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权力巅峰之我不是青天

作者:五缕烟火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1519章 书记点名提拔江松

书名:权力巅峰之我不是青天 作者:五缕烟火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45

看到书记并没有死缠烂打的意思,顾涌紧绷的肩膀明显松了松,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神色,连忙欠了欠身子,语气带着几分急切的表态:

“书记,您说得对!您的批评我全听进去了,句句都在理上!是我一时糊涂,把原则抛到了脑后,幸亏您及时敲打,不然我真可能在错路上越走越远。”

他抬手抹了把额头:“请您放心,我回去之后一定好好反思,把您的话刻在心上。吴化冰的事情,我绝不含糊,组织上需要我提供什么情况,我一定毫无保留地交代清楚,全力配合调查————绝不藏着掖着!”

最后他又往前凑了凑,语气恳切:“这次的教训太深刻了,我保证以后绝对不敢再犯,一定把老百姓的事放在首位,绝不再被人情关系绊住脚。谢谢书记,谢谢您给我这个改过的机会…..…”

说的情真意切。

离开徐雨萌的办公室后,顾涌直奔羊州蓝天国际机场,去中州!

几乎就在顾涌的飞机刚刚降落在中州大新国际机场的时候,曾国伟的电话打到徐雨萌这里来了。

“书记,有重要的情况向您汇报,现在有没有时间?”

“行,我正在办公室。”

其实办公室里,省委组织部部长曹武昌在向徐雨萌汇报河东省后备干部队伍建建情况,省委组织部准备选派一批县处级干部进行轮训。

“书记,目前咱们河东省的干部队伍整体是过硬的,但县处级这一层级确实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部分干部思想观念跟不上新形势,面对乡村振兴、产业转型这些新任务,思路还比较僵化;另一方面,有些同志在基层摸爬滚打多年,经验是有,但理论素养和全局意识还有欠缺,遇到复杂问题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

他抬眼看向徐雨萌,加重了语气:“所以说,对县处级干部开展轮训真是迫在眉睫。我们计划分三期进行,每期三个月,重点抓两方面:一是补理论课,把最新的政策精神和发展理念讲透,让大家明白‘为什么干’;二是练实操能力,结合省内的典型案例搞研讨,教大家‘怎么干’。”

“更重要的是,”曹武昌翻开手里的文件继续说道,“这次轮训不只是‘上课’,更是一次考察。我们会全程跟踪干部的表现,既看他们的学习态度,也看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政治站位和责任担当。真正把那些既懂业务、又讲政治,能扛事、敢创新的县处级干部筛出来,纳入后备干部库,为省里下一步的人事调整储备力量——毕竟,培养一支能打硬仗的中青年干部队伍,才是咱们河东长远发展的底气啊。”

曹武昌如此说道。

徐雨萌听完,手指在桌面上轻轻点了点,目光里透着认可:“武昌同志,你这个思路很对,县处级干部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抓好他们的能力建设,确实是眼下的要紧事。省委完全支持这个轮训计划,需要协调什么资源、解决什么问题,直接跟我讲,就以省委的名义推动落实。”

她顿了顿,说到干部培训,他想到了乌泥村驻村书记江松,微微笑了笑说:

“说到培养年轻干部,我倒想起一个人———乌泥村的党支部书记江松。这小伙子是个能沉下心做事、也有担当的苗子。”

“这次轮训,把他也纳入进来。别因为他是村支书就觉得级别不够,基层历练出来的本事最实在。培训结束后,让他到省委组织部干部一处历练历练,多接触些全局性的工作,好好打磨打磨,将来能挑更重的担子。”

省委书记直接过问一个村支部书记这种情况可不多见的,而且还点名了培训结束后直接到省委组织部干部一处!

在体制内的权力脉络里,省委组织部干部一处堪称“官帽子”的神经中枢,其重要性如同精密钟表里的核心齿轮,悄然牵动着全省干部体系的运转节奏。

对基层干部而言,这里是“龙门”般的存在。寻常县处级干部想走进这扇门,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资历堆砌与亮眼政绩加持,而江松一个村支书能被直接点名调入,无异于跳过了无数层级的筛选————干部一处手握全省厅级以下干部的考察、任免、调配权,小到乡镇主官的轮岗,大到地市常委的提名,每一份任免文件背后都有这里的笔迹。他们像严苛的工匠,翻阅着干部档案里的每一页履历,从年度考核表的评语到民主测评的细节,甚至某次突发事件中的应对表现,都可能成为影响一个人仕途走向的关键砝码。

对省委决策层来说,干部一处是延伸的“耳目”与“手”。

省委想推动某项战略落地,需要什么样的干部去执行?哪个地市的班子出现了结构性短板,该从哪里调配人手补充?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来自干部一处经年累月积累的“干部画像”。他们不仅要熟悉每个干部的业务能力,更要精准把握其政治素养与行事风格——比如谁擅长啃硬骨头,适合派去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谁善于统筹协调,能担起新区建设的重担。这种“知人善任”的能力,直接关系到省委决策能否顺畅落地,堪称全省行政效能的“隐形调节器”。

而对身处其中的干部而言,这里是“熔炉”也是“跳板”。能进入干部一处的人,往往是组织部门精挑细选的“潜力股”,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接触的是全省最核心的人事动态,参与的是影响全局的干部调配方案,这种历练远非基层岗位可比。

就像江松,从处理村民纠纷的村支书,到直面厅级干部任免的细节,这种跨越不仅是工作内容的转变,更是思维格局的重塑————当他学会从全省发展的维度审视一个岗位的需求时,便已站在了更高的仕途起点上。

可以说,干部一处的分量,从来不在于办公桌上的印章有多厚重,而在于它始终站在全省干部队伍建设的“咽喉要道”上,既守护着选贤任能的底线,也孕育着未来治理者的雏形。

把江松培训结束后直接调到干部一处,这已经不是普通的提拔和重用了。

曹武昌现在考虑的是:江松如果培训结束后,到干部一处安排个什么职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2231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