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马伏山纪事

作者:美知 | 分类:玄幻 | 字数:0

第一百三十六 章 恋恋不舍

书名:马伏山纪事 作者:美知 字数:4.3千字 更新时间:07-23 10:52

春节里,我跟二哥还有老幺,我们一起走了一趟古楼,在拜望舅舅一家的同时,还重点把自己在学校寝室的东西搬回来,一些衣物、文具、餐具、书籍等全部个人用品顺便带走。等过了元宵节上班,去办理工资介绍信时,就不需要再考虑搬家之事。

俗话说:穷不搬家,富不迁坟。真是有道理。我们不起眼的陋室里,居然用两个背篓也没有装完,光是书籍就扎扎实实装了一筐子,还必须加一个尼龙口袋装好放在背篓上用绳子绑紧。最重的就是书了。二哥不解地问我:都工作了,也不是学生,还买那么多书做什么?

我跟他说:我还是个专科文凭,教中学,以后都要本科,所以现在都在进修呢,好有两年才毕业,当老师跟当医生一样,是个苦差事,活到老,学到老,不然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不象你当农民工,活干完了,就没有事情了。

二哥同意我的观点,活到老,学到老,跟他做手艺一样,边干边学,不然技术就提不高。床铺里的被子毯子虽不重,但占空间。两个背篓不够用,我便在学校后面一名姓袁的退休老教师那里借了一个背篓,剩余的就让老幺负责背回去。袁老师觉得很吃惊,你怎么才三年就调走了,我在这里教了几十年书,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少于五年就调走了,你真是创造了奇迹呀。我不知道他是在夸我,还是在讽刺我,反正我出乎他的意料,也许在等十几天上来,学校大部分老师都会意外。

为了这个意外不要早点出现,我还请求袁老师暂时不要说出去,以免产生一些误会。没有想到,袁老师不以为然。他大声说:这有啥子,你不是已经拿到调动文件了,白纸写成黑字,我不信,哪个家伙还敢说你拿的是假文件,是不是啊。下级服从上级,这个组织原则难道还不懂吗?

我顺便关心了一下,袁老师两个孩子。女儿是学校的校花,非常漂亮,个子高高的,还考上了中专,不知现在哪里工作,她只是身材有点胖,性格有点内向,以前我见过一次,可以说人见人爱。好几位青年老师都产生过爱慕之心,只因袁老师个性不大好,一般的年轻人都畏惧他,所以不敢出手。我关心地问:你老大现在哪里呀?

袁老师回答:已经工作了,现在县城一所小学当老师,年前出嫁了。谢谢你关心!

不知怎么,我有一种失落的感觉。我们山上这些优秀青年,要是敢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许就是另外一种结果了。她再长得怎么漂亮,终究还是要出嫁的嘛。我们这些后生怎么就怎么虚场合了。

我不会抽烟,我叫二哥再跟袁老师递一支烟,我们就告辞了。这一别,后来就再也没有机会见过面了。人生就是这样,悲欢离合就是那么偶然。这学校静悄悄的,连一只鸟儿也没有看见。可能是那些值班的老师已经回去吃中午饭了。

一步一回头,步步泪水流。我离开寝室,离开木楼,再到教室外站立,透过半透明塑料窗户看看里面,就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近三年的主战场。看似山间一禺,这让我度过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给我温暖,给我教训的工作第一站。

二哥又奇怪地问:你早就想离开这里,为什么还那么留念这里呢?难道还想再留几年吗?

来到上梁的脊梁处,我们背着几年积攒下来的行李,一步步远去,古楼从眼前立刻就留在我背后,再慢慢地,慢满地,留在我内心深处,成为无法抹去的深深记忆。

我跟二哥打了个比方,比如那些将要出嫁的姑娘,她们早就想出嫁成家找到好郎君,为什么离开家门时哭得那么伤心呢,原来是对娘家的一片深情,那感性的东西,你是说不清楚的,好深好厚,旁人是没有办法体会到的。

