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其他 > 微表情心理学全书(套装共3册) > 重复出现的数字能透露你在说谎

前面提到过,说谎大王通常都是“记忆专家”,他们能够清楚地“记得”很久以前的某一天自己去了哪里、干了什么;事先编造好的说辞可以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一字不差。但是,一旦涉及数字,就没那么简单了。编造出来的数字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说谎者为了让自己的说辞显得流利顺畅,通常会落入数字的陷阱中。为了不出错,他们总是使用相同的数字或者同一个数的倍数。

在一次面试中,面试官询问应聘者过去的工作经验。

面试官:“你做过几年的销售工作?”

应聘者:“我做过6年销售工作,分别在3家不同的家电公司。”

面试官:“谈谈你在上一家公司工作的情况。”

应聘者:“我负责一个6人的销售团队,曾经连续3个月获得‘最佳销售团队’的称号。”

应聘者在回答问题时反复提到3和6这两个数字,如果面试官足够聪明,应该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当数字信息重复出现时,往往并不是“纯属巧合”。

可见,虚构的情节总会显现出一些特征。除了重复出现的数字之外,事事完美的情节也是虚构事件的典型特征。诚实的回答通常同时包括正面和负面的情节,例如对方告诉你今天虽然路上堵车,但是他见到了多年的老同学,两人聊得很开心。而虚构的情节总是事事完美。

通常,人们在撒谎时总是会忽略掉那些负面的东西,好让别人更容易相信,而这恰恰就是谎言的破绽之一。把手机忘在出租车上、飞机晚点等信息是不会出现在虚构的情节中的。例外是,如果你要求对方解释约会迟到的原因,他会告诉你路上塞车、出门忘带东西又返回去取等等理由。在对这类问题撒谎时,大多数人则会编造一些令人头疼的、负面的情节,这就要另当别论。

虚构情节的第三个特征是不涉及他人的观点,即第三人的想法和态度。尽管人们说谎时会非常谨慎地编造故事情节,但是他们通常只能够顾及自己的思维层面,要把其他人的观点加进来不是件容易的事,谎言被识破的风险会立刻增加一倍。因此,虽然人们的谎言中常常涉及他人,但是几乎不会把他人的观点纳入其中。

例如,你问女友周日的行踪,她说和朋友出去逛街了。具体情况又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描述。第一种:“我和娟姐去西单逛街了,她买了两条裙子。我本来看上一双高跟凉鞋,可惜没有我的尺码。”第二种:“我和娟姐去西单逛街了,她买了两条裙子,还说我的眼光真好,帮她挑的裙子都特别适合她。我本来也看上一双鞋子,可惜没有我的尺码。”

乍看之下,这两个回答是一样的,唯一的差别在于第二个回答中包含了第三人的观点,即娟姐对“我”挑衣服眼光的评价——这样的回答更可信。而如果女朋友的回答是第一种,那么你或许应该再多问几个问题来试探真假。虽然不涉及他人观点的回答未必是假的,但包含了他人观点的回答,通常是值得相信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