换成中原的茶叶、盐巴、铁锅之类在北方草原,十分紧俏的货品。

十户为一个乡土村社的半耕半牧户。

冬天吃上了除肉外的玉米窝窝,或者直接煮玉米粒。

喝着秋季,自己用玉米秸秆酿制的玉米酒,酿制过的秸秆也没有浪费,竟然挖出一个大坑、压实、掩埋。

冬天,产仔的母羊,就吃这种发酵过的玉米秸秆。

他观察了,母羊虽然在冬季,依然掉膘,但不像以往,大面积饿死冻死。

羔羊成活率极高!

来年,不产仔的羔羊长大,在冬季,又会被腌制,贩运回中原。

当时他真的惊呆了。

昔日的同胞。

如今做了大明百姓,整个冬天,窝在蒙古包内,使用着从燕藩贩运回来的一种铁炉子。

在温暖的蒙古包内,男人们一边喝酒,一边用马头琴、二胡弹奏着草原曲子,女人们唱着歌跳着舞。

若说有什么不和谐。

那就是谁走出温暖的蒙古包,去喂牛羊时,男人和女人,总会发生一些争执。

草原的女人会说:你看人家隔壁汉民迁民家庭,男人都是家里的顶梁柱!

这时,喝醉的蒙古汉子们,总是嚷嚷着:你是蒙古女子,要保留蒙古的传统!

最后摇摇晃晃,走出温暖的蒙古包,在冰天雪地中,撒泡尿,打个激灵,骂骂咧咧去喂牛羊。

他看到,百万蒙古人,正在放弃蒙古人的传统。

主动去拥抱中原!拥抱中原的习俗!

这样一幕幕,看在眼里,直教人浑身发寒。

而这一切,都是明四皇子亲手缔造的!

所以,他想出去,去明四皇子治下看看!

去向曾今的敌人学习!

据说,下个月就有海商来金陵,在海上飘荡一个月,先去东番短暂休整,再经过一个月,就能抵达明四皇子,正在集中所有力量,开发的吕宋!

……

东番。

工业区。

高四丈、直径两米多的巨大高炉前。

朱棣仰头看着。

蒋进忠在旁边介绍,“王爷,今年一年,我们向朝廷贩运了一千船次的各种农具,随着朝廷乡土村社开始全面铺开,未来,农具的需求量会十分高,至少,这种需求量,两三年内不会结束……”

“另外,永昌侯蓝玉和忠信侯张玉,以示范区的名义,向我们订购了十万套铸铁炉子,今年只交付了一万套……”

……

朱棣认真听着。

张老大被父皇册封为忠信侯。

有点低了。

不过,对于大明朝堂而言,这个爵位,比较合适。

毕竟,如蓝玉、沐英大哥都只是侯爵。

他估摸着,等示范区建好后。

凭这个巨大功劳,张老大应该能封公。

“今年,臣终于不用为钱发愁了,截至目前,刨去迁民花费,开发吕宋花费,以及战争花费、海军新建战船,目前还节余一百万两银子,是咱们来到东番后,唯一一年,年终不拉饥荒,兜里有钱的一年。”

朱棣不由笑了。

转身拍了拍蒋进忠肩膀,“再坚持三四年,今年,谭渊、柳升他们已经扫清中央吕宋地区以北,两个地区的所有敌对势力,柳升的第二镇,在战争中扩编,实战训练,已经成军,明年,咱们两个镇,又四个混成协,横扫吕宋南方势力,一年根除其精英层,接下来,就是安定建设期了,军事支出少了,整体支出会少很多。”

“走,带我去新铁厂看看!”

蒋进忠笑着点点头,迫不及待走在前面。

很快,来到鸡笼河上游,河道较为陡峭,水流湍急,冲击力较大的区域。

“王爷,新铁厂需要借助更大的水力,所以只能搬迁到这个移民村,这里的百姓移居到其他地方了,臣给每户,每个人,补偿了五两银子,并且帮助新建房屋,绝对没有亏欠百姓。”

“进忠,你办事我放心。”朱棣点头同时,加快脚步。

轰隆隆……

随着靠近前面围墙,轰鸣声渐渐清晰。

蒋进忠带领下。

朱棣进入院子瞬间,眉头不由一挑。快步走过去,热浪袭来。

出铁水的漏洞,火红的铁水流淌出来,流入一个个薄且宽的槽子里。

刚刚凝固,几个匠人就用大铁钳子,夹着大约一厘米厚的巨大铁片,来到前方一个水力驱动风箱的方炉内。

短暂预热后,夹着巨大铁片,放入前方水力驱动的滚轮。

一道道缝隙越来越窄的滚轮不断挤压,通过所有滚轮后,形成一张巨大铁皮。

想到借助水力很不错。

朱棣又走到一个一人高的小高炉旁。

蒋进忠介绍道:“王爷,这就是炼钢的小高炉,通过坩埚实验后,暂时只能建设这么大的炼钢炉子,再大了,无法搅拌,匠人们说,无法全面搅拌,吹入高炉内的空气就无法和生铁水全面接触,就练不出这种直接用来铸炮、铸火铳管的钢……”

朱棣点点头。

充分接触氧气,主要是为了降低生铁中的碳含量。

太大了。

搅拌不均匀,氧气接触不充分。

现在的技术条件,根本无法办到。

除非,能设计出转炉。

现在这个小高炉,说白了,就是一个大号一点的坩埚。

“不着急,慢慢来,现在的技术提升,已经极大方便我们了。”朱棣说话中,看着小高炉前的一个个水力驱动的滚轮装置。

一块方形的铁,经过预热烧红后,通过一组组滚轮,一个个孔洞挤压后,最终变成一根圆圆的铁棍。

最后一道工序中,设置了一道水力闸刀。

长长的铁棍,抵达尽头,被铁板挡住时,触发闸刀机括,闸刀落下,将铁棍剪切成来福铳铳管的标准长度。

无论是刚才的铁皮制作过程。

还是此刻的铳管铁棍制作过程。

其实,已经有了一丝,轧钢的雏形。

“王爷,现在遇到了点麻烦事情……”

朱棣闻言回神,扭头,笑问:“什么麻烦事情,咱们发展这么好,还有麻烦?”

蒋进忠苦笑,“今年为了满足大明那边的需求,咱们这边十分忙碌,上午、下午两班倒,其他工坊还好,高炉这边,遇到了一些麻烦,首先是衣服,匠人们一直坚持穿的长衣,在工作中越来越拘束,最终慢慢接受了咱们军中分体式的衣服,可头发这件事很麻烦,冶铁厂一个年轻人,嫌头发长太热,而且冶铁厂尘土又特别大,头发长太不容易打理,这个年轻人就剃了个光头,年轻人的老父亲生气之下,就把这个年轻人腿打折了……”

“其实,这个年轻人剃光头,臣让人偷偷鼓动了,就是想借助他,试探一下,咱们定下的新风尚能不能被接受。”

“进忠……”朱棣哭笑不得拍了拍蒋进忠肩膀,“你对咱们工业区各个流程,都了若指掌,这证明,你不是天天坐在官衙内的官老爷,你是真的深入一线,踏踏实实的干了,不然,你不可能了解的这么详细……”

一些细节,若是没有干过,就不可能像进忠这样了解的详细。

“在这件事上,证明你没有官僚风气,但在新发饰上,你犯了官僚主义,推动一件事,我们不带头,鼓动别人去试探风向,你这不是官僚是什么?”

“我这次回来,就是彻底解决这件事的,咱们对父母孝不孝顺,不看咱们得头发,雍鸣跟着我回来,已经提前回王府通知王妃了,王妃已经在准备,我回去后,王妃会先给我剪发,然后再给雍鸣,我们父子带头!”

“随着发展,我们一些传统的东西,一定要打破,也一定会被打破,不打破,我们就无法适应发展,会因为我们的原因,导致发展停滞。”

“朝廷的金陵工业区,有整个大明支持,有广阔的市场,为什么只能保持一个勉强收支平衡?为什么根本不敢扩大冶铁,因为扩大,官僚多了,不利于监督贪腐,在一种陈腐的官僚风气中,工人干着脏活累活,立功了,功劳是官僚的,没有积极性,生产效率低下,生产越多,必然亏的越多,哪怕有广阔的市场,都一样……”

大明现在遇到了几乎和清朝洋务运动一模一样的问题。

广大农民缺乏铁制农具,拥有广阔市场的条件下。

冶铁厂规模越大,竟然会发生亏损越大的诡异情况。

“一些限制生产,限制发展的,已经无法紧跟时代步伐的传统,我们要首先去做垂范,去打破!”

“你知道,为什么,咱们工厂的年轻人,就敢提出剃光头吗?虽然你鼓动了,但这个年轻工人,本身首先就有这种想法,所以才会被你派的人鼓动。”

“因为咱们得工坊是雇工身股制,咱们有一套明确、详细的奖励体制,工厂盈利越强,工人们分到的越多,所以,当制约生产效率的事情出现时,工人就有积极性去打破!”

“咱们的小钢炉,制作铁皮的水力滚轮……之所以创新发展如此快,就是因为,咱们工厂内的每一个人,积极性都很高!”

“现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一强大的传统,压制了积极性,破茧只缺最后一点点力量了,这点力量,依靠下面的百姓,已经无法完成,该我们这些人去发力了,这蚕茧破开后的产物,就是一只色彩缤纷,美丽的蝴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此时不发力,更待何时?”

“此事,我们不发力,我们这些人就是尸位素餐的官僚!”

……

蒋进忠听闻后,郑重点头,“王爷,我明白了!”

……

王府。

乌云琪格抱着金豆子,娜仁托娅站在旁边,看着徐妙云在准备热水、剪刀。

乌云琪格惊讶道:“嫂子,我义兄他真的要剪发?”

她可知道,中原人把头发看的多么重。

就是胡须,一旦蓄须后,修剪胡须都得看黄道吉日。

头发更是重要。

娜仁托娅忍笑道:“也不知,四叔剪发后,会有多丑。”

“才不是!”

已经八岁的小祈婳,顿时不高兴了,“托娅阿姐你胡说,我阿爹剪发后,肯定更英俊潇洒!”

话罢。

扭头看向雍鸣,“阿哥,阿爹还没回来,你先剪吧?”

噗!

咯咯……

徐妙云、乌云琪格、娜仁托娅顿时笑的前俯后仰。

雍鸣无奈翻白眼。

娜仁托娅轻轻戳了戳小祈婳额头,“祈婳,你可太古灵精怪了。”

这小丫头。

口口声声说四叔剪发后更英俊潇洒。

转头就鼓动自己阿哥先剪。

分明就是拿自己阿哥做实验。

要是不好看。

小丫头肯定哭着阻止四叔剪发!

……

剪发其实不单指剪发,而是在适应发展情况下,一种突破传统枷锁的蝶变,代表传统枷锁。

这个情节我会稍微细写一下,因为这个情节,对于工业化而言,其实挺重要的。

最后,在能不能向各位书友老铁们,求一下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本章完

喜欢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