我此时一下子就想起了那第一次带领全班学生登临古楼山峰采风的热闹情景。

那是师范毕业被分配到古楼脚下的中学,做了孩儿王,终于有机会亲近朝思暮想的万古楼。

八十年代初,我经过十二年寒窗苦读后,还不到20岁,朝气勃勃,怀揣一张红色分配文件,激动而充满幻想地上了高山,带着一群十多岁的青少年,快乐地学习与生活,健康地成长。为学生写出亲身感受的习作,避免无病**,凭空编造,我选择了一个晴朗的秋天,带领我班学生,兴致勃勃地攀登古楼山峰。踩着古老的青石梯,有说有笑地上行。

每攀登一级,目光就抬高一线,视线就望远一片,心也就增加一分激动。登上顶峰,果然平坦如楼。上面长着柔软的茅草,有人爬累了,倒睡在草坪,享受幕天席地的惬意。极目远眺,蔚蓝的天空,重重叠叠的山峦,在金灿灿的阳光照耀下,华美如画,神奇似诗。那帮孩子们欢呼雀跃,兴奋地蹦跳起来。我象孙悟空进了花果山,第一次感受到做孩儿王的特殊乐趣。

古楼顶的平地,还稀疏地生长着松树,松针铺满了脚下的土地,走起来干净柔和,如履毛毯。在平地的中央,遗留着一水池,清澈见底。池子周边长着灯心草,翠绿一片。中心象一块美丽的翡翠,又象一块硕大的明镜,蔚蓝的天空映入怀抱。沿着池子四周漫步,发现了一些贴满地卷皮的断砖瓦砾。听家住附近的一位女生说,这里原有一座古庙,*****时,被一伙造派分子破坏殆尽,一尊尊栩栩如生的石像菩萨,一个响彻百里的大铜钟,还有一幅幅珍贵的石雕,一本本经书,不知去向。此时,有一种遗憾袭上心头。

再把半径扩大,沿平地的边缘走走,发现了一块墓地。旁边的一位姓倪的女生说,这里躺着的是她的大爷爷。她大爷爷是一位老红军,参加过川东游击队,后加入红三十三军,翻雪山,过草地,打日本鬼子,南征北战,有二十多处伤疤,解放后被授予少将军衔,任军区副司令员。去年那老革命在北京病逝后,本可以进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可他生前要求把他的骨灰送回老家,安放在古楼山顶,朝着北方,这样,他就能永远亲眼看着家乡,看着秀丽的大好河山。我想,这就是老人的叶落归根,这就是远方的游子对故土的眷念吧。因为他自从迈出革命脚步的那天起,再没有回过家乡。我好奇地走近一看,被茅草包裹的土堆前树立了一块用当地的青冈石刻制的小墓碑,上面只有一排醒目的黑字:红军战士倪XX之墓。没有看见详细的碑文。生前俭朴,死后简单。这就是那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的革命前辈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

我看着墓碑,触景生情,马上召集全班同学整队集合,缅怀了红军战士,并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演讲会,个个有感而发,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与大家分享。

这次游览古楼,我虽然是第一次,但对半数学生来讲,并不是首次,可他们都有意外的收获。回去后,都认真写作,每篇作文都写得生动感人,情景交融。

古楼,我心中的山,心中的楼。我不知何时再能登高远眺,把更加美丽的景致揽于怀中。

我们在回来的路上,经过覃书记覃老师的家门。他正好在家里看书,我们把行李放在后面的田坎上,专门去拜访了他。他不知道我已经拿到调动文件,便问从哪里来。我说专门上去搬家的,他真是不相信,说这怎么可能呢?他说我在开玩笑。我只好把红头文件再次出示给他看,他吃惊后不得不相信了。

覃老师对我能够顺利调到重点中学表示祝贺,我也对他几年来的关照表示感谢。他还问我好久上去跟同志们做个话别,可我担心象今天这样会情不自禁流泪,便打算不再专门上山告辞,拜托他跟老师们打个招呼,至于工资介绍信就去找李老师帮忙,他应该会答应的。

覃老师认为这样有些不妥,在一起相处三年,离开时一个招呼都不打,是不是说不过去,建议我考虑好了再定,春节假期还有一周多,不急。

我离开覃老师家后,在马伏山下的硬石头陡坡上。我们吃力地走着,走着。我一下子就回忆起了一件记忆深刻的事。那是在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放假回来的早晨,我与老幺起床就开拔,经过几小时回到这马伏山下的一片油菜田边,肚子饿得咕咕叫,汗水直冒,已经筋疲力竭了,实在走不动了,我们放下背篓,倒在油菜田里,用嘴巴啃肥胖的油菜苔充饥,连续吃了好几根,肚子里终于不再空空如也,精神自然就有了。我们从油菜田里坐起来,再站起来,终于可以有力气背起行李,走完回老家的最后五百里路。

这件事,我再跟二哥提起,他还教育我:都是在工作拿工资的人了,以后就不要那么过分节俭,该用钱的时候,必须要对自己大方一些,不能让人吃亏。

老幺作为我兄弟,作为学生,他也觉得那次倒田吃菜苔是他这一生中,最难忘是事。我每次路过这里,就一定想起这件事。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不在路边那些小商店里买些粑粑饼饼作早餐呢?

我去拜访了邻队的李老师。我感谢他在关键时候,帮助我出点子,让我尽快进入了调动程序,特别是给我加油打气,提振信心。也特别感谢他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帮助。李老师还叫家属把饭做好,我们一起喝了一台庆贺酒。他家属是我大哥的第一个徒弟,我们都很熟悉,说话也随便。他提醒我,今后到了新的工作单位,要吸取古楼山上的深刻教训。那些重点中学,人多更复杂,言行举止更要谨慎。他也相信,都工作三年多了,基本上成熟稳重,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我从李老师那里回来,稍有点醉意。在经过龙王台时,让我奇怪了,为什么这老井上面的百年如虬龙的红刺藤被砍光了呢?这是谁这么大胆呢?真的不怕得罪龙王吗?

我好久没有来这里,怎么变化就这么大呢?我口渴厉害,于是弯腰,在井里双手捧水喝起来,好舒服的温水。当然,也有好处,这大大的刺棚没有了,反而亮堂多了,我以前就怕来到这阴森的井边,总是浮现一种幻觉,好像井水里有红龙游动。我学过《叶公好龙》后,总觉得我仿佛就是叶公。

我在想象之际,我那老同学铭来挑水了,我顺便问他道:这刺藤是哪个看掉的?

他说:都砍掉好久了,你还不知道,这是你大哥砍了的,还用了一两个小时,累得满头大汗,好辛苦的,有老年人劝他不要砍,他说,上面是他的包产田,这大片刺藤形成了一片森林,把庄家都欺得不长。还听说,他砍伐时,差点从上面滚下来了,幸好抓住了一根木棍,好险。那天,看他太累,我还回家拿来一把柴刀,协助他砍的,不然他要砍好半天呢?

我对大哥乱砍伐老井上方的植被有些意见,这里是龙王台的风景特色,上百年的老藤蔓,说砍就砍,也太草率了。我在猜想,不知道,以后,他会不会出事。果然不出所料,他鬼使神差,真出事了,还是出的大事,难以挽回的事,后悔莫及。不仅他出事,还连累了铭同学,你说人家冤不冤啦。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就拿大哥砍伐老刺藤的事,他就真的那么巧合。人家老年人好心相劝,他总是不听。碰巧就吃大亏了。那位姓王的老人后来去问了风水师。风水先生说了,这龙王台的老刺藤就是龙的化身,早就成了精的,谁敢动呀,那不是找死吗?我不信这话,只认为这就是巧合而已,不必牵强附会。

铭还问我现在工作怎么样,我便自豪地告诉他,我已经调下山,将进入铁丁中学上班了。他听见这个消息,也为我高兴。祝贺我熬出头了。我也关心他的养猪场办得如何,他也自豪地说,项目款已经下来了。

我拜托他说:我们之间虽说是同学,但是,你是长辈子,要多关心我们一家,以后,我更远了,回来一趟不容易,大概要放寒暑假才回老家,请你多关心父母,多帮助几位哥子,他们文化不高,考虑问题不周到,做得不对的地方,你作为长辈子,又是村干部,多提醒,多教育,多帮助。拜托了!

read_bot();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22876